分享

传统医学组方

 醉讀軒 2023-03-19 发布于贵州

       仲景著《伤寒》被称作方书之祖,有仅一味药的甘草汤,有两味药的桔梗汤、桂枝甘草汤、芍药甘草汤。方简效宏力专,一百一十三方简方居多。但也有十多味药的柴胡龙牡汤、麻黄升麻汤。《金匮》还有薯蓣丸、大黄蟅虫丸、鳖甲煎丸多达二十多味,大法井然条理分明。被后世誉为医圣。之后《肘后》《千金》《外台》多宗仲景组方方式,多简少繁以求力专。



       宋代官定成方《局方》出现,煮散的方式影响到辽金元。金朝李东垣(金元四大家)作脾胃慢性疾病专题研究,以大方(十多味)小制(每味几分)长期服用。慢性疾病病理生理较复杂,以简方可以抓住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予以解决,但次要矛盾或矛盾的次要方面在疾病长期作用下已盘根错节根深蒂固,不全面考虑兼顾解决则很难痊愈。故以大方面面兼顾,以小制减轻脾胃负担。现代岳美中在实践中对这种组方及服法在实践后给予肯定。



       明清时期新安医学研究经方,吴中医学追求六味,方剂回归简约。受两宋金元影响用量较轻,形成轻灵风格。轻为方简量轻,灵指对成方拆合灵活变通。读《三家医案合刻》可知这种轻灵风格是当时吴中医学的一种学术风气。至民国及现代,轻灵风格在实践中不断演化,形成不守成法灵活多变的风格,用药都在十多味,出现了丁甘仁程门雪等大师。也有研究经方遵循以不加减为贵的李培生刘渡舟陈亦人等。所以临床用药,药味多寡剂量轻重并非衡量医术的标准。



       有人撰文述自己初临证时,追求以经方治病,效果不错。遇到长期复杂的慢性病,再以简方施治有时效果不佳。再读书搜寻仍然不得其法,好在患者信任,让他上下求索。最后不得已用了一个他从来不屑一顾的“杂方”,味数多、药性杂、剂量大……,服后却效果很好。于是明白能够流传下来的方剂,必然有其有效性,不可因个人组方风格而对其嗤之以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