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4.2贵州山地(户外运动)旅游发展概述

 贵理工涛声涛影 2023-03-20 发表于贵州

2015年,首届国际山地旅游大会在黔西南州召开,山地旅游方兴未艾之际,贵州以敢为天下先的气魄提出建设山地旅游大省。随后,贵州加大力度,做强“山地公园省 多彩贵州风”品牌形象,2021年将“建设山地旅游大省”上升为“打造国际一流山地旅游目的地、国内一流度假康养目的地”。

4.2.0贵州山地户外运动优势资源

1、地质形态的独特资源

贵州境内92.5℅的面积为山地和丘陵,喀斯特地貌占全省总面积的61.9%,是世界上岩溶地貌发育最典型的地区之一,享有“山之王国”、“千瀑之乡”、"千洞之省”、“漂流之省”、“民俗之都”、“避暑大省”等美誉。全省境内有自然保护区130个,省级以上风景区69个,森林公园50个,地质公园8个。峰林、峡谷、天坑、石林、溶洞、湖泊遍布全省,堪称门类齐全、组合良好,是开展徒步、露营、登山、漂流、龙舟、越野跑、攀岩、探洞、越野技能和山地车等具有垄断性、高品位的山地运动资源。

2、凉爽宜人的气候资源

贵州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15℃,全省森林覆盖率达39%,空气清新,负氧离子含量高,是中国最佳的人居环境和避暑胜地之一。优越的气候资源,孕育了贵州绚丽的自然风光,创造了宜人的旅游环境,全年有300—330天可以进行山地运动训练、比赛、休闲。

 3、源远厚重的人文资源

贵州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创造积累了厚重而多姿多彩的贵州文化资源宝库。贵州龙、穿洞人等考古文化、夜郎文化、屯堡文化、红色文化、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源远流长,贵州汉民族与各少数民族之间的交融文化,本土文化、移民文化与中原文化的融合,伴随历史变迁、社会发展的进程,形成了贵州文化的地域性、差异性、多样性和多元性。民族语言、服饰、建筑、节日、风俗习惯等各具特色,创造了多姿多彩、古朴悠远的民族民间文化;闻名于世的遵义会议及黎平会议等会址、娄山关战斗遗址、红军四渡赤水渡口等一系列重要的革命历史活动,成为贵州留下了不可多得的红色文化资源。丰厚的贵州人文资源是体育旅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贵州体育旅游的特色与亮点。

4、风俗各异的民族优势

贵州民族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共有49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比重居全国第3位。各民族古朴的文化传统和生活习俗保存完好,风格迥异,创造了“一山不同族,五里不同俗,十里不同风”的民族文化奇观,被称为“世界上最大的原生态民族博物馆”。贵州少数民族节日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千差万别。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有1000多个,著名的有的“姊妹节”、“四月八”、“龙舟节”、“芦笙节”、“火把节”、“端午节”等。贵州是一个歌舞的海洋,民族歌舞绚丽多姿,著名的有芦笙舞、木鼓舞、踩鼓舞、侗族大歌等。这些原生性、独占性、稀缺性、多样性的文化资源和风情独特、绚丽多彩的歌舞,更为山地运动注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5、四通八达的区位优势

贵州是一个浅内陆山区省份,近边、近海、近江,是中国西南地区连接发达的华南地区的前沿,处于西南南下出海的交通枢纽位置。全省铁路通车里程已达2200余公里,有8条铁路纵横交错。公路通车总里程34000多公里,水运通航里程2000多公里,有26条河流通航。贵阳龙洞宝4D级机场是西南现代化程度最高的机场,已开通至北京、上海、香港、澳门、曼谷等40多个城市的航班,另有铜仁、兴义、安顺、黎平、荔波等支线机场,交通十分方便。

4.2.1山地旅游是贵州的重要顶层设计

2015年,国际山地旅游大会首次在贵州举办以来,贵州山地旅游高速发展:在全国率先完成全省域旅游资源大普查;世界上第一个以山地旅游为主体的国际旅游组织——国际山地旅游联盟落户贵州。

2016年至2019年,贵州全省接待入黔游客人次、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30%以上,并形成多个具有世界顶尖的旅游项目,比如内容丰富的“喀斯特博物馆”,景色秀丽的千里乌江滨河度假旅游带,拥有46座世界最高桥梁的“世界桥梁博物馆”等等。

