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春分:昼夜平分,草长莺飞

 则宬 2023-03-20 发布于北京

春分,是我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四个节气,也是春季的第个节气。

《淮南子》:(惊蛰)加十五日指卯,中绳故曰春分则雷行,音比蕤宾。

每年的春分一般为03月19日至22日,届时太阳将行至黄经0°,此后月将换“戌”
图片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春分,二月中。分者,半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秋同义。
《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亦云: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
立春至立夏为春季,春分正当春三月中,不但平分了春季,还平分了昼夜,所以叫“春分”。
春秋为分,那么夏冬为什么不能称之为“分”呢?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则言:夏、冬不言分者,盖天地闲二气而已。
因为春天阳胜阴衰,秋天阴胜阳衰,而夏冬阴阳一气,所以无以为分。

方氏曰:阳生于子,终于午,至卯而中分,故春为阳中,而仲月之节为春分,正阴阳适中,故昼夜无长短云。

【春分·三候】

春分有三候:“一候玄鸟至,二候雷乃发声,三候始电”

【一候·玄鸟至】

玄鸟至。

毛氏传曰:“玄鸟,鳦也。

玄鸟、巂周、𠃉、鳦,燕,均为先秦各国对燕子的称谓。

高诱曰:(燕)春分而来,秋分而去也。

从春分开始,北方天气回暖,白天气温保持在15℃左右,意味着春天真正的到来。燕子也开始从南方飞回北方。   

【二候·雷乃发声】
雷乃发声。
阴阳相薄为雷,至此,四阳渐盛,犹有阴焉,则相薄乃发声矣。乃者,《韵会》曰:象气出之难也。注疏曰:发,犹出也。
春天阳气上升,春分时阴阳各半,阴阳相薄,雷乃发声。
雷由于下雨时带异性电的两块云相接,摩擦生电,伴随空中闪电发出的强大的声音。
雷在甲骨文中,便是电字旁加圆圈,代表伴随闪电出现的如鼓、如车轮的响声。
【三候·始电】
始电。
电,阳光也,四阳盛长,值气泄时而光生焉,故《历解》曰:凡声阳也,光亦阳也。《易》曰:雷电合而章。《公羊传》曰:电者,雷光是也。
在甲骨文中,“电”表示的是下雨时天幕上出现的锋利多齿的闪光。
雷是声音的传播,而闪电则是光的传播。所以在神话中,雷公的形象是背后背一堆鼓,而电母的形象是手持铜镜。如汉王允在《论衡》中对雷公形象的描述便是如此。
“图画之工,图雷之状,累累如连鼓之形;又图一人,若力士之容,谓之雷公,使之左手引连鼓,右手推椎,若击之状。其意以为雷声隆隆者,连鼓相扣击之音也。”
雷公电母风伯雨师
雷公电母、风伯雨师”四神中为什么只有电母是女性形象呢?难道不应该是两队吗?
因为古人认为雷为阳,电为阴,所以负责电的神祇是女性形象。但此点古人也有不同意见。
《徐氏》曰:雷阳阴电,非也。盖盛夏无雷之时,电亦有之,可见矣。
《徐氏》认为,如果“雷阳阴电”,那么盛夏之日,天为全阳,怎么还是会有阴性的闪电呢?
请问你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呢?欢迎留言讨论~~
【春分·习俗】
【祭祀】
在周代,春分就是一个重要的祀日,祀的对象是日。《礼记》载:"祭日于坛。"孔颖达疏:"谓春分也。"并在后世王朝作为重要祭祀活动历代相传。
清《帝京岁时纪胜》有载:"春分祭日,秋分祭月,乃国之大典,士民不得擅祀。"清代春分前后,宫中词庙皆有大臣致祭,世家士族亦于是日致祭宗祠。
虽然春分在历法和国家祭祀活动中有着重要意义,但民不祀之。而且由于前有惊蛰、二月二,后有寒食节、清明节,所以在民俗生活中,春分并没有扮演太重要的角色。因此相应的民俗活动也并不多。
《齐人月令》曰:“春分不杀生,不吊疾。君子齐戒,衣夹衣,导引,不食生冷。”
磔鸡”是春分早期一项重要的祭祀环节。
,分裂牲体以祭神也。
明《夜航船》中载“(三国)魏文帝制。春分磔鸡,祀厉殃。”后到了宋代,“磔鸡”的祭祀则移到了正月初一。《宋书·礼志一》载:“旧时岁旦,常设苇茭桃梗,磔鸡於宫及百寺门,以禳恶气。《汉仪》则仲夏之月设之,有桃卯,无磔鸡。”后来可能因为直接杀鸡悬挂于门前太过血腥,就改用红纸剪鸡作窗花了。
到了明代,人们将正月初一定为“鸡日”,认为肥鸡会带来福气。所以这天吃鸡还行,杀鸡挂头就逐渐的消失在人们的民俗生活中。而如今,谁家门口被挂个还滴血的鸡头,那八成是与人结仇了~~
戒火草
古时候人们居住的房子大多都为木质结构,春分之后,天气变暖,春季防火重要性加强,所以也就有了种植“戒火草”的习俗。
《荆楚岁时记》中记载:“春分曰,民并种戒火草于屋上。有鸟如乌,先鸡而鸣,架架格格。民候此鸟则入田,以为候”。所以古人每至春分这一天,就会在屋顶上放一些“戒火草”,祈祷防止火灾的发生。
但具体“戒火草”为何物,各地流传则有不同。有些地方以“景天”为“戒火草”。“景天”是一种野草,别名“戒火”、“辟火”、“慎火”等,明代《群芳谱》中记载,“(景天)南北皆有,人家多种于中庭,或盆栽置屋上,以防火”。安徽《歙县志》中记载:“谨火,即慎火,一名景天……有盆养屋上以避火者”。
有些地方则将仙人掌称为戒火草,清乾隆年间《泉州府志》中载:“戒火,一名仙人掌,形如人掌,人家以罐植之屋上,云可御火灾”。
其实都是人们对春节防火重要性的习俗体现。
校准日
在春分时节,最为重要的,还有着中国古人对公平与平衡的理解。
《礼记·月令篇》有载:“日夜分,则同度量、钧衡石,角斗甬,正权概。”其中“同度量、钧衡石、角斗甬,正权概”的意思,就是说春分这天需要对度量衡标准量器进行校准。
其实,在秦始皇统一度量衡之前,早在虞舜时代,就统一过度量衡。《尚书·虞书·舜典》有载:“岁二月,东巡守,至于岱宗,柴。望秩于山川,肆觐东后。协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即是说明舜帝在登基后到泰山祭祀时,参照自然万物和宇宙四时的规律,编订历法,颁布度量衡。
《礼记正义》曰:“谓度量钧衡之等,人之所用,当须平均。人君於昼夜分等之时,而平正此当平之物。”所以人们要在春分之日校正度量衡,确保度量衡的公平与公正。
那么同样都是“分”,为什么只在“春分”时节进行校准,而不用“秋分”呢?
《淮南子. 汜论训》有云:“天地之气莫大于和,和者,阴阳调,日夜分,而生物。春分而生,秋分而成,生之与成,必得和之精。”春主生、秋主成,用春的宽柔,在度量衡的严直中加了几分人文主义的情怀~~
所以,公平与平衡,在中国古人看来是天道使然。而那些说中国古代没有公平思想的人则需要对中国古代文化好好研习和体悟了。
龙抬头
“二月二,龙抬头”这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话。
“龙抬头”指的是黄昏时分角宿一出现在东方地平线上,代表着青龙七宿即将升空。
其实“龙抬头”的时间一直在变,如今黄昏时分的“龙抬头”出现在4月11日左右,而汉代则是在春分时分
《说文解字》有云:“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
而这“春分而登天”便是指的“龙抬头”。
《说文解字》为汉代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所编制,其成书年代为汉和帝永元二年,即公元90年,这一年的春分时间为3月25日,秋分时间为9月24日。

