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无锡鹅湖华氏修谱记事

 新用户40807440 2023-03-20 发布于江苏
鹅湖位于无锡最东边,以望虞河为界,东南面与苏州相城区北桥镇相邻,东北面和常熟市张桥镇相衔接,西南面跟无锡市新吴区鸿山街道接壤,西北面与锡山区厚桥街道田地相连。鹅湖镇由甘露、荡口两镇合并而成,因为有鹅湖相伴,故取名鹅湖镇。

图片

鹅湖有8000亩水面,因其形状似鹅肫,所以当地百姓称其鹅肫荡,鹅肫荡风光秀丽,四周绿荫婆娑,阳光明媚,湖面如镜,宽敞明亮,光彩照人,鹅湖西畔大堤上是观望日出的最佳场所,高像素的照相机拍摄的湖面日出,曾经得过全国摄影大奖。
鹅湖镇当地人口不足45千人,华姓11千多人,接近25%,华氏是鹅湖的大家族,也是无锡的望族,明清以来,华氏在无锡举足轻重。明朝理学大师高攀龙曾评说:牒谱明,子孙析居他郡邑,皆知所根蒂者惟华氏,凭此一句足见华氏在无锡的地位。
一、修谱概况
鹅湖在元朝前,没有姓华人,自洪武三年(1370),鹅湖始迁祖华贞固率全家老小,雇一叶小舟前往荡口,在鹅湖边空地上搭建两间茅草屋,开始垦荒种地,开荒种粮,养活全家老小,从此华氏在鹅湖这片土地上,生息繁衍,不断创造业绩。
鹅湖华氏人口增长较快,从贞固公1370年徙居荡口以来,到二十一世纪初,仅仅600多年时间达到1万以上,速度惊人。贞固公是第十世,到目前5080岁之间三十世者占多数,即二十代人马,花费600多年时间,平均每世30年左右。
华氏家谱从北宋年间开始有年谱记载,但因记载文字简略,查考极其困难,从华氏第七世即详细分出十通五奇开始,有较为完整可考的世系和详细的分户族谱。
我鹅湖华氏主要是通三、通四支,尤其是通四支,枝繁叶茂,人丁兴旺,通四又分成十二个分支,而鹅湖就有兴二、山桂、三省、怡隐、乐农、澹然和谢荡公悌等七个分支,分布在外的有南塘子所支、松江子京支、常熟子野支、堠阳睛云支和下雉渎公怿支。
从老谱中得知,民国前的数百年间,鹅湖华氏家谱修辑,主要由华氏义庄承担,分派专人去鹅湖各地华氏散居的村落,登记造册,报到义庄,然后汇总成谱,最后一关由华氏老长辈细心校对,付梓排版,木刻成书,分发到户,并登记盖戳。
这次仲厚先生发动修谱,刚好跨入二十一世纪,国内经济蒸蒸日上,正值太平盛世,自然是修谱、造祠的黄金年代。2006年组建华氏文化联谊会,并确定两大任务,一修辑家谱,二修缮宗祠,联谊会人员欢欣鼓舞,信心百倍。
2007年上半年,连续三次召开华氏文化联谊会会议,会议提出必须明确主题思想,家谱涵盖人口、世系、文化、经济、科技和社会进步。所以不重视家谱修撰的家族,是一个灵魂缺失的家族,不完整的家族。一个家族的家谱,就是一个家族的历史,华氏家谱就是华氏历史。尤其是要明确修谱宗旨:修谱为了传承华氏光辉历史,发扬华氏先祖之光大;修谱为了梳理华氏世系脉络,弄清来龙去脉;修谱为了团结广大华氏宗亲参加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所以修谱不带任何政治色彩,不含任何个人恩怨,没有上下贵贱这分,实现人人平等,尽量反映真实历史面目。在此基础上,明确三大任务,克服三大困难。
1、搜集老谱,寻找华氏源头。
老谱是修谱的基础,没有老谱,就不明世系脉络,就无以对照,修谱也无从着手。老谱哪儿去了?众所周之,由于种种历史原因,老谱和一大批具有保存价值的文献资料变成垃圾被清除,或遭受战争被毁坏了,或被当作“四旧”被焚烧了,留存社会的寥寥无几。所以修谱无从着手。当时通三支连片言只语都没有,通四有十二个分支,在鹅湖境内只有华氏联谊会会员华炳生宗亲家藏兴二支家谱16册和华氏联谊会会员华锜森宗亲家藏怡隐支家谱6册,只占总数的六分之一,缺口甚大。
