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赵孟頫

 昵称28795736 2023-03-20 发布于山东

人物生平

宋室后代

赵孟頫于南宋理宗宝祐二年(公元1254年)生于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在家中八个兄弟中排行第七,并非嫡妻所生。[1]赵孟頫家世显赫,是宋太祖的第十一世孙。[1][2]赵孟頫父亲位至高官,家里有大量藏书,和宋朝文人士大夫往来密切,给赵孟頫的成长提供了很好的人文环境。[3]
在先天人文环境较好的情况下,赵孟頫自身天资优良,记忆力超群,能达到过目成诵的程度,并且思维敏捷,能达到文不加点的程度。[2]赵孟頫才能凸显,其父赵与訔很珍视并注重培养,在赵孟頫五岁的时候就开始启蒙。[3]赵孟頫勤勉阅读家中藏有的经史子集各类书籍,并且每天坚持写文写字、绘画。[3]在赵孟頫十一岁的时候,父亲去世,但是他并没有因为缺少父亲的教导而放松学业,而是在母亲的激励下,愈加努力。[1]

仕途坎坷

赵孟頫的曾祖赵师垂、祖父赵希戭、父亲赵与訔皆在宋朝官至高位,所以赵孟頫得以荫补入官,赵孟頫十四岁时,担任真州司户参军。[1][3]
南宋灭亡之后,赵孟頫隐居在家,致力于学。[3]虽然赵孟頫关门不问政事,但是其才却闻名乡野,常有人重金求购其文。[5]

元朝重用

在隐居期间,赵孟頫醉心书画,但仍有出仕为官的愿望,所以一直潜心学习、以待时机。元朝统治者为了更好地统治,决定任用一批宋代的官员。元世祖至元二十三年(公元1286年),元朝行台侍御史程钜夫就奉命寻找宋代遗臣,声名远扬的赵孟頫自然不会被遗漏。[2]元世祖一见到赵孟頫,就觉得他气质非凡、宛若神仙真人,便让他坐在右丞相叶李的上首。[3]有人劝说元世祖赵孟頫为宋朝宗室子弟,不宜接近,元世祖也充耳不闻。[2]
元世祖重用赵孟頫,赵孟頫出色的政治才干让元世祖很满意。元世祖至元二十四年(公元1287年),元世祖让赵孟頫为兵部郎中。[2]元朝初年,各地来往官吏、使臣增多,所需的饮食费用上升了几十倍,各个驿站难以为继,就强取于民,引起了百姓的不满。[2]驿站由兵部掌管,赵孟頫在了解到这些情况后,立即上报中书丞,请求增加经费拨款,解决了驿站经费不足的问题,化解了民怨。[1][2]
赵孟頫在向元世祖进言的时候,能够分析清楚问题、抓住要害,元世祖也愿意听取赵孟頫的进言。元世祖至元二十六年(公元1289年),王虎臣上奏平江路总管赵全违法,元世祖即命王虎臣前往查案。[1][2]叶李奏请元世祖不应遣王虎臣前去,元世祖不听。后来,赵孟頫向元世祖进言,赵全与王虎臣两个人都违法乱纪,且两人有过节,如果派王虎臣去,可能有失公允。[1][2]元世祖明白了其中的关键问题,所以改派他人督办赵全的罪责。[2]
赵孟頫有政治谋略。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公元1290年),赵孟頫升任集贤直学士。[2]同年,北京发生地震,百姓死伤数十万。元世祖驻扎在龙虎台不能及时返回,只能派遣阿剌浑撒里回京召集官员了解详情。[2]官员们认为是桑哥过度征收百姓钱粮,而引起了天怒。[1][2]但是这些官员畏惧桑哥的权势,不敢提及桑哥的所作所为。[2]桑哥奉诏清理全国钱粮,已经征收了数百万,还有数千万尚未征收。[2]由于税负过重,百姓不堪其苦,百姓不断逃跑、自杀以逃避。[2]赵孟頫明白实际情况,但是并没有直接出头,而是迂回处事以达到目的。赵孟頫与阿剌浑撒里关系好,于是请他去奏请元世祖大赦天下、免除赋税,说这样做就可以消弭天灾了。[2]阿剌浑撒里按赵孟頫的说法向世祖建议,元世祖准许了。[2]在诏书拟好交给桑哥时,桑哥十分愤怒,想去找元世祖询问清楚。[1]这时,赵孟頫劝说桑哥,人民是税收来源,人民都逃跑、死亡,国家将无从征税,就怕有心人将此事怪罪到丞相身上。[1][2]桑哥明白了其中关键,按照旨意行事,百姓终于获得了解救。元世祖曾询问赵孟頫关于官员叶李和留梦炎的优劣,赵孟頫在言语之间偏向于留梦炎,认为留梦炎有大臣之才能。[2][3]元世祖则认为留梦炎比叶李更有才能。因为在宋灭亡之际,留梦炎是宋朝丞相,却不大义为国、选择明哲保身,叶李虽然只是布衣,却懂得国家大义、敢直言上书。[1][2]赵孟頫明白元世祖言语之间似有所指,于是在退朝后对奉御彻里传递了元世祖的想法,劝彻里向元世祖告发桑哥,以表明对元世祖的忠心。[1][2]在听了赵孟頫的话之后,彻里得到了勇气,到元世祖跟前告发桑哥的罪责。[2]元世祖指责彻里胡言乱语,命令卫士打彻里的脸,彻里昏倒在地。[2]后来,不少大臣先后进言桑哥的罪行,元世祖于是诛杀了桑哥。[2]
赵孟頫明白伴君如伴虎的道理,进退有度。元世祖很宠信赵孟頫,想让赵孟頫参与到中书省政事中,赵孟頫坚决请辞。[2]于是,元世祖下旨,赵孟頫可以自由出入宫门,以便进言。[2]赵孟頫认为经常在皇帝身侧,一则帝王心最难测,二则容易遭小人嫉妒,于是极力请求到外地任职。[2][3]

