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秘密》读后感

 收藏秋天 2023-03-21 发布于湖北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秘密》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秘密》读后感 篇1

  《秘密》那个吸引力法则,让太多人的改变了生活,你的生命掌握在你的手里。不论你现在身在何处、不论你生命中发生过什么,你都可以开始有意识地选择你的思想,进而改变你的生命。

  我们坚持着写那个8+2的感恩日记,工作中,生活中开始有转变了,觉得麻烦的事变得如此顺利。我的心一直在改变,感谢周围的人,感谢身边的事,让我的心胸变得更加的开阔,我觉得自己更快乐了,视野也更开阔了,总有一些小小的感动激励着我,让我去努力,努力去实现我的目标。

  太多的书友们在这两次活动中,都激动万分,虽然大家只跟我说“挺好的!”但是我知道心中的共鸣远远不止“挺好的!”这三个字,我看到了大伙眼中的感动、期望,甚至那心中深埋已久的久违了的人生目标和正视自己的悸动。甚至有一些别的部门的朋友也开始对我们的活动或者说所做的事更感兴趣,有一些没有参加但很想了解我们的书友会到底是做什么的,他们很好奇。

  不论你的梦想在你看来有多么的遥不可及,相信它,接受它,只要是你源于内心的,它就一定会属于你。不要再拒绝对财富的渴望,拒绝对房子、车子、票子的渴求,那并不卑微,想拥有它,拥有它,那不是你的错。

  跟爱人争吵时,直接告诉他(她)你希望与他友好。是呀,赶走所有的不想要的最好办法,就是不断的想,不断的说出你想要的。不要再被“不”、“不要”、“别”这些字眼所笼罩。

  感觉永远与思想是同频的,让更多更多好的感觉包围着自己,去配合那好的思想,当产生了不好的感觉,迅速的抛弃它,切换到好的感觉,这就是同频的方法。把愤怒、难过、伤心都先放下。

  这本书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爱是最伟大的力量,如果你能把每个思想都裹上爱,如果你能爱所有的事物和人,你的生命就会转变。你的思想就会吸引更多更多美好的事物,与之同频的东西,这就是爱的力量。所以我们最先应该练习的就是去感恩,去爱,去试着欣赏更多美好的事物。把你心中所想,把你的感恩,感谢,感动和爱,写下来,视觉化你的目标,不断的强化你想拥有它的思想,你就会吸引好的你期望的事物,相信它,欣然的接受它,这就是那个“秘密”!

  《秘密》那个吸引力法则,让太多人的改变了生活,你的生命掌握在你的手里。不论你现在身在何处、不论你生命中发生过什么,你都可以开始有意识地选择你的思想,进而改变你的生命。

  我们坚持着写那个8+2的感恩日记,工作中,生活中开始有转变了,觉得麻烦的事变得如此顺利。我的心一直在改变,感谢周围的人,感谢身边的事,让我的心胸变得更加的开阔,我觉得自己更快乐了,视野也更开阔了,总有一些小小的感动激励着我,让我去努力,努力去实现我的目标。

  太多的书友们在这两次活动中,都激动万分,虽然大家只跟我说“挺好的!”但是我知道心中的共鸣远远不止“挺好的!”这三个字,我看到了大伙眼中的感动、期望,甚至那心中深埋已久的久违了的人生目标和正视自己的悸动。甚至有一些别的部门的朋友也开始对我们的活动或者说所做的事更感兴趣,有一些没有参加但很想了解我们的书友会到底是做什么的,他们很好奇。

  不论你的梦想在你看来有多么的遥不可及,相信它,接受它,只要是你源于内心的,它就一定会属于你。不要再拒绝对财富的渴望,拒绝对房子、车子、票子的渴求,那并不卑微,想拥有它,拥有它,那不是你的错。

  跟爱人争吵时,直接告诉他(她)你希望与他友好。是呀,赶走所有的不想要的最好办法,就是不断的想,不断的说出你想要的。不要再被“不”、“不要”、“别”这些字眼所笼罩。

  感觉永远与思想是同频的,让更多更多好的感觉包围着自己,去配合那好的思想,当产生了不好的感觉,迅速的抛弃它,切换到好的感觉,这就是同频的方法。把愤怒、难过、伤心都先放下。

  这本书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爱是最伟大的力量,如果你能把每个思想都裹上爱,如果你能爱所有的事物和人,你的生命就会转变。你的思想就会吸引更多更多美好的事物,与之同频的东西,这就是爱的力量。所以我们最先应该练习的就是去感恩,去爱,去试着欣赏更多美好的事物。把你心中所想,把你的感恩,感谢,感动和爱,写下来,视觉化你的目标,不断的强化你想拥有它的思想,你就会吸引好的你期望的事物,相信它,欣然的接受它,这就是那个“秘密”!

