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开平碉楼-散落东方的西式“城堡”

 恶猪王520 2023-03-19 发布于新疆

建筑最初的功能是什么?

让人们不受外界威胁的侵扰,有一方安全的自留地。不论技术如何发展,建筑始终离不开这个基本命题。

图片开平马降龙俊庐 摄影:禹涵

我们介绍过许多宏伟的寺庙,宫殿,台楼,但回归建筑的本质,民居才是这片国土上最常见的形式。中国千年历史发展的密码,大多潜藏在不起眼的民居之中。

图片开平马降龙的民居建筑群 摄影:禹涵

北京的四合院格局中,暗示着家礼对主次格局的影响;而福建的圆形土楼里,潜藏着客家人对百年来多次迁徙的不安。

民居形态,往往直接反应地方环境气候特征和历史现象。

图片开平锦江里古建筑群 摄影:禹涵

比如,我们想在中国民居中找出东西方交流的案例,则需要摸着开阜通商的历史线,找到一片水网纵横的岭南大地。

那么答案就指向一处——开平碉楼。

图片自力村碉楼群 摄影:禹涵

作为乡土建筑的一个特殊类型,开平碉楼既有自古以来的防卫居住功能,又将建筑艺术上的东西方交流娓娓道来。

匪患奇策


让我们把时间拉回到四百年前。

此时,中国的命运正走向一个微妙的交叉口。大明帝国一步步走向衰弱,懈怠懒政的天子、日益腐败的官僚、不堪重负的百姓……明末,重压之下,一个庞大的国家濒临崩溃。

更加火上浇油的是,寒冷与瘟疫推动天灾转向人祸——国内,挣扎求生的百姓们揭竿而起;国外,虎视眈眈的努尔哈赤厉兵秣马。

图片

为了应对战火与天灾,明朝对地方的控制力逐渐接近最低点。而这对于位于整个版图东南角的开平来说,更是雪上加霜。

开平,位于如今的广东省东南部,一片由潭江及其支流冲击形成的低洼平原地区。

图片
开平谭江,马降龙段  摄影:禹涵

从地理因素上来说,这里“六山一水三分田”。虽然地势低洼,土地肥沃,看似是一片足以耕作生息的乐土。

然而,密布的河流带来的并不是生机,它们穿梭于田野之间,将田地划分的支离破碎。一旦遇到台风,
上升的水位线足以轻而易举地吞噬掉人们辛苦一年的劳作所得。

图片
自力村附近,密布开平的河网和水田  摄影:禹涵

水患之外,摆在当地百姓面前的,还有山。岭南本就多山,海拔50米以下的小丘陵更是这片土地上的主角。

图片
开平立园附近,低矮的小丘陵众多  摄影:禹涵

它们或许不大,但对于本就偏向封闭的地区来说,每一座丘陵的存在都使得可利用的耕地面积大大缩小。

它们或许不高,不足以完全堵塞村落与村落之间的交流,却足以将村落分割,塑造出一个又一个宗族共同体。

图片
马降龙,法钦黄公祠,开平宗族的代表之一  摄影:胡言乱语

为了守护自己的家族,又或者是单纯的排外,对封建王朝早已不抱希望的人们从来都不惮于拿起武器,将原本的口角激化成赌上生死的斗争。

图片让子弹飞》中象征革命的“械斗

甚至,当时的官员很少去管理这些事情。

从政治上来说,开平位于新会、台山、恩平、新兴四县的交界处,是赫赫有名的“四不管”地带。

由于朝廷的政策和官兵疏于管理,
这里土匪猖獗,农民起义频发,社会治安十分混乱。

图片
《让子弹飞》麻匪劫火车桥段

因此,对于生活在此地的人们来说,排名第一位的是生存,其次,便是自保。

早在汉代,就有“皆依山居止,累石为室,高者至十余丈”的建筑形式。最早的防卫功能在这些垒石堆土的建筑上已经有了基本体现。

垒石是为了其坚固的防御功能,而堆高则是为了上下瞭望预警,以防范远处潜在的威胁。

图片
碧江金楼正厅,岭南传统建筑中的垒砖高楼 摄影:禹涵

传至明清,开平大多村落在选址和居所的营建上基本以高地为主,实在没有合适地方的,也在居所起建之前先筑起高台。

之后,在建筑形式上也极尽手段,以达到更好的防御效果。

图片
让子弹飞》取景开平,即营造出立于高地之上的“鹅城”