独特的历史文化也形成了贵州文化旅游带,如依托“遵义会议”“四渡赤水”形成红色旅游带;世界最大天文望远镜“天眼”落户贵州,形成了国际天文科普旅游带和独特的民族文化旅游带。新的特色山地旅游产品和品牌层出不穷,目前贵州的世界自然遗产地、传统村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数量均居全国第一。

贵州的山地户外运动也形成了多个旅游精品赛事,包括贵阳国际马拉松、紫云格凸河国际攀岩节、环雷公山超百公里跑、环梵净山国际公路自行车邀请赛、娄山关海龙屯山地户外挑战赛等。

作为全国乡村旅游起步最早的省份之一,贵州已经打造了多个山地乡村旅游产品,培养出了多个休闲农业重点县、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和农业主题公园。避暑康养旅游方面,贵州也有拥有不少特色鲜明的度假区、旅游小镇、水利风景区、森林康养基地。

2021年初,贵州出台了《关于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旅游产业化建设多彩贵州旅游强省的意见》,意见指出,打造国际一流山地旅游目的地、国内一流度假康养目的地,是推进多彩贵州旅游强省建设的一项重要顶层设计。

20221月,国务院出台国发〔20222号文件,支持贵州加快国际山地旅游目的地建设,发展国际山地旅游联盟,办好国际山地旅游暨户外运动大会

4.2.2成功举办国际山地旅游暨户外运动大会

依托贵州优质的山地户外运动资源和山地旅游资源,为持续推动贵州省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贵州省自2015年起,开始举办国际山地旅游暨户外运动大会。国际山地旅游暨户外运动大会,是经国务院批准的中国目前唯一一个以山地旅游为主题的国家级、国际性峰会。

1、历届国际山地旅游暨户外运动大会情况

每一届大会契合行业热点,并以独特的方式展示自己的风采,亮点突出。

2015年,大会以“山地旅游·绿色运动·同向发展”为主题,结合“多彩贵州”文化特色,开展旅游文化专场推介、智慧旅游大数据应用成果展、山地旅游线上平台启动等10项主体活动,亮点突出,反响热烈。

2016年,大会以“天人合一·山水贵客”为主题,涵盖了旅游扶贫、户外运动、民族文化、国际合作、会展博览等多个方面。相较于首届国际山地旅游大会,其内容更丰富,国际性更突出,专业性更强,亮点更多。共设置69项活动,包括国际山地旅游大会主体活动、配套活动、国际山地户外运动系列赛事和系列活动。来自德国、法国、赞比亚等45个国家和地区的官员、专家学者、旅行商、运动员等3000多名嘉宾出席会议和参加相关活动。

2017年,大会以“天人合一·健康生活”为主题,高度契合“健康中国”的国家战略,全面体现“旅游、运动、健康”三者的内在关系,有利于引导健康绿色生活方式、推动旅游与体育深度融合、推广健身休闲运动方式。 大会设置了精彩纷呈的各类活动共计96项,由11项主体活动、10项配套活动、20项山地户外运动项目、55项系列活动组成。

2018年,大会以“天人合一·高品质生活”为主题,以国际化水平更高、山地特色更突出、乡愁味道更浓郁、活动赛事更丰富为特点,举办了一届盛世大会。大会分为主体活动、配套活动、国际山地户外运动赛事活动和系列活动四个版块,共设置68项活动。邀请了来自亚洲、欧洲、美洲等52个国家和地区的1280名嘉宾及参会代表出席大会。

2019年,大会以“天人合一·文化旅游大健康融合发展”为主题,通过举办贵州省温泉旅游产业发展对接会、非遗体验展示、山地旅游运动装备产业博览会等创新形式活动,来凝聚新共识、寻求新合作、促进新发展。大会共举办6项主体活动、6项配套活动、18项户外运动赛事活动,19项系列活动,实现“一地办会、全省联动、贯穿全年”。来自俄罗斯、美国、法国、英国、日本、韩国、泰国等56个国家和地区的1169名嘉宾出席大会。

2020年开始,贵州省将山地大会与全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简称:旅游两会)的举办合二为一,依照“一地办会、全省联动、贯穿全年”思路抓好各类工作落实,以达到节俭办会、开放办会的目标,实现参会人员层次更高、会议内容更加丰富、营销推广效果更好的效果。