  《秘密》读后感 篇2

  小时候,最爱干的农活之一就是打猪草。如果说量力而行,那么打猪草是最适合农村小学生体能所干的农活了。那个时候,猪吃草,不像现在的猪越来越娇贵,吃粮食,不吃草了。我小时候体弱多病,病病歪歪的,一阵风似乎都能吹跑,脸色,是那种苍白,惨白,一看就是大病在身的人。所以,繁重的体力劳动不仅会让我喘不过气来,而且眼睛会一阵一阵地发黑,头发晕。

  星期天,我会挎一个草筐,兴高采烈地去打猪草。好像很勤劳的样子。

  我大声对家里人说,我去打猪草了。然后,趁大人不注意,悄悄往草筐里塞一本书,一溜小跑去打猪草。

  童年的读书经历,真有点打仗的味道。前有伏兵,后有追兵,我只能选择游击战。在学校,班主任老师一双阴沉的眼睛总盯着我;在家里,父亲一双尖锐的眼睛总盯着我。学校和家里都不是我读书的环境。拿一本文学书,心神总是游移不定。后来,我找到了一个读书的好去处:去河边。

  如果专门抱一本书去河边,那会遭到父亲训斥的。这个样子,容易让人误认为是游手好闲。在父亲眼里,我读的本来就是闲书。要是我打猪草,那就不一一样了。既帮家里干了活,自己又满足了读书的愿望,可谓是一举两得。

  故乡有一条稍大一点的河,叫青龙河。不知道青龙河有什么来历,没有一个人能告诉我,但我想象中,那一定是很富有传奇色彩的。我读过不是少民间故事,所以我深信它是有个什么有趣的故事被人们遗忘了,或者失传了。这条河在小小的峡谷之中,两岸有树,谷底有树也有水灵灵的草。水很清澈,像是山泉水。很遗憾的是,这水和我的年龄正好相反,我越来越大,水流是越来越小。最早的时候,青龙上还架了一座桥。再后来水流干涸了,只剩下孤零零的桥,孤独而又寂寞地怀念着快乐的日子。

  我喜欢在青龙河边打猪草。这里的空气很清新,树碧绿,草青青。河的两边长满了白杨树和柳树。到了这里,我把草筐往身边一放,倚着大柳树就开始读书了。草丛中偶尔会有青蛙的叫声,但更多的是树上的蝉声。当太阳还没有完全莅临大地,天气还没有完全热起来,蝉声还没有开始悠扬起来这一刻,是读书最佳的时机了。读着读着,第一声蝉鸣慢悠悠地响起来之后,紧接着四周的蝉声都开始比赛似的响成一片了。

  这个时候,我便合上书,开始打猪草了。

  也许是因为喜欢读书的缘故吧,我真正的儿时伙伴很少,差不多都是独来独往。就算打猪草,也很少结伴而来。如果有伴,就无法读书了。整个童年,印象中仅有过几次和十个八个小伙伴打猪草的经历。我们不是唱歌,就是骂架。唱歌唱那种“东风吹,战鼓擂,现在世界上究竟谁怕谁,不是人民怕美帝,而是美帝怕人民”的歌儿。声音震天动地,吓得鸡飞狗跳,好像日本鬼子进村了一样。要么就你骂我我骂你,看谁的声音大,骂“狗儿疙瘩板板草,你妈要你现世宝”。狗儿疙瘩,是狗尾巴草;板板草,也是一种草。这两种草都是猪比较喜欢吃的食物。但它们的形状,正好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狗尾巴草是向高里发展的,就像大个子一样,而板板草是平贴在地上向横里发育的。前者纤细,后者肥硕。

  我出去打猪草,弟弟也会去打猪草。奇怪的是,我们从来都没有相遇过。只有到了家里,我们才像是约好似的一前一后进了家门。父亲看见我们进了家门,总是喜上眉梢。尤其是见了弟弟,开心的不得了。从小,弟弟就很受宠,机灵,长得虎头虎脑的,有眼色,干活也比我强很多。所以,弟弟的话在父亲那里是很有份量的,而我――父亲见了总是皱眉头的――就像是一团晦气一样。

  父亲总是表扬弟弟:“打得不少啊,把我娃累坏了吧,快去洗洗,歇歇!”

