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与发病2

 灵兰小草 2023-03-20 发布于山西

讲师:徐雅 北京中医药大学 教授

2)寒邪

Ø 概念:凡致病具有寒冷、凝结、收引特性的外邪,称为寒邪。

Ø 寒邪侵人所致病证,称为外寒病证。有伤寒和中寒的不同:

Ø 寒客肌表,郁遏卫阳者,称为“伤寒”;

Ø 寒邪直中于里,伤及脏腑阳气者,称为“中寒”。

Ø 外寒证与内寒证鉴别。

Ø 外寒与内寒的联系

Ø 寒证可以分为外寒和内寒两种。

Ø 外寒是由寒邪侵人所致病证;内寒则由于机体的阳气不足,功能衰退,不能温煦机体而成。

Ø 外寒与内寒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常相互影响。如阳虚内寒之体,易于感受外寒,而外寒侵袭人体,积久不散,又能损伤人体阳气,导致内寒证的发生。

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

①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Ø 寒为阴气盛的表现,故其性属阴,即所谓“阴盛则寒”“阴盛则阳病”

Ø 感受寒邪,最易于损伤人体的阳气;阳气受损,失去正常的温煦气化作用,出现寒证。

Ø 如外寒侵袭肌表,卫阳被遏,则出现恶寒发热无汗;

Ø 寒邪直中脾胃,脾阳受损,见脘腹冷痛、呕吐泄泻,其物清冷,味小。

② 寒性凝滞主痛

Ø 凝滞,即凝结,阻滞不通。

Ø 人体气血津液的运行,全赖一身阳气的温煦与推动,若阴寒偏盛,阳气受损,则经脉气血为寒邪凝结阻滞,不通则痛,出现疼痛症状。

Ø 寒客肌表经络,则头身肢体关节疼痛,痹证中以关节冷痛为主者,称寒痹或痛痹;

Ø 寒邪直中肠胃,则脘腹剧痛;寒客肝脉,则少腹、外阴部冷痛。

③ 寒性收引

Ø 收引,即收缩牵引之意,寒邪侵袭人体,可使气机收敛,腠理、经络和筋脉因之收缩挛急。

Ø 寒邪侵袭肌表,毛窍腠理闭塞,卫阳被郁,不得宣泄,可见恶寒、发热、无汗;

Ø 寒客于血脉,则气血凝滞,血脉挛缩。可见头身疼痛、脉紧;

Ø 寒客于经络关节,经脉拘急收引,躯体屈伸不利,冷厥不仁。

3)暑邪

Ø 概念:凡夏至之后,立秋以前,致病具有炎热、升散、兼湿特性的外邪,称为暑邪。

Ø 暑邪致病,有明显的季节性。

Ø 暑邪致病,有伤暑(香薷饮)和中暑(白虎加人参汤)之别。

暑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

① 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Ø 暑邪为夏季火热之邪,火热属阳,故暑邪为阳邪。

Ø 暑邪伤人可以导致人体阳气亢盛,出现壮热、面赤、脉洪大等阳热症状。

② 暑性升散,易扰神伤津耗气

“升散”是上升发散之意,暑邪易于上扰心神或侵犯头目,出现心烦闷乱、头晕、目眩、面赤等症。

暑邪侵袭人体,多直入气分,致腠理开泄而多汗,汗多则伤津,津液不足,则饮水自救,出现口渴喜冷饮、唇干舌燥、小便短赤;

若汗出过多,则气随津脱,出现气虚的症状,如气短乏力、懒言,或突然昏倒,不省人事。

③ 暑多挟湿

Ø 暑热季节,不仅气候炎热,且多雨潮湿,热蒸湿动,弥散于空间,空气湿度增大,人的皮肤口鼻均可以感受湿热之气,故暑邪淫胜,多挟湿邪,临床见证除发热烦渴外,伴有身热不扬、汗出不畅、四肢困重、纳呆、胸闷呕恶、大便溏泻不爽、舌苔厚腻等湿阻症状。

4)湿邪

Ø 概念:凡致病具有重浊、黏滞、趋下特性的外邪,称为湿邪。

Ø 湿气为长夏主气;湿邪为病,分外湿和内湿不同。外湿为湿邪从外侵犯人体之证;内湿则多由脾失健运,水湿不化,停聚与体内而成。

Ø 外湿和内湿发病上相互影响;

Ø 湿性重浊粘滞,发病部位弥漫,伤人多隐隐而不觉。

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

① 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

Ø 湿性类水,故属阴邪。

Ø 湿邪侵入人体滞留于脏腑经络,最易于阻遏气机,导致气机升降失常,可见胸闷脘痞、呕恶不舒、小便短涩、大便后重爽等症。

Ø 湿为阴邪,侵犯人体易于郁遏阳气,“湿盛则阳微”,主要伤及脾阳,脾阳不振,运化失权,水湿停聚体内,发为腹泻、水肿、痰饮等症。

② 湿性重浊(沉重,秽浊)

Ø “重” 即沉重、重着之意,湿邪为病,常见头重如裹。周身困重,四肢酸懒沉重等症。

Ø 湿邪侵袭肌表,则阻遏清阳,致清阳不升,营卫不和,故头重昏蒙,如束布帛。

Ø 湿邪留滞经络关节,则肌肤不仁,关节沉重疼痛。痹证中以湿气盛者为着痹。

② 湿性重浊(沉重,秽浊)

Ø “浊”即秽浊不清,湿邪为病,可出现各种分泌物、排泄物秽浊不清的症状。

Ø 湿浊在上,则面垢眵多;湿浊下注,则小便浑浊、妇女白带量多、质地粘稠、气味腥秽;湿侵大肠则大便溏泄、下痢黏液脓血,湿邪侵淫肌肤则湿疮浸淫流水,舌苔粘腻等。

③ 湿性黏滞(症状,病程)

Ø “粘”即粘腻,“滞”即停滞。湿性粘滞表现为两个方面:

Ø 一是症状的粘滞性,湿邪致病可见到粘滞不爽、粘滞不清的症状,如大便的粘滞不爽;小便的滞涩不畅,汗出而粘,口粘、舌苔厚而粘腻。

Ø 二是湿邪为病,起病缓、病程较长,缠绵难愈,且反复发作。如湿疹、着痹等。

④ 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Ø 阴位即人体的下部,如下肢、下窍。

Ø 湿邪为病,常起于下部,或者以下部症状为重,如水肿病多以下肢水肿多见。

Ø 痢疾、淋浊、带下等病都是湿邪下注所致。

Ø 《素问·太阴阳明论》“伤于湿者,下先受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