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长篇纪实文学《后草地》(连载)/序言

 wuzhi9 2023-03-20 发布于内蒙古

   全国大学生图书联盟《当代青年阅读丛书》

图片
图片

  长篇纪实文学       

       后  草  地      

   刘洋    著 

          图片


图片

图片

作者简介

      刘洋,本名刘玉昌,内蒙古察右中旗人,毕业于内蒙古师大汉语言文学系,中共党员,新闻高级编辑职称,现为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先后出版长篇小说《大后山》(200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长篇纪实文学《灰腾梁下》(与人合作,2018年内蒙古人民出版社),长篇纪实小说《后草地》(2022年内蒙古人民出版社)以及散文集《圆,吻别曲线》等著作。

    个人成长经历,先后在察右中旗化肥厂、察右中旗旗委宣传部工作,曾任《察右中旗报》社首任社长兼总编辑,1993年调入中央直属企业准格尔能源公司,担任《准能报》总编辑,后任新闻中心副主任,2003调入神华集团公司总部从事新闻策划与党务工作,2007年下派神华集团包头煤基制烯烃科技公司任企业高管,2019年在国家能源集团(即神华与国电合并)退休于北京。现致力于本地(以察右中旗为主)文史资料收集整理与研究等工作,目前,正在创作以陶林地区辛亥革命为题材的长篇历史小说《回望西草地》。






连载导语

本土作家刘玉昌先生的长篇纪实新作《后草地》,已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全书共80章,约50万字,描写了主人公任仲元1950年从绥远省公安干校毕业后,分配到武川县公安局,先后参加大青山剿匪,活捉美蒋特务,'镇反'等当年重大的武装斗争,以及和平年代侦破山城集宁连环爆炸大案等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还有对经济建设中黄金走私案侦破的描写,全书故事性强,读来充满生活气息和大后山风土人情。
此书曾作为讴歌主旋律,充满正能量的红色精品,入围内蒙古自治区'五个一'工程奖,还被'全国大学生图书联盟'选择为《当代青年阅读丛书》系列,进入各大专院校图书馆,颇具文学性、艺术性与思想性,值得一阅。为增加阅读的现场感,平台转载时将书中描写主人公的言行,改为第一人称''来表述,读起来更觉亲切,生动,自然。
值此全党上下全面深入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之际,为把伟大建党精神传承下去、发扬光大,鼓舞广大人民群众为实现党的二十大提出的目标任务而团结奋斗,旗文联官方微信公众号从即日起连载此书,每周一期,每期两章,以飨广大读者。
                                                    编
                                          2022年10月28日




