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六十九): 慎终

 骷髅馆 2023-03-21 发布于河南

后半段要注意到的是“慎终”。结束的时候,同样需要谨慎。在慎始与慎终之间出现了一句话,这句话比较特别,它与圣人有关。

所以这整个的背景我们稍微思考一下。我们以前谈到《老子·第15章》的时候说过,老子有一句话,一方面强调“谁能在浑浊中让它静下来,慢慢显得清澈?谁又能在安定中让它活动起来,慢慢出现生机?”而这两句话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很喜欢,特别请他的朋友写成中文的条幅,挂在他的书房里面。这说明什么呢?老子不是只有静的一面,他也有动的一面。因为人活在世界上,不可能不活动。但是,一般人的活动,开始的时候要谨慎,结束的时候要谨慎。但圣人不一样,圣人作为悟道的统治者,他的特色在什么地方?就在这一章的中间这一句: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这句话意思就是:作为的将会失败,把持的将会落空。因此,圣人无所作为,也就不会失败;无所把持,也就不会落空。

这讲的是圣人,你说这两句话表面听起来好像相当的空洞:你没有作为,当然不会失败;你没有把持,当然不会落空。这个在说什么?它这一章在这一段就是要说明圣人的特色,你作为悟道的统治者的目的何在呢?让老百姓过他平常的生活。而老百姓过平常生活的时候,他总是有许多事要做的。人活在世界上不可能不做事。生活的过程中再怎么样收敛,你还是会遇到许多该做的事、该扮演的角色、该承担的责任等等。但是作为圣人悟道的统治者,他不能够刻意去作为、特意去把持,就是无心而为、无心而执,这样就没有问题了。

等于在一个人慎始与慎终之间,让一切顺势而行,自然发展下去,没有勉强也没有压力。那么老百姓,你不管从事任何行业,总是要做一些事,有开始也有结束。所以后半段就提到老百姓做事的时候,要如何在结束的时候也一样的谨慎。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它的意思是说:人们做事,常在快要成功时反而失败。面对事情结束时,能像开始时那么谨慎,就不会招致失败了。因此,圣人想要的就是没有欲望,不重视稀有的商品;想学的就是没有知识,补救众人所犯的过错,以此助成万物自己如此的状态,而不敢有所作为。

那么这里所说的“民”就是指一般百姓。老百姓做事常常在快要成功的时候就失败了。眼看就要成功了、达成目的了,就忽略了这个时候反而是最危险的时刻。为什么?因为失去了警惕的心,松懈了,以为大功即将告成了。所以有一句成语说得很好,“行百里者半九十”。要走一百里路的人,他走到九十里只能算是一半,为什么?最后那十里才是真正的挑战。就好像你参加马拉松比赛,你开始的时候跑在前面,是没什么用的。能够在最后坚持到底的,跑出终点线,那才是真的成功。人最该留意的,就是在结束的时候还是一样的谨慎,不到事情完全成功,绝不放松。所以这是一般老百姓做事、生活,确实如此。

事实上很多运动竞赛,像篮球、足球等等,不到最后关头,还可能翻盘。因为球是圆的,你不能预测底下会出现什么事。打棒球也是一样,双方平手的时候,最后一局两个人出局,然后是两好球,三坏球,这球稳住的话,再来一个好球,不就赢了。所以最后一球才是决定胜负的关键。

所以我们在结束的时候,要像开始的时候那么谨慎,就不会招致失败了。接着提醒过老百姓之后,又回到了圣人身上。圣人跟老百姓确实不一样,他身为悟道的统治者,他怎么办呢?他做两方面的事。

第一个说他“欲不欲”,他的欲望就是没有欲望。这说明没有欲望也是一种欲望。

他“学不学”,他想学的就是没有知识。所以,学习没有知识也是一种学。这怎么说呢?美国一位作家海明威说过一句话,他说:“我们花两年的时间才学会怎么说话,但是要花一辈子的时间才能够学会怎么不说话。”我们看到了,你要学习不说话,那是不容易的。

前面讲“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就是要强调:我所要的就是没有欲望,然后不去重视稀有的商品。就是说我不要去区分,有什么比较贵重,有什么比较难得。因为我身为统治者带领百姓,一旦区分的话,百姓马上就去追求难得之货了。

所以老子在这一方面提到圣人的作为,他不做任何区分。然后他学呢?他学的是不学,不要有任何特定的知识,要补救众人所犯的过错。这里他用到“复众人之所过”。“复”这个字,老子很喜欢用。他提到过要“复归于无物”,“复归于婴儿”,“复归于朴”。

