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周远华:独臂撑起一片天

 wl28988 2023-03-20 发布于北京
时间:2023-03-20 09:02

3

周远华在菜地里劳作。

  在东宝区仙居乡七井村有一位特殊的脱贫户,他叫周远华,他只有一只胳膊。可他不言放弃,硬是靠独臂学会了生活劳作的各项技能,带着同是肢体残疾的妻子,不等不靠,勤扒苦做,盖起了楼房,摆脱了贫困,过上了幸福的小日子。

  出生于1966年的周远华,小时候因为顽皮好动,不慎触上高压电线导致右臂严重受伤,医生不得不为他截肢,后被鉴定为肢体三级残疾。1992年,周远华与同为肢体残疾的钟儒慧结婚,次年有了女儿周琳。由于夫妻双方都为肢体残疾,基本没有劳动能力,家庭生活十分困苦,只能依靠父母打零工、种地维持生计。2014年,其母因病卧床不起,让本就不富裕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一家人终日愁眉不展。乡、村干部非常关爱这个特殊的家庭,根据政策通过民主评议,他们家被纳入了最低生活保障家庭。

  仅靠政府的低保金生活终究不是长远之计。脑子活络的周远华不断地思考改变现状的途径。那些年,面对年迈的父母、残疾的妻子、成长的女儿,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会了生活的各项技能,能独臂干各种农活,可就是无法找到比较好的挣钱门路。

  2015年,国家精准扶贫的政策春风吹到了七井村这个偏远的山村。东宝区委统战部驻村干部来到周远华家入户调查,了解他家的情况,并向他介绍了全区精准扶贫的有关政策。当年,在经过个人申请、民主评议、乡区审核、公示等程序后,周远华一家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真是好,我要抓住机遇尽快过上更好的生活。”周远华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感慨地说。为了改变家庭生活情况,周远华在帮扶干部的引导下,思维活络了起来,他充分利用脱贫攻坚产业奖补和小额信贷政策发展致富产业。他发现周边乡镇农户香菇种植产业发展得不错,且收益可观,于是一个种植香菇的想法在他心中萌发。思路有了,可拮据的经济状况成了周远华发展产业路上的“拦路虎”。包联干部知道情况后,迅速向领导反映,并与村“两委”一起向上争取到了小额信贷资金,解决了周远华缺资金的困难。

  说干就干。购买菌种,搭建菌棚,向有经验的种植户、技术员取经,周远华开始了自己的奋斗之路。他不断积累种植知识,时刻关注香菇生长情况,发现问题,就努力寻求解决方案。功夫不负有心人,2016年9月,周远华种植的香菇迎来了收获的季节,种植了5000袋,收获香菇2000斤,并且全部售出。他种植的香菇品质好、产量高,当年就实现收入3万余元。几年下来,加上村里的产业奖补,周远华尝到了香菇种植的甜头。

  周远华不是一个满足于现状的人,他想不断地将致富之路拓宽。周远华坚持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一起抓,他们夫妻通过承租等方式种植了20多亩水田、10多亩旱田。2019年,他又积极响应乡村号召,抓住湖北道地药材公司在村里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的契机,通过争取小额信贷资金发展起了中药材种植产业。目前,种植了丹参、百部根等药材十余亩,成为七井村中药材种植大户。2019年,周远华还被评为仙居乡脱贫示范户。

  去年,周远华家种植的百部根喜获丰收,前几年种下的2亩百部根在他的精心培育下,亩产1万多斤,加之今年行情好,每斤售价近3元,两亩毛收入超过6万元,周远华心里乐开了花,逢人就说党的乡村振兴政策好。去年10月,村残疾人协会换届,周远华夫妇双双当选为村残疾人协会理事,周远华还当选为村残疾人协会副主席,他将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带动更多的残疾人自强不息地在致富的路上奔跑。

  如今,周远华在七井村村部附近许跑公路旁盖起了两层的小洋楼。他尝到了没有文化的苦楚,十分重视女儿的培养教育。女儿2014年大学毕业后,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于2020年顺利通过考试,成为了一名正式在编的人民教师,用自己的知识培育祖国的花朵,用自家的经历讲述着动人的脱贫故事。

  现在女儿也已成家立业,虽然日子越过越红火,但周远华夫妇一刻也没有停歇奋斗的脚步。在七井村,提起周远华,村民都禁不住竖起大拇指,说他是一个要强且一刻也闲不住的人。他常说:“我虽然身体残疾了,但做人的志气骨气不能残缺,我要以独臂继续为家庭撑起一片天。”(晓风 代欣欣 文\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