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析明朝“厚来薄往”外交政策失败的原因

 思明居士 2023-03-19 发布于河北

明朝本是一个开放的朝代,但因为一些特殊原因,总有人认为明朝是中国闭关锁国的起点。

其实,明朝从未闭关锁国,只是曾短暂的实行过海禁,不过对外贸易从未断绝过。

文章图片1

明朝之所以存在闭关锁国的嫌疑,主要源于大明对外政策的转变,明朝初期采取的是积极主动、锐意进取的外交政策,但到中后期则转变为了主动收缩的外交政策,但这也只局限于朝廷层面,而在民间,明朝的国际贸易却极其繁荣,甚至称为 “四夷来商”也不为过。

站在历史转折点上的明朝

15世纪被欧洲人称为大航海时代、地理大发现时代。这是一个由葡萄牙人开启的时代,众多的欧洲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如西班牙、英、法、俄等都得以从中分得一杯羹。

文章图片2

一个个陌生的区域被航海家发现,一条条新航线被开辟。但是这些全新的发现却给当地的原住民带去了无尽的灾难,也正是从这一刻开始,世界上多了一群恶魔:殖民者!

在这些资本主义国家疯狂掠夺殖民地财富时,站在这个历史转折点上的明朝,却没有转变中国两千多年中原王朝“厚往薄来”的外交理念。

所谓“厚往薄来”是我国中原王朝在“中原大国”、“上邦大国”思想左右下形成的一种外交政策,就是当外国来“上贡”时,中原王朝都要成倍的回礼,以体现中原王朝的大国风度。

文章图片3

显而易见,在这种政策的左右下,明王朝在外交上,总体是亏损的。郑和七次下西洋的远洋贸易,的确曾经换来了丰厚的利益,但当有国王或外交使团随同郑和朝拜大明王朝天子时,大明天子的虚荣心作祟,又要成倍的回礼,并赏赐来访的国王或使团的使者。

大明王朝的国力就消耗在了这种“厚来薄往”的外交中,以至于后期无力支撑这种赔本的外交,这也是明王朝后期的外交政策由积极开拓转变为主动收缩的原因。

大明王朝这种“厚来薄往”的政策的危害是巨大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这种“厚来薄往”的外交政策不仅空耗国力,而且没有交到真正的“朋友”。

当大明王朝强大时,外国会乞求大明王朝的赏赐;可一旦大明王朝衰弱,有机可乘,外国不但不会帮助大明王朝,还会像饿狼一样趁机“咬”大明王朝一口。

文章图片4

其次,引来一些外邦在朝贡时钻大明朝廷的空子,比如贡品以次充好、派出人数众多的使团、频繁上贡等等,以期换取明朝廷更多的赏赐。

更有甚者,有些使者长期滞留在大明王朝,或者贸易期间以舟船、车辆损坏为由要求大明免费维修、赏赐。

再次,大明王朝“厚来薄往”的政策并没有满足使臣的欲望;而当大明王朝不堪重负,不得不减少赏赐时,又会引来使臣的不满。

比如景泰年间,日本使臣在贡品内内夹带大量私人物品,冒充贡品,想以此换取明朝更多的赏赐,礼官以此为由,建议景泰皇帝减少赏赐。可此举却引来了日本使臣的不悦,对方更是直接向景泰帝索要,而在得到大量的赏赐后,日本使臣非但不感激,反倒是怏怏而去。

文章图片5

最后,这种“厚来薄往”政策引来一些邻近国家对明王朝的觊觎。

通过明王朝对外交使臣的赏赐,他们认识到了华夏的富有,而从此时起,华夏大地四周便逐渐形成了群狼环伺的危险局面,比如倭寇以及高丽等等!

明王朝“厚来薄往”政策失败的原因

明王朝的“厚来薄往”政策学习,承自汉朝和唐朝,可前两个朝代的成功,并不意味明朝也能成功。归根结底,主要还是因为明朝没有做到审时度势。

明朝从朱元璋开始就没有考虑过与汉朝、唐朝的不同。

文章图片6

1.汉朝、唐朝之前,都曾有一个非常强大的王朝。汉朝之前是横扫六合的秦朝,唐朝之前是统一南北的大隋,虽然秦朝和隋朝存在的时间都很短暂,但都曾对恢复经济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这导致汉唐建立时,国家并非一穷二白,国库相对充盈,再经几代君主的励精图治,国家就可以恢复到一定的盛况,足以支撑 “厚来薄往”的外交。