当地传统的“三间两廊”民居足以展现出居民对防御性的看重。

这些民居普遍有着高耸且封闭的外墙,通过被称为“横趟栊”的木栅式防盗门出入窗户普遍比较狭小,有的还在二楼设置用作反击的小孔;在天井顶部也常常设有铁栅栏。

图片
开平锦江里,传统三件两廊建筑群村落 摄影:禹涵

但是,在洪涝与匪患的双重因素下,光凭这些还不足够。

为了节省土地,村民们选择向上开拓空间,建立出一种传统式样的楼房民居——庐居;为寻求更有效的避难所,他们又在此基础上,开始营建更为高大厚重的碉楼。

图片
开平三门里迎龙楼  摄影:胡言乱语

它们大多为宗族或村落集体营建,为了达到预警与防御的作用,这些碉楼普遍在三层以上,高达数十米,有着一米以上的厚重墙体。

每逢土匪来袭或者洪灾突发,人们便举家暂居碉楼之中。不仅可以有效减少土匪与械斗带来的伤害,在水灾泛滥时也可以做到屹立不倒,是当时人们保护自己的有效手段。

图片
开平三门里迎龙楼,建筑高于村落其他民居  摄影:胡言乱语

据《开平县志》记载,开平最早建造的碉楼主要有四座,分别是赤坎镇芦阳乡井头里的瑞云楼、三门里的迓龙楼、龙胜镇棠红乐仁里的寨楼、月山镇龙田村的奉父楼。

图片
碧江金楼正厅,仍保留岭南传统建筑风格的高层碉楼样式 摄影:禹涵

时过境迁,奉父楼早已“日久颓圮”,瑞云楼和寨楼因兴修水利等原因被拆毁,只有“迓龙楼”——也就是今日的迎龙楼依旧留存至今。

图片
开平三门里迎龙楼  摄影:胡言乱语

迎龙楼是典型的开平传统式碉楼。在它的身上,我们依稀可以看到开平传统民居的影子。

图片
据考证,它是嘉靖年间开平三门里村的关氏为了保护家人和保障村里人的生命财产安全所修建的。

迎龙楼楼高三层,高约10米。其中,第一、二层为明朝时期的原构,墙璧厚93厘米,全部都是用长33厘米、宽15厘米、厚8厘米的大红砖结砌而成。

图片

第三层为青砖修葺,是20世纪初村民加固重修而成,楼顶为中国传统建筑硬山顶式,是一座颇为规整的长方体建筑。

图片

迎龙楼每层都分为中厅和东西耳房,二三层四角均有“|”形枪眼。整个楼体的窗户很少,从正面看来,底层只在门的两侧开小窗,二、三层也仅有三个四方形小窗。

图片

即使经历过几百年风雨的洗礼,迎龙楼依旧非常坚固地矗立在开平的土地上。

图片
开平三门里迎龙楼  摄影:胡言乱语

它们与百年来人们守卫家乡的执念一起,为一代代传承的人们所铭记。


东学西渐


不过,海陆交织、山林环绕的地理位置在给居民们带来危险的同时,也带来了数不清的机遇。

其中最重要的一项,便是与国外的交流。

自唐朝以来,广州一带便是重要的国际贸易港口。而16世纪以来,西方殖民者为了更多的廉价劳工,一直对华人采取各种招揽政策。

图片
广东省博物馆藏,林呱绘,广州十三行搬运货物的劳工

行船出国贸易、工作乃至定居之事,对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来说早已熟悉的不能再熟悉了。

于是当时间来到1840年鸦片战争时期,社会环境又一次陷入动荡不安之中。开平及周边地区的百姓们面对人多地少、粮食不足的窘境,出国去博一个前程这件事,变成了理所应当的选择。