为此大家广找门路,集思广益,逐步显现线索。名誉会长仲厚先生说,我家保管着一部三省支家谱,但存放在泰国,我马上去泰国,把家谱取回来。会员华變琦老师说,我堂兄家里藏有一套山桂支家谱,他家在苏州,我明天即去苏州取谱。从网站上发现,上海市图书馆有华氏乐农支家谱,马上派秘书长华金生、副秘书长华龙德去上海图书馆复印回来。
唯独澹然支家谱,全中国包括台湾都没有,但发现美国犹太洲的全世界姓氏协会中心存放此谱,我们即委托仲厚先生去美国出钱买回此谱。美国保管家谱的方法与众不同,他们把家谱输入电脑,然后压缩成微缩圈,存放于大山的深洞里,可于免遭战争兵焚,可以避免天灾人祸,甚至可以避免核战争的侵害。
还有谢荡公悌支,我们在网上寻找,鹅湖境内没有,江苏没有,上海、北京都没有,唯独发现吉林省吉林大学图书馆有此寡本,电话联系吉林大学不予理睬,然后我们通过部队战友的关系,指派秘书长华金生和谢荡公悌支宗亲、惠山区农业局局长华亚军两人前往吉大图书馆,总算接待,允许抄写,但不准照相复印,他们两人化两整天时间,抄写全部家谱,实在来不及了,最后同意照相,总算完成任务。
再有一部南塘子所支,南塘在新吴区鸿山街道的后宅,去那里询问,都说没有,但有一老太说,好像我们生煤炉引火的与其相仿,叫她拿出来一看,果真是子所支家谱,但只剩几页了。几经打听,总算在惠山区西漳街道的直街上一名叫华晓峰的宗亲家里有一部子所支老谱,经协商同意复印,总算了却了心愿,又多了一部老家谱。
通三支家谱我们也没有,但有不少通三支谱民,我们的常务副会长华约伯和副会长华建平、华云展都是通三的,要修谱,但没有老谱怎么办?三个副会长替别人修谱,自己家却无法续谱,心里总不是滋味。几经打听,鸿山分会副会长华海渔,他说我有通三支老谱,但放在叔叔华夏家里,他住在无锡,我们立即去无锡瑞江花园华夏家,拿出老谱一看,通三支谱民的地址跃然谱上,正是我们寻找多年,梦寐以求的通三支老谱,此时的心情高兴至极,无法用语言来形容,常人无法理解,喜出望外,又增加了一部老家谱。
我们的家谱来之不易,回忆当时一番情境,真有一番辛酸,当拿到一部老谱,心里感到十分高兴,甚至喜极而泣。
至此,通三、通四谱内九部老家谱全部到位,彻底解决了缺乏老谱的困境。在此,向给华氏联谊会捐献老家谱的宗亲表示致谢!
2、物色对象,招收人员,壮大修谱队伍。
修谱必须有人去实施,鹅湖华氏人口较多,涉及全镇十三个村庄,两百多个自然村和几十个居民小组,并散播周围乡镇,工作量非常繁重,仅靠几个人是难以胜任的。经大家商议,我们面向退休的教师队伍、医职员工和干部队伍中物色对象。把有一定文化素养,热爱文化事业,并具有奉献精神,舍小家、顾大家,钻研业务的人才吸收到华氏文化联谊会。加以培训,使他们成为熟悉业务,方法得当,技术精湛,刻苦耐劳的业务骨干,直接参于修谱工作,从原来最初只有9名,发展到后来的29名。当然也有个别人员入会以后,由于种种原因未曾参于修谱,绝大多数会员能够积极修谱,钻研业务,施展才华,发挥很大作用。
至此,鹅湖华氏文化联谊会队伍壮大,人员精干,业务精湛,较好地解决了人才短缺的困境。
3、积极宣传,找准对象,解决修谱资金不足的困难。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资金对于修谱非常重要,复印十几部家谱需要资金、修谱需要纸张笔墨、排版付印需要一笔费用,所以必须寻找资金来源,我们向华姓企业家、向华姓的干部队伍积极宣传,修谱为了传承历史,修谱为了辩明世系,修谱为了发扬孝义精神,尤其是一个孝字,修谱能使当代子氏不忘祖先,认识先辈,能使下一代华氏后裔认识我们和我们的祖先,所以我们将承担起已经断续100多年历史的家谱修辑任务,但我们缺乏经费,希望得到大家的帮助。
在此期基础上,不少华氏精英明了是非,慷慨解囊,踊跃为修谱而捐款,如:爱国侨胞华仲厚先生第一个捐款1万元,常务副会长华约伯捐款4万元,在镇党委政府工作的华海珠捐款1万元……一下子修谱资金达到接近20万元,为我们顺利完成这项历史使命备足了粮草,铺平了道路。