2021年贵州“旅游两会”以“强产业融合·促旅游提质”为主题,作为山地旅游和贵州旅游年度大事,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本届贵州旅游“两会”系列活动涵盖贵州省内各类优质文旅资源和业态,涉及文旅、康旅、商旅、体旅、夜经济等多个产业,各项活动安全、节俭、高效、圆满、精彩。

2、国际山地旅游暨户外运动大会亮点纷呈、成效显著

1)高端发声,打造国际品牌互动大盛会

国际山地旅游暨户外运动大会筹备举办之初,贵州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了“主题引领、国际合作、扩大开放、推动发展”的战略部署,依照“一地举办、全省联动”的办会思路,要将山地大会打造成为国际知名品牌盛会,为贵州念好山“字”经、做好水“文”章,打造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山地旅游目的地,创造交流、合作、宣传营销的展示平台。

大会成功举办以来,贵州省不断以山地旅游大会为契机,推出系列重大举措与政策,明确提出贵州省要构建国际山地旅目的地,建设“山地公园省·多彩贵州风”的目标。相继发布《国际山地旅游贵州宣言》《国际山地旅游减贫宣言》《国际山地旅游健康宣言》等宣言和《贵州省山地旅游发展规划(暨贵州省全域旅游发展规划)》《贵州省旅游资源管理办法(试行)》、贵州省山地旅游相关标准、《黔西南州山地旅游标准体系》等文件,从政策层面助推贵州山地旅游发展,填补了山地旅游标准的空白,让来自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嘉宾及代表在这里交汇理念,达成全域山地旅游发展新共识,形成了重要成果。

大会成功举办以来,在“山地旅游·绿色运动·同向发展”“天人合一·山水贵客”“天人合一·健康生活”“天人合一·高品质生活”“天人合一·文化旅游大健康融合发展”“强产业融合·促旅游提质”等主题引领下,每届大会根据世界山地旅游发展、旅游扶贫、旅游与运动等内容设置主题鲜明目标、重点突出的话题举办各类论坛。各国内外政要名专家学者、权威人士围绕等主题作了精彩演讲和发言,促进了新思想、新观点的交流,达成了许多新共识,让大会作为东西方山地旅游和户外运动行业交流的窗口和平台作用进一步凸显,山地旅游和户外运动领域风向标作用越发彰显。

大会成功举办以来,吸引了来自俄罗斯、美国、英国、法国、西班牙、瑞士、德国、澳大利亚、韩国、印度、泰国、尼泊尔、越南、日本等80个国家和地区的近万名嘉宾参与,实现一届比一届的规模更大、层次更高;大会作为最为开放的活动,全球山地户外运动的政、学、商领袖以及优秀运动员齐聚贵州,纵论全球山地户外运动事业的现状和空间,在推动山地旅游与户外运动融合发展、提升中国旅游业发展水平、展示美丽中国良好旅游形象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已成为展示贵州乃至国内外山地旅游资源、户外运动发展水平、旅游扶贫经验及成果的重要窗口,已成为山地旅游和户外运动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高端平台,已成为世界认识贵州、了解贵州的重要窗口。

2)活动精彩,凸显贵州山地户外运动新模式

2015年以来,贵州省体育局借助山地大会平台,整合各类资源,提出了把户外运动打造成为贵州国际名片核心理念,在全国率先成立山地户外运动管理中心。联合福建、江西、青海、宁夏、新疆、西藏体育局,成立了生态体育建设暨山地户外运动联盟,助推山地户外运动蓬勃发展。

大会始终秉承“亮点纷呈、精彩不断、专业化高,参与性强”的宗旨,2015年以来,每年举办各类活动及赛事在60项以上,活动丰富,形式多样,国际性特点突出,参与性互动性强,充分展示了山地旅游与户外运动的独特魅力,进一步促进了旅游与体育、文化等业态融合发展。每年吸引国内外2500名以上优秀户外运动员报名参加各类比赛,直接吸引超过10万人次现场参与及观赏。其中,连续三年举办的“晴隆24道拐汽车拉力赛”“中国热气球俱乐部联赛·贵州兴义站”“贞丰三岔河国际露营大会”等赛事,已成为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山地户外运动赛事品牌;中国热气球表演赛暨飞行体验活动、中国万峰湖第十三届野钓大赛、兴义万峰林国际徒步大会、兴义万峰林国际山地越野跑公开赛、“兴仁放马坪”露营风筝大赛等赛事,以及全省配套举办的国际山地户外运动挑战赛、2018年亚洲山地竞速赛、山地越野跑公开赛等系列山地户外运动赛事,特别是森林游憩、康养、探险、漂流、徒步等活动广泛开展,国际攀岩、汽车拉力赛、自行车赛等赛事密集举办,引发社会各界对山地旅游高度关注的同时,也让前来参会的人们对贵州奇特的山水风光和优美的自然环境有着别样的感受。