图片

图片


谨以此书献给共和国守卫者与建设者们——

序  言

实话实说,在接触此手稿之前,我对老岳父的家世知之甚少。尔后,正是通过整理和修改该书稿的过程中,才走进这个未知领域,逐渐走进他的内心世界。原来,他们这门任家也系“走西口”先民之一,只不过在崞县那一带,当地人将这种迫于生计的人口迁徙统称为“出口外”。早在一百多年前,有不少“出口外”的破产农户,选择落脚于后草地。
据我考证,不论“走西口”,还是“出口外”,其实,这个“口”就是古长城上的一道关隘——“杀虎口”,它位于晋北右玉县境内。一般的地理概念,即以该“口” 为自然分界线,划分开“口里”与“口外”;进而又将长城以内的民众统称为“口里人”;并把今属内蒙古区域内的当地人称作“口外人”。在近代历史上,这口里口外曾经演绎出多少悲情故事。
自古以来,那道雄关巍峨、逶迤起伏的古长城,它既是横亘于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汉民族之间的一道万里屏障,也是草原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自然分界线。尤其是“杀虎口”,一直属于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大约在明中期,蒙古鞑靼部与明朝议和,这道关隘遂辟为“通贡”之途。至清朝中叶,仍仅限盐茶布匹贸易,禁止关内边民逾越。一直至清末,朝廷出于“筹边”而施行官垦,才彻底放开这道“边禁”。当时,大批晋陕穷苦边民相继涌入“蒙地”,纷纷募垦拓荒,从而形成大规模移民现象。这种拓垦行为,导致“口外”人口骤增。
据史籍记载,这个“杀虎口”,只是众多垦农“出口外”的边关之一。当年,还有“两口(雁门关口和大同外张家口)一路”(从河曲黄河渡口乘坐羊皮筏子,走水路到包头南海子),也是“出口外”的不同途径。其行走方向大致可分为三条线:其中,沿长城向东,为北线,即从张北出塞外,经归绥城到大库伦至恰克图(今蒙古国),此为最长线,一般走晋商驼队(亦有生意人驻地经商);最为捷径的则是中线“杀虎口”,晋人出口外多是走这条路;而陕西人到口外谋生,绝大多数人走的是西线,那才是名副其实的“走西口”呢!
这贫民“出口外”,也是被生计所逼,无可奈何,才寻求活路。正如那首当地民谣所唱:“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男人走口外,女人守寒窑。”尤其是崞县人,不同于偏关人去蒙地,可以春走秋回。他们却是在遭受天灾后,才千里逃荒变为流民,最终出口外去谋生。包括我岳父的爷爷,也是逃难人群里的一员。结果,他的后代也变成“口外人”了。
目前,对于“出口外”的主要路径,尽管众说纷纭,但史学界和民间的说法基本一致。除去商道和水路外,凡晋北穷苦贫民出关,大多经过“杀虎口”,然后一路向西,经过凉城地界,才四处分散开来。这其中有个传说,颇具传奇色彩:一出长城关口外,有个地方叫黄花梁,这是个三岔路口,好多逃荒人不知道该往哪走?于是,就脱下鞋子扔向空中,落下来看鞋尖朝哪个方向,就朝哪个路口走。可无论哪一条,最终都走向“口外”纵深之处。
正是由于这种听从天命的随意性,不少流民和边民从三岔口往西走,经过陈家沟岔、梁家塔、大柳塔、阿拉腾席热、达拉特,再由五原、临河、陕坝,进入了大后套。所以,在民间还有句俗语叫“进后套”。可是,不管“出口外”,还是“进后套”,无论“走西口”,还是到“后草地”,这种朝廷明令的拓垦募耕,无形中改变了“口外”地区的社会与经济结构以及民众生活方式。特别是那种富有浓郁色彩的晋陕文化,作为中华农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草原游牧文化相融合,产生了独具活力的蒙汉多元文化,且形成地域新特色。可以说,这是“口里人”与“口外人”、汉民族和蒙古民族用辛勤汗水共同浇灌出的文脉结晶。
在这种社会大变迁的背景下,与众多晋陕移民一样,任门祖辈的离乡出关史,实质上就是一部在“口外”的艰苦奋斗史。包括我岳父在内,他从十几岁上离开老家,经过一辈子不懈的奋斗,已经使他的后辈儿孙,在“口外”扎下了根, 也融入于当地人的生活中。
由此,在给这部手稿定名时,我想以这种历史和现实的厚重感,来涵盖本书的全部内容,便给本书起名为《后草地》。只因这“后草地”,它不单单是个地理称谓,还是个比较宽泛的地域概念。早年出“口外”的先民们,从土默特川北越大青山,即进入茫茫后草地。而这片广袤的地域,后几经演变,乃为当今察哈尔右翼中旗和武川县域所辖地。本文主人公长期生活于斯地,工作于斯地,他热爱这片土地,也曾贡献于这片土地,以这片热土作为书名,不只为表现这块承载过他梦想的土地,而且是这块土地上的人们与他的命运已联系在一起了。

图片

这部书稿,老岳父写了好多年,开始动笔时,基本上是按照时间顺序和工作经历来叙述。由于长期从事公安工作,他养成了法律条文的书写习惯,大凡陈年往事,其过程和情节描述,尤显冗长,虽翔实却不简练,内容也极为繁杂。在此期间,恰好我父亲的自传体小说《大后山》出版了,给我老丈人送去一本,也许对他有所启发,便比照该书的体例,将其文稿竭力朝纪实方向靠拢。随后,便据此套路写下去,竟然写出来厚厚一大摞手稿。

毫无疑问,这类手书初稿,如若不加整理修改,是无法达到出版要求的。一想到老人家写作的不易,又看到他希望正式出版的那份企盼,尽力将此书面世,就成为我义不容辞的责任。可在我的案头上,当时还压着两部书稿,一部是《大后山》续集,一部是陈文亮先生的《灰腾梁下》。前者尚在续写,后者全力编著,弄得焦头烂额。再加上我还有本职工作,总编辑那摊工作忙碌不已,采编业务也不敢懈怠,故整理修改书稿,只得往后推了。

好在次年仲夏,《大后山》续写到二百五十章时,终于杀青收笔;而《灰腾梁下》也经过几度润色,交付内蒙古人民出版社编审。一直到此时,我才腾出手来,对岳父的手稿,先作研读审阅。当看第一遍的时候,我深深为老人家的刻苦精神所打动,那数千页的稿纸上,布满了密密麻麻的文字,只作粗略计算,大约四十多万字,全是由蓝色钢笔,一字一句写就。要知道他在七十岁上患过眼疾, 曾经做过白内障切除手术。在其后的写作当中,则需要借助放大镜才可完成。每写毕一页翻过去,他会比正常人付出双倍的努力,甚至更为艰辛。为此,他就用熬时间来征服慢速度,依靠拼毅力来克服各种困难,将情感用笔端表达出来。在看过第二遍之后,我的内心再也无法平静了。于孤灯长夜里,掩卷沉思,长久遐想,老人家青年时代那英勇战斗的情景,一幕一幕地映入我的眼帘:在大青山剿匪的硝烟里,一个二十出头的年轻公安战士,将脑袋别在裤腰带上打冲锋,为革命把生死置之度外;在武川县城和归绥市区,一位果敢无畏的青年警察,在看不见炮火的战线上,与潜伏的美蒋特务斗智斗勇,最终擒获顽敌受到表彰;在老百姓安居乐业的和平年代里,在山城集宁静谧的夜晚,一群肩负社会治安重任的公安干警们,彻夜研究打掉犯罪团伙的突击方案,以保证人民生活的安宁;在农电建设的行列里,在工人淘金的洗选场,到处都有他忙碌的身影……

