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习毛泽东(七)一生之计在于勤(下)

 华苑馆 2023-03-21 发布于山东

刚刚过去的2023年春节,家里有小孩的,没少收到红包礼物吧?作为长辈的,没少送出红包礼物吧?......红包和礼物,代表长辈对孩子满满的爱心和祝福。饱含长辈的希望:愿孩子们身心健康,天天向上,一生成功,顺利圆满......。

......可是,长辈的祝愿,仅通过物化来表达,似乎是远远不够的。甚至物质给予过多,精神反而受损,......这可不是空穴来风的。

有没有人想到:过年若给一个精神上的红包作为礼物,可能更能促使孩子们身心茁壮成长,天天向上呢?!

文章图片1

精神上的红包,你 发 了 吗?

如果,你想到了,可以把本文作为一个“新年红包”,送给孩子们。为何?因为“一生之计在于勤”。也就是说,把勤奋精神赠送给孩子们,那他们一生所面临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就能够从根本上有了圆满解决的保证...。送吧

伟大领袖毛泽东,之所以伟大到冠绝古今,关键就在于他的父母很早的时候,就赋予了他精神上的无价之宝:勤奋的精神

毛泽东的一生,就是在勤奋的基础上,结合伟大的目标伟大的实践把人类的潜能发挥到极致,所以他的个人及其事业,成功伟大也就达到了极致。

可是,如果把勤奋这个基础抽掉,任何人(包括毛泽东)的伟大都失去了必须的支撑,是不可能成立的!所以,毛泽东的长辈能够早早地把勤奋精神赋予他,确确实实做了一件看似平凡,实则伟大的事!对毛泽东如此,对新中国如此,对世界和人类,也确实如此!

各位对孩子怀有殷切希望的家长,看完本文后,赶紧把它打个红包,送给你的晚辈吧,还来得及!

毛泽东的父母长辈是怎样把勤奋精神赋予毛泽东的?毛泽东又是怎样把这勤奋精神消化吸收的?——其实一切起初都是无心插柳,因缘际会之下,才柳树成荫、成林,荫及天下罢了。且听本号 一 一道来......

首先,毛泽东的父母都是勤勤恳恳的中国农民。所以打娘胎开始,只要毛泽东有了意识,父母的勤奋精神,就会以各种形式刺激着他,孕育着他,伴随着他的身心成长起来。而勤奋,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毛泽东生命的基因。——所以各位希望孩子成才的家长,你自己勤勤恳恳地做人做事,把勤奋精神遗传给孩子,孩子一生有成,也就是大概率的事了。“一生之计在于勤”嘛!

其次,有一件事,让小毛泽东能够从差不多同等条件下的大多数孩子中,在勤奋精神上脱颖而出,可以说是至关重要的。

话说毛泽东3岁左右的时候,父亲债务缠身,被逼无奈跑去当兵以逃债。而母亲一个人在家操劳农务、带弟弟,实在分身乏术,只好把小毛泽东寄养在外婆家,以减轻劳累。正是这样的被逼无奈,无意中造成了小毛泽东勤奋精神的及早开发和提升,从而超出大多数父母在身边撒娇无赖的小伙伴。

什么道理?勤奋的天敌,就是依赖性。小孩在父母身边呆的时间过长,父母有意无意的溺爱,极大地滋长着孩子的依赖性。而小小毛泽东3岁的年龄,就脱离了父母的过度溺爱,无从依赖,不得不更多的思考着自己面临的外部环境问题及内心感受问题,这种过多思考及其相应的言行,就是毛泽东最早的,超出一般孩子的勤奋起点。——所以各位家长,希望孩子一生勤奋有成的,适当的时候,控制一下对孩子的溺爱,让他相对独立自主的思考处理自己的事情,是明智的选择。什么时候合适?毛泽东的经历告诉我们,3岁左右较为合适。太早,心性未成型,可能会造成揠苗助长之殇;太迟,惰性可能又养成了,调整起来费力费时。

但是,有必要提醒一下,让孩子独立,要适度,过犹不及。你看,大量的留守儿童,倒是有足够的独立时间了,为啥不能成才的还是占大多数?因为孩子毕竟还是孩子,方方面面能力十分有限,承受远超极限的压力,精神思想不变形才怪!留守儿童的种种问题,即为证实。

何为适度?时间和空间要适度。虽然寄养在外婆家,其实离毛泽东自己家并不远。去过韶山的应该知道有一条“毛泽东小道”,就是毛泽东家到外婆家的路,距离不过八公里。所以,毛母可以随时方便地去看望儿子,从而不会在时空上过度地让孩子处于无助的心态之下。因而,在精神心理上也就不会给小毛泽东带来过大的压力。这就是跟父母远赴外省打工的留守儿童本质上的区别。

