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义工领导力之8---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红薇书院 2023-03-20 发布于广东

第八章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

与善仁,言善信,

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上善若水

义工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分享:《道德经》-义工领导力之八-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由于老子的《道德经》过于久远,人们常常产生很多的误解,或者误会,甚至背道而驰,或者以偏概全。今天我们就深入老子的思想最深处,来给大家做一个开示。当然因为我们是义工版本,所以是站在义工的角度,这个也是非常地重要,它是一个前提条件。

我们先看一下它的原文是怎么说的,然后再不慌不忙地一步一步地来做解说。首先要保持我们道系的风格,任何时候学习之前都要身心安宁、身心安泰,这个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大家要先调整自己的姿势,使之与学习《道德经》相匹配;然后调整自己的呼吸,也要与学习这个精神世界相匹配;然后就是我们的心灵进入了洞天福地。

好啦,我们现在就做好了准备,开始看看《道德经》原文。它是怎么说的呢?“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我们听了这个原文之后,可能很多人知道一部分,上善若水嘛,经常说;有的人完全是不太知道的。所以我们需要详细地给大家做一个解说。其实这一章非常非常重要,虽然它文字不多,但是它里面却表达了人类思想最高的那个高度,就是我们形容的,它直接从地下伸入最高的一百层楼,甚至伸向了无限的高空,所以在里面它的高度有重大的体现。

但是仅此还不足以来说明它,它还体现了人类最深的那个深度,从上面一百层楼直接向下打到了地心最深处,它是体现了思想的深度;然后仅此还不行的,它还要体现人类最广袤的那个思想的宽度。所以不要小看这短短几句话、几个字,如果我们搞懂的话,我们和普通人就完全不一样了,我们就接近于道。

大家都知道“上善若水”,最高的德行就是水,最善良、最慈悲、最怜悯众生的就是水,水为什么这么伟大呢?

我们可以观想一下,假设我们每一个人,我们自己就已经变成了水,我们不是人,我们是水,我们来体验一下水:它有什么特色?它有什么德行?

当人们在古代的时候,还没有自来水,很多山民在山里面渴了怎么办?就要到处去寻找水源。找到水源之后,争先恐后,“来,大家都来喝吧。”把水喝得干干净净。然后,要去打一口井,因为只有井水才能够不断地来滋养这些山民们。如果我们就是水,想想我们做了一件什么事?我们做了一件奉献的事情,我们失去了自己,而奉献给了众生,这就是水的功德、水的德行,水往往就是为众生而不为自己。

图片
图片

水利万物不争

后面紧接着就讲了“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它是不去争的,它是帮助了整个地球的万事万物。

我们还是想着我们就是水。当那个条件具备了之后,比如说温度特别高的时候,我们就变成了水蒸汽到天上去了,我们每个人轻飘飘地飞到天上去了。飞到天上去干什么呢?好像与万事万物没关系了,其实是有关系的。一旦我们聚集成了一个力量,聚集成了一朵乌云,然后那个地方的温度又合适,我们就会降下雷雨。

闪电打雷之后我们就变成了雨,降到了地面,这个时候我们滋养了什么?滋养了这些生灵,滋养了这些农作物,农作物就开始生长,最后开花结果。

这些动物们、人类呢?又开始来收割这些已经成熟的麦田。而我们作为水,我们作为雨,我们在干啥?我们在做奉献。我们自己没什么好处,我们就给大家带来好处,这就是水的功德!

然后,只要温度合适,到了冰天雪地的北方,比如零下三十度、五十度,水就结成了一片一片的冰块。平时,好多地方人们是不能去的,因为有河水阻拦,但是这个时候人就可以过去了,因为冰块坚硬如石头,它又帮助了这些人们,包括动物,可以迁徙到另外的对自己更好的地方。那我们如果是水的话,我们变成了冰块,我们在干啥?我们在奉献,我们在甘于做别人的垫脚石。

“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不仅如此,我们由于不断地流动,到了最低的地方,到了最遥远的地方,而这个时候人们还可能把一些脏水、污水倒在水里面去了,让它随波而去。如果我们就是清澈见底的河水,然后被别人倒入了污水、脏水怎么办呢?