图片

二、修谱成果
准备容易修谱难,难就难在时间跨度长,上次修谱的时间是二十世纪初,辛亥革命前,距今100120年之间,最长的要数山桂支,上次修谱是1872年,到2010年再次修谱,中间间隔138年,如果说1872年修谱,曾祖父是10岁,已经入谱,到2010年这次修谱,他已经是148岁,按30年一代人马算,曾孙是58岁,不仅不认识曾祖父,而且连祖父、曾祖父的世系都搞不清楚了,所以这次修谱,难度相当之大。
我们在修谱人员集训时,开动脑筋,集思广益,人人献计献策,创造很多简便易行的方法,集中起来归纳几种续谱衔接方法:1、顺序对接法;2、排比镶嵌法;3、推理测算法。在整理汇总家谱中要求执行:1、修谱程序化;2、格式规范化;3、文字简洁明朗化。以致提高修谱质量,提高谱书的可读性,运用上述三种续谱方法,较好地解决修谱中很多难题,致使顺利完成九部大谱的光荣使命。
第二个难点是人口流动大,居住地广而远。当今社会随着科技和经济发展,年轻人出外读大学的人多,就业地域广泛,当兵转业的人多,外出做生意的人多,加上当地政府要求整村拆迁的人多,变集中居住某一村庄,为分散居住在多个小区,给修谱带来很大难度。种种困难,没有难倒全体修谱人员,他们针对上述困难,早出晚归,天天奔走在外,自吃饭,呒工钱,冬修三九,夏修三伏,冒酷暑,抵严寒,一年到头,从不中断,过大街,穿小巷,走村入户,不计报酬,无私奉献,正因为有这么一支敢于修谱,善于修谱且甘于奉献的队伍,保证了鹅湖华氏家谱的顺利完成。
2006年至2018年,鹅湖华氏文化联谊会历时12年之久,一共修成九部大谱,分别是通四的兴二支16册,山桂支10册,三省支11册,怡隐支8册,乐农支3册,澹然支4册,南塘子所支10册,谢荡公悌支6册;通三支18册,总共九部,86册。全部家谱超过500万文字。
一个组织或者一个地方修辑一部家谱,印刷10~20册谱书极为常见,不足为奇,而鹅湖华氏文化联谊会在同一个区域范围,同一个华氏组织修辑九部家谱,分别印刷86册谱书,在全国范围内实属罕见。
三、妙趣横生
修谱工作非常平凡,但又非常复杂,跟作者相比,修谱不能凭空憶造,不能任意发挥,修谱必须尊重历史,尊重客观,尊重事实。
我们在长达12年的修谱过程中亦遇到很多可歌可泣,值得歌颂的故事,在此略举数例:
1、小黄狗领着主人交租米
山桂支北湖桥派杨巷上河南全姓华,修谱人员几次三番去村上找老年人座谈,寻找接谱源头,十人九摇头,都说时间太长了,距离上次修谱,已经接近140年了,后来找到一个外号叫“王先生”的华志明宗亲,他讲了爷爷讲给他听的一只故事,我家也是我们村的始迁祖第一代主人养了一只小黄狗,第一次带它去30里外的地主家交租米,狗跟主人走,从第二次开始,小黄狗认识路了,又走得较快,小黄狗领了主人交租米,比主人先到地主家,地主认识这只狗了,见到小黄狗,地主就说今天华大有要来交租米了,一会儿,华大有来了。这只故事的主题是今天华大有要来交租米了,华大有是谁?华大有是地主家佃户,华大有是杨巷上姓华人的始迁祖,我从家谱上去一找,一下子就找到华大有,修谱难题迎刃而解,全村22家姓华人全部续上家谱。
2、我的家在“大海边”
湖南郴州市有一对华氏兄弟华锡英、华锡荣,在网上聊天,急需寻找自己的出生地,几经周折,找到我。他提供了两条线索,第一,我的家在“大海边”,第二,家乡村名叫“猪栏角”。这两条线索是他们的父亲说的,父亲名叫华一德。抗日战争初期,日本鬼子从长江口常熟白茆口登陆,踏上江南这片土地,烧杀抢掠,他的父亲十多岁随着逃难的人群逃到南京,后又逃到湖南郴州。
因为有点文化,在县里的一个文物馆里工作,在当地成家立业,生两个儿子,生活比较安定,没有想要回老家的意愿。但在他临终前,把儿孙叫到床前,说出了他的心里话。他说,我出生在江苏无锡东边,离无锡30公里,靠近“大海边”,村名叫“猪栏角”你们一定要去江苏无锡找到老家我的出生地。老人么普通话说的不标准,时间又比较长久了,七、八十年前,幼时的事记不清了。实际是他的家在鹅湖边,他把8000亩水面的鹅湖当成大海了。村名叫做篮角,村上人人是竹匠,个个会编竹篮和生活用品,地处角上,所以叫做篮角,他把做篮角说成猪栏角。
当他们兄弟俩赶到荡口,找到村上比较熟悉村情的华显生宗亲,和他座谈时说,我们的近房是有一个叫一德的男小孩在抗战初期逃难出去的,杳无音信,一直至今。
经过查看家谱,一德为华渊根之子,生一九一六年。十几岁时去无锡一家银店,学习镶牙,一边学技术,一边学文化。一九三七年抗日战争爆发,大批侵华日军从长江口登陆,直奔苏州、无锡,苏南地带迅即掀起向西逃难的风潮。华一德随着逃难人员从无锡逃到南京,后又去了湖南郴州。他们兄弟俩讲的话,吻合我们华渊根家的实际情况,但他们家没有亲人了,只有近房兄妹。一德正是我们寻找已久,失散79年的堂房兄弟,因而大家彼此相认,手足之情,相互拥抱,互换电话微信。开心之时,喜极而泣,主、客双方相互请客吃饭,以示庆贺。无独有偶,小兄弟家媳妇回到郴州又生一个男孩,电话报喜,双喜临门。

