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受清朝盟旗制度的影响,蒙古各族部落,服饰产生的变化

 广州玉 2023-03-20 发布于广东

#历史开讲#

人类生存发展最基本的四大要素是衣食住行,“衣”在原始社会中是用来驱寒、遮羞的一种物质形式,后来逐渐成为人类文化的载体之一。服饰文化在历史文化中 处于重要地位,服饰是一个民族的代表符号。

文章图片1

蒙古族部落服饰现状

蒙古族地域辽阔,拥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在长期发展中由于自然环境、经济状况和生活习惯的不同,造成了各具特色的28个蒙古族部落及丰富多彩的蒙古族各部落服饰。各部落服饰和居住地气候以及民族文化之间也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目前,蒙古族28个部落服饰文化是蒙古族传统社会在经历了长达数百年之久的发展过程之后,随着蒙古族各部落经济模式的改变,直接导致了蒙古族的生活和服饰习俗的改变。

文章图片2

在蒙古族服饰的演变中,生存模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各部落由于地理位置的不同,既受周边民族服饰的影响,又为适应农业生产的需要,导致了服饰与人、服饰与环境内在关联的形成和审美趋向、审美尺度的形成。

各部落逐渐形成独特的部落服饰文化。蒙古族最终确立为28个部落,且这28个部落的服饰传承至今。

乌珠穆沁部落

乌珠穆沁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部落,后金时期,乌珠穆沁部落首领多尔济与察哈尔部林丹汗不合,带着部落迁徙并依附漠北喀尔喀车臣汗。

文章图片3

后因漠北蒙古族部落内部矛盾接连不断,又被迫迁徙到漠南地区。崇德元年,满清收服了察哈尔后,乌珠穆沁也一并归顺了清朝。

顺治三年,清朝推行盟旗制度,将乌珠穆沁部编为左、右两扎萨克旗,隶属锡林郭勒盟统辖。今天的土著乌珠穆沁人,就是 清代乌珠穆沁两扎萨克旗蒙古人的后代。

如今的乌珠穆沁位于内蒙古中部地区,地处锡林郭勒高原的丘陵山地,是典型的蒙古草原地区。此地域纬度较高,夏季炎热,秋季干旱,冬季漫长,气温极低。

这样的地理环境让乌珠穆沁人依据季节,穿着单袍、夹袍、棉袍、吊面皮袍和熏皮袍等;夏季乌珠穆沁人多穿白色为主的绸缎单衫,白色单衫透气凉爽,在夏季的草原上,牧民们都会穿着白色单衫。

文章图片4

白色单袍的款式与其他袍服的款式造型基本一致,当地人称为“察木查”。而且“察木查”也成为了乌珠穆沁部落服饰的一种标志性特点。 蒙古族乌珠穆沁部落承袭了元朝尚白的风俗,认为白色是神圣的象征,寓意圣洁、高尚;白色也代表羊群,是财富的源泉。

而且,在夏季穿着白色显得清凉舒适,蒙古族常喜欢用白色搭配鲜艳的色彩,来对比衬托色彩的关系。

彩虹刺绣则是最初源于生活在葡萄山的地域环境使乌珠穆沁部落形成对彩虹色的特殊喜爱,还有在多 次迁徙中乌珠穆沁人对故土的思念,把这种情感反映到服饰中来,逐渐发展出更具特色层次感的渐变色。

文章图片5

乌珠穆沁人认为彩虹的出现不仅带来了生活的富足,也是大自然中明快丰富的色彩视觉感受,打破了枯燥、单调的感觉,与立体感强的刺绣技法结合,让乌珠穆沁人的心情与审美特征融入到服饰艺术当中,形成乌珠穆沁部落独特的服饰艺术风格。

和硕特部落

阿拉善和硕特部是元太祖成吉思汗胞弟哈萨尔的后裔,是厄鲁特的一支。

北元时期,四卫拉特分别为:和硕特、准噶尔、杜尔伯特和土尔扈特,和硕特部是蒙古四卫拉特之一。明朝末年,由于漠西厄鲁特蒙古人口和畜牧的增长,和硕特部首领顾实汗由天山以北迁徙至青海,后由其孙和罗理、鄂齐尔图车臣汗等人率部落聚集于西套地区。

文章图片6

清初顺治四年,为了躲避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的入侵,鄂齐尔图有意向清朝示好,归附清朝,是想要依靠清朝的力量来对抗准噶尔。后来,噶尔丹进攻西套蒙古时,鄂齐尔图被打败,和罗理又带领众人东移到西套地区驻牧。

康熙三十六年,和罗理多次请求清朝后,授予其贝勒爵位和扎萨克印章,管辖其部落,正式建立为阿拉善和硕特旗,由理藩院管理,按照内扎萨克编旗,请朝廷仍允许驻牧于阿拉善。

乾隆三十年,和罗理之孙与清朝联姻,授多罗额驸,晋封为和硕亲王,扎萨克驻今巴彦浩特。在西部蒙古中,和硕特部落是唯一与清朝有联姻关系的部落。

文章图片7

阿拉善和硕特部落现今主要分布在我国西部地区,新疆、青海、甘肃、内蒙古 阿拉善盟及外蒙古和俄罗斯等地。内蒙古阿拉善盟中分为阿拉善左、右二旗,东与乌海、巴彦淖尔和鄂尔多斯相连,东与宁夏毗邻,西与甘肃接壤,北与外蒙古交界,为中温带大陆性气候。

夏季炎热湿润,冬季寒冷干燥,温差较大,和硕特部落由于特殊的地理和人文环境,使和硕特人一直秉承着文化传统,服饰也保持着古老的样式,并延袭至今。

文章图片8

清朝盟旗制度让和硕特部落归附清朝后,和硕特部落就一直驻牧于我国西部地区戈壁的阿拉善左旗地区,后又与清朝建立了联姻关系,在西部蒙古部落中,和硕特是唯一与清朝和亲的部落。