我们也无所谓,我们继续流,流到哪里去了?流到大海。流到大海之后,我们突然发现大海有自我净化的功能,我们发现任何的脏水、污水,只要进入了大海,它自己就净化了,这些水就没那么脏了。所以我们看到大海水,不仅广袤没有边界,而且它的颜色特别好看,跟天空一样的蔚蓝色,这就是道,这就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作为义工,我们自己要尽可能地走在这条道上。

我们讲了这么多,里面有两个字很容易被人误解或者是以偏概全,就是那个“不争”。老子在《道德经》里面反复说“不争”、“不敢为天下先”,说了好多好多跟这个“不争”有关的。我们自己也讲了,比如师父在网络上教课,好多人不理解,后面谩骂、非议,我不理他,我继续向前走,这个叫“不争”。

但是如果我们仅仅这样去理解“不争”,那我们可能会得不到老子的大智慧。这个“不争”它有多角度、多层面的奥妙,它里面充满了圣人的智慧。

同事之间我可以不争,但是如果你是个领导呢?比如有人是一个小组长,或者是一个大正委,下面的人就要找他来跟他争,或者找他就要跟他理论,甚至跟他吵一架,怎么办呢?你仅仅是不争,“哦,我避开”,有些东西你是避不开的,他就找着你,就缠着你,就要找你麻烦,你怎么办呢?这个时候才能体现理解老子的真正的“不争”的道理。

比如做生意,两个人开馆子或者是找合作伙伴,我们“不争”,有时候可能事情就干不成。

所以到底什么是“不争”呢?我们还不着急,我们慢慢向下讲。

图片
图片

居善地心善渊

老子说了“上善若水”之后,紧接着就说了水的一些特点,也就是对水的德行做了分解,到底有什么德行呢?来看看他的分解是什么。

他首先说了“居善地”,别看三个字,这个里面可有大智慧,一定要明白老子是两千五百年前的一个大圣者,他是得道的,我们称为大罗金仙。他怎么可能只是看到了水的表面现象呢?他还看到水地最深的现象。

“居善地”,很多人理解成我们可以居住在一个风水好的地方,这个当然可以,但什么是风水好的地方呢?这里面可大有讲究,你要有很深的智慧,也就是说,你要有很高的认知,否则你无法“居善地”的。

来,我们举下例子吧。我们道家那些古代的杰出人物,比如说范蠡,他怎么“居善地”?范蠡在整个年轻时代学习,然后又追随了一个国王,帮助他打天下,最后这个国王成功了。成功之后,范蠡觉得他的使命已经完成,不能再在这里待了,可能没什么好处,所以他就准备走了。

怎么走?到哪里去?他可是道家的祖师爷呀,叫“居善地”。他就给我们做出了个榜样,他的“居善地”是怎么居的呢?离开那个地方,出国!所以范蠡就出国了。据历史记载,他与西施(当时的四大美女之一)一起泛舟而去。当然后来他改了名字了,叫陶朱公,成为我们中国历史上的财神爷,这就叫“居善地”,也就是说他要效仿水的特点。

水的第一个特点我们众生能不能做到?叫做“流动”,水是不会停滞在一个地方的。为什么众生很难做到“居善地”?因为众生与道是背道而驰的,想想我们众生是怎么做的呀?我们众生是居住在一个地方,买一套房子,永远在那里待着,这就是众生。众生就是这样做的,或者找个工作永远在那里待着,所以众生要找到一个“善地”是不容易的。

当然我们也可以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去尽可能找到一个好风水。而要做到道家祖师爷所做的与水一样的流动,然后在当时的那个情况下找到自己的好风水,范蠡已经做出榜样。

是不是都是这样做的呢?也不是,还有另外的做法,“居善地”它是根据当时的时空来做出的调整。比如另外一个人是怎么做的呢?叫陈抟老祖,他做一个睡神仙。他根据当时的情况,因为当时其实是一个战乱频发的时代,也就是说如果你跟众生一样,住在一个什么街道或者一个镇上、一个村里,是安全都得不到保证的。怎么办呢?进深山老林。所以陈抟老祖其实到了山里面去了--华山。