  而我,遭到的是训斥和白眼,因为我没有弟弟打得猪草多。

  我不分辨,但心里很不服气的。不过这也有好处,父亲不注意我,我就能悄悄地把藏在草筐底下的书取出来,赶紧藏好。

  但我对弟弟很不服气的,他怎么每一次都打的猪草比我多呢?有一次我实在忍不住了,就去检查他打得猪草。这一检查不要紧,严重的欺瞒行为呀。原来,弟弟是把草徐徐的散开,就像一个膨胀的面包一样。而我打猪草,总是把草压的实实的,像一块石头。一虚一实,就是我和弟弟打猪草的区别。

  我揭发了弟弟弄虚作假的行为,没想到父亲袒护弟弟,他训斥我:“你弟弟那么小,这已经很不错啦。”在父亲的心里,弟弟的做法是聪明,有出息。

  整个童年,差不多就是这样过来的。我就像一棵山谷里的小树一样,自由生长。自己去争取阳光,自己去汲取水份,藏着无数无法向人倾诉的秘密。

  可能是童年的印象太深刻了,所以,多年以后,我每看到绿油油的青草,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这个猪草真好,猪吃了肯定上膘!”回到家乡,说给父亲听,他苦笑着说:“哎呀,多少年的老皇历啦。你离开农村太久了,你不知道吧,现在的猪都不吃草了,吃粮食啦!”

  我惘然若失,无限感慨,这猪,有一天也会进化成人吧?

  《秘密》读后感 篇3

  最初想读这本书,是被它的书名和封面吸引了。

  封面是一幅很美丽的图画,画中浓密繁茂的枝叶和缀满蓝色星星般花朵的青藤在半空中交错,形成了一个仿佛童话般的圆拱形绿色隧道。一只蓝色小鸟正在枝头欢快的歌唱,几只瓢虫伏在叶子上,一动不动,像是在想些什么。一个背影看上去十分漂亮的金发小姑娘从树丛后探出身子,好奇地向一扇门后张望着。她面前,一只黄色的小狗在缓缓地推开那扇门,阳光洒了进来,给绿色的叶蔓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芒……

  那扇半开的门后面是什么呢?花园里究竟隐藏着什么秘密呢?那个小姑娘会不会像爱丽丝一样在花园中有着诸多神奇的遭遇呢……这一幅图画惹出我许多遐想,于是打开书,期待着遇见、走入一个神奇美丽的故事中去。

  一页一页地翻着书,书中的故事从炎热的印度来到了多雨的英国大庄园;玛丽从一个暴躁、孤僻、乖张、让人讨厌的小姑娘,变成了一个开朗、纯真、善良、讨人喜欢的小女孩;那个秘密花园也一点点揭开它的神秘面纱,从最初的长满枯草,到处光秃秃没有一丝生气的园子变成了到处覆盖着绿纱般的嫩叶、到处飘溢着花香、到处都是扑扇翅膀声音的生机勃勃的花园……故事并没有我想象中的曲折复杂、神秘莫测和扣人心弦,但随着作者的娓娓道来,却让你仿佛置身在繁花烂漫,绿意盎然,鸟鸣嘤嘤,小溪潺潺的原野,让你闻到了春天那一股清冽、动人的草木泥土味道……

  书中并没有什么发人深省,引人沉思的道理,在我的感觉中,它更像是作者写给自然的一首赞美诗。

  故事发生在英国的密塞尔斯威脱庄园,那里有着一望无际长满石楠、荆豆和金雀花的荒原,有着古老神秘的中世纪城堡和淳朴善良的邻里乡人……这些都是让我无比喜欢和向往的所在。看书时,常常让我想起简·奥斯汀、勃朗特姐妹笔下发生在英国庄园里的美丽故事;想象着自己也到了荒原,站在石楠丛里,周围是灿烂的阳光;想象着荒原铺天盖地的雨和风……一种异域风情深深地吸引着我,一幅辽阔、充满原野苍茫气息的画卷在我心中铺展开来……