图片
《镜报周刊》合订本,一战期间,远赴欧洲大陆参与修建铁路的化工

与此同时,蒸汽火车的发明与推广使得西方各国对铁路的需求加大,急速发展中的美洲大陆尚待开发,而殖民者更是需要从非洲掠夺矿产以获取原始自然资源。

一桩桩一件件,每一处都需要大批的劳工进行开发建设。

图片
1900年代,南非煤矿的华工,RAREORIGINAL PHOTOGRAPH 1900 CHINESE QUEUB CEREMONY IN SOUTH AFRICA MINE CHINA

为了开发大陆,美国一直在广州地区招揽“猪仔”(当时对华工的称呼),大批的开平百姓就此乘上了开往异国他乡的货轮。

为了生计,无数开平人在这一时期背井离乡。这些前往美国的人虽然在为美国发展出力,却依然免不了在美国社会遭受歧视。

图片
1886年,美国“魔力之洗涤液”广告招贴画,其意为使用了洗涤液,中国佬就可以滚回家去了。美国社会对华人的种族歧视可见一斑

归乡,成为这些海外务工人最大的执念。19世纪以来,这样的移民潮和返乡情交织,渐渐地,开平地区形成了村村有华侨的状况。

“父携其子,兄掣其弟,几于无家无之,甚或一家而十数人”(《开平乡土志》)

图片
江门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藏,大清驻美国金山总领事馆办理华工护照

时至今日,开平的海外侨胞依旧有75万人,这个数字甚至超过了开平本地的人口数量,一度有着“海内海外两开平”之说。

图片
江门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藏,中华民国外交部办理的华工护照

对中国人来说,故土这个词总是有着别样的吸引力。对那些成功活下来并有了一定财富储蓄的人来说,他们的第一念头,还是将这些财富带回家乡,荣归故里。

图片
开平形形色色的碉楼,就是华侨荣归故里的见证 摄影:禹涵

二十世纪初,大量的华侨回乡探亲,用自己的财富改善家里人的生活。然而这个时期,中国的社会环境还远远没有安定下来。

横行的盗匪看上了这些华侨的财富,敲诈勒索乃至当街抢劫的事件时有发生。怎样保护家人及财富的安全,便成为当时华侨们头疼的话题。

图片
《让子弹飞》麻匪“发钱”的桥段,却生动再现了“盗匪横行”的画面

越加严重的匪患,让防御性设施的落地刻不容缓,碉楼的重要性已经不可忽视。

于是,自20世纪以来,碉楼的数量迎来了井喷式的增长,在可确定年代的433座碉楼中,仅有18座建于1910年之前。

图片

当然,见识过海外花花世界的侨胞们,自然不会满足于传统碉楼过于实用性的外表。他们昔日“惊鸿一瞥”的西方文化,给予了他们充分发挥想象力的空间。

于是,在碉楼的基础上,来自西方的各色建筑元素开始出现。

图片开平自力村振安楼 摄影:禹

他们从西方的城堡与神殿中汲取灵感,提取出他们认为的“美”的元素。在保证厚重墙体、高耸楼阁的基础上,
将中国传统建筑的简洁敦厚与西方华丽的雕饰外墙所结合。

图片

雕花

图片

燕子窝

图片

窗案

在同一幢建筑上,既有拜占庭的圆顶,亦有伊斯兰教式的拱券;古罗马风格的柱廊与英国城堡式的燕子窝建在一起;哥特的尖顶洛可可的图案随意组合,旁边或许还点缀着一些巴洛克风格的山花。

