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父母官”的由来

 杏坛归客 2023-03-20 发布于山东

《世界万物之由来》一书在《“父母官”之称的由来》一节中写道:“父母官是旧时百姓对州官、县官的爱称。……'父母官’之称约源于宋。”文中对“父母官”称谓的由来,没有具体说明,只说“'父母官’之称约源于宋”,这个说法是值得商榷的。

《汉书·循吏传》载,西汉元帝时,南阳郡(治所在宛,今河南南阳市)太守召信臣,字翁卿,九江寿春人。“其治视民如子”,劝民农桑,去末归本,为政勤勉有计谋,“好为民兴利”,尽力使百姓富起来。他亲自指导农耕,常出入于田间,住宿在民家,很少有安闲的时候。他在辖区内巡视河流水源,主持开通沟渠,竖起水门堤闸数十处,使能够得到灌溉的土地年年增加,“多至三万顷”。“民得其利,蓄积有余”。他还为百姓制订了用水规则,“刻石立于田畔,以防分争”。禁止婚丧奢侈浪费,致力于推行节俭。发现下属官吏有放任其子弟游手好闲和不把耕作视为本职事务者,当即斥之,甚至罢官,严重的绳之以法。因此,郡辖各级官吏都十分重视农业,“百姓归之,户口增倍,盗贼狱讼衰止”。“吏民亲爱信臣”,尊他为“召父”。

说来也巧,时隔不足百年,至东汉光武帝刘秀建武七年(公元31年),南阳郡百姓又幸运得遇新任太守杜诗。《后汉书·杜诗传》载,杜诗,字君公,河内汲(今河南卫辉市)人,少有才能,担任郡功曹时,爱民如子,事事替百姓作主。升任太守后,“诛暴立威”,“性节俭而政治清平”,爱民罢役,造作水排(水力鼓风器,用以炼铁),铸造农具,便于耕稼。又修筑池塘,开通沟渎,广垦农田,全郡百姓家家粮丰衣足。百姓拿他与以前的召信臣相比,说“前有召父,后有杜母”。自此“父母官”这一尊称才广传后世。“召父杜母”为地方官树立了楷模,他们的政绩成了百姓衡量清官的标准。此后,“父母官”也就代不乏人。

显然,“父母官”称谓起源于百姓对两位郡守的赞誉和颂扬,把郡守爱护百姓、百姓拥戴郡守的亲密无间的关系喻为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后来推而广之,称那些在政治上为百姓撑腰作主、除恶扬善,在生活上关心百姓疾苦、减轻徭役、发展生产,在作风上廉洁奉公、爱民如子的地方长官为“父母官”。今天,人们对那些县(市)乡基层优秀的主要干部仍亲昵地称“父母官”。清代顺治帝(福临)在《资政要览》中说:“夫上之视民犹赤子也,赤子有欲,呱呱弗能出诸口,父母已意及之,谨其乳保,而察其寒燠,赤子之欲斯适。治民者亦然。”他强调,上自皇帝下至地方小吏,都要关怀体恤百姓如抚育婴儿。可见“父母官”这爱称从来就寓含着浓厚的褒扬情感。但《辞源》《汉语大词典》和《现代汉语词典》等却一脉相承,含糊地为“父母官”词条作“旧时对地方官的称呼”和“旧时称州县地方官”之类的注释。这样会使人们误认为“父母官”是州县官的别称。《辞海》则注为“旧时对州县官的谀称”。加上“谀”字恰到好处,客观地反映了封建时代真正“爱民如子”的州县官实在稀少。 

(本文刊于《咬文嚼字》2002年第5期《词语春秋》栏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