  而更让这庄园美丽的是它不知在什么地方隐藏着一个神秘的花园,也正是这个花园向人们展示了自然、生命和人性的纯真与美好。

  玛丽和科林这对表兄妹都生长在虽富裕却并不健全的家庭之中,虽然随时有仆人的簇拥,但父母的冷漠和抛弃,让他们的童年禁锢在逼仄的一角,没有生气、枯燥无趣,这也养成了他们任性乖戾的性格。但当玛丽漂洋过海到了英国之后,是善良淳朴的玛尔塔和荒野上热爱动物的小精灵——狄肯,洞开了她人性的善良之光,玛丽在和他们的相处中,渐渐学会了平和与友善。荒野上的风也吹散了她身体里的寒冬,为她带来了新鲜的血液,玛丽开始像初春的嫩芽般苏醒、拔节、生长……

  玛丽和玛尔塔、狄肯以及那一只有着红色胸脯的美丽知更鸟成为了好朋友。在知更鸟的指引下,玛丽无意中找到了埋藏了十年的花园钥匙,在一个起风的午后,打开了常春藤后的那扇门,走进了那座秘密花园,也走进了一个瑰丽多姿的心灵世界。

  也许童真的心灵都想拥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土地吧,看草木抽芽吐蕊,欣欣向荣,能感受到生命和自然最神奇的魔法。玛丽和狄肯在这一个属于她们的秘密花园里兴致勃勃地除草、松土、播种、为玫瑰丛和小树修剪枝桠……他们在心中国共产党同期待着春天花园里繁花盛开时的景象,并用这份美好的期待唤醒了另一扇紧锁的心门,带领科林走出他心灵的囚笼。

  等到那个被病痛和绝望折磨着的少年科林第一次进入到秘密花园的时候,一切仿佛都是最好的模样:'狄肯把轮椅推到一棵李树下,树上的花雪白,蜜蜂嗡嗡在唱。整棵树看上去就像童话世界里一顶国王的华盖。近旁有几棵盛开的樱桃树,还有几棵挂满红色和白色花蕾的苹果树,这里那里已经有一两朵开了花。那顶华盖上一小块一小块树枝空隙间的蓝天,活像一只只神奇的眼睛在朝下望。'这样美丽的景色让狄肯不止一次地停下手里的活,静静地站着、看着觉得春天用尽了她的一切力量,把所有美好的东西都集中在这个花园里了;这样美丽的景色也让那个自认活不长、常常歇斯底里的瘦弱少年科林着迷、不肯离去……在这里他尝试着站立、行走、挖土、和小动物们做朋友,最终成为了一个面色红润,在风中奔跑的健康少年……是大自然的神奇魔法和人性的美好点醒了他心灵的成年。

  故事虽是虚构,但我想每个孩子童年时心中都会有一个秘密花园吧,里面储藏着童年时的种种美好、天真、好奇、希冀……就像我常常在书里回到自己的童年,想起故乡小河旁的草陂上,每到春来,那里总会盛开着一株又一株紫色地丁,一丛又一丛蓝色如星星眼般的婆婆纳,一片又一片黄色的雏菊……我们一群乡下孩子,像蜜蜂蝴蝶一样,从一朵花飞到另一朵花旁,采撷了许多美丽花瓣,唱着、跳着,把花瓣撒向空中,春天的风,托起这笑声,把花瓣吹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秘密》读后感 篇4

  我对《秘密》这本书闻名已久,但一直没有机会去看。所谓“没有机会”有一部分原因是我自己看过一些对它的介绍书评后留下来的印象:某些书评强调它重点讲述精神的力量,对客观、环境及其他因素的影响描写较为轻微。我曾经有一段时间特别重视精神的力量,对自己要求非常苛刻,实际上又没有掌握锻炼的技巧和法门,所以屡屡受挫。受挫之余,为了安慰自己,也为了防御,对纯精神的力量产生一些怀疑。我担心自己在看完这本书后,就会象打了鸡血一样,对纯精神的力量又一次沉迷,所以一直迟迟未看。当然,这也可能是我自己的学习时间还没有到。