图片

门楣

图片

柱头

图片

窗户

从古希腊到欧洲中世纪哥特式建筑,从基督教建筑到伊斯兰建筑,从欧美建筑到亚洲印度次大陆建筑……大到造型构件,小到细部装饰,都被不拘一格地组合与使用。

图片开平锦江里瑞石 摄影:禹

这些来自世界各地不同时期、各种不同流派、不同宗教的建筑风格,巧妙地在中国的大地上安营扎寨,创造出独一无二的“外国建筑艺术长廊”。


侨乡堡垒

无论碉楼有多少装饰,防御,才是碉楼存在的根本意义。碉楼作为一座堡垒,遵循着一定的共性。

比如说,无论是哪种碉楼,下半部分都保持简单朴实,仅有厚重的墙体以及简单的功能性构件,以防外来的盗匪徒手攀援。

图片开平锦江里锦江楼,典型的众人楼 摄影:禹涵

除去部分传统碉楼之外,基本上每座碉楼的顶层都有足以眺望远方的走廊或者平台,以供楼内的人简单放风或者侦测敌情。

图片

挑台回廊

图片

挑台角柱

同时,碉楼在楼内房间上也有一定的规律。一楼多为功能性房间,会客厅、仓库等,中间的楼层则为生活起居所用,而顶楼下方的一层多供奉祖宗牌位,以示对先祖的尊敬。

图片
开平锦江里升峰楼,位于高层的供奉排位 摄影:禹涵

随着数量的逐渐上涨,碉楼的种类也变得更加丰富多样起来。

除了众筹用于应对匪患洪涝的“众人楼”
之外,还有功能性更强的更楼”以及同时满足居住与防御需要的、一家一户的“居楼”等。


- 众人楼 -

众人楼是一种集体性的防御建筑。一般都是由全村村民或者宗族中比较富裕的几户村民集资营建。当灾难来临时,会容纳一个村落或者一个宗族的人一同居住避难。

如今,众人楼的现存数量约占整体开平碉楼数量的四分之一,最具代表性的是永安村的天禄楼。

图片

天禄楼为大型众人楼,
由永安村和南安村共同集资营建,高八层,为混凝土结构。

作为一种公共建筑,
实用是最重要的指标,楼体多余的装饰很少。因此,相比起其他几种碉楼,众人楼是最为朴实的存在

图片

为了更好的防御外敌,众人楼拥有厚重且平整的墙体,窗户常常留射击孔以作对外反击的渠道。且门窗均设有厚重的铁板用以防卫,尽可能的减少一切外来的威胁。

图片开平马降龙天禄楼 摄影:胡言乱语

为了容纳更多的人入内避难,众人楼的占地面积一般比较大,楼层也都在三层以上。除了一楼一般会被隔出会议厅、仓库等房间之外,其他楼层都可以供村民们临时居住。

图片

为了起到瞭望反击与警戒的作用,
众人楼一般会在顶层设立瞭望台,当村民们入内避难时,这里日夜有人巡逻防卫,最大限度的保障村民的安全。

图片

不过,也正是因为众人楼出众且单一的防御性质
众人楼只是一个临时性的避难场所。当危险的警报解除后,村民们便会回归日常的生活,只留几个人于此看守。


- 更楼 -

更楼的数量约占全部碉楼数量的12%,不同于众人楼与居楼相对固定的样式,以“更楼”命名的碉楼,并不特指单一的建筑形式,而是泛指打更报时、守卫放哨的碉楼。

开平村落大多前邻水后靠山。比如,庆临里门楼即位于马降龙村落主体以南,做守卫之用。

图片

更楼一般可以分为门楼灯楼两种形式。

门楼,又名“闸楼”。顾名思义,是设置在村口充当门卫作用的碉楼。门楼一般高两到三层,只有楼体中间可容进出。

图片马降龙里门楼 摄影:禹涵

门楼建筑形式也比较简单,就如家中的大门一样,没有什么攻击设施,防护与隔绝才是它存在的最大意义。

图片《让子弹飞》民众冲进黄老爷的大院,画面右侧的就是门楼

更楼白天的时候负责守卫村庄,防范敌袭,到了晚上则关上大门,打更守夜。

如果村落面积较大,门楼不够用,往往几个村落会共同出资,在村外设置灯楼,以达到更好的防御效果。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建筑,莫过于塘口村的
方氏灯楼。

