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作为中国第二长河,黄河竟然会断流,黄河的水都去哪里了?

 北斗维斟 2023-03-20 发布于贵州

黄河,是中国第二长的河流。目前,黄河理论上的年径流量为560亿立方米,然而黄河在入海口的实际流量却只有360亿立方米。要知道,长江八大支流的年净流量都在500亿立方米以上,可见黄河的水量是多么小。从1972年到2000年,黄河曾经出现了19次断流的现象。如今,由于水利工程的修建,断流已经不再发生。但黄河的水如此之少也是值得我们探究的。

在历史上,黄河是一条水量十分充足的河流。在夏商时期,中国的气候十分温暖湿润,整个黄土高原的都长满了森林。当时,黄河在壶口的年净流量超过了1000亿立方米。而黄河在中游还有汾河、无定河、渭河、泾河、洛河等河流汇入,其总的流量十分可观。

西周时期黄土高原的森林分布情况

由于黄河的水量充足,因此黄河在古代成为北方的交通大动脉,甚至连黄河改道形成的河道也是水运通道。早在西周时期,西周就沿着黄河一线向华北平原推进,并在黄河各支系沿岸设置了据点,例如燕国分封在黄河入海河的下游位置,齐国分封在济水下游,卫国分封在黄河分叉路口。为了加强对中原的控制,周公在洛阳修建了成周和洛邑。

此后秦朝统一六国,其主要的进军路线也是沿着黄河河道推进。秦汉时期,大量的粮食经过黄河运往关中,最高时期一年要运输600万石。而黄河和其他水系的交汇点就会成为中原地区的大都会,例如唐朝的洛阳“皆天下之舟船所集,常万余艘,填满河路,商旅货易,车马填塞”。黄河分叉一带的开封,自战国以来就是中原的水运枢纽,这里在宋代因为水运而成为了都城。

但是黄河的水量在历史上是呈现一个不断下降的趋势。大约在西晋时期,黄河在壶口的年净流量已经跌破了500亿立方米,到了清代大约只有300亿立方米。黄河水量的下降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西北的气候不断变干,降水量不断减少。第二是人类活动导致草原、森林破坏严重。2000年前的黄土高原还是郁郁葱葱的森林,而到了清朝就成为了光秃秃的“荒漠”。森林减少,使得土地的蒸发量变大,也使得土地涵养水分的能力下降,因而黄河的径流量就减少了。

黄土高原

黄河水量的减少,对北方的经济会产生了恶劣的影响。首先,水量减少,会导致黄河的泥沙容易淤积,进而导致河道堵塞,增加了黄河泛滥的风险。自从汉代开始,黄河就因为泥沙淤积而增加了改道的频率。其次,水量减少,会导致河流的通航能力下滑,使得北方的交通事业发展受到阻碍,经济发展动力不足。第三,黄河水量减少,使得黄河为周边农业区的提供的灌溉水源减少了,不利于农业的发展。

到了明清时期,黄河就已经失去了航运能力。那时候为了避免黄河的泥沙淤积到大运河,还专门让大运河和黄河分离。

不过,近代的黄河两岸的用水量还不大,黄河尚未出现断流的情况。1919年到1979年,黄河在兰州一带的平均流量大约为326亿立方米,到花园口为563亿立方米。1956年到1979年,黄河在下游的年径流量是突破了600亿立方米的。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口不断增加,黄河两岸的用水量不断加大,人们对黄河水的抽取也越来越大了。因此,自70年代以来,黄河干流的水资源就出现了一些上游多,下游少有的局面。在60年代,黄河入海口的流量为575亿立方米,到70年代减少到了313亿立方米,到90年代就只有187亿立方米了。

而上游生态的破坏也加重黄河水量季节分配不均的问题。黄河流域60%的降水量主要集中在6—9月,这时候也是整个北方洪涝的季节。因此,这时候的黄河水是比较通畅地流向了大海。到了冬季,北方整体缺水,各省都在黄河上取水,也就导致了黄河断流。

为什么黄河在2000年后就没有出现断流呢?这主要得益于中游大型水库的建设。2000左右,小浪底水利工程就建成了。在夏季,小浪底就进行蓄水,防洪,降低下游的洪涝风险。到了冬春季节,小浪底水库就不断为下游输送水资源。如此,黄河的水资源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季节性的调配。

不过,光是靠水库还是无法真正解决问题。如果想从根本上解决黄河的水资源问题,还得从生态上着手。经过几十年的植树造林,黄土高原的森林覆盖率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70年前,陕西省的森林覆盖率只有13%,如今已经提高到了43%。而山西省在同时期则从2.4%提高到了23%。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但是还远远不够。

目前来说,黄河下游的河道治理,通航工程等必须要建立在黄河中上游的生态治理的基础之上,不然就无法谈起。另外,可以考虑从西南地区调水到黄河上游,对黄河的水资源进行补给。

总之来说,治理黄河是一个千年大计。治理黄河的工程量巨大,但也要必须一代一代地努力实践下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