那个时候他到的地方是没有人迹的,带上一两个徒弟,组成了一个修炼团队。他们找到一个山洞,然后做一个简单的装修。其实也不叫装修,就是简单地打扫一下,然后把外面的树枝、干草弄一点进去,再在山脚下弄一点基本的生活物品,非常简单。他就做一个睡神仙,寿命非常长,据历史记载,活了一两百岁,所以说这个就叫“居善地”。

“居善地”并不容易,在中国历史上常常有大灾难,比如说有大瘟疫、大战争,如果你不懂得“居善地”这三个字,你没有这个智慧,你没有得到老子《道德经》的真谛的话,你无法“居善地”。

曾经清军入侵中原的时候,有一个“扬州十日”,又称十天屠城。随便你多聪明,随便你多智慧,随便你在那个城里面藏来藏去,都得死!不管你有多少财产,都会被抢夺一空。如果是女子的话都会受到侮辱。怎么“居善地”?

如果他得到《道德经》的智慧,他就会在这件事情还没有发生的情况下,比如一个月以前、两个月之前、三个月之前,事先就有所感知,他会不在这座城市。因为他不在这座城市,他就“居善地”。如果他在这座城市,他怎么“居善地”呀?无法“居善地”。所以说这样你就理解了老子的那颗圣人之心,既慈悲也智慧。

接下来老子又说了“心善渊”。很多人都没有真正地理解它,好多的讲解都是以偏概全。“心善渊”它有多层次、多角度。这个“渊”字是什么呢?代表了深度,我刚才讲的,深度!你思想没有点深度,怎么能看懂呢?几千年的这个世界纷纭复杂,看不懂的,我们都在迷雾之中活着,我们都处于无明之中,我们从娘胎出来就一无所知,就是哭。为什么要哭呢?让我们知道:“啊,没办法了,我们到人间来准备受苦受罪吧。”所以说所有人生出来必须哭,不哭的话,医生会打你的屁股,让你哭,不哭还不行。那么我们怎么才能尽量少受一点苦?


“心善渊”,就是说我们要能看得穿、看得透。这叫什么?这叫深度。没有深度怎么能看得穿、看得透呢?看穿、看透什么呢?看透人心之险恶。人心是很险恶的,虽然有很多很多的大善人,那也有很多很多的大恶人。所以说金庸其实是看通了人性,他的小说里面有四大恶人,其实就是他对人间透彻的理解,然后把它拟人化,变成四个人。这就需要我们深入地去理解,经常要深透、要透视它,就像拥有天眼一样。

所谓天眼,它只是思想的深度,他可以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实际上你眼睛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也没太大的用处,关键是你的思想、你的智慧能够理解到别人理解不到的,这就是深度。

当然,它跟我们最开始第一章链接起来,这个“渊”还代表了“玄之又玄”的秘密,我们要学会守口如瓶,不能说的话就是不能说,说了给自己找麻烦。这就是这个“渊”字的两重意义:一个是深度;一个是代表了我们懂得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的道理。比如孙悟空,他答应了师父不能说的,“师父是谁啊?”“不知道。”所以后来传说孙悟空没有师父,叫做天生圣人。四海龙王说:“啊,那个孙猴子是个天生圣人,不知哪里学来的本事。”这就是他“心善渊”。

“与善仁”呢?这个很好理解,与人为善,仁爱。先得升起同情,但是仅仅同情,我们有时候会做出愚蠢的事情,为了让自己不愚蠢,我们得升华。把同情慢慢升华到怜悯,再慢慢升华到慈悲,到了慈悲这个地方,我们就不会愚蠢,我们将拥有智慧,我们的心将如如不动。在如如不动的情况下,能够尽可能地去帮助人,这就是我们义工队正在开展的事务。

