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长征途中发生的三件事情证明毛泽东处理事情有多果断

 dawn的图书馆 2023-03-20 发布于贵州

优柔寡断的人是成不了大事、更当不了“头头”的。但凡能成大事、当“头头”的人都有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那就是处理事情极为果断,在电光火石之间就能拿出最优方案,并且毫不犹豫地执行下去。毛泽东就是这样的人,我们可以从长征途中发生的三件事情看到,毛泽东处理事情有多果断!

文章图片1

红军时期的毛泽东英气逼人目光如炬

1935年1月,遵义会议后,红军终于终结了博古和李德的错误指挥,回归到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正确路线上来。但此时的毛泽东还没有成为全党和全军的领导核心,只是成为常委之一,分工也是协助周恩来进行军事指挥,对毛泽东来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要经历很多考验,才能用实际行动证明他的能力,赢得全党全军对他的认可。

才撤出遵义,毛泽东就迎来第一个考验——土城战役失利。当时,红军兵力最多3万人,且已经没有任何重型武器,只有一些破旧的迫击炮和2门山炮。而蒋介石已经调集了140个团、约30万兵力从东西北3个方向对红军展开了围追堵截,想把红军歼灭在黔北地区,形势极为严峻,红军仍然面临生死考验。

而且,全军上下都在看,毛泽东有没有本事带着大家摆脱敌人重兵的围追堵截,找到一个新的落脚点呢?毛泽东要中央红军兵分三路沿着大娄山脉向川黔边界的赤水方向进军,打算经川南渡过长江,再北上与红四方面军会合,然后在川西北建立根据地,打破敌人的围攻。

就在向土城进军的途中,经同朱德、周恩来和刘伯承等人商议后,毛泽东主张利用道路两边是山谷地带的有利地形,可以在土城以东的青杠坡集中优势兵力,围歼孤军深入尾追而来的川军。

这场战斗是由毛泽东提议,也经过了红军总部最后决定的,作战主力是红三、五军团,虽然确实给川军重大打击,但红军也为此付出了不小的代价。激战了几个小时后,并没有获得预想的战果。

直到抓到俘虏后,才从俘虏的番号中发现了,原来是情报有误,这次激战的敌人并不是只有4个团6000多人,而是6个团10000多人。同时,也低估了川军的战斗力,更严重的是,敌人还有增援部队正在陆续赶来。所有因素表明,再这么打下去对红军会越来越不利。这就是土城战役失利的过程,后来称之为“土城之败”。

在朱德亲临阵地指挥,军委纵队干部团上前增援后,终于打退了川军的进攻。当晚,毛泽东提议召集几个政治局领导人开会,分析了形势后,毛泽东认为,原定北渡长江的计划已经不能实现了,当即决定迅速撤出战斗,然后渡赤水河西进。

文章图片2

土城战役(油画)

毛泽东的这个决定做得非常及时,非常果断,也非常正确,迅速摆脱了川军的纠缠,渡过赤水河后,毛泽东在扎西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总结了“土城之败”的3条教训,由此采取了运动中寻求战机的打法,经常地转移作战地区,接着二渡、三渡、四渡赤水,跳出了敌人重兵布下的包围圈。这是毛泽东果断处理的第一件事情。

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二渡赤水后,歼灭了贵州军阀王家烈的主力,全面占领遵义城。蒋介石不得不再次重新调整部署,调集兵力向遵义一带合围,中央红军又在毛泽东的指挥下向西开进。3月10日,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在苟坝召开,重点是讨论由红一军团领导人林彪和聂荣臻来电提出的“进攻打鼓新场”的建议。

鉴于自第五次反“围剿”以来的军事指挥都是博古和李德(由于博古并不懂得军事,指挥权实际上就控制在李德手里)所专断,遵义会议后,凡是有重大作战行动,党的负责人张闻天总是要召开20多人的会议进行讨论,再做决定,这次也不例外。

当时出席会议的20多人中,大多数都同意了林彪和聂荣臻提出的进攻打鼓新场的建议,唯独毛泽东一个人不同意,毛泽东成了绝对少数。但毛泽东并没有因此放弃自己的看法,他坚持自己的主张,认为此仗不能打,因为滇军主力正在向打鼓新场这边调集。

如果红军这次执意进攻打鼓新场,不但要面对黔军和滇军,而且还要面对迅速掩杀过来的周浑元、吴奇伟、孙渡和郭勋祺部,这些都是实力强劲的敌军,那么,红军就完全陷入了敌人优势兵力的重围之中,后果不堪设想,甚至完全可能导致红军全军覆没。