图片

相比起门楼全靠人力侦查的方式,灯楼的设备可就完善多了。

灯楼一般临近田野,与其他碉楼保持着一定距离;有三四层,形似瞭望塔。当人们轮流于此守夜的时候,可供他们使用的除了探照灯,还有报警器、发电机、枪支等设施。

图片

守卫们不仅可以第一时间发现敌人,还能及时地把消息传回村子,通知人们做好外敌入侵的准备。


方式灯楼原名“古溪楼”,始建于1920年
是由自力村及周边几个方氏家族村落共同营建,坐落于几个村子之间的开阔地带。

图片开平自力村旁方氏灯楼  摄影:禹涵

高五层可分为下层起居和上层防卫。下三层通间为回旋楼梯用以登楼,其主要防卫设置构成则为四层及以上。

图片

作为同时具有预警与联防作用的更楼,方式灯楼底部供驻守人员生活起居,顶部则做防卫警示之用,其作用原理类似烽火台。

图片

它的四层以上为一处开阔的平面,
为拜占庭风格的亭阁式瞭望台,足以保证驻守人员侦查时的开阔视野。

- 居楼 -

居楼,开平碉楼中数量最多也最著名的存在。如今我们说起开平碉楼,第一时间联想到的碉楼基本上都是居楼。

这些居楼大多为富裕的华侨营造。他们见证了碉楼出色的防御作用,但又觉得每逢匪患就要向碉楼避难的过程过于拥挤和麻烦。

图片
开平自力村碉楼群 摄影:禹涵

为此,
他们便在村落中修建起私人性质的碉楼,并在设计中考虑了更多生活上的元素,使得这些碉楼除了本身的防御属性之外,还有着足以应对日常生活的措施。

图片开平自力村碉楼群 摄影:禹涵

相比起众人楼,居楼大多兼顾防御与炫耀的需求,呈现出上大下小的格局。

为了便于居住,
居楼楼体相对宽大,开窗也更多考虑了通风采光的因素。楼内不仅有卧室,还有书房、卫生间、厨房等房间

图片
马降龙村,林庐一层生活用品齐备 摄影:禹涵

除此之外,有的碉楼还加装了消防系统、供水系统,合理的布局和居住条件,足以满足日常生活需要。

图片开平锦江里升峰楼内部房间 摄影:禹

而最能体现居楼独特性的,便是位于居楼高层的那些足以体现主人经济实力与文化审美装饰性造型。

图片
开平立园,独特的碉楼建筑风格 摄影:禹涵

在防御方面,不同于众人楼“暂时避祸”的防御模式,可以用于日常居住的居楼本身更为独立,在防御措施的设置上也更为到位。

在这些碉楼上,我们可以看到窗户加装铁栏杆,使用铁质窗扇;比起寻常碉楼更高耸楼层与宽广的瞭望平台;
悬挑于墙面的燕子窝、用于防卫反击的射击孔等等。

图片
开平锦江里碉楼群 摄影:禹

而这些碉楼之中的集大成者,莫过于被称为“开平第一楼”的瑞石楼。


瑞石巧工

瑞石楼,位于开平市蚬冈镇锦江里村,它始建于民国十二年,历时三年而成,距今已有了近100年的历史。

图片开平锦江里瑞石 摄影:禹

坐落在的主轴线,被包围由一位名叫黄璧秀的富商为保护家乡双亲所建。“瑞石”两个字便是取自他的号。

图片

作为开平地区最高的碉楼,瑞石楼共有九层,高度将近30米,占地不到100平方米,采用钢筋混凝土构筑,在保证坚固的同时也十分美观。

图片

自下往上看,一到五层这一部分从外观上看,整体比较朴实简洁,只在类似壁柱和窗框之类的细节处有所点缀。

图片

作为底部光滑楼体与中部挑台的衔接在视觉上起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五层顶部的外墙上专门装饰有仿罗马拱券的线条作为上下层的过渡,四角的壁柱在与下方衔接的同时,巧妙地充当了挑台的托脚,使得上大下小的整体结构有了巧妙的承接之感。