以活动赛事举办为契机,加快了以黔西南州为主的旅游、体育基础设施建设。2017年,在前两届共实施199个项目、总投资223亿元的基础上,启动建设了63个项目,投资215亿元(其中社会投资124亿元),项目涵盖旅游、体育基础设施及配套服务设施建设、特色小镇等领域。黔西南重点打造的万峰林徒步穿越运动区、万峰湖野钓、水上运动区、晴隆24道拐、贞丰三岔河、兴义万峰林、安龙笃山国家山地户外运动示范公园等数十项旅游与户外运动娱乐项目,已成为响当当的旅游品牌,能充分满足游客健身体、游山地、赏民俗的全域旅游需求。

2019年,按照“特色项目拉动、精品赛事带动、标准建设推动”的思路,强化以会招商,产业落地见效。大会签约项目78个,涉及工业、农业、文化旅游体育、康养、户外运动装备制造等各方面,实现每次大会都有产业项目落地。

2021年,大会期间宣布成立川渝贵“西三角”文旅合作联盟,三地将通过联盟平台,推动优势互补、设施互通、市场互动、客源互送,共同做大旅游市场“蛋糕”,打造文旅新IP。业内普遍认为,川渝贵“西三角”文旅合作联盟开创了西南片区联手发展跨区域、复合型旅游目的地的先河,有助于旅游投资洼地的形成,有利于吸引国内外文化和旅游投资商,实现区域整体效益最大化,更好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带动三地文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通过活动赛事融合项目的打造,活动赛事形式内容的不断丰富,促进贵州省全力打造山地旅游升级版,实现贵州旅游高质量发展。

3)拥抱开放,促进产业市场化程度速提升

大会每年专门邀请来自欧洲、美国、东南亚、南亚及中亚以及港澳台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旅行商参加会议,通过会议期间举行一系列活动,为参会国家之间的旅游合作以及今后贵州与新旅游市场的深入合作奠定了基础。

发起成立国际山地旅游联盟是贵州推动山地旅游国际化进程的重要举措。2015首届国际山地旅游大会的成功举办,为贵州山地旅游高端化、国际化构建提供了动力,贵州省意识到,国际会议与国际组织应比翼齐飞。在贵州省全力推动和文旅部、民政部等部委的大力支持下,国际山地旅游联盟于2017815日正式挂牌成立。至此成为中国第一二个国际旅游组织。值得一提的是,国际山地旅游联盟从顶层设计到筹建运营,始终坚持理念引领、创新实践,所确立的保护山地资源、传承山地文明、促进山地经济、造福山地民众,致力可持续山地旅游发展的宗旨目标,既契合联合国和我国政府确立的可持续高层战略,又接促发展、富民众的地气,由此引起发国际旅游业界的广泛认可,也为联盟的自身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联盟正式运营四年多来,立足中国贵州走向世界,会员扩大到32个国家和地区的186个,成立了专家委员会、投融资委员会、山地温泉康养专业委员会,建立起联盟年会、国际论坛、国际山地旅游日、世界名山对话等专业性合作交流平台,陆续设立和发布了世界山地旅游发展趋势报告、国际山地旅游奖、世界旅游名山分类及评价体系、国际徒步旅游指南、以及正在着手的国际山地温泉康养标准和山地生态旅游指标评价体系等,成果陆续落地实施,与世界主要国际旅游组织签署了业务合作协议。自联盟成立以来,始终坚持服务会员、服务行业、助力贵州,与每年的国际山地旅游暨户外运动大会形成了互动机制,使各个平台的活动都有贵州的身影和声音,在联盟影响力扩展的同时也提升了贵州的国际影响力。