  某一天,在小区的自助图书柜里,发现了这本书,既然上天安排这本书来到我的身边,说明我可以学习了,欣然借了书。回家后略翻了翻,很多观点我已经接受,书中一些激进的说法我也可以坦然看待。读到80%后,觉得这的确是一本不错的书。

  《秘密》的中心点讲述一个法则——吸引力法则:“关注什么吸引什么”。现在我越来越相信这一点。有些人认为,我很关注财富,为什么没有吸引财富?实际上,他只要细心想想,就会发现,他所谓“关注财富”很多时候是恐惧失去财富,结果他就会失去财富。所谓“关注”不仅仅是意识层面的“关注”,更多的是潜意识层面的“关注”,因为意识与潜意识相比,仅是冰山的一角,很多时候这个吸引力法则起作用是因为潜意识的作用。潜意识意识化,是一种习得智慧的过程。

  如何改变潜意识,书中也做了一些指导,例如在意识层面接受光明、乐观的思想,坚定自己的信念,潜意识会在潜移默化中做出改变。每一次真诚的许愿,就象一个乐观的种子埋在自己的潜意识中,经常地祈祷,就象天天灌溉施肥,总有一天这个乐观的种子会发芽,开花,结果。我自己曾经在搬进新家时许下一个心愿,愿我的家被爱围绕,愿我的家可以有许多的欢笑,高朋往来,每一个来到我家的人都喜欢这里。随着时间的流逝,果然我的家成为一个温暖有爱的地方。

  吸引力法则与佛教的因果规律也很接近,或者说,是相同的真理,它们都强调有因必有果,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秘密》分为三个部分,其中《世界上最神奇的24堂课》是我感受最深的一部分。这部分具体讲述了如何操作吸引力法则的方法。接受了乐观积极的精神力量,但这只是成功的第一步,要让精神成为现实,必须经过一系列的步骤。最主要的步骤是:1、认识你自己的力量;2、挑战困难的勇气;3、行动的信念。这三个步骤看似简单,事实每一个步骤都有深刻的含义。

  首先,认识你自己力量是第一步。所谓“认识你自己的力量”要从长远及现阶段两个层面来认识。从长远来看,一个人的力量是无限的,无穷的,只要他可以发现、理解、顺应宇宙的普遍真理,他就可以获得宇宙的所以力量。另一方面,从现阶段来看,一个人的力量总是有限的,这个局限来自他本身的经历、思想。清楚认识自己的力量,就不会给自己设立过高的期望和目标。就象一个孩子,他需要学会爬,才会走;学会走,才能跑。如果在他还不会爬的时候,期待他可以象刘翔一样飞奔,带给他的只有无穷的挫败,他反而退缩连爬也不会。认识自己的力量也是一种觉察,是对自我真相的认可。人总是有自恋情节,总希望自己的无所不能。在人出生的前6个月里,是完全的自恋期,他会认为自己无所不能,可以满足自己的所有欲望。只有慢慢认识自己时,才能发现自己真实的力量。发现自己真实的力量后,才可能有步骤地锻炼自己,让自己慢慢成长起来。

  其次,是挑战困难的勇气。勇气是必须的,勇气不是没有恐惧,而是即使怀有恐惧,仍然去做应该做的事情。没有恐惧的人不是真正勇敢的人,只是天真、简单、鲁莽的人。即使有了勇气,仍然需要挑战困难的智慧。所谓“困难”同样是适应你现阶段力量的困难,不要刻意去为自己寻找困难,在你成功的路上出现的“困难”就是你必须去克服的障碍,而这些困难的出现,都是有原因的,是你锻炼自己力量的必经之路,克服了这些困难,你就相应提升了自己的力量。同样,这些困难一定是你可以解决的,如果你还没能解决,说明你还没找到问题的关键,还没清楚认识自己的力量,还没找到合适的方法。

  最后,行动的信念。事情总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宇宙中的各项因素这么多,纷扰繁杂,当实际情况与原来的预期有偏差时(总是会有偏差),如何能够坚持自己行动的信念,如何觉察自己行动的方向,认真总结偏差出现的原因,这是最后走到成功的关键。