深受皇恩

元世祖至元二十九年(公元1292年),赵孟頫外任同知济南路总管府事。[2]府里缺少总管辅助,赵孟頫没有抱怨,独自处理官府的大小事务。[2]有一个在盐场服役的名叫元掀儿的人突然失踪了,其父认为是与元掀儿一同服役的人将元掀儿杀害了。[1][2]赵孟頫怀疑其中有隐情,暂缓判决。[2]果然,一个月后,元掀儿回来了,原来元掀儿是因为觉得盐场工作辛苦,所以自己逃跑的。[2]当地百姓都夸他料事如神。[2]
元成宗元贞元年(公元1295年),因为朝廷要编修《世祖实录》,所以召回了赵孟頫。[2]元成宗大德元年(公元1297年)赵孟頫在完成编写工作后,被改授为汾州知州。[2][3]赵孟頫还在准备赴任的时候,朝廷又需要人书写《金字藏经》,于是再一次被留在京师。[1][2]元成宗大德三年(公元1299年),朝廷授予赵孟頫集贤直学士、江浙等处儒学提举。[2]元武宗至大三年(公元1310年),赵孟頫迁任泰州尹,在准备迁任的过程中,再次被召回京师,朝廷授赵孟頫翰林侍读学士。[1]在工作的过程中,赵孟頫因和其他官员意见难以调和,便告假还乡。[1]
元仁宗在东宫时,就知道赵孟頫,而且一直很欣赏赵孟頫的才气。[1][2]等到元仁宗即位后,便召赵孟頫为集贤侍讲学士、中奉大夫。元仁宗延祐三年(公元1316年),赵孟頫拜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2]
元仁宗很喜欢赵孟頫,赏赐钞银、貂鼠皮裘给赵孟頫,还经常夸奖赵孟頫。[1]元仁宗认为赵孟頫的艺术才能堪比李白苏轼,平行端正、行事正直,德才兼备。[2]有人嫉妒赵孟頫深受元仁宗宠信,想要挑拨离间,上书说国史修订不应让赵孟頫参与,元仁宗解释任用赵孟頫只是继承了元世祖的遗志,从而驳回了大臣的劝谏。[1][2]

致仕去世

元仁宗延祐六年(公元1319年)四月,赵孟頫的妻子管道升生了重病,赵孟頫便请旨回湖州。[2][3]五月十日,赵孟頫妻子管道升在临清病逝,赵孟頫和儿子赵雍一起护送管道升的灵柩返回吴兴安葬。[1][2]十二月,元仁宗遣使召赵孟頫回京,赵孟頫便以病推辞了。[1][2]
即使赵孟頫不返回京师,在京师的皇帝仍然记得赵孟頫。元英宗至治元年(公元1321年),元英宗派遣使者到赵孟頫家里,让他在家写《孝经》。[1][2]元英宗至治二年(公元1322年),元英宗派遣使者慰问赵孟頫,并且赐予衣、酒。[2]六月十六日,赵孟頫逝世于吴兴故居,享年六十九岁。[1][2]九月十日,其子赵雍深知赵孟頫对妻子的思念,将其与管道升合葬于德清县千秋乡东衡山“阳林堂”别业之东南侧。后朝廷追封赵孟頫为魏国公,谥号文敏。[1][2]