上世纪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正值岳父精力充沛、年富力强的青壮年时期。当年,他们那一代无数意志顽强、公而忘私、勇于献身的共产党人,用那种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和坚定的信念以及高尚的情操,塑造了一个火红时代,并且用满腔热忱的冲天干劲,参与了共和国的革命和建设。他们把青春岁月贡献给了那个无怨无悔的年代,他们用心血和汗水以及奋进的激情,浇灌了一生为之奋斗的信仰以及所追求的崇高目标。他们把党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他们有着远大的理想和共同的追求,这正是那个年代最为宝贵的财富!

图片

可以说,对该书稿的整理和修改过程,实质上也是一个删繁就简、去粗取精的过程,因它与以往书稿修改的最大区别就在于“浓缩精华”。由于文稿中有很大篇幅是在做案例分析,并且用大量笔墨来描述证据和证言的客观性,可好多案件的案情和特点具有相同性。作为一名公安侦察人员,其辖区内各类案件时有发生,而侦破手段及其破获结局相似或相近的案情,全部汇集起来则显雷同。为压缩篇幅和精炼内容,我只得采用合理取舍的方法,从其按序记叙的数起案件中,仅选取最为典型的案例,布局于各章节之中,以凸显精彩部分。
在语言表达方面,我最大的修改和编著难度,则源于对手稿文体的“切换” 或表述方式的“转化”。即把那些规范的法律文书句式,转变为文学艺术语言;将那些硬邦邦的专业词汇改变成形象生动的话句。尤其是对那些关键性“证据” 的描述,在不失真实与客观的前提下,全部改成通俗易懂的大众化语言,从而达到内容丰富而不累叠,并有可读性。
如此下来,我大量的笔墨艰辛,就是对书稿作“瘦身”处理,且绝大部分是“另起炉灶”。即大多数章节是在不违背作者原意的基础上,由我重新构思写作结构以及表现形式,这实质上就是“二度创作”和“艺术加工”。它肯定会影响到原稿的风格,但也只能如此而为了。考虑到读者的阅读习惯和感受,我打破原作以年代划分单元的格局,采取以故事情节贯穿章节的方法,每章的篇幅一般控制在三千字左右,也就是大约一部短篇小说的字数。这样一来,既可避免阅读疲劳的无聊,又可使每段故事单独立章。虽然在通篇编撰的层次上,仍旧褪不掉年轮的痕迹,但经过这样的分隔处理,不仅使其内涵更具张力,还增强了艺术感染力。而在每章之间安排出适当的跨度,会使人物活动空间更显宽泛,形象思维更加丰满。
当代剧作家吴晗先生曾经说过:“历史是枚钉子”。他从某个侧面强调了文学作品的底蕴特征——时代背景。试想这部手稿,从主人公家族衰败写起,一直写到二十世纪末期,时空跨度几代人,洋洋洒洒一百余年。我们很难想象,倘若离开历史背景叙述,它就像没有主线的散珠一般,这期间发生的重大事件和人物故事,怎么可以“挂”起来呢?一旦有了这枚钉子,全文提纲挈领,犹如一条红丝线,将一颗颗散落的珠子,从头到尾贯穿起来。
由此,为了在行文中凸现时代烙印,我就必须依据原稿中历史发展线索, 去寻找“钉子”。从而把当时的某些事态与当地社会发生的重大事件相对应,令人读起来,真实自然。还有很多时候,为能甄别书中人物活动时间和地点的真实性,我必须查找历史资料,以追求可靠答案和准确结论。比如,关于“七千大军进中旗”的数据考证,我就查阅了最新版《察右中旗志》的权威统计数字。从而体现出全书的纪实性,以突出纪实文学作品的特质。
经过三年多的不懈努力,该书五易其稿,先后将原稿的内容删减三分之一,最终使总字数缩简到三十余万,篇幅更显精炼。至于那八十章的小标题,只能是就事论事了。尽管不太切题,甚至有些笨拙,但纪实文学毕竟不是小说,若过分虚拟化,就有失记实风格了。
上述所言,说事居多,言语零散,罗列为文。然而,大凡著书立传,讲究引言开篇,吾留此文字,乃为《前言》。只可惜,在此书稿付梓之前,老岳父已经仙逝作古。由此感叹,岁月悠长,人生苦短,唯思想和精神不朽。今作此文,也是我对他老人家的深切怀念!

              刘洋

              农历己亥年冬

图片

图片


编审:章   志
编辑:文   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