  《秘密》读后感 篇5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语道出了为师之道--“欲求教书好,先做读书人”。教师读书,不仅能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提升素养、滋养心灵,还能丰厚人生的底气。读书是教师自身成长的需要,是提高教学艺术的重要途径,是引领学生发展的需要。教师只有不断读书,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才能与时俱进、创造卓越。

  潜心阅读《教师的秘密书架--名师与读书不得不说的秘密》一书,就如走进了香气四溢的花园。这本书中,编录了49位名师和读书之间“不得不说的秘密”,这些“秘密”包括读书故事、读书建议和读书思考等。阅读此书,我常常被书中名师的读书故事所吸引。以阅读改变人生的窦桂梅;用一辈子读懂一位教育家的李镇西;阅读史即成长史的闫学;与学生签读书合同的王立华……一个个真实的读书故事的再现,为我们一线教师在阅读方面提供了一面面可供借鉴的镜子。沉浸其中,收获颇丰。

  一、与书为友,让课堂活水绵绵。

  自古以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等描述读书重要性的名言数不胜数。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是教师努力的方向,用手中的书籍去实现专业发展则是教师奋斗的目标。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教材内容宽广得多的多的时候,才能深入浅出地应对所教内容,才能游刃有余地驾驭课堂。窦桂梅老师认为,语文课一旦有了文学的味道,课堂一定令人期待而又充满惊喜。在她看来,文学素养的获得、精彩课堂的生成没有他途,唯有广泛阅读。为了讲好《秋天的怀念》,她几乎把作家史铁生的全部着作通读了一遍;为了讲好《圆明园的毁灭》,她找来对这一历史事件有着不同评价的论着,深入钻研;为了讲好图画书,她更是收集了整整两大书柜的图画书,反复对比、琢磨。所以讲台上的她,总是充满自信、底气十足,总能展现文本背后的精彩,使自己的教学保持着很高的水准。正如一位业内人士所评价的:“她所着意带领孩子们进入的是另一个美的世界,这个世界的美,美在丰富,丰富来自对不同世界的阅读。”如果我们的语文教师养成了阅读人文书籍的习惯,就一定能充满自信地站在讲台上,我们的课堂一定是令人期待又充满惊喜的!

  二、与书为友,领学生成为“小书虫”。

  有位诗人说过:“在书香里跳跃的人生,一定是智慧的人生;在书香里浸润的生活,一定是美丽的生活”;有位教育名师说过:“你的学生能走多远,关键在于教师能引多远”。是的,要让学生喜欢读书,教师首先应该是个爱读书的人;要让学生成为小书虫,教师首先应该是学生读书的引领者,把每一个学生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学生对书籍热爱,让学生能拥书入怀。河南省安阳市语文骨干教师姚晓静老师在不懈的探索中,用书籍塑造着几十个孩子的生命航迹。孩子们刚入一年级,姚老师选择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经典之作《做人的故事》,每个清晨,她和孩子们一起聆听那一个个含义深邃的小故事,在故事里孩子们学着怎样爱父母、爱老师、爱同学……学习怎样尊重他人,怎样保护弱者。从此爱的清泉在孩子们心中流淌,书香的种子也在他们的心底潜滋暗长。渐渐地孩子们长大一些了,姚老师利用暑假将孩子们领进新华书店,走出书店时,孩子们人手一本自己喜欢的书。开学了,小小读书会上,孩子们侃侃而谈,各抒己见。听着孩子们的精彩发言,姚老师也按奈不住,将自己暑期写的《窗边的小豆豆》的随笔与孩子们一起分享。六年来,姚老师引领着孩子们与书为友,书香早已浸润孩子的心灵,书香早已融入孩子的肌肤。姚老师用阅读,爱着每一个孩子,我们又何尝不能呢?