文章图片2

这小道,是毛泽东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第一步

其三,勤奋,还要勤在点上。如果勤奋不对点,那就可能是越勤奋越糟糕!前面说的蒋介石、张国焘、...之流,就是实例。

小毛泽东就很幸运了。他寄住外婆家时,被托付给八舅文正莹,在他开的私塾里代为照管。这样的偶然性,却必然地让毛泽东把他的勤奋精神,一开始就别无选择地寄托在读书这件事情上。“一生之计在于勤”很重要,而“一生之勤在于读书”,同样重要。这样的勤奋,贯穿了毛泽东一生。

这不是胡说的。据记载,毛主席最后一次读书的时间是1976年9月8日,也就是临终前那一天的5时50分,是在医生抢救的情况下读的,共读了7分钟。“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毛泽东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所以,一生之勤在于读书,是毛泽东一生伟力之源。把“勤读书”拿掉,毛泽东的成就一定会大打折扣,泯然众人。诸位家长,引以为鉴吧。

亲手帮助小毛泽东完成这关键的勤奋第一步,就是私塾教书先生、八舅毛正莹

经过以及缘由如次:3岁的毛泽东被丢在私塾里,跟一帮大孩子一起上课。初到一个陌生的地方,脱离熟悉的母亲荫护,迫使毛泽东必须做出判断和选择,以获得足够的安全感,才能尽快地适应环境,安心地生活下去。

出于本能,小毛泽东准确地判断出,八舅毛正莹是新环境下的最高主宰者。只有获得他的认可和呵护,自己才能最大程度上获得现实和精神上的安全,好好地在新环境中生活下去。而这一切,只要好好听课学习,读好书就可以了。......听起来玄乎,但这就是事实——千万不要低估一个3岁小孩的观察力和判断力!

因此,为了迅速地获得八舅文正莹的认可,小毛泽东全身心地沉浸在读书认字当中。人一旦全力以赴地读书,成绩自然提升得又快又好!八舅文正莹很快就注意到,这个小外甥读书天资聪颖,不由自主地把更多的关爱放在他身上,情不自禁地把赞叹之词倾吐到小毛泽东的耳朵里......

而这些关爱和赞叹,又是小毛泽东更专注更刻苦的读书动力之源!......久而久之,异乎寻常的勤奋读书的习惯,就不知不觉的成了小毛泽东每天的主流,进而贯穿了他的终生,极大地帮助他完成了一生伟业......。所以各位家长,你的关爱和赞叹在哪里,孩子的勤奋精神就在哪里,切记切记!

文章图片3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八舅文正莹常常教育学生,要“干正事、走正道、成大器”。这无疑被小毛泽东奉为圭臬,付诸实践。同时,这也就成为跟毛泽东勤奋精神紧密化合的关键要素。

各位有心的家长,只要能加以借鉴,在适当的年龄,以适当的方式,把勤奋读书的好习惯,灌输并保持于孩子的一生,何愁孩子事业无成、人生无得?!......不信,看看毛泽东吧!

三岁看小七岁看老。在外婆家寄养到九岁的毛泽东,借助八舅文正莹在这关键的时期,为他,实际上也是为全中国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事:不光及早地帮助小毛泽东开发出最纯正的勤奋精神,还把勤奋精神跟读书学习无缝地融为一体。在此基础上,加上“干正事、走正道、成大器”的化合,更让小毛泽东犹如打开任督二脉,在勤奋方面,早早成为绝世高手,隐于乡野之间。

九岁之后,毛泽东回归原生家庭。外出当兵的父亲也已经回来,并且通过勤奋的创业,家道有所起色,经济渐渐宽裕起来。据毛泽东回忆,他父亲勤奋而待人严苛,见不得毛泽东闲下来。小小年纪,就要他尽力帮干农活。稍有迟疑,则非打即骂。这种刚强的性格,耳闻目睹之下,也影响到了小毛泽东。他一生的刚强,其实就是跟父亲逆反斗争中不知不觉形成的。而刚强的元素,也就自然而然地化合到毛泽东的勤奋精神之中。

毛泽东就这样跟父亲一直生活到17岁出乡关求学为止。期间,毛泽东在父亲的严密督促下,勤于农事,兼顾小商务。这极大地磨练了毛泽东身体上的勤力,使毛泽东的勤奋,由脑力劳动的读书,拓展到体力劳动的农事商务上来。这无疑是极大地完善了毛泽东的勤奋精神。毛泽东之所以能及早地摆脱一般知识分子的书生气,他父亲的所作所为,无意中做出了最大的贡献。

“......这大概对我也有好处,它使我在工作上非常勤快,记账也仔细了,免得被他找到把柄来批评我。......'这是后来毛泽东回忆起这段经历时,自我的评价。所以各位家长,勤奋不光是脑力劳动的事,还应该是体力劳动的事。可不要厚此薄彼,让孩子的勤奋精神有所欠缺哦!

经历着一番磨练之后,17岁的毛泽东已经具备非同寻常的勤奋精神,作为他接下来探索人生、开拓事业最为坚实的精神基础,为他提供了无比强大的精神动力,最终,把他推上了古往今来罕见的成功巅峰!

文章图片4

勤奋,是助人成功的精神天梯

一生之计在于勤“古人没有欺骗我们,大家共勉吧

——全 文 完,待 点 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