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袁伟望 | 华枝春满,天心月圆——主持巧琼的新书分享会

 海燕文化工作室 2023-03-20 发布于浙江




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主持巧琼的新书分享会

文/袁伟望

春暖花开,高朋满座。

《总有一处风景打动你》新书分享会,3月18日晚在宁海县图书馆报告厅举行。

作协是作家的家。这是阿门主席说的。

作协做好服务工作才有存在的意义。这也是阿门主席说的。

宁海县作协沙龙,10年来举行了许多次,或者说N次,将来不论还要举办多少次,本心本意就如此。这是我说的。

写作不易,出书更不易,给作家一个亮相的平台,可以带动和激励更多人写书、出书,繁荣当地文学。这是阿门主席的话,也是我们作协举办各项活动的初衷与本意。

我一直为我们作协的新书分享会点赞。

巧琼的新书《总有一处风景打动你》,看似平常,却别有深意与寄托。巧琼的书一出来,我与阿门主席就想着早早举办沙龙活动进行分享。巧琼也第一时间邀请我当分享会的主持。却因疫情反复,这场分享会才延迟到昨晚才举行。

看到群里与朋友圈里,各位作家朋友祝贺分享会圆满成功,欣慰之余,我也想着,把分享会的部分内容再次分享给更多的朋友。

拿到巧琼的书后,我就在思考:按巧琼的个性与新书的内容,该在分享会中突出什么主题,同时又能给大家带来什么启发呢?

带着这个问题,我回忆着与巧琼在作协以及徐霞客研究会中留给我的印象,翻读着新书的三部分内容《群英塘壮歌》《故土》《总有一处风景打动你》,最后我决定,借用巧琼给我书中的赠语:“华枝春满,天心月圆”作为分享会的主题,而不用“总有一处风景打动你”。

分享会上,我从巧琼的微信名“静观”入手,从弘一法师引庄子《山木》写下这首包含“华枝春满,天心月圆”诗句在内的偈语诗说起,我阐释了偈语诗的意蕴,谈了“静观”,也谈了东西方对“静观”的哲学思考。扣着“阅读与写作”并行自在而生的话题,让巧琼说说自己是如何思考在新书中进行“作者简介”的,引领着大家关注眼前的作者,还有书中的作者。

在大家翻书时,我插举了“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中的简介作了旁证。“左手文学,右手科学,在看似无关的两个领域摸索潜行,编枝结草搭建起一座沟通文学与自然科学的鹊桥,为中国古典文学赏析增开了一扇视窗。”——潘富俊《草木缘情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植物世界》,我没有说。我想说明的是,一个“简介”就是一个作家的形象塑造,我想“激励”更多的文学爱好者成为作者,成为“作家”。然后,我“水到渠成”地让巧琼说说她是如何走上“文学之路”的。巧琼说了以下的话。

各位来宾、各位朋友,大家晚上好。非常感谢大家抽出宝贵的时间,来参加我的新书分享会,同时也感谢宁海作协、宁海图书馆的精心组织。为了筹备这场分享会,作协、图书馆做了大量工作,真的非常辛苦。

这本书总共有七十来篇文章,主要集中在2012年到2022年。原先,我一度沉迷于网络,浪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直到2009年,遇到我的恩师——吴晓灿先生。可以说,是他改变了我,把我从浮躁的网络,拉进文艺的殿堂。

2013年9月,我加入宁海作协,到今年刚好十年。在此期间,得到作协各位领导尤其是阿门主席、袁伟望老师的大力支持,在写作方面,也受到很多前辈特别是张忌、黄海清老师的指点,我今天之所以能出版这本小册子,他们功不可没。

离开网络后,我的主要爱好就是阅读,平时看的书也比较杂,文学、经济、政治类都有,写作方面也没有特定的方向,非虚构、散文、读后感,想到写什么就写什么,勉强凑成了十来万字。

出书的想法,也是心血来潮的。这几年的形势,并不是很乐观,再加上人到中年,越来越感觉到世事无常,就想着,把原先发表在各个平台上的文章,整理出来,归集成一个小册子,也算是给自己和朋友们,留个纪念吧。这事得到了单位领导的支持,几位老总热心地为我联系出版社,最后,终于有了这本书。

我很幸运,能在疫情消退后的今天,举办这场分享会。冬风传信,春满人间,这是疫情后的第一场分享会,也是抛砖引玉的那块“砖”,相信不久的将来,宁海作协迎来百花齐放的那一天。

再次感谢大家!

