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先有黄家溪,后有盛泽镇

 吴越尽说 2023-03-20 发布于浙江


黄家溪,位于京杭大运河西南岸,具有悠久的历史,在盛泽有“先有黄家溪,后有盛泽镇”之说。

据清道光十一年(1831)刊刻的《黄溪志》记载,三国吴赤三年(240),孙权命上大夫倪让、将军徐杰、司马盛斌分拨地界建圩作田,自青草滩筑寨至野和溪,这野和溪便是现在的黄家溪。



野和溪在寨湖之西,寨湖原是古村落旁的一个无名湖泊,因三国时在湖边结寨,故称寨湖。据志书记载,湖边有饮马池,是结寨时的遗迹,二三丈见方,大旱不涸。今寨湖已难觅踪影,只在黄家溪的东面,有个当地百姓称作“寨湖潭”的地方,或为当年寨湖的地域。在寨湖之南,有个名叫“庄浪”的地方,隋唐时期名将屈突通曾在这里隐居。那里曾有明府厅。著名诗人李白写有《对酒醉题屈突明府厅》诗:“陶令八十日,长歌归去来。故人建昌宰,借问几时回。风落吴江雪,纷纷入酒杯。山翁今已醉,舞袖为君开。”

唐宋时,黄家溪名合路村,亦名合溪。宋庆历年间(1041-1048),尚书黄由筑别业于此,后子孙案衍,遂名黄家溪。



黄家溪人文典雅,风景秀丽,曾有帝阁朝霞、龙湾夕照、长春夜月、积庆晓钟、合路风帆、寨湖烟屿、南滩问渡、北角观渔等“黄溪八景”。然而,值得黄家溪人自豪的并不在此,而是源远流长的丝绸产业和繁荣的丝绸贸易。

明代,黄家溪一带的手工丝织业迅速兴起和发展。至明洪熙(1425)、宣德(1426-1435)年间丝绸织造已经“犹往往雇郡人织的”黄家溪成为一个手工丝绸织造中心。明成化(1465-1487年)、弘治(1488-1505)年间,已有独立的专业丝织手工者——机户。从明代中后叶起逐渐形成绸市,于是黄家溪也从一个普通的乡村变为“黄溪市”。乾隆《吴江县志》载:“黄溪市,去县治东六十里,明以前以村名,居民数百家,国朝康熙中至二千余家,货物贸易颇盛,遂称为市云。”清《黄溪志》记述,明万历(1573-1620)年间,徽商曾前来贩缯,当地还有丝领头、绸领头之类的中间商人。明末,受人雇织者为揽雇,每天早晨立于黄溪泰安桥及另一座叫长春桥(该桥消失后近已修复)的石桥上,待人雇织,曰“走桥”“找做”,此风一直延至清代。至清初,已是“烟火千家两岸回”的绸市,所产绸缎有“衣被中原到九氐”之誉。由于丝织业的发达,引来无数外地客商到此采购丝绸。《中国古代史纲》中明确地把明代中叶盛泽、黄家溪一带的丝织业,作为中国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例证。



清道光年间(1821-1850),黄家溪有桥16座(不包括周边各乡村),可见其时镇的规模。清咸丰十年(1860),太平军攻克吴江县城,四月二十六日、二十七日沿大运河南下,经平望、黄家溪至嘉兴,战火中“黄溪、新杭两市全毁”。一个持续繁荣近三百年的黄溪细市就此骤然消失,蜕变为普通乡村,而离运河稍远的盛泽绸市却因黄溪、新杭以及浙江等地绸商、机户大量迁入而迅速崛起,成为中国的绸市。

如今,东西走向的黄家溪市河穿村而过,溪流依旧,两旁的建筑早已变了模样。近年来,黄家溪村着力恢复一些古迹,重现昔日运河古镇的风姿,深挖特色资源,凸显“文化基因”,致力打造自然之美与人文之美、传统之美与现代之美交相辉映的特色田园乡村。


作者:周春华 陈志强

来源:《枫江舟》公众号

2023-03-17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