图片

六层在碉楼外侧搭建出的挑台,由爱奥尼克风格的列柱与拱券组成的回形柱廊,四面不设墙体,足以对碉楼的上下左右形成全方位的监视

图片

自七层开始是楼顶部分,为叠放有序、依次收分的三层亭阁。从这一层开始,装饰开始铺张。

图片开平锦江里瑞石 摄影:禹

七层的南北两面都修有巴洛克风格山花图案,四角建有古罗马穹窿顶覆盖的燕子窝,这是一种参照法国中世纪城堡的欧洲建筑样式,可以做防御以及反击之用。

图片
七层正中的位置上写着“瑞石楼”三个刚劲隽秀的大字是当时广东著名的书法家广州六榕寺主持铁禅大师的真迹。

图片开平锦江里瑞石 摄影:禹

瑞石楼的八层亦为平台,其中有一座西式的塔亭,原为值班打更所用最高层的九层是一座拜占庭风格穹隆顶的小凉亭,占据着整座碉楼的制高点。

图片开平锦江里瑞石 摄影:禹

从整体上来看,瑞石楼宏伟而端庄,楼体下部沉稳,上部华丽,虽然同样有着防匪措施,但它不低调的外部造型和装饰已经背离了防匪的意义。

图片开平锦江里瑞石 摄影:禹

这同样意味着,后期的开平碉楼早已不只是单纯的防御设施。它华丽的楼阁与装饰,更多为了向同村人展示着自家主人雄厚的财力,以及洋气的审美理念。


独秀岭南



于开平而言,碉楼存在的意义其实远不止于一种民居形式。

作为防御性建筑而言,它是人们智慧的结晶,默默阐述着自明末以来,开平地区的人们彼此团结,自混乱中努力挣扎的历史轨迹。
作为一座集中西方建筑风格为一体的居住建筑,它又是昔日开平地区侨胞乡愁的写照。

图片开平锦江里碉楼 摄影:禹涵

它就像一根风筝的线,一端拴着在异国他乡打拼的人们,另一端则是日思夜想的亲人和故乡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开平地区早已没有了昔日“剑拔弩张”的气氛。

人们习惯了没有盗匪的生活,令人闻风丧胆的水患也得到了有效的治理,开平碉楼不再是人们居住的首选。

图片马降龙,俊庐已改为旅游景区参观 摄影:禹涵

20世纪50年代,随着开平最后一幢碉楼落成,很长一段时间里,其数量定格在了1833。随着居住环境的改善,碉楼也走入历史之中。

此后的开平碉楼,成为乡间地头老人们口中的故事,成为开平四百年争斗史定格的瞬间。

图片马降龙,田间林地里空置的碉楼 摄影:禹涵

2007年6月28日,“开平碉楼与古村落”世界文化遗产项目在新西兰第31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得通过,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它是中国第35处世界遗产,亦是首个华侨文化的世界遗产项目。

图片开平立园,即为旅美华侨谢维始建于1926年的花园别墅 摄影:禹涵

行走在开平的乡野间,空置的碉楼依旧沉默的矗立。这些昔日的安身之所,放在如今,又何尝不是精神与记忆的家园呢?

图片开平自力村碉楼群 摄影:禹涵

乡愁还在,历史还在
碉楼还在,独秀岭南




广厦万千
这一系列古建筑科普文章悉数华夏珍馐,
我们将把你忽略的宝藏,呈现到你眼前。


-参考献-

黄丹妮,郑欣.浅析南粤民间巴洛克建筑特点—以开平“瑞石楼”碉楼为例.建筑.
薛婧,段威.居必常安,然后求美—开平碉楼的地域性应答.建筑创作.
梁雄飞,阴劼,杨彬,宋铮.开平碉楼与村落防御功能格局的时空演变.地理研究.
谭金花.广东开平侨乡民国建筑装饰的特点与成因及其社会意义.华南理工大学学报.
张国雄,谭伟强,周一渤,何树炯.1833座碉楼中的“四大代表”.中华遗产.
张国雄.开平碉楼的设计.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杜凡丁. 广东开平碉楼历史研究.清华大学.
张国雄.开平碉楼的类型、特征、命名.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张复合,钱毅,杜凡丁.开平碉楼:从迎龙楼到瑞石楼—中国广东开平碉楼再考.建筑学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