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话直说,别陷入透明度错觉

 无尽灯 2023-03-20 发布于河南

工作和生活中,误解误会比比皆是。

你摆出“我受了伤害”的脸,以为对方会主动向你道歉,结果别人把你的表情,解读为“你完全没有受伤”。

妻子做了一桌饭菜,丈夫以为埋头大吃就是表达欣赏,妻子却以为丈夫毫无赞赏之意,而独自生闷气。

男孩故作聪明,送999朵玫瑰到女孩楼下,女孩不是惊喜而是惊吓,因为这种唐突行为感到十分尴尬。

这些现象后面或多或少都有透明度错觉。这是一种思维偏误,意思是:我们总认为别人能意识到,我们的想法和情绪。事实却未必。

第一个重要事实是:你没有你想的那么透明

来看一个实验,美国心理学家基洛维奇与同事,从康奈尔大学找来一帮学生,分成小组,给这些学生分发一些写着不同句子的卡片。

学生们可以自由选择照着念,或者不。然后听众来指出,哪些学生在说谎。

试验过后,50%以上说谎者觉得他们已经被发现,但实际上只有25%的人被听出说谎。

每个人都充满灰度,在别人眼里也是灰蒙蒙的,并没有那么透明。如果你以为自己在别人眼里比较透明,那往往是你犯了透明度错觉。

第二个重要事实是:你说的没有你想的那样透明

1998年有一个实验,研究对象被要求在实验室中进行模拟谈判每一组选择一个特定主题作为谈判目的,但在谈判过程中要保密。结束后,乙方要说出甲方谈判目的,用以检测人与人之间互相理解透明程度。

结果,只有26%乙方回答正确,但是与此同时,超过50%甲方认为,在谈判过程中,他们已经完整清晰表达自己意图。

两者之间,具有显著偏差。很多人以为自己已经努力表达到位,但事实上,对方远没有达到自己预期的理解程度。

一方面难免有错误解读(你并没有那么透明),一方面却高估理解程度(你以为自己很透明),这也是造成人与人之间理解困难的重要原因。

识别透明度错觉,我们可以更从容。因为我们没有那么透明,即便在聚光灯光下自我感觉表现糟糕,实际往往不是。

心理学家基洛维奇和同事们还做过一个实验,让实验者在众人面前做演讲,之后问这些人有多紧张。显然,他们都觉得自己,失败得不能再失败了。但事实上,听众们根本没有注意到这些。

心理学家们重复再做这个实验。区别在于,这次他们给部分实验者们解释这种“透明度错觉”。心理学家告诉实验者,其实听者根本不知道他们有那么紧张,也不会发现他们诸如忘词、说错话等错误。

结果,这些实验者演讲成功率,要大大高于之前。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认知到透明度错觉,就不容易怯场。很少有人真正关注你此刻表现,退一步说,这种关注也不会持续太久。

或许,你要真正在乎的是,自己是否尽力而为,是否比此前表现更好。你需要专注自身,而不用把精力过多放在担心别人反应上。

识别透明度错觉,我们要有话直说。因为每个人都没有自己想的那么透明,表达得那么透明,如果不坦率就容易引起误解。

社会心理学家Halvorson研究发现,当你试图传递给他人信息时,他人接收起来,就可能变成截然不同解读。

建议:如果你希望更好地达成彼此理解,要直白、清晰、明确地表达意图,而不是释放模棱两可信号。

有一位女生时常抱怨男友不懂她,举的例子是,她想吃冰激凌,对方却给她奶茶。

有人问:“你为什么不直接告诉他,你要吃冰激凌呢?”她很理所当然地说:“这是他自己应该知道的啊,我喜欢吃什么,讨厌吃什么,他都应该记得一清二楚啊,还用我说。”

亲密双方在很多地方会有默契,这是亲密关系重要特征。但问题在于,再亲密的人,也不可能完全知道你在想什么;就算知道,也未必每时每刻都能反应过来。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自己做不到这一点,就不要用这一点来考验对方。否则,“我以为,你知道我在想什么”这种执念,会毁掉很多亲密关系。

对此,精读君的建议是:对于发信号的人而言,要保持耐心,提高输出能力,主动精准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和情绪;对于读信号的人而言,要有同理心,积极倾听,及时还原对方观点,请对方确认是否准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