但是,不管毛泽东怎么解释、说明,与会的大多数人都仍然同意进攻打鼓新场,毛泽东怎么阐述利害关系和严重后果,都没能说服大家。毛泽东回去后,始终对这个决定不放心,半夜里提着马灯去找周恩来,说服了周恩来,要他把作战命令暂时晚一点再发。

周恩来一大早再开会,说服了大家,会后,中革军委给各军团发出了《关于我军不进攻新场的指令》的电报,得以避免一场眼看着就要发生的重大损失。这是毛泽东果断处理的第二件事情,事后来看,毛泽东对进攻打鼓新场这事的处理是非常果断、非常及时和非常英明的,一旦红军真的进攻打鼓新场,很有可能就会陷入万劫不复之地了。

文章图片3

二渡赤水(油画)

“四渡赤水”后,毛泽东终于带领红军成功摆脱了国民党数十万重兵的围追堵截,于1935年6月到达四川懋功地区,与张国焘领导的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会师后的红军实力大增,这本来是件大好事,谁也没料想到,张国焘目睹了中央红军实力大不如他,几乎在一夜之间野心膨胀,竟然在行军途中闹起了分裂。

毛泽东在守住底线和原则(坚决不让张国焘取代朱德担任军委主席的图谋得逞)的同时,对张国焘作出了巨大让步,把周恩来担任的红军总政委一职改由张国焘担任,目的就是为了团结张国焘等人一起北上,但张国焘一意孤行,在分裂党、分裂红军的路上越走越远。

因为张国焘的干扰和阻碍,红军总部不得不改变计划,分左、右两路军共同北上,毛泽东率中央机关随右路军行动,张国焘率左路军行动。在一路上不管毛泽东等人如何劝说、争取和让步,张国焘依旧坚持向青海、宁夏和新疆等地退却,并不时发来电报,要中央和右路军南下。

9月5日,右路军前锋一军团抵达俄界,毛泽东在这段时间里天天召集会议,商讨妥善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但9月8日,张国焘再次致电陈昌浩和徐向前,要他们率领右路军南下。张国焘的分裂行为已经到了明目张胆的地步,红军和毛泽东面临着又一重大考验。当晚,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博古、王稼祥、徐向前和陈昌浩7人联名致电张国焘,要他北上。

9月9日,张国焘复电陈昌浩、徐向前并转中央,再次明确表示反对北进,坚持要南下。这一次接到电报后,陈昌浩的态度发生改变,转而同意南下。中央再次致电张国焘进行劝说,但张国焘很快复电陈昌浩,要他率右路军南下,企图分裂红军、分裂中央。

叶剑英接到张国焘的电报后立即报告了毛泽东,与此同时,陈昌浩告诉毛泽东,张国焘下达了南下的命令。毛泽东借口说要和中央政治局的同志商量,得以从陈昌浩控制的前敌指挥部抽身,火速赶到周恩来住处,并召开紧急会议,毛泽东在会议上果断决定连夜率红一、三军团和军委纵队一部、红军学校迅速转移,向甘南急进。9月10日凌晨2点,叶剑英和杨尚昆按毛泽东的部署悄悄离开前敌总指挥部,毛泽东与彭德怀随红十团一起在后尾前进。

四方面军副参谋长李特奉陈昌浩之命带了一队骑兵追上毛泽东一行,毛泽东和李特谈话化解了这场危机,得以继续行进。杨尚昆后来回忆,这是红军历史上一个非常危险的时刻,如果真的打起来,我不知道今天我们这些人还在不在。这是毛泽东果断处理的第三件事情,毛泽东后来甚至认为这段经历是他一生中最为黑暗的时刻,如果不是毛泽东果断决定迅速率部北上,后果同样不堪设想。

文章图片4

红一、四方面军会师(油画)

我们从毛泽东处理的这3件事情上可以看出,他在处理事情时是非常果断的,这种果断至少包含了3层含义:一是迅速,电光火石之间就能作出决定;二是坚决,作出决定时没有半点迟疑和犹豫;三是正确,事后都证明了毛泽东在这3件事情的处理上都是非常正确、非常英明的。毛泽东处理事情的果断,也正是历史会选择毛泽东的重要原因!

参考文献:

《毛泽东传》: 金冲及著 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

《为什么是毛泽东》: 任志刚著 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