图片

3、国外华氏回乡续谱
信息社会,传播较快,我们默默无闻,认真修谱,却有好心人把我们鹅湖华氏正在续谱的信息传至网上,信息之快,传遍全世界,远在非洲大地的南非大都市约翰内斯堡的华兆尧看到微信,得到消息,家乡华氏在修谱,心绪激动,打点行装,赶快回去,马上预订机票,乘7个小时飞机,回到家乡,赶到荡口,没找到人,更没有找到他的出生地,情绪黯然,但没有动摇他寻根问祖的信念。
第二年再次回到苏州,然后到荡口,打听华氏组织,几经磨难,找到我。一见面他就说,好不容易找到自己家里人,他继续说,我是荡口人,小时候乘轮船到过老家,叫杨巷上。我和他说荡口只有杨更上,甘露有一个村名叫杨巷上,会不会甘露的杨巷上就是你的出生地,如果你有信心,我和你一起去一趟甘露。他表示同意,在一个下雨天的上午,我们一同去杨巷上,找到一位80多岁的老先生。一说情况,老先生说,有啊,有一个小名叫阿狗,大名叫晋德,小时候去苏州学生意,子女一直未回过家乡。一拍即合,完全对号,华兆尧说我的祖父,小名叫阿狗。他仰头朝天,长叹一声,噢,我不远万里,从南非赶回来寻根问祖,总算找到老家了,没有枉此一生,圆满完成回国寻根的夙愿。
鹅湖华氏文化联谊会建会12年以来,遵循老祖宗的遗愿,认真修辑华氏家谱,克服重重困难,共修辑九部大谱,向广大华氏后裔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但纵观全局,我们的工作还存在不足,还有坊前睛云支、常熟子野支、松江子京支和下雉渎公怿支未曾修辑,已出版的九部大谱中还有很多未曾续谱的后裔,现在时有找到祠堂来的本地和外地华氏宗亲,要求寻根续谱。所以我们将一如既往做好华氏家谱的拾遗补缺,同全国的华氏宗亲一道共遵祖训,同修大业,为参与全国的经济建设和文化事业作贡献。
2018年初稿
2023年修改
华忠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