分享会整个流程,由图书馆胡馆长的欢迎辞开启,让人再次感受家乡宁海在打造“书香宁海”方面的努力,思考在打造“品质之城”“品味之城”路上,我们宁海的文化人该做些什么。最后在阿门主席的总结与合影中结束。与会的四五十位嘉宾,都沉浸在温馨的气氛中。作为主持人,我所做的,就是能安排或引发他们表现出精彩。

巧琼的分享会之所以圆满成功,主要表现在参与者的热情上。本次分享会参加的,除了作协会员之外,有巧琼工作单位的老总,有她曾经的采访对象,还有她多年的朋友,父老乡亲等等。当夜微雨,很多朋友都早早准备了发言稿,好几位朋友特意从异地赶过来。有位小兄弟还表示:巧琼姐的书出来以后,我就攀着手指头,一天一天地等待分享会的到来。

他们说出了各各不同的话语,说出了与巧琼一起的动人故事,给新书的阅读带来一股股清流,就像巧琼家乡的西溪水一般的清亮。分享还因为现场的问题抢答,而显出溪水跳跃流动的欢快喜悦。巧琼带来十几本藏书就在这期间送出。

而这期间,也有西溪文化的传递。譬如:

1.光绪《宁海县志》载:“西溪庄胜景不一,有小坑男石佛,有大溪女石佛,有合凤,有石龙。有冷风洞。”其中“合凤”指山形。俗称“五凤落西溪”。问:《总有一处风景打动你》里有写到西溪的这处自然风景吗?

《故土》:“慢着,倚马。”我三步并作两步,试图赶上他,“你说,咱们是真的到了西溪了吗?那你快告诉我,徐家在哪?瓦窑山在哪?还有,小松坑又是在哪个方向呢?”

《西溪记忆》:村里有桥,数量还不少,有五座。一条二十余米宽的溪坑,将整个村庄隔成两半,没桥,是万万不行的。站在桥上观风景,或站在岸边看桥,总让人百看不厌。西溪的水,很清:夏天,可游泳、摸蟹、抲鱼;冬天,我们都盼着河里结冰,这样,就可以踩着霜冰,滑来没去了。

2.西溪村人徐良臣,(1887-1949)系辛亥革命志士,曾参加光复浙江之举。民国元年(1912)退伍回家。浙江省都督蒋尊赠匾额,发奖励证;陆军部核给勋章,军长赠凯旋纪念杯。问都督赠匾额上的文字是什么?(“有勇知方”)

西溪人是怎样的呢?生活在西溪的人们生活又是怎样的呢?《灯光》里的松明柴,《爆竹声里又一年》的杀年猪、掏冬笋、打米胖糖、请新昌戏班;《师者》中如师如母的袁老师;八十岁走起路来依然带风,说起话来依然中气十路的《王老师》;大名“宇宙”的《梁老师》,下巴尖尖、头发偏长偏油、脸颊嘴角统统下垂……

分享会是成功的,当日的许多美好,令人回味无穷。我想留住这一份精彩。这里就与大家一起分享其一:任亚亚的交流。

我是钱塘。2006年7月,在本地著名网站“宁海在线”,以网友的身份开启了我和巧琼姐17年的相识。彼时,巧琼姐网名寒衣,是宁海在线主论坛的管理员,文采斐然、语言犀利、刀法明快,被网友们称为“教母”,当年在线论坛还有一位叫“风顺”的活跃网友,被称为“教主”。巧琼姐就是妥妥的在线论坛的意见领袖。至此,我们素未谋面,全部交流仅限于论坛上,给我的印象就两个字“犀利”。

后来,我从在线论坛转战文峰论坛,巧琼也来文峰论坛,记得网名改成“静观”。后来,文峰论坛火了,我就不玩了,兴趣转移到跟劳动保障队驴走了。

几年后,机缘巧合之下,她加我QQ,网络私聊中,让我惊诧,感觉到了不一样的她,和论坛里的犀利大相径庭,私聊中,如此温柔、谦和。

又过了几年,在微信朋友圈看到她在跟吴晓灿老师学古琴,又是一次惊诧。同年,又在朋友圈看到她参加千里走宁海的驴友活动,还参与后勤工作,就在这一次又一次的惊诧中,逐渐认识了她,2013年6月3日,前童宰相府古琴雅集,我第一次见到巧琼姐本人,她在屏风前弹古琴,形象端庄娴静。就这样匆匆见了一面,没有交流。

直到2014年县作协沙龙,我们才真正彼此见了面,谈了话。

此后的巧琼姐,大家都很熟悉了,从企业到公安,再到新华书店工作,始终没有放弃过写作,并且持续不断地出作品了,到今天,有这样一本书呈现在我们面前,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出来,多么得了不起!

七年里,同一个人,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以不同的方式去交往,网友、版主、驴友、琴友、文友作家,这个过程很有意思的。

在我看来,巧琼是特别会读书且富有爱心的女孩。她重视这次分享会,除了拿出自己的作品集,还特意让我安排,她说,她准备了十几本藏书,准备分享给热情的读者。我感动于她的暖心,也临时安排了柔石故居讲解员小暖来朗诵巧琼《流水》中的部分内容。小暖朗诵得深情,我认为,这是很好地传递出了巧琼对世界的“春情春意”与对“华枝春满”的深情厚谊,画出了琴声里那一方奇妙的世界。

