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德国上阿默高壁画小镇——因其独特文化艺术传承带动乡村产业振兴

 乡村集结号 2023-03-20 发布于北京

在德国阿尔卑斯山脚下,有一座世界著名的壁画小镇上阿默高。小镇面积30多平方公里,人口约5300余人,规模虽不大,但却以独特的城市风貌和文化而让世界记住了它。小镇所在的巴伐利亚州,在屋子的墙体上彩绘壁画是非常常见的事情,但像上阿默高这么出名的并不多。究其原因,在于小镇除了迷人的壁画以外,还有精美的木雕艺术品和十年一次的群众演出。

德国阿尔卑斯山脚下壁画小镇

精美的木雕艺术

德国阿尔卑斯山脚下壁画小镇上阿默高

下面,乡村集结号小编壹度就带着大家走进这座独特的小镇,一睹其风采。

小镇深藏在宽阔的山谷之中,周围被黑森林和阿尔卑斯山所环绕,远远看到一座叫托弗尔的山上竖着巨大十字架, 它就是上阿莫高小镇的地标之一。

托弗尔阿莫高小镇的地标之一

步入小镇,发现这里和欧洲许多历史悠久的小镇并无二致,镇中的房屋大都是上百年历史的老宅,虽然时间久远,但维护的都非常好,只有那古老的建筑风格提醒着人们,这是一个历经岁月沧桑的老建筑。镇中街巷中人行步道和一些小路依旧保留着青石铺路的旧时风貌,尽管有些凸凹不平,但也悄无声息的彰显出中世纪的遗风古韵,诉说着小镇悠久的历史。镇中的民居,基本都是独门独院的建筑,虽然样式各异,但房前屋后、露台和窗户边,都布置了鲜花绿植,显得生机勃勃。不过最吸引人的,就是这些建筑上的壁画了。

建筑上的壁画

建筑上的壁画

湿法壁画和故事主题,是上阿默高壁画的独特之处。小镇壁画的传统源于16世纪,文艺复兴的风潮刮到巴伐利亚上阿默高镇,这里掀起了壁画热。17世纪起,这儿的贵族花钱请来意大利、奥地利的画师为自家房子、教堂等建筑画上精美的壁画。这类起初反映耶稣受难、圣母济世、圣徒显灵等宗教题材的绘画。一方面,通过直观的壁画传播深奥的教义;另一方面,房子主人用壁画展示了自己的财力和对宗教的虔诚。18世纪中叶,为房子画上壁画的风气达到鼎盛,并经当地画师茲温克先生在巴伐利亚地区发扬光大。其内容也开启了新的篇章,反映屋主职业、村民日常生活或者童话故事的题材逐渐流行起来。

湿法壁画

茨温克先生(F. S. Zwinck)是 “吕夫特尔壁画”(Lueftlmalerei)创始人,这里也成为 “吕夫特尔壁画” 的发祥地。这种绘画形式深受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画家喜爱的视觉陷阱技巧的影响。其技法是用不同颗粒的灰泥作材料,用特制的水溶性颜料作画。经过至少 3 遍抹灰、打底色、再抹灰,成画后颜色和墙壁会永久融合。这种壁画要求在墙泥还没有干的时候,就把颜料画到湿泥墙上。这样颜料就会沁透进墙泥里,绘画干燥后会与墙面成为一体,犹如文身一般刻在上面,并成为房子的一部分永不褪色,而且保存时间很久,最多可保存一二百年之久。但也对绘画者要求更高,要求画家用笔果断而且准确, 颜色一旦被吸收进灰泥中,修改就很困难。

吕夫特尔壁画

小镇家家户户的墙漆上都画着壁画,每栋房屋的壁画均不相同,可以说是一房一主题,每一幅都堪称艺术佳作。壁画的大小也不尽相同,小的约1-2平方米,大的则占据了整个墙面,有二三十平方米。这些五彩斑斓的壁画内容非常广泛,《圣经》故事和老少皆知的《格林童话》是这些画的主要主题。每一栋房子都能用美丽的外表讲述一个故事,整个小镇就是一座户外壁画博物馆。

