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泰戈尔访华,徐志摩林徽因作陪,鲁迅在中途拂袖离去:一塌糊涂

 心灵牧场书馆 2023-03-20 发布于河南

提起泰戈尔,许多人都不会感到陌生,不过我们中的大部分人也只是知道他是一个文学家、一个诗人,更为细节的他有什么作品、他的生活之类的我们是一无所知,但这并不会阻挡人们对其的夸赞,泰戈尔在文学上的成就还是非常高的。

我们国家历史上也出现过许多喜爱泰戈尔的文学家,像冰心就是他的粉丝,在一些文学作品中甚至能看到泰格尔对她的影响,泰戈尔一生曾三次到访中国,许多中国的文学家们都对他表示了热切的欢迎,在第一次他来访中国时,一度让当时的文坛陷入沸腾。

泰戈尔访华,徐志摩林徽因作陪,鲁迅在中途拂袖离去:一塌糊涂

徐志摩、林徽因还曾全程陪伴,足可见当时对于泰戈尔的重视和尊重,

接待晚宴一度十分隆重,就连鲁迅先生也曾出席,不过令人意外的是,宴席才过半,鲁迅就挥袖离去,甚至留下了“一塌糊涂”这样的话语。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看一看。

一、泰戈尔的早期经历

1861年5月7日,泰戈尔降生在印度西孟加拉邦加尔各答的家中,彼时他的父母、亲人都不会想到,这个孩子在未来会给世界带来怎样的影响和变化。作为家中最小的孩子,泰戈尔享受到许多的宠爱,这也让他的童年生活充满幸福。

泰戈尔访华,徐志摩林徽因作陪,鲁迅在中途拂袖离去:一塌糊涂

不过,即便家中很是宠爱他,但并没有对他太过溺爱,而是会教导是非对错,这样的教育理念也让泰戈尔一直在一个比较正的环境下生存,活泼烂漫的他非常向往自由,对于学校里的课程并没有太多兴趣,他的父母对此并没有多加干涉。

在他们看来,孩子的一生是靠自己成就的,泰戈尔只是不喜欢学校死板的课程,但对于文学创作一直很有兴趣,而且在父母的引导下,也有着很好的是非观念,他在13岁时就发表了长诗《野花》、《诗人的故事》等作品,让人意外的是,这些作品中竟有更深一层的含义。

泰戈尔访华,徐志摩林徽因作陪,鲁迅在中途拂袖离去:一塌糊涂

里面饱含着泰戈尔对殖民统治的痛恨和对自己国家的热爱,一个13岁的孩子,竟然能想到如此,这让很多人都感到意外,也因此认定泰戈尔不同于其他的小孩,未来他一定能有一番作为,甚至会以他的精神改变世界,而泰戈尔显然没有辜负这份期待。

1880年,他从英国留学归来,开始真正意义上的文学创作,1905年,印度爆发民族运动,与其他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人不同,他不赞同他们直接毁坏英国人的货物以此表达不满,而是应该采取“建设性工作”,这份意见并没有被采纳,从那以后,他便开始醉心于文学创作。

泰戈尔访华,徐志摩林徽因作陪,鲁迅在中途拂袖离去:一塌糊涂

退出政坛,但不代表没有机会为国家做贡献,他用文学作品同样可以发声,甚至声音能比之前更大、传更广。为了让自己的文学作品、思想能够传播到世界其他角落,他还特意辗转各国,学习别国的风土人情,将这些融合在自己的作品中,也因此被更多人关注。

二、泰戈尔访华

1913年,对于泰戈尔来说是一年,因为他的作品《吉檀迦利》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要知道,这个奖项在全世界的含金量极高,能得到诺贝尔的认可,足以说明他的作品在世界范围内站稳脚跟,当然,这也让他愈发出名起来。

泰戈尔访华,徐志摩林徽因作陪,鲁迅在中途拂袖离去:一塌糊涂

1924年,泰戈尔的作品已经享誉世界,在中国也极为有名,当时梁启超等文学家出于文化交流的目的,将泰戈尔邀请至中国,泰戈尔对于中国一直很向往,中国与印度相邻,他也听说过不少有关中国的故事,早就想去那里一探究竟,如今又得到了邀请,自然欣然同意。

对待外国友人的拜访,中国人自然要拿出文明古国的礼仪,要让对方感受到宾至如归的感觉,于是这次晚宴全程十分隆重,不少国内文学界的人都来了,期间,徐志摩、林徽因两人全程陪同讲解,表现的十分殷切,一些文学家也对泰戈尔表达了崇拜之情。

泰戈尔访华,徐志摩林徽因作陪,鲁迅在中途拂袖离去:一塌糊涂

整个晚宴现场仿佛是一个小型见面会,不管泰戈尔说什么,大家都在旁边低声,眼前这一幕看起来其实有些刺眼,少部分的文学家并没有附和他们,而是躲在角落,当然也有人当然表达了他们对泰戈尔“拍马屁”这种行为的不快,他就是鲁迅

当时的中国本就在受列强的折辱,人民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文人都有傲骨,眼见着中国这些在文学界也是数一数二的人物竟然对泰戈尔似神仙般崇拜,鲁迅等人觉得过犹不及,根本没有必要,所以在宴会进行到一半后,就留下“一塌糊涂”四个大字,愤然离场。

泰戈尔访华,徐志摩林徽因作陪,鲁迅在中途拂袖离去:一塌糊涂

虽然语言不通,但泰戈尔还是能敏锐感觉到现场气氛的变化,泰戈尔一生共来到中国三次,除却第一次这么隆重外,后来两次也只当是看望徐志摩前来,并没有留下太多资料,不过从第一次访华人们对他的态度也能看出当时文学界暗流涌动。

三、文学界的不同看法

对于鲁迅为何要这样对待泰戈尔,其实后来他在自己的作品中给出了答案。在杂文《骂杀与捧杀》中,鲁迅就明确批评了徐志摩等人将泰戈尔看做“神仙”一样的行为,在他看来,文学交流应该平等,这样献媚般的行为并不值得推崇。

泰戈尔访华,徐志摩林徽因作陪,鲁迅在中途拂袖离去:一塌糊涂

他所留下的“一塌糊涂”四个大字也是对像徐志摩、林徽因这样的文学家所说的,这不代表鲁迅不认同泰戈尔的才华和文学素养,他也因为泰戈尔作品中反殖民、为自由奋斗的思想、行为而感动并肯定他,但他不能接受过分将人神化。

四、总结

以至于后来,文学界也分出两个代表派,一派继续尊崇泰戈尔,将其视为“神”一般的存在,毫不犹豫相信他的思想和话语;另一派认为他文采斐然,但不应该被神话,尤其大家都做着同样的工作,都是在用文学作品唤醒国人、批判一些东西。

泰戈尔访华,徐志摩林徽因作陪,鲁迅在中途拂袖离去:一塌糊涂

都同样勇敢,为何仅因为对方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就把它放在那样高的位置呢?这种盲目的崇拜和近乎谄媚的行为并没有考虑到国人的,本应该是一场平等的文学交流,最后演变为只能听取泰戈尔这一种声音、不容别人反对,也难怪鲁迅会生气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