良宵静坐,朗月垂辉,一丛幽兰,一缕琴香,一味禅茶,一片清心。香气无边熏欲醉,灵芬一点静还通——这样的夜,是适合听琴的。

一曲《流水》,就在此时响起。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

琴音乍起,或隐或现,翠谷幽幽,似乎就在眼前。眼前,有春木载荣,布叶垂阴,还有习习谷风,吹我素琴。那琴声,越过寂静的山谷,在林间溪畔,盘旋不去。玉兔坠金乌升,新的一天款款而来。听,是风。风拂过山冈,掠向碧林,绿叶在风中摇摆,叶尖,凝聚着昨夜的露珠,在阳光下闪烁着七彩光芒,一一滴落,一滴,两滴,三滴

本次分享会,巧琼还特别邀请了《今日宁海》编辑黄海清来参加,并安排他作主旨发言。巧琼表示,在非虚构写作上,黄海清是她的启蒙老师,曾用一本《南方周末》,为她打开非虚构写作的大门,在随后几年的写作中,巧琼也受到过海清的指点与帮助。

海清是真正“走万里路,读万卷书”的人。在与巧琼的交谈中,我得以知晓海清的眼界与视野,海清这几年的所思所想所追求。海清的分享,我觉得也应该好好留住,并分享给大家,希望能给大家在非虚构写作方面,带来一定程度的感悟。

这里是海清的发言要点:

这几年来,徐巧琼无论在技法、深度还是选题上,都进步惊人,那主要是因为读了很多书、高价值的书。

最近,连续读了chatGPT和window 365 copilot的两场发布会,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当短视频成为传播主流,GPT技术日新月异,阅读人群、阅读质量下降的当下,写作时代会不会终结?

我们之所以创作,在于享受创作的乐趣,关注社会问题,以及记录一些美好的时刻,一些不平凡的凡人。与此同时,有些人看似把写作当作消遣,其实也是为了保留一份审美,守护一些有价值的东西。

我认为,写作时代不会终结,那是因为:1、短视频的核心是故事,叙事技巧非常重要,除了微视频。2、GPT是一种人机交互技术,内容是基座,没有故事和细节的支撑,只是一种模仿或者抄袭。Generative Pre-trained Transformer,学习能力超强,有一个预训练过程,编码解码。3、全世界的趋势。如华盛顿邮报和经济学人的增长势头很好。

那么,在短视频时代,我们应该写些什么?

当下,非虚构文学比较火热。其中杜鲁门·卡波特《冷血》被认为是里程碑式的创作,还有《蒂凡尼的早餐》;2015年,白俄罗斯作家阿列克谢耶维奇的《切尔诺贝利的回忆》获诺奖。

南周时代,国内写虚构的顶尖人物,是李海鹏、南香红等。文章有《系统》《举重冠军之死》,何伟的《江城》、梁鸿的《出梁庄记》等。南周没落后,较好的非虚构平台有GQ、时尚先生、人物、中青的冰点周刊、北青的北青深一度、腾讯的谷雨实验室、界面的正午。

国内最有影响力的一些作品:《无证青年孙志刚之死》,几个月后,国务院取消了《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人物《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推动了中国所有外卖平台算法整改;杨潇《重走:在公路、河流和驿道上寻找西南联大》;师永刚的《无国界医生》。

接下来,谈谈我们该如何写作非虚构作品。

在题材选择上,注重凡人小事。宁海有太多可写的人,如刘伟元、农村诗人、爱打扮的马桶工。村庄的变迁史,青珠农场、薛岙村的商业时代、西溪水库移民的城市生活,真实记录历史。

写作姿态:与读者对话。新华社、浙江宣传、甬江潮的变化。 

采访深入,聪丛《莘村岙的百年副业——削洋纱棍》采访达一年多时间,基本上把村里的老人都采访过了。

叙事技巧:小说化语言,梳理时间线,发现冲突、重构过程、多线叙事,让人看到一个精彩的故事。

视觉化写作。场景切换要快,如中青《冰点周刊》的一篇文章,花三句话切换。远景、中景、近景、特写要灵活切换,符合叙事和逻辑。

最后,写作没有固定模式。以王天挺的《北京零点后》为例,通过大数据写作,一镜到底,2500多字,串联起40个人物,影响了中青报的《武汉启封》。

用网上流行的话来说,海清半小时的主旨发言,干货十足。期间,现场鸦雀无声,好几位文友拿起手中的笔,将他的发言要点逐一记录下来,大家还用连续鼓掌三次的热情,表达了对海清此番发言的赞同。

最后,借阿门主席的话,结束我这篇分享——感谢县图书馆,感谢捧场者,再次祝贺徐巧琼新书分享会圆满成功!

供图:白溪钓翁、长眉罗汉

作者简介

袁伟望

袁伟望,出生于宁海。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宁海县作家协会副主席,宁海县徐霞客研究会常务理事、学术主任委员。著有散文集《记得香花山》《山水间.宁海》《勿忘乡愁》;长篇纪实报告文学《春到晴隆》。

□编辑:林海燕
□摄影:白溪钓翁、长眉罗汉
□题词:储吉旺先生
LOGO\题图\尾签设计:野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