人物成就

绘画

赵孟頫在人物鞍马、山水竹石和飞鸟走兽诸画科皆有成就,绘画领域广、绘画技能全面,而且还能进一步创新发展。[4]赵孟頫的画作以人马、山水、花鸟、竹石依次组合了一个由古趋近的序列,人物、鞍马、走兽以唐风为尚,笔线雍容,赋色高华,造型精准,意旨峻拔。[4][6]山水类则以五代宋初风尚为旨,洒脱简秀,清旷疏朗。[4]花鸟类则延续五代两宋写实传统,摆脱了院体绘画工丽纤微的积弊,工法融贯书法意蕴,色彩讲求雅淡情致。[4][6]枯木竹石一类则继承两宋文人写意之风,存庄去谐,更加重视画面的笔墨韵味,增添隽永气息。[6]
赵孟頫在绘画理论方面有创新,提出“作画贵有古意,若无古意,虽工无意”,扭转了北宋以来画坛中古风颓废的趋势,使绘画从工艳琐细之风而转向质朴自然。[4][7]其次,赵孟頫提出以“云山为师”的口号,重新强调画家要重视写实基本功与实践技巧,克服“墨戏”的陋习。[4][8]在提倡书法入画的同时,他又是非常重视写生的。[4]赵孟頫在其所作的《红衣罗汉图》的题跋中指出,唐代画家的卢楞迦罗汉像最得西域人情态,是因为有唐朝京师有许多西域人的缘故。[9]从这则题跋中,可以看出赵孟頫对写实的注重。[4]再次,赵孟頫提出“书画本来同”的口号,以书法入画,使绘画深刻蕴涵文人气韵。[4][8]他在总结前人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书法入画的理论,强调要用不同的笔法表现不同的对象,他的《秀石疏林图》就是以书入画的典型。[4][8]最后,赵孟頫提出“不假丹青笔,何以写远愁”的口号,以画为寄,强调绘画的内在功能,情致悠长,意涵丰富。[4]赵孟頫在绘画中抒写胸中之丘壑,拓展了文人绘画的写意功能,将身世之感、追求向往、喜怒哀乐融入其多张题材的绘画创作中,促进了文人画的深化发展。[4][6]
赵孟頫在绘画方面最重要的成就是引领了文人画的潮流,为元代文人画发展打下基础。宋末元初,在文人中间形成了一股“师古人”的浪潮,提出远师唐、北宋,创造一种既与北方宫廷画风迥异也摆脱南宋院体末流影响,重在抒写情怀,而且在技法上强调以书法入画的新画风,明确提出书法入画的主张,形成了元代绘画中最具特色的文人画流派。[4][6]赵孟頫引领了这一浪潮的发展,他批评“近世”,倡导“古意”。[4]赵孟頫正式提出了“师古”的主张,将“师古”的追求和“不求形似”的士大夫画相结合,为元代文人画定下了一个理论框架,并且进一步深入,强调“师法自然”的过硬技巧,将元代文人画的理论进一步完善和拔高,而且赵孟頫也在自己的绘画过程中实践其文人画主张。[4][6][8]王世贞“文人画起自东坡,至松雪敞开大门”一句高度概括了赵孟頫在文人画方面的成就。[10]