那么“复”这个字在《易经》里面有个卦叫复卦。复卦的结构很简单,六个爻,只有底下的初九是阳爻,上面五个阴爻。这代表什么?又有阳爻从底下开始出现了。

《易经》一卦中的六爻都是由下往上走,等于底下重新出现了阳爻,阳爻是主动力、生命力。所以《易传》里面就说:“复,其见天地之心乎?”就是从复卦,你可以看到天地的用意。这什么意思呢?因为你看复卦的结构就知道,在它前面应该是一个坤卦,六爻都是阴爻。接着复卦,重新让阳爻从底下出现,代表天地不能让一切停下来,所以再出现复卦了,天地的用意不就如此吗?

老子也是一样,他喜欢用“复”这个字。在这一章里面,他要“复众人之所过”,就是要设法补救众人所犯的过错,让大家可以重新开始。

而最后的结论是什么?要助成万物自己如此的状态,而不敢有所作为。这里又出现了“自然”这个词。在《老子》书里面,“自然”这个词出现五次,64章这个是最后一次。我们比较熟悉的是前面17章谈到统治的时候,老百姓认为我们都过得很好,然后我们是自己如此的,“百姓皆谓:我自然”。

在这里,老子说要帮助万物自己如此的状态。我们要问了:那万物自己如此还需要你帮助吗?我们不要忘记古代人的观念,他认为说,人在天地之间,也可以称为“三才”,就是三个层次;到最后人可以怎么样?参赞天地的化育。天地的化育偶尔会出现状况,比如说森林火灾或者地震造成了许多动物、植物的灾难,那么人可以以他的智慧进行一些修复的工作,让万物可以回到自己如此的状态。

所以这章的内容显然相当丰富,就是你要提醒老百姓慎终如始。正好在《韩诗外传》这本书里面,有一段话专门就谈到慎终如始,它提到四种情况,都要特别小心。就是你稍微有点成绩了,后面又出问题了,结束的时候不行了。

它提到四句话:“官怠于有成,病加于小愈,祸生于懈惰,孝衰于妻子,察此四者,慎终如始。”它在说什么?它说你做官稍有点成就,恐怕就怠惰了,心里想我做的不错,反映很好,那你就松懈了,反而怠惰了;你开始不错,后面不一定了。

第二句“病加于小愈”。你生病了,刚刚要复原,你就松懈了,又照样去任意吃喝,不顾冷暖,结果病更严重了。然后,“祸生于懈惰”。你看所有的一切都做好了,到了中年以后,好像觉得可以享受了,懈怠懒惰了,这个时候反而出现各种灾难。

最后,“孝衰于妻子”。你本来还算对父母孝顺的,自己结了婚之后有自己的家小,结果就慢慢忽略孝顺了。代表什么?像做官、或生病、或有灾难、或要孝顺父母,开始的时候你都谨慎小心,好好去尽责任;最后可能没做好,反而失败了。这种半途而废。我们常常说你修德行善,就好像渡河一样。渡河一定要渡过河,才能够算是成功。

所以在这里我们觉得《韩诗外传》这句话,对于“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很好的注解。事实上,庄子发挥老子的思想,在有关“复众人之所过”这一方面,庄子有一篇《德充符》特别谈到:有一个人被砍了一只脚,在古代代表他受过刑罚,那么他就努力学习,想要修补以前所犯的过错;但他学的不是儒家那种学问,他要学的是道家的智慧,就是身体有残缺了,但你精神状态还是有可能恢复完整。像这种观点与老子的思想可以互相呼应的。

我们知道一般老百姓做事情有开始,所以他在64章前面提醒我们,“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然后在后面这半段提醒你说,老百姓常常在快要成功的时候反而失败了,所以要“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在这两段之间提到圣人,圣人作为悟道的统治者是不一样的,他是无为,他也无执,这样他就不会失败,也没有什么样的闪失或过错。

所以在这里最后面又说,圣人欲不欲,圣人学不学。所以我们就很清楚地知道老子的思想,他在说什么呢?他认为天下乱,是其来有自的。现在老子是用圣人作为悟道的统治者,他怎么办?他本身必须超然,不去刻意做任何事,不去刻意把持任何状况,让老百姓可以过他平常的应该有的生活。老百姓分工合作,当然有他的责任,有的念书,有的工作,有的去从事农业、商业各种活动,你就要谨慎地开始,也要谨慎地结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