《圣经》主题户外壁画

小镇中心的耶稣受难剧院,是这里最宏大的建筑之一,壁画描写了耶稣受难前后的事迹,用以纪念小镇摆脱瘟疫肆虐的事件。除此之外,比较著名的壁画有:汉泽尔与格莱特屋(Hansel und Gretel-Heim),其壁画内容取材于格林童话中的糖果屋,讲述了两个孩子逃离巫婆的魔爪与父亲重聚的故事,整个壁画由八幅绘画构成,构图活泼而富有朝气,堪比一套精美的连环画。

汉泽尔与格莱特屋(Hansel und Gretel-Heim)

小红帽屋(Rotkappchen-Haus)也非常著名,其墙面绘制着流传广泛的小红帽的故事场景。《灰姑娘》、《七只小羊》等经典故事在小镇壁画中都有体现,全部看完就好比读了一遍漫画版的《格林童话》。而之所以壁画内容以《格林童话》为题材,其原因主要是受茨温克画师的影响,他在这里开始研究、创作室外壁画,内容以《格林童话》和历史传说为主,随着技艺的日臻成熟,逐渐形成一种绘画风格,小镇居民在绘制壁画时也以此为有样板,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传统。游客们除了与湿壁画一起自拍外,还可以购买湿壁画作品作为纪念品带回家。

小红帽屋(Rotkappchen-Haus)故事场景壁画

十年等一回的“耶稣受难记”群众戏剧演出是小镇最盛大的活动。戏剧表演的起因要追溯到17世纪,当时黑死病肆虐整个欧洲,小镇也未能幸免,很多人因此而丧生。万般无奈之下,1633年,信奉天主教的居民祈求上帝保佑,并许诺排演一出“耶稣受难记”的戏剧,并每隔10年演出一场以示感谢。1634年小镇居民首次排演了“耶稣受难记”戏剧,镇上1000多名居民参加了演出。此后,这个传统一直延续,每隔10年上演一次,从未中断。2010年是第41次演出,从五月中旬到十月初共演出109场,有1500多村民走上舞台,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达51万之多。如今,这部大型宗教剧已成为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经典,也使山区小镇名扬天下。

“耶稣受难记”群众戏剧演出

小镇中心的耶稣受难剧场就是演出的场所。受新冠疫情的影响,原本在2020年的演出,改期到2022年5月14日至10月2日举行,共安排了103场演出。整场演出历时 6 个小时,分上下两段,从上午演到晚上,中午休息 3 个小时。演员在公演时并不化舞台妆,由于舞台也是露天的,即使遇到下雨或下雪仍然照常演出。有趣的是,演出要求演职人员都要来自小镇,在小镇上出生并在此居住20年以上,才有资格参加。对于参演的居民来说,最大的困难 “胡须法令”,按照规定,所有演员必须提前一年开始留头发,男性还必须留胡须。演出结束后,演员们最想庆祝的就是“剪头发和修胡子”。 那时镇上的理发店生意很火,假发也跟着大卖。

镇上的理发店

全镇村民在演出前两年就全心准备,铁匠打造士兵的盔甲盾牌;裁缝缝制戏服;工人们制作布景,每一个小细节都是全村总动员。2022年的演出有1800人参加,年龄最大的演员已有96岁,动物也在剧中扮演角色,包括马、山羊、绵羊、鸭子、鸡、鸽子,还有两只骆驼。

上阿默高小镇这场被称为“世界上最大型业余戏剧”的演出,不仅是一种活态的文化传承,而且也创造了不菲的经济价值,每次演出活动,都为小镇带来数千万欧元的收入。

木雕艺术是上阿默高小镇的传统技艺。早在公元十六世纪中叶,这里的工匠就开始以手工制作圣像木雕。十八世纪,各种木雕作品已远销俄国圣彼得堡、荷兰阿姆斯特丹、西班牙加的斯等地。鉴于此, 1878年政府在小镇成立了“国立木雕专业学校”,以培养更多的雕刻艺术人才,为小镇木雕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以手工制作圣像木雕

木雕艺术品

如今小镇中心,到处是木雕作坊。这里的男女老少都会木雕,他们用各种称手的小工具,将精心挑选的木材进行削、打磨、精雕细琢,逐渐成型后,再经过上色、保鲜、打蜡等工序,就变成栩栩如生的木雕艺术品。小到一个核桃壳上展现耶稣降生的完整场景,大到雕刻真人大小的圣母玛利亚雕像,技艺娴熟的手工艺人都可以制作。这些艺术作品的创作体现了小镇居民深厚的文化水准和艺术底蕴。