春分时,青龙七宿中的角宿在黄昏时分出东方升起。

秋分时,角宿又在黄昏时分由西方落下。

正是“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的写实描写!

立蛋
“春分到,蛋儿俏”,又到了一年立蛋的季节。而“立蛋”也是如今春分最有代表性的民俗活动。
至于为什么鸡蛋可以立住,网传什么因为“春分这一天南北半球昼夜平分,呈66.5度倾斜的地球地轴与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平面处于一种力的相对平衡状态,同时地球的磁场也相对平衡,因此蛋的站立性最好。”
其实,立蛋只是一个平衡技巧,只要心细,任何时候都能立蛋。要不也不会网传着立春立蛋、春分立蛋、端午立蛋、秋分立蛋......
图片
百度百科中,“立蛋”和“春分立蛋”就是两个内容不同的独立词条。
如【百度百科·立蛋】中说“立蛋,中国节日食俗,是指端午节当天正午十二点时,因是阳刚正气汇集之极,所以俗信平日不易竖立的鸡蛋在此时便可直竖在地上。”
那么到底是端午立蛋还是春分立蛋呢?这个确实史料难觅。因为在方志和民俗笔记中,都没有找到其身影。
但这些都不影响“立蛋”民俗的产生和传承。因为民俗活动本身就是随着时代的变更而产生、创新、改变、消失~~
传承和创新美好的民俗活动,是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写照,是人们富有朝气的体现。但动辄“自古以来”、“4000历史”,不给一项活动带个高帽、弄个历史悠久的背景就显得没有档次一样,则是一种没有自信的体现。
一个民族的自信、一个文化的自信,不光是要对历史的自信,也要有对当下的自信。
所以在立蛋的时候,和孩子一起聊聊历史、聊聊科学,不为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很好的传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