书法

元代赵汸在《东山存稿》中提到,赵孟頫初学书法时,临摹《千文》次数超过五百次,在临摹《兰亭序》时也同样刻苦。[11]赵孟頫从小勤奋刻苦习字,加上天资高,终有所成就。赵孟頫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皆擅长,并创“赵书”。[4]赵孟頫的书法上取魏晋,下接宋唐,结构形体匀称端庄,字里行间法度严谨。[4]
在赵孟頫独创的“赵书”各体中,成就最大者为行草,传世最多,对后世影响也最大。[4][12]赵孟頫的草书直入右军之室,力矫唐后颠草之流弊,直承晋室,继承王羲之不激不厉的平和书风,传世作品中的《归去来兮辞》《兰亭十三跋》《赤壁赋》为其代表,可窥见其行草主要面貌,形聚而神逸,秀美而潇洒,宛若魏晋名士。[12]赵孟頫的楷书作品也很出色,与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并称“楷书四大家”,传世作品如《湖州妙严寺记》《三清殿碑记》《过秦论》《洛神赋》,可以一窥其楷书风韵,赵孟頫的字流美外见,筋骨内含,纵横飞舞,灵活取势,给人以流畅潇洒、清新脱俗的审美情趣。[4][6]
赵孟頫在书法上最重要的功绩就是复兴晋法,追溯晋人,取晋人之逸趣,以力求超脱之意。[6]在理论上,赵孟頫以复古尊帖为号,兼采众家,沿继晋唐以来各个书法流派之精深长处,同时以古为师、清扫沉疴,成功使元代书法摆脱宋人“尚意”书风的影响,而步入尊崇晋唐古法的轨道。[1]

诗文

赵孟頫以书画著称,诗文也冠绝一时,著有《松雪斋文集》十卷(附外集一卷),此外还著有《尚书注》等。[4]赵孟頫在诗、词、文、赋等各类文体的创作方面,都留下了许多名篇名作,让人惊叹。[4]赵孟頫的诗寄兴蕴藉,平和温厚,文笔清邃隽秀,纡曲沉稳,一扫宋季沉疴,求魏晋古诗精神,倡唐诗风韵情致,开创元代特有诗歌风范。[4][6]其词更是别具一格,不同流俗,一方面继承南宋词以雅正为宗的传统,同时又接续北宋词自然率真的传统,多数词作不事雕琢,造词浅白清丽,情韵哀婉幽深。[4]其散文独树一帜,有较强的文人风格,其文章兼具实用功能与审美效应。[4][6]

轶事典故

画马

赵孟頫有一次构思画一幅马图,但是却没有头绪,于是将自己关在房间里。[13]过了很长时间,赵孟頫还没有出来,他的夫人担心他,便打开房门看,发现赵孟頫正汗流浃背地趴在地上,手足并用在地上来来回回走动,原来正在模仿马的动作。[13]画动物的要诀就是逼真传神,赵孟頫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就以身体会。[13]

过目不忘

元代有一个叫柳贯的文人,一天到赵孟頫家里做客,两人谈书论法,颇为投机,赵孟頫留柳贯下来过夜。[13]当夜,两人继续高谈阔论,赵孟頫兴致高昂,立刻提笔,一口气背临了柳公权颜真卿徐浩李邕四位唐代书法家的字帖,写完后对照,发现竟一字不差。[13]

人物关系

赵孟頫的父亲为赵与訔(公元1213年-公元1265年),宋太祖赵匡胤十世孙,官至中奉大夫、户部侍郎兼任临安府浙西安抚使,封临安县开国子。[1]赵孟頫的嫡母为李氏,李氏去世后,其父赵与訔娶了赵孟頫的生母丘氏。[1]赵孟頫的生母丘氏,元代时被追封为魏国夫人。[1]
赵孟頫的妻子为管道升(公元1262年-公元1319年),字仲姬,浙江德清茅山(今浙江干山镇茅山村)人,宋末元初著名的书法家、画家、诗人。[14]元世祖至元二十五年(公元1288年),赵孟頫与管道升成婚。[1]赵孟頫与管道升在艺术上很有多共同话题,并且相互学习、相互促进,所以两人婚后生活琴瑟和谐。[14]元仁宗延祐六年(公元1319年),管道升因病去世,赵孟頫十分痛心,亲笔为亡妻撰写《魏国夫人管氏墓志》。[15]赵孟頫共有三子五女。[1]赵孟頫的子女中较为出名的为次子赵雍和三子赵奕。[15]次子为赵雍,元代著名画家、书法家,历任昌国州知州、集贤待制、湖州路总管府事。[15]三子为赵奕,元代隐士,亦以书画闻名。[15]