而明朝之前是元朝,元朝虽然也是一个强大的王朝,也曾对恢复经济不遗余力,但因其无法摆脱自己游牧民族的定位,还有蒙古王公内部矛盾重重,经常引发争斗,这导致元朝的经济发展本就局限多多。

除此之外,元朝还曾经历了元末农民大起义,对国家经济的破坏是无法想象的。这也导致明朝的经济无法与汉唐相比,如此脆弱的经济根本无法支撑其与周边各国维持如此 “厚来薄往”的外交政策。

文章图片7

2.汉朝和唐朝本身就足够强大。无论经济上,还是军事上,都没有人能否认汉、唐两个王朝的强大。而这就意味着朝廷在外交中能够完全占据主导地位。

对于使臣进贡,朝廷赏赐多一点,小国感恩戴德,如果赏赐少一点,小国也不敢有任何意见。汉、唐两朝的军事实力以及经济实力,都足以支撑这种“厚来薄往”的外交政策。

而明王朝同汉、唐两朝相比,无论经济上,还是军事上都相差甚远。

经济上,“厚来薄往”外交政策,如果不是后来统治者及时改正,这个政策很有可能成为压垮明王朝的最后一根稻草。但明王朝灭亡时的国库空虚依然与这个政策有很大关系,毕竟前期的巨大付出,想通过明王朝后期的挽回,根本不太可能。

文章图片8

经济上,明朝没有汉、唐两代的繁荣,自然无法支撑这种高昂的外交费用;而军事上,明朝又没有对异域那种“余威震于殊俗”的魄力,多种因素叠加,导致明朝 “厚来薄往”的外交政策注定只能以失败收场。

郑和下西洋

当然,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对外交往事件也发生在明朝年间,那便是郑和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比欧洲大航海活动还要早几十年,虽然所航行的距离并不远,但它却是欧洲大航海活动以前,人类历史规模最大的航海活动。

文章图片9

虽然至今对于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仍存在着争议,但毋庸置疑的是,郑和下西洋对明王朝及东南亚、东非等广大地区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郑和下西洋在与各国进行贸易的同时,也向各国宣扬的大明王朝的强大,并在东南亚地区建立起了以大明王朝为中心的新的政治、军事秩序。

比如在第一次下西洋期间,郑和惩治了以陈祖义为首的海盗,并设立旧港宣慰司,维护了东南亚海域的安全,给附近的人民带来了难得的安宁生活。

文章图片10

再比如第三次下西洋时,因锡兰国王的无端冒犯,郑和率兵灭亡了锡兰的亚烈苦奈儿王朝。

郑和下西洋期间的一系列行动不仅提升了大明王朝在东南亚的影响力,还建立起了东南亚新的秩序,但这些行动与欧洲人后来的殖民活动却完全不同,因为郑和的军事行动不带有任何侵略性质,仅是出于自卫的被动行为,而且最后也没有对当地进行殖民。

其次,通过郑和下西洋,明朝拓展了它的朝贡体系。其他王朝的“四夷来朝”主要是陆地上的邻国,而明朝的朝贡体系中多了东南亚的众多国家。

这种朝贡体系仅是因为这些国家对明王朝的富庶的仰慕,与军事霸权无关。在这些国家里,郑和被视为和平的使者,在印尼、马来西亚、泰国和菲律宾等众多的东南亚国家甚至还为郑和建了庙,并将郑和当神供奉。

文章图片11

再次,郑和下西洋还促进了文化交流以及国内手工业发展。

有史料表明,郑和下西洋既加强了中国同伊斯兰教地区的联系,又向广大的海外地区宣扬了伊斯兰教和佛教。

在文化交流的同时,郑和下西洋带回的工艺品、原料及技术等,刺激了国内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我国国内资本主义的萌芽。

最后,有利必有弊,在明朝“厚往薄来”的外交政策影响下,郑和下西洋的庞大行动,因其巨大的投入,国家无法收回其成本,最后换来的只能是明朝的财政危机。

文章图片12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开放的王朝,但真正影响它对外政策的还是“厚往薄来”的政策,这种入不敷出的外交策略,令明朝本就孱弱的经济不堪重负。虽然后期有所纠正,但因为缺乏汉唐的那种绝对的军事实力,只能招来意想不到的觊觎之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