529日,是人类首次登上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日子,国际山地旅游联盟发起设立了“国际山地旅游日”倡议,确定每年529日为“国际山地旅游日”。首个“国际山地旅游日”于2019年在尼泊尔成功举办,活动中,国际山地旅游联盟、“国际山地旅游日”会旗登顶珠峰交接,授予登山英雄夏伯渝“山地旅游亲善大使”称号,发行“山地旅游日”纪念封、发起《守护我们的山地家园》倡议,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亮点纷呈,在国际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和积极反响,对促进国际山地旅游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第二个“国际山地旅游日”活动中,联盟联手携程集团举办了主题为“疫情危机与山地旅游面临的挑战和机遇”的全线上主题论坛,成为疫后率先采用线上方式举办国际论坛的国际组织,受到世界旅游组织等各大国际旅游组织的高度重视。2021年第三个“世界旅游日”在重庆市南川区举办。“国际山地旅游日”在中外轮流举办,搭建了国际交流合作平台,增进各大遗产名山的对话沟通,推动世界遗产名山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可持续山地旅游发展之路,实现山地旅游发展与世界遗产名山保护的良性互动和同生共济。

2019年,大会着力探索“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市场化办会模式,成功举办了“链接精彩·共享美丽”山地旅游城市暨旅游推介交流会,大会共有25家企业参与冠名或指定商品;24家旅行社邀请到105家旅游企业300名代表自费参会,是市场化办会的一次有益探索,节约了办会成本、提升了办会实效,为逐步提升市场化办会水平提供了宝贵经验。

2021年,大会紧紧围绕旅游产业化,面向市场主体开展产业大招商,整合宣传、投促、文旅、体育等部门力量举办产业招商推介会,邀请了境外在华文旅企业和国内头部旅游企业代表约300家参会。28个具有代表性、引领性的项目现场集中签约,合同投资总金额363.5亿元。

山地旅游作为附加值高、大众化的旅游品牌,可以延长旅游产业链,丰富旅游新业态,能够带动高端旅游装备、康养医养器械、户外运动装备制造产业的发展,促进贵州乃至全国健康旅游装备市场的发展。国际山地旅游暨户外运动大会在发展中树立品牌意识,推动大会高质量、市场化发展,充分践行了“两山理论”。

4)带动鲜明,形成中国西南减贫模式新样本

作为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贵州绝大部分是山地丘陵。自大会举办以来,贵州省明确提出要建设山地旅游大省和国际知名山地旅游目的地,以“山”为径,立足特色资源,吹响山地旅游的发展号角。始终坚持“办会的目的就是的为了办事”理念,把绿水青山转化为人民群众有获得感的金山银山。通过大会的连续成功举办,更加注重产品业态创新,在大力发展山地景观旅游、乡村特色旅游的同时,积极探索健康养生、避暑休闲、度假疗养、山地运动、汽车露营、科普探险、修学旅行等新兴业态,加快打造重点景观和精品线路,千方百计把景点扩成景区,把景区连成线路,把珍珠串成项链,努力把贵州打造成为世界知名山地旅游目的地。这些不仅促进贵州省山地旅游经济的蓬勃发展,也为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美丽乡村建设等工作贡献了重要力量,贵州山地旅游丰富了中国反贫困新出路。

2015年,大会发布世界山地旅游领域代表性文件《国际山地旅游贵州宣言》,成为推动山地旅游发展的基本原则。

2016年,大会发布了《国际山地旅游减贫贵州宣言》,从国际化的角度来探讨如何共同减贫,让减贫成为发展山地旅游的重要使命和美好愿景。

2017年,大会以“天人合一·健康生活”为主题,全面体现“旅游、运动、健康”三者的内在关系,引导健康绿色生活方式、推动旅游与体育深度融合、推广健身休闲运动方式,让更多群众共享大会释放的发展“红利”。

2018年,大会更加突出文体旅融合,68项活动中,超过六成的活动体现有文体旅融合的内容,催生了更多新业态,开拓了发展新空间,为地方发展带来了新动力,一大批群众将直接或间接受益。其中,兴义万峰林“双升乡愁集市”以独具特色的视角,融合万峰林田园风光与布依族民族特色,吸引了近50家商家入驻营业,其业态布局包含个性民宿、餐饮小吃、文创产品及手工体验等,不仅改善了双升村村民们的生活环境,还带动当地群众共同发展,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