比如我们的“托钵二分法”。我们看到很多人非常吝啬,所以他非常贫穷,叫做贫穷布施难呐,难上难呐!他说:“我连一口水都喝不了,我饭都吃不了,我怎么可能布施?”但是他不知道:你不布施的话,你就更加吃不了饭了,你必须学会布施,你后半生或者下辈子才能投身富贵之家,你才能吃上饭,这叫做“托钵二分法”。

为什么是二分法呢?因为二分法让我们真正大慈大悲,不舍一人,因为哪怕他再穷,他都有二分。所以我们要坚守托钵二分法,每时每刻动智慧去思考怎么把它做得更好,怎么度化那些坚强而吝啬的众生。 

这一切都要行动,不行动就完全无法跟水的品格相吻合。水是怎么行动的?永远处于流动之中,永远处于变化之中,这就是水。只要水不流动了,也不变化了,那就会腐臭,就会腐败了。

图片
图片

言善信政善治

“言善信”,这就很容易理解了,我们要发出一种让大家增强信心的语言,我们要善于去鼓励大家。你不鼓励大家,大家信心从何而来?所以说一定要善于引导,要有耐心,说一次、两次、三次、四次、五次,慢慢总有一次他能明白。这个“信”也代表了耐心,代表了我们要慢慢地、长期地去熏修,让他慢慢开悟。

所以这个“信”不仅仅是普通解释的信用,是说的我们说话、办事要让对方信任,“我说话说到做到!”虽然这个是很重要的,但是仅此还不够,我们还得有耐心。

小孩子是我们还能够影响的人,我们要把很多很多的精力用在他身上,让他赶紧学会《道德经》,让他赶紧学会道系的这些古老的大智慧,这对他一生成为杰出人物、栋梁之才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果我们现在不知道,把他丢在那里,让他仅仅学习一般的知识,那也就算了;如果我们知道了还这样做,那等同于在害他。

“政善治”,在我们义工里面,我们不是有个大正吗?大正一定要把“政善治”三个字好好地揣摩,好好地研究,好好地学习。

“政”是什么?我们一定要有正知正见。什么叫正知正见?就是老子《道德经》里面反复强调的这些内容、这些核心,它就是正知正见,它就是无上正等正觉,它就是人类思想高地的最顶峰。它上面还有什么?啥也没有了,因为它已经达到了最顶峰。我们的解释都已经把它拉下来了,你可想而知它那个思想的高度。所以说“政善治”,你们要站在正知正见的角度,这是大正的使命,任何时候不可忘记,睡梦之中也不可忘记。

“治”就是治理。虽然说无为、无为,但是为什么又有一个“政善治”呢?所以我们普通人理解的“无为就是无所作为”,就理解错了。如果真的是无所作为,何必要智慧?如果真的是无所作为,何必要“政善治”呢?所以说到底怎么“政善治”,需要开动脑筋。

比如说,古代《三国演义》里面有一个刘备,他身边有两员像猛虎一样的猛将--关羽、张飞。但是,整个他的前半生,在40多岁以前,天天打败仗,无家可归,到处跑。为什么呢?因为他不懂得“政善治”啊!结果运气来了,这一天遇到了一个隐士高人,叫做水镜先生,给他点化“卧龙、凤雏得一,可得天下”。他就开始到处找,到处找,最后找到了诸葛亮(卧龙),之后他才实现了“政善治”。所以说“政善治”里面拥有大智慧,我们这个简短的课程只能点到为止,大家还要慢慢地去理解它。

“事善能”呢?就是在做具体事情上。比如托钵二分法,它是每天要做的具体事情。有的人的领悟力高,聪明智慧;有的人要迟钝一点,怎么办呢?先进带后进,这就叫做“事善能”。你先进,已经领悟了,做得特别好,我们要经常做调查。

比如我们的义工里面,哇!有个人特别厉害!每天托钵别人才托一个,他可以托十个。怎么看一个人托钵的智慧和能力呢?就是看他的接引的数量,别人能接引3个人,他能接引10个人;别人接引10个人,他接引20个人。这个数量反映了他的能力,内心充满了动能,这个“能”代表了多重意思。

