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有热、下有寒,怎样一起解决?

 谷山居士 2023-03-20 发布于上海
小编导读





在中医学中,病因病机多样,很多情况下,人们患病并不是单一病因病机,而是较为复杂的情况,如寒热错杂、虚实错杂等。今天为大家介绍的这个医案就是这种情况,患者上热下寒,如何调治呢?治热、治寒?还是想办法一起治呢?张怀亮教授是这样做的——



患者:李某,女,22岁。2015年12月11日初诊。

主诉:畏寒4年。

现病史:患者4年前无明显原因出现畏寒,冬季手足冰冷,夏季恶开空调,自觉腰部畏寒明显,平素喜热饮,口中和,身有力,时心烦急躁,面额部丘疹,色红,或有脓头、疼痛,易脱发,平素易上火,食红枣即上火见口腔溃疡,小腹怕凉,饮凉小腹疼痛伴痛经,纳眠可,二便调,舌尖红,苔薄白,脉滑数。

西医诊断:亚健康状态。

中医诊断:畏寒(证属脾肾阳虚,心胃火旺)。

治法:温补脾肾,清热泻火。

方药:潜阳丹加味。药用生地黄9g,当归10g,炒白芍15g,干姜12g,制附子9g,砂仁21g,龟甲15g,炙甘草15g,黄连9g。7剂,水煎服。

Image

二诊:2015年12月21日。服上方,心烦减轻,面额部丘疹减少,仍见畏寒明显,小腹发凉,手足冰凉,食凉小腹痛,身有力,心不烦,口中和,易上火,纳眠可,喜热饮,大便黏滞,小便可,舌淡红,边齿痕,苔中部黄腻,根部无苔,脉滑。中药守前方加炒白术15g,莱菔子30g,7剂,水煎服。

三诊:2015年12月30日。服药症状继减,口腔溃疡未再发,额部丘疹减少,大便已无黏滞。现症见:畏寒,手足冰凉,饮凉及受凉后小腹痛,无心烦,口中和,额部红色丘疹,身有力,纳眠可,喜热饮,二便调,舌红苔黄腻,根部无苔,脉滑。中药守上方附子加至12g。

Image

按语:患者为上热下寒之证,其上热症状:面额部红色丘疹,疼痛,平素易上火,食红枣即上火,性急躁,舌尖红等;心主血脉,其华在面,额部又为心之所主,心火偏盛,于气分见心烦急躁、舌尖红,延及血分,血分郁热,则见额部丘疹、色红而痛,即“诸痛痒疮、皆属于心”之谓;发为血之余,血热发枯,故易脱落;胃为阳明,多气多血,脾胃素弱或内热素盛者,饮食稍滞或偏温热即易壅滞化热,枣虽补中但性温且偏壅滞,患者内热素蕴,故食枣即易上火。

Image

下寒症状:畏寒,腰部尤著,饮凉痛经,小腹怕凉,喜热饮;“阳虚则外寒”,肾阳为一身阳气之根,肾阳虚衰,机体失于温煦,则见畏寒肢冷,腰为肾府,故而腰部畏寒尤甚;喜热饮,为脾阳虚;脾肾阳虚,阴寒内盛,下焦失于温煦,则见小腹怕凉,饮凉则阴寒更盛,寒凝气滞,血行不畅,故而见凉饮痛经。

患者证为脾肾阳虚,心胃火旺,其治当温补中下,兼清心胃之火,方以潜阳丹加味。附子温补肾阳,龟甲潜镇浮阳且喻阴中求阳之意,砂仁、甘草重用,一则补益中土,宣畅中焦,另来“肾之蛰藏,必藉土封”,土厚则水安火藏,以复少火生气、助生生之机;增干姜温补脾阳;患者兼心胃火旺之证,且病兼血分,以四物汤减味去川芎,凉血养血,增黄连,入心胃两经及气血分,清热凉血,泻有余之火。组方寒热补泻同用,刚柔相济。

二诊患者面部丘疹减,血分热渐减,而大便黏滞、苔黄腻之中焦湿热证渐露,为气分病,脾虚湿蕴,湿渐化热,于前方加炒白术健脾化湿,莱菔子重用降气通腑,行气化痰。

三诊患者服药症继减,大便黏滞消失,肠腑湿阻之症减,仍见畏寒、手足冰凉、小腹恶凉之症,阳虚未复,故增附子量,加强温阳补火之力。


名医经验集


张怀亮教授自幼跟从祖父侍医,熟读中医经典,临证多年,经验颇丰,本书将其总结,以飨读者。

Image  

《张怀亮临证经验选粹》

点进封面进入悦医家·中医书院购书

本书分为四个部分,“医家小传”篇叙述了张怀亮医学成才之路;“学术精华”篇详细论述了张怀亮关于新型三焦理论体系及君相火理论的应用;“临证精粹”篇翔实客观地记载了张怀亮临床诊治失眠、抑郁症、中风、眩晕、头痛五种临床常见病及三焦辨治的医案,并附以按语,努力将张怀亮的辨证思路和用药规律展现在读者面前;“弟子心悟”篇是张怀亮弟子在长期伺诊期间总结老师诊治内科杂病的学术经验。


本文仅作知识分享,不构成对任何药物或治疗的推荐和推广,不能代替专业医生的医疗建议。如有诊疗需要,请咨询和联系正规医疗机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