所以,在双重的关系下使和硕特部落开始吸收满族文化,造成和硕特部落服饰发生了改变,但和硕特部落服饰中又具有其它蒙古族部落服饰中所没有的素雅端庄。

土尔扈特部落

土尔扈特蒙古是蒙古部族中古老的成员之一,自古生活在我国北部和西部的森林和草原。土尔扈特部落也是清代四大卫拉特蒙古之一。

17世纪初期,因准噶尔部的日益壮大,土尔扈特部落首领和鄂尔勒克的率领部众,联合和硕特部和杜尔伯特部,离开原牧地,西迁至伏尔加河流域下游驻地生存。

文章图片9

土尔扈特部在伏尔加河又受到沙俄的侵袭和奴役,强迫土尔扈特部加入俄籍并改变信仰的宗教,又让土尔扈特部人都入伍作战充当炮灰,土尔扈特部落当时面临着灭亡。

随后,渥巴锡汗召集部众,计划起义,投奔满清。乾隆三十六年,渥巴锡汗领导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被清政府一部分安置在新疆地区,另一部分则在内蒙古阿拉善地区。

文章图片10

阿拉善土尔扈特部落现今主要分布在内蒙古阿拉善盟额济纳旗内。

由于历史、 地理气候等因素,区别于同在阿拉善盟地区的和硕特部落的服饰,尤其是土尔扈特部女子服饰更是不同于其他蒙古族部落服饰。

土尔扈特部落女子长袍的款式为立领,右衽的直角大襟,小对襟长至剑突上部,右拐成直角延至腋下右裉处,袖子为马蹄袖,无腰带,下摆宽,无开衩。

领口、大襟、腋下和腰节部缀有9道扣袢儿,均为11~12厘米,钉有银、铜或库锦扣子。土尔扈特部落女子服饰多用红色、粉色、蓝色和绿色的绸、缎、棉布和动物毛皮为面料制作。

文章图片11

土尔扈特部落服饰的古典风格,是从清代盟旗制度时期所形成的,当时土尔扈特部落被清代固定在阿拉善盟额济纳旗内,在遥远的西部地区受到了其他边境国家的影响,产生了就近同化的变迁原则,吸收了其它民族的服装样式但仍保留着蒙古族文化的服饰特点。

使得土尔扈特部落服饰在同样受到清代盟旗制度影响下的其它蒙古族部落服饰中也产生了相对明显的区别。由此可见,清代盟旗制度使蒙古族各部落服饰变得各种各样。

乌拉特部落

乌拉特部落蒙古地区紧靠黄河,有着广袤无垠的河套平原,乌拉特部落蒙古族人也过着水草丰腴的富饶生活。

文章图片12

又因阴山南北冬夏季温差较大,为适应自然环境,乌拉特部落的蒙古族服饰整体上虽然与其他蒙古族部落相似,都是穿长袍、坎肩和靴子,但细微之处仍有很大差别。乌拉特部落男女,单袍和夹袍主要为夏季穿,棉 袍为春秋季穿,吊面皮袍逢年过节作为礼仪服饰穿着,白茬皮袍和熏皮袍为冬季穿。

男女长袍分为开裾长袍和不开裾长袍,紧身和宽摆之分。清代晚期的乌拉特部落服饰色调单一,庄重大方,现代的乌拉特部落服饰色彩艳丽。

造成其服装差异性的主要原因是从清朝实行盟旗制度开始的,清朝为了使蒙古族各部落互不联系,把各部落固定在各自的盟旗范围内,乌拉特部落就被清政府要求在河套以北的阴山地区驻牧,季节温差较大,所以服饰长度较长,以便防寒和防风;

文章图片13

长袍两侧开裾是由于服饰整体较窄瘦,如果不开衩,乌拉特部落蒙古人骑马捕猎和日常生活很不方便;生活在水草丰富的地区,也让乌拉特部落的生活富足了起来,女子服饰面料大都用大花绸缎、织锦缎和花绫为面料。

清代乌拉特部落的妇女头饰玲珑剔透,都用金、银或银鎏金制成,上面还镶嵌红珊瑚和宝石等,分量极重。都体现了乌拉特部落服饰在清朝盟旗制度下为了适应环境变化所产生的多种装饰功能。

文章图片14

科尔沁部落

科尔沁部落由于盟旗制度被清朝基本固定在了东临吉林,西界昭乌达盟、锡林郭勒盟,南靠奉天府,北界黑龙江,是水草丰茂的地带。

由于地理位置 的特殊性,冬季寒冷,夏季炎热,春季风较大,四季有别,又临近满族,科尔沁部落很快地吸收了外族文化,生活起居也都向满人靠拢,形成了半农耕半游牧的生活方式。

这些环境因素直接反映到了科尔沁部落蒙古族服饰上,导致了科尔沁部落服饰与其他蒙古族部落的不同服饰风格。

文章图片15

科尔沁部落服饰分类为单袍、夹袍、棉袍和吊面皮袍,女子服饰稍有不同,多了一种宽花袖礼袍,单袍与宽花袖礼袍在夏季穿着,夹袍和棉袍在春秋穿,吊面皮袍则主要为冬季穿。

结语:

清朝盟旗制度的产生改变了蒙古族各部落原有服饰的形制,但没有 改变中华传统服饰深衣大袍的观念,是中华民族一统多元中的一员。在清朝时期蒙古族各部落服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服装样式风格是文化演进变迁的统一规律,在变化中发展融合,通过发展与传承也就形成了现在的蒙古族服饰现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