你怎么才能能干?你心里边一定要有团火,这团火不能熄灭,绝对不能熄灭。我们从小生起来一团火,我们要做什么事情,要一辈子坚持走下去,这就叫“事善能”,这样我们才能做出一番事业。

虽然我们是平凡普通的人,就像我反复说的,师父是一个最普通最普通的人,我走在街上,没有人回头看我,没有什么回头率。我知道:哦,我是一个普通人呢,我和光同尘。但是我还想把事情做好,我还“事善能”,那我就要在心里坚持有一团火,然后,尽可能按《道德经》的点化去做。遇到了阻力,要学习水的精神,绕道而行。一个人能力有限,要学会团结大家的力量。如果还是觉得不行,那就要想办法团结更多的力量。

比如我们在山脚下,团结了一帮山脚下的力量,但是发现我们爬不到山上去,怎么办?我们还得和山腰上的人团结一下,山脚下的人团结好了,我们还要团结山腰上的人。因为从山脚爬到山腰是很困难的,有的是悬崖陡壁,怎么上得去呢?我们希望山腰上的人能够把绳子放下来,把我们吊上去,我们就上去了,这样我们才能到达山腰。别人对我们做出了任何的帮助,我们要心存感激。心存感激不是说几句漂亮话,而是身体力行,别人也有他欠缺的东西,我们想尽一切办法去满足他所欠缺的东西,这样我们才跟山腰的人链接上了。

然后我们继续向上走,结果山上的人居然好像看不清楚我们,觉得我们是一堆坏人,好像上去会危害他们。他们不仅不许我们上去,还会从上面放下很多荆棘,放下很多乱石来砸我们。那我们上得去吗?永远上不去啊!因为他占领了高地,你怎么上得去?上不去的。

怎么办呢?我们就要释放出我们的善意,释放出我们的真实的想法,让上面知道:“哦,这些人不是坏人,他们只是在爬山而已,只是要完成心里面的那个梦想而已,实际上,他们爬到山上对大家还有百利而无一害。”大家想明白了!好,山上的人把绳子吊下来,把我们吊上去,我们就爬到了山顶。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实现我们的梦想。

而我们实现了梦想的同时,山上的人,他们突然发现自己坐在那里就可以把事情完成,岂不皆大欢喜?所以他们也感觉把我们吊上去,对他们还是有意义的,有好处的。这样,这件事情就能完成,所以说这才叫“事善能”。

“动善时”讲究时机。你说得再漂亮,说得再好听,别人听不懂,或者是别人就不买你的账,甚至别人就觉得你是个坏人。怎么办呢?没办法啊,只好到山洞里面去躲藏起来;或者像动物一样冬眠,不要做了,啥也不做。为什么呢?因为时机不对。


好比天上正在打雷,下着暴雨,我们却还在赶路,其实赶不了路的,不要再赶路。过去有一句话,叫做“财不入急门”,外在的财不入急门,内在的才叫慧才、智慧,也是不入急门的。所以一定要懂得“动善时”,把握时机。

如果突然发现阳光明媚,各方面都挺好的,那这个时候干什么?赶紧赶路,你不赶路又没机会了;赶紧爬山,爬高一点,不爬又过了,过了这个村又没这个店。

其实从古至今几千年,我们去看那些杰出人物,他们都赶上了一个好时机,叫做“时也,运也,命也”。任何一个了不起的人,你把他那个时机拿掉,你突然发现他没有任何了不起,他将寸步难行,一事无成。所以我们要时时关注时机,这叫“动善时”。

因为老子是真正的大善人,他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如果我们能领悟一分、两分,我们就会成为一个成功人物。如果让我们的小孩子能真正地领悟到七分、八分,那不得了,他到任何地方都会成为栋梁之才,成为最杰出的青年人。所以,一定要让小孩子深入地来学习《道德经》。

图片
图片

夫唯不争无尤

“动善时”之后又是什么呢?“夫唯不争,故无尤。”这句话是最最重要的,也是最容易让人无法理解的,老子的那个思想实在是太高、太深、太广。广度像大海,你看大海一望无际;看天空、星空也是一望无际,这是老子的那个广度。