在游客中心、木雕作坊里,可以观看木雕艺人的现场表演制作,游客也可以亲自体验一下。小镇的纪念品自然也是以木雕为主了,这些木雕产品不仅大小不一,而且内容涉猎广泛,既有男女人物、飞禽走兽,也有亭台楼阁、花草果蔬,几乎涵盖了生活中能见到的一切,最有趣的是,不少作品是将各种元素汇聚在一起的群雕,展现的生活场景十分生动。其中,木制十字架可能是最受欢迎的纪念品,时钟紧随其后。一些时钟是传统的布谷鸟时钟,而另一些则是巴伐利亚时钟,巴伐利亚时钟上面刻有巴伐利亚人引以为傲的一个谚语,翻译为“在巴伐利亚,时钟运行方式不同”。

木制十字架

上阿默高博物馆是巴伐利亚州最古老、最重要和最美丽的文化历史博物馆之一,于1910年开放。博物馆展示了从 17 世纪到现代的各时期的木雕艺术品和手工制品。除此之外,还展示了170年以来“耶稣受难记”演出的照片、录音带和影像资料。最早的一副照片是1850年的一个演员照片,从第一张黑白相间,轮廓略显模糊的表演者照片到现代色彩丰富全景影像,记录着小镇的文化印迹,也反映着科技进步的痕迹。

上阿默高博物馆

博物馆里陈列各种木雕艺术品和手工制品

与巴伐利亚大部分地区一样,上阿默高风景优美的山区,是非常适合户外徒步的场所。从相对平坦的线路到具有挑战性的夜间登山徒步路线,这里有适合各年龄段的登山路线。路线上也有一些山间小屋,以方便旅游者过夜需求。

户外徒步

登山徒步

案例总结与借鉴

上阿默高镇因其独特的壁画艺术、十年一次的耶稣受难记群体演出和精湛的木雕艺术而成为巴伐利亚州知名的旅游目的地。这个案例主要是历史文化和技艺的传承,但也对我们的乡村建设提供了一些可供借鉴的经验:

一、独特的文化景观塑造是塑造品牌、提升影响力的重要手段;

国内外的壁画小镇很多,但像上阿默高小镇这样在绘画技法和绘画题材上有特色的不多,小镇壁画的内容故事性和主题性可以说是独具匠心。我们现在很多乡村、农业园区也在采用壁画的形式提升景观,在此过程中,我觉得有两点值得注意。

第一是,材料和方法的选取,要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进行适配,以保持绘制的壁画能够在较长时间不褪色。

第二点,壁画内容上要注意和本地文化、特产等相关联,表现手法上采取故事化的方式,更能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如果本地资源特色不明显,也可以通过植入IP的方式来塑造壁画主题。

二、风貌塑造上,风格各异但整体协调;

国内的很多乡村、小镇,风貌整齐划一,但显得很呆板。而国外的小镇,则风格迥异但不显得凌乱。这是两种不同的美学观,但我觉得应该在整体风格的调性下,为居民、业主留有一些自我发挥的空间,构建“神似而形不似”的小镇风貌这样的小镇、乡村才显得有活力和创造力。

三、传统手工艺要与时俱进;

我国有着非常多的传统手工技艺,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是塑造乡村特色产业的重要资源。但也应当看到,这种世代传承的技艺,要在美学上和表现形式上与市场需求相融合,这就需要通过艺术培训以及模式创新,来打造符合市场审美需求的手工艺产品。


(完)

声明:以上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冒犯,请及时联系,会立即处理。

关注乡村集结号索资料

今日推荐

壹度创意(深耕创意策划 | 专注乡村发展):专注乡村发展20年,拥有精良策划团队,以全球化视野、在地化经验 (Think Globally,Act Locally),在乡村振兴战略、美丽乡村建设、农业产业升级、乡村产业协同、农文旅融合发展等领域进行了大量的理论探索,对现代农业产业园、田园综合体、特色小镇、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家庭农场、共享农庄、乡村民宿、森林康养等乡村业态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可为政府、企业及乡村振兴从业者提供:产业模式策划、区域发展规划、景观创意设计、品牌形象包装、项目管理咨询、整合营销传播等全方位服务。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