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我们是如何爱上一个人的呢? 对于这个问题,我的良师益友曾奇峰老师,他说过一句非常棒的话: 我们如何会喜欢上一个关系? 当在这个关系中我觉得我很好, 然后我就爱上你了。 这是一个特别棒的说法。 很多时候,我们经常不喜欢一些关系,比如对方对你很好。 旁人看来就觉得对方给你很多东西,慷慨大方的给你很多钱,给你很多帮助。 但是你就是不喜欢这样的关系。 为什么? 因为在这种关系里,看起来是别人在付出,别人在给予,但是你的感觉却是: 对方处在高位,而你处在低位。 你不仅是弱小的,你也感觉自己是坏的。 因为对方给了你很多东西,自己成了好人,结果把你投射成那个坏的人—— 在这个关系中, 我感觉到我不好, 所以我就不喜欢你了。 所以大家一定要明白这一点,在关系中不要老处在给予者的角色。 我们以为,我给你好东西,你就会喜欢我,其实未必。 ![]() 2 我们为什么渴望去找亲密关系? 其实就是在寻求一种圆满,也寻求自己被照见。 鲁米有一首诗: 我不知道要带给你什么礼物 因为你是如此的富足 如果我带给你礼物 就像带着黄金去金矿,带着水去海洋 所以我真不知道带给你什么 给你我的心脏这都不够 因为你都具有 所以鲁米说:“我带来了一面镜子。” 这是关于爱情的道理—— 在镜子里,看见我,就能看见你自己。 关系中的人像照镜子一样,得以把内心各种各样的东西,投进人际关系里。 这时,你才能知道自己是怎样的,才能看见自己。 ![]() 3 究竟怎样才算真的爱? 这个世界上,太多事情假借了爱的名义。 所以,我们需要区分「爱」和「假爱」。 那么,「爱」到底是什么?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说:“爱是深深的理解和接纳。” 我对爱也有一个简单的说法: “爱是如你所是。我如此深爱你,我就爱你本来的样子。” 相反,所有的「假爱」都藏着控制、自恋或权力—— 我靠近你,打着爱的名义,但是我希望你“如我所愿”。 我对你本来的样子完全不感兴趣,只是想把你变成“我期待的样子”。 只有当我们深爱对方的时候,会有一种感觉——我觉得自己的爱不够; 此时,就不会轻易去标榜说“我如此深爱你”。 相反,缺乏深爱的时候,就会衍生出这种极端的说法—— 一切都是为了你好。 比如伴侣说,我做的所有一切都是为了你,所以你得按我的来。 听到这种说法时,我们得知道,里面都藏着严重的假爱。 ![]() 4 如何选对伴侣? 巴菲特说,一生中最重要的选择是婚姻。 当我们要选择人生伴侣的时候,不仅要评估这个人如何,而且还要有「个性化的选择」——即知道你们两个人是否彼此适合。 但是多数人在选择伴侣的时候,是基于一个常见的理由——“这个人还不坏”。 这样的理由,实际上无法推断彼此是否合适,是否喜欢。 当你逐渐发现两个人不合适时,已经难以割舍,这时你会一味地劝解自己: 对方毕竟没有犯下什么大错。 即便你可以预见对方的心性,也会担心分开后自己会变得更糟。 于是,你阻止自己去做合理维护自己的权益和感觉的选择。 我们按照自己的感觉去做一些重要选择,特别是选择结束不合适的关系的时候,其实是非常需要人格力量的。 但是自我没有形成的人,必然缺乏这份力量,也没有办法去做选择。 有些人的婚姻是遵从父母之命的,但婚后发现不合适想离婚,又根本提不出来,于是婚姻变成噩梦。 这是极其可悲的。 婚姻,或者说亲密关系,是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而你不能够去做抉择,担心父母、伴侣、孩子会不高兴,担心别人会看笑话…… 这些想法会让你陷入痛苦中,于是,最不高兴的人就变成了你自己。 所以, 在亲密关系中,尤其是进入婚姻的时候,你是否能够尊重自己的感觉,尊重自己的利益,做出富有个性化的选择,这是很重要的。 ![]() 5 如何离开一段关系? 在关系中,曾经投入努力去维护关系的人,离开时,也最决绝。 相反,那些没尽全力去维护关系的人,当关系结束,他们也会犹犹豫豫,会牵挂着,不断地想去维护一下。 为什么会这样呢? 所有的事情,我们都可以把它视为独立的生命,有诞生、发展、高潮、衰落和死亡的完整过程。 这个过程中,当你把力量完整地使出来,那么到了衰落和死亡,你内心也就没有遗憾。 因为你知道,你尽了最大力量,也体验到这份生命的完整性。 所以你接受它的「死亡」。 相反—— 如果你没有充分地拿出自己,没有全然投入,就会感到很多遗憾,很多事情没有完成。 当关系死亡,你心中残余很多劲儿,很多力道,所以就很想再拿出来。 这不仅是亲密关系才有的现象,其实,也是人性的一个基本的东西—— 一个拿得起的人,就能够放得下; 拿不起的人,也就放不下。 |
|
来自: hercules028 > 《周国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