2019年,大会聚焦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同步小康,着力在产业扶贫上下功夫,有效带动贫困群众实现脱贫增收。结合妇女特色手工“锦绣计划”,打造“锦绣家园”,充分吸纳贫困绣娘、非遗传承人、易地扶贫搬迁户就业,加快推动指尖技艺向指尖经济转化,共有350名绣娘、28名非遗传承人在“锦绣家园”就业。贵州省积极推进妇女特色手工“锦绣计划”的升级发展,与全省乡村振兴、大数据、大生态战略紧密结合,找准锦绣计划与旅游产业化发展的结合点和切入点,在“苗绣+锦绣计划”“文化+锦绣计划”“旅游+锦绣计划”“时尚+锦绣计划”等上积极探索和实践。20219月,在贵州省铜仁市举办了“苗绣+锦绣计划”展演活动,讲述贵州民族文化的源起和发展,并通过与一名现代女孩对话,引入织、绣、染、锦四个篇章,多角度展示贵州锦绣之美、生活之美、奋进之美。

2015年至今,贵州省黔西南州围绕打造国际山地旅游目的地、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目标,以办好国际山地旅游暨户外运动大会为主抓手,走出了一条文体旅融合发展的特色道路,开辟了山区群众致富奔小康的特色路径。仅2016年至2019年间,全州旅游人数就由原来的2866万人次增加至7009万人次,旅游收入由226亿元上升到732亿元。

2021年,在“旅游两会”的宣传营销推动下,国庆期间贵州省旅游热度大涨97%、全省累计接待游客4708.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14.73亿元;按照可比口径,分别较2020年同期增长1665%和13.41%。铜仁市共接待游客405.75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1.01亿元。

实践证明,山地大会是贵州旅游跨越发展助推器、旅游品牌孵化器,是促进西南丘陵地带的旅游资源发展与提质增效的加速器,推动了全省旅游经济持续井喷式增长,促进了全省旅游高质量发展,提升了“山地公园省·多彩贵州风”旅游品牌影响力。

4.2.3形成了山地旅游的贵州模式

贵州溶洞、峡谷、天坑、瀑布众多,适合开展登山、攀岩、骑行、越野跑、漂流、低空飞行等各类户外运动。立足山地旅游资源优势,借助国际山地旅游暨户外运动大会,依托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区的创建,“体育+旅游”深度融合为各地在山地旅游和户外运动方面创造了新机遇,随着贵州深入挖掘山地旅游资源,推动山地运动发展,贵州也成为山地旅游爱好者的理想之地,并形成了山地旅游的“贵州模式”,

格凸河景区位于安顺紫云县,是集岩溶、山、水、洞、石、林为一身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喀斯特地貌造就格凸河独一无二的攀岩运动发展优势,也被国内外专家誉为“国际攀岩圣地、国家攀岩公园。在这里举办的攀岩挑战赛和“中国格凸国际攀岩节”吸引了海内外目光,也吸引了四面八方的游客。

为进一步丰富业态,强化体育+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格凸河升级基础设施及攀岩设施,开发低空跳伞、蹦绳、翼服飞行等旅游产品业态,极限运动结合峡谷河流、原生植被、苗族文化及风土人情景观,使格凸河景区得到越来越多游客和体育爱好者的青睐。格凸河也成为贵州山地体旅深度融合的一个缩影。

为夯实户外产业基础建设,加快赛事培育,贵州体育局与省文化旅游厅联合开展省级体育旅游精品线路评选工作,开展体育旅游示范基地、体育特色小镇创建工作。据统计,截止2021年贵州全省建成了生态体育公园104个、汽车露营基地100个,获评国家体育旅游精品项目87项(次);启动21个体育旅游示范基地、4个体育特色小镇的创建并进入验收阶段;全省累计评选出106条体育旅游精品线路,培育了4条体育旅游黄金线路。在办好马拉松、攀岩、低空跳伞、自行车等赛事活动的基础上,开发洞穴探险、高桥极限等新业态,打造集“桥、洞、山、水、林、田”于一体的户外精品赛事活动。

2015年以来,贵州省体育局借助国际山地旅游暨户外运动大会平台,整合各类资源,提出把户外运动打造成为贵州国际名片核心理念,在全国率先成立山地户外运动管理中心。每年举办各类形式多样的活动及赛事,充分展示山地旅游与户外运动的独特魅力,进一步促进了旅游与体育的融合发展。“晴隆24道拐汽车拉力赛”“中国热气球俱乐部联赛·贵州兴义站”“贞丰三岔河国际露营大会” 、兴义万峰林国际山地越野跑公开赛等赛事,已成为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山地户外运动赛事品牌,探险、漂流、徒步、国际攀岩、汽车拉力赛、自行车赛等系列山地户外活动和赛事,让人们对贵州奇特的山水风光和优美的自然环境有了更深的感受,也让贵州成为人们向往的户外运动天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热点新闻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