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合作就是最大的竞争力。语文特级教师、被授予“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的于漪老师指出:我们现在老师强调学生竞争是错误的,学生首先要学习的是合作。我们现在就是把一些不应该让孩子身上有的无序的竞争,使得孩子很焦虑。我今天比昨天进步,我就是很好了。我们现在的教育理念上、价值观上,有很多不到位的,导致家长焦虑、孩子焦虑。 很多父母和老师可能会说,中国人太多,机会又有限,不“争”怎么能出人头地?有意思的是,我们发现越是灌输给孩子成王败寇、你死我活的教育,最终培养出来的孩子反而越没有竞争力,因为过度的竞争,导致了这些孩子更缺乏安全感、自信心、独特性、合作精神和创造力。而那些从小就被允许做自己,注重合作精神和创造性,拥有领导力和整合各种资源能力的孩子,反而在成年人更具竞争力。而未来,一个人真正的价值和竞争力,恰恰更多的体现在他的不可替代性上,也就是他的内驱力、自主性、创造力、爱和分享、沟通和合作的能力等。而今天如果我们只是一味地迎合学校教育理念所推崇的过度竞争、听话、从众、标准答案、分数至上等价值取向,不仅会扼杀掉我们孩子的童年,也很容易让孩子失去未来。 我想,作为父母和教师,我们一定要意识到,我们的孩子无论多优秀,都不可能在所有赛道、所有的时间段都成为第一。所以,我们该教育孩子的不是要处处争第一、内心只有输赢,而是要鼓励孩子做自己、做唯一。能成为独一无二的自己,本身就已经是第一了。而非要与别人比个高低,某种意义上恰恰是让自己成为追随者和模仿者,越发失去了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一个人真正的自信是建立在良好自我认知和不断自我超越之上的自我认同,与他人无关。总拿孩子与人比,认为成为第一名才算成功,只会让孩子整日活在赢过别人的自大或被人赢过的恐惧中,产生虚妄的优越感或无望的自卑感,毕竟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生命是用来完成的,不是用来比较的。 英国哲学家罗素在《幸福之路》一书中,也用了专门一章来谈“竞争”。他把“竞争”排在了“是什么让我们不幸福”的首位。他认为,把生活视为就是比赛,就是竞争,只有赢家才受人尊敬,才能过上幸福生活的观点,使得人们以牺牲感觉和智力为代价去过度培养意志力、竞争力,是一种本末倒置的、可怕的、固执的观念,会让人的肌肉和神经都很紧张。过着这种生活的人就像是在进行百米赛,但他们竞赛的终点是坟墓。在文章的最后,罗素给出了他对此病症的医治办法,那就是我们必须要改变关于竞争的哲学,“承认理想的平衡的生活中,要有健全而恬静的享受内容。” 再回来谈教育,我想说的是,教育的首要目的是帮助孩子成为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精神独立的人。“成人”是前面的1,成才、成功都是后面的0。如果为了所谓的成才、成功、出人头地而本末倒置,将孩子置于过度竞争的压力下,让孩子们整日生活在成王败寇、你死我活的焦虑和恐惧中,那么不仅会导致孩子错失童年,也大概率会让孩子失去未来。而当父母、老师有勇气关注孩子的“成人”,胜于关注孩子的成才;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胜于关注孩子的成绩表现;关注孩子的幸福,胜于关注孩子的成功时,不仅意味着我们给了孩子一个更完整、更快乐的童年,也意味着给了孩子一个更广阔、更幸福的未来。 王人平的微博视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