但是“不争”大家就理解错了。因为水向低处流,所以说不争。如果真的“不争”的话,何必写一本《道德经》呢?所以说他这个“不争”是有特殊的道理的。这个“不争”是站在一个特殊的位置,这个位置叫什么?叫出世间。因为我们的这个思想,我们这颗心,已经出世间。

打个比喻,我现在是一辈子要在月亮上生活,一辈子不能到地球,那地球上的任何的名、利、权、财、色,与我就没关系了,这个叫出世间。我们人只有假设自己是站在月亮上的、站在太阳上的、站在宇宙中间的,我来不到地球,但是,我能跟地球人打电话,能跟地球人交流,能跟地球人说话,我能帮助他,这个我就无法争了。因为我是另外一个星球的人,我没法跟地球人争,所以说这就叫“不争”,不是说真的“不争”。

那么我为什么要帮助地球人呢?因为我看到众生太苦,众生太无明,众生举手投足都是错误,我实在看不下去了,所以说想帮帮他,帮帮大家,这是老子的心态。

老子把这个地球上的人看得清清楚楚,他知道从他那个时候开始,再过几千年、几万年,人们的人性只要不改变,人们依然会痛不欲生。所有的人类的痛苦,其实还是自己找的,是自己的原因。

因为这个人群里面有各种各样想法的人,那么有些想法的人,可能就给另外的想法的人造成了痛苦。而有另外想法的人一定要反抗,在反抗的过程之中,那些前面造成别人痛苦的人自己也造成了自己的痛苦。

所以纵观人类,没有人不痛苦,谁都痛苦。不管居于多高的位置,他都是痛苦的,帝王将相也是痛苦的,也会有各种各样的因果发生。而众生呢?众生也是苦不堪言,因为压榨他的人太多。而老子站在大圣人的角度,以“不争”的态度来尽可能地启发大家的智慧。

比如说范蠡,出国到另外一个国家去做他的生意,这就是“不争”的典范。但是是不是完全“不争”?他在那里做生意本身就是一种“争”,他要活下去。他在做生意的过程之中,肯定面临着一些同行的刁难,以及同行的竞争,这不是“争”吗?所以说“不争”的“争”里面拥有着圆满的智慧与慈悲之心。我们跟人合作的时候,怎么做到“不争”?就是让利。我们同事之间怎么“不争”?让他三分。

就像曾经我们讲过一个课程,有两个人家修院墙,两家人都想多占点儿地方,闹得不亦乐乎。最后一边的一个高官,就是真正理解了老子《道德经》,他就说“让他三尺又何妨呀”?结果两家各让了三尺,中间形成了一个巷子--六尺巷。古代的那些霸王如此之多,现在在哪里啊?都变成了山外的一堆草、一堆土馒头,啥也没有,没有任何东西能带得走,这叫“不争”。

所以义工队的每一位义工,一定要深深地理解这个“不争”,就是我们的目标是绝对不能变的。比如说水,它一定不断地流动,流向大海,这是不会变的,这是在“争”。但是,为什么“不争”呢?因为“不争”是一种智慧,它不是真的“不争”,而是智慧。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人,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这些都是告诉我们,我们怎样“不争”而能够实现自己的目标,实现自己的梦想,实现自己的意图,实现自己的使命与愿景。如果我们仅仅是“不争”,我们就啥也不做了,我们将对这个人间一点贡献都没有,而自己呢,也白来人间一趟,没有任何意义。

那讲到这里,今天的课程也差不多就结束了。这个课程非常深,这就是老子的方法论!任何人得到这个方法论,做企业的,一定能够做到最大、最好、最优秀!做义工的,一定能在自己的角度上做到最好!哪怕是一个在义工队里面默默无闻的最新队员,如果能理解了这个方法论,他自己都可以带起一支团队。

打个比喻,有一个人,他在我们义工队里面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队员,但是由于他理解与领悟了这个《道德经》的方法论,他出去之后,可能有一天突然回来告诉我们的大正,说:“我到外面已经发展了三百个义工了,来,归入我们的道系。”这是我们应该做的。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