人物评价

后世多数艺术家对赵孟頫在绘画、书法、诗文方面的艺术成就评价都比较高。关于赵孟頫的绘画,明代书画家董其昌以“赵集贤画,为元人冠冕”[16],高度肯定了赵孟頫的绘画成就。明初文学家、史学家宋濂曾说过:“赵魏公以艺文名天下,及用篆籀法施于绘事,凡山水、士女、花竹、翎毛、木石、马牛之属,亦入妙品”[17],肯定了赵孟頫绘画技艺的全面。明末清初画家王原祁的“画家自晋、唐以来,代有名家,若其理趣兼到,右丞始发其蕴”[18],清代书画家恽寿平的“设色古淡,不为浓丽,而气韵自足,此赵吴兴神境也”[19],赞扬了赵孟頫绘画兼具理韵。关于赵孟頫的书法,元代书画家陆友“唐人临摹古迹,得其形似,而失其气韵;米元章得其韵失去形似。气韵、形似具备者,惟吴兴赵子昂得之”[20],通过和前人对比,称赞赵孟頫书法神形兼备。关于赵孟頫的诗,现代作家钱锺书在其《谈艺录》相对客观地评价了“赵孟頫诗浏亮雅适,但肌理太松……七古尚可……则其七律,刻意为雄浑健拔之体”[21],认为赵孟頫诗文尚可,但是较其书画次之。
虽然世人对赵孟頫艺术成就的评价相对较高,但是对赵孟頫个人的评价却是有争议的。争议主要是对赵孟頫身为宋朝宗室,却甘愿享元朝俸禄的这个行为的不满。清代画家张庚评论“赵文敏大节不惜,故书画皆妩媚而带俗气”[22],就是对赵孟頫气节的不满,以至于产生了对赵孟頫作品的不满。
现代艺术家李继安对赵孟頫的评价更为全面客观,点出了赵孟頫的名声只是因为他出仕元朝而遭后人抑制,但赵孟頫在中国书画史上的实际影响一直十分重大。[23]

后世纪念

赵孟頫墓

赵孟頫墓坐落于德清县洛舍镇东衡村西头自然村东衡山南麓,是赵孟頫与妻管道升的合葬墓,为石椁双室墓。[24]据明代万历年间的《湖州府志》及民国时期的《德清县新志》记载:原墓有圆形墓丘、赵孟頫亲自手书的“元学士赵孟頫之墓”墓碑及石人、石马、石虎、石羊等物。[24]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德清县新编县志总纂程森对赵孟頫墓进行了加土修理,并树立了“宋王孙元魏国公赵孟頫墓”的墓碑(今藏于德清县博物馆)。[15]1992年,文物部门在距地表1.5米处发现长3米、宽2.6米的石板双室墓及宽11米的夯筑神道,在神道两侧出土了2尊高2.2米、宽0.8米的石翁仲和2匹通长2.7米、高1.5米的石马,均为太湖石质,雕琢精细。[15]另勘探证实了墓南约15米处为其玄孙赵昶之墓(今仅存墓志),墓东南7米和14米处分别有双室、单室石椁墓各一,虽不知墓主人具体身份,但应是赵孟頫后代。[15]1993年,德清县对墓地进行了修复,新添花岗岩墓圈、墓碑、平台、台阶等设施,使墓地初具规模。[15]后又于1994年实施二期修复工程,扩建墓地广场近千平方米。2012年对石翁仲、石马进行了复位,对神道实施绿化。[15]如今的赵孟頫墓地面积约3000平方米,依山而筑,坐北朝南,前为平台,上竖“元魏国公赵孟頫、魏国夫人管仲姬墓”墓碑,平台拾级而下接神道,神道两侧无题石马、石翁仲。[15]

赵孟頫故居

赵孟頫故居位于浙江省湖州市所前街月河桥西侧孙衙河头(甘棠桥南)。[25]1994年,赵孟頫故居被湖州市政府列为市级文保单位。[25]2009年,开始对赵孟頫故居进行保护性改建,改建为纪念馆。[25]2012年1月,赵孟頫故居纪念馆修成,并正式对外开放。[25]赵孟頫故居展馆占地面积达4500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约为2000平方米,是湖州目前最大的一座宅、院结合的仿宋古建筑群。[25]展馆内部,分为2个展厅,以5个主题单元进行排列布置,5个单元的名称分别为“宋室贵胄 水精宫中人”“应召元庭 鹊华秋色里”“儒学提举 领袖书画印”“荣禄大夫 深宫度金曲”“归去来兮 魂归青琉璃 ”。[25]展馆内含画作、碑刻等实物展品,还通过纪录片等新媒体手段展现赵孟頫的生平、精神和艺术才能。[25]

水星环形山

1987年,国际天文学会用赵孟頫与李白、白居易、曹雪芹鲁迅李清照蔡文姬董源梁楷王蒙朱茸伯牙姜夔关汉卿马致远共15位中国文艺家的名字命名水星上的环形山,纪念他们对人类文艺创作作出的伟大贡献。[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