  三、与书为友,让自己永远美丽。

  在人们的心目中,教师应该是美与智慧的化身,书籍可以美化教师的精神世界,从而提升教师的形象。记得特级教师张云鹰老师曾经提出了“读书的女人最美”这一响亮的口号,并告诫自己:四十岁之前的容貌是父母给的,四十岁以后用书籍装扮自己。是啊!用书籍可以提升教师的精神气质和内在修养,最终会使学生喜欢老师、爱上课堂。毫不谦虚地说,我也是一个爱读书的人,在我的床头,永远都会有一摞书,夜深人静之时,手捧这些书籍,也让我得益不少。《读者》中普通凡人的情感故事,让我感动得潸然泪下;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让我更清晰了自己的教育理念;《课堂教学艺术》让我领悟了课堂教学的真谛。当我在课堂上侃侃而谈时,当陌生人猜测我是教师时,当别人夸我显得年轻时,我知道,这和读书分不开,是读书丰盈了自己,美丽了自己。我知道,有一种美,不管是严寒酷暑还是阳春三月,都会摇曳出一抹葱绿,一丝鹅黄,一份感动,一种力量,这种美丽就是阅读。

  读书,丰富了教师的学识,更润泽了教师的生命。教师的生命在书香的滋养下,变得厚重而有价值。与书为友,会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更加与众不同,更加受到学生的喜欢,更加远离浮躁,更加富有教育的智慧,从而使我们的教育变得更加美丽。亲爱的老师们,让我们拿起书本,徜徉在书的海洋,我相信:我们的人生将永远美丽!

  《秘密》读后感 篇6

  用了一整天的时间看完了桐华的《被时光掩埋的秘密》,好久都不曾有一部小说让我深有感触,随着苏蔓的情感经历,间或有小女生的喜悦,有不为人知的心酸,有被深爱的人伤害的心痛,心麻麻的。对于苏蔓与麻辣烫之间的友情很是羡慕,彼此都将友情看的很重,甚至比亲姐妹还好,这是一种什么样深厚的感情,以至于看到宋翊跟麻辣烫在一起即使心如刀割依然要强颜欢笑,装作满满的不在乎,只因为一个是最爱的人,一个是最好的朋友,即使被伤害,也要祝福他们,很佩服苏蔓的隐忍,即使有的亲姐妹也无法做到这种地步吧。

  苏蔓,为了一个暗恋十年的人可以毅然放弃自己努力奋斗多年的工作,这得需要多大的勇气啊,但也正是因为她的不顾一切,即使早已过了青葱岁月那段冲动的时期,此时的她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气,而是她的那份满满的爱恋。所以即使时别多年,当知道他也是单身,恨自己在相亲时不能在他面前将最好的一面表达出来,那是积攒了十年的爱啊!竟然还是无法让他知道,所以她动用自己所有人脉关系,甚至辞掉大有前途的工作,奋不顾身的投入这一段感情,即使明知道没有回报,千方百计只想站在一个他也能看到自己的地方,不想只是作为一个暗恋者默默的站在阴影中,最后她或许成功了,得以在宋翊手下工作,最后她以为她终于可以为十年的暗恋划下一个完美的句点的时候,才发现自己原来终敌不过一个逝去的人,放弃吧,她不舍,但是当一切都脱离原来的轨道时她只能选择远离,或许依然还是爱着,但是也许离开才是最好的选择。我想苏蔓也许并不是不知道陆励成对自己的喜欢,只是不愿承认,所以一直觉得陆励成爱的是麻辣烫。

  宋翊,为了曾经的初恋独自悲痛,独自忍受多年以来的自责与孤寂,苏蔓的出现温暖了他封闭多年的心,帮他找回跳动的温度,但是因着对许秋的愧疚,当看到眉眼与许秋相似的麻辣烫,当知道麻辣烫是许秋的妹妹时,他放纵了自己的心,希望能借由麻辣烫,将自己对许秋的愧疚都弥补在麻辣烫身上,所以即使麻辣烫撒娇,跟他闹,跟他吵架,他都纵容着,我想他是为了让自己的心里得到救赎吧,其实有时候挺看不起他的,因为他始终无法正视自己的内心,逝去的人成了心中的永恒,他在害怕,害怕苏蔓将许秋的位置夺走,害怕自己不再爱许秋,所以他选择了这样一种残忍的方式,也许他并没想到苏蔓与麻辣烫竟是好朋友,也许他没想到他的自我救赎最后竟换来差点无法弥补的伤痕。

  陆励成,农村出来的孩子,凭借自己的努力,在这个大都市摸爬滚打了十四年,终于做到今日的高位,只是那远远不够,因着学历的差别,注定他走的更辛苦,苏蔓的出现或许也给他带来了悸动,原来爱一个人可以这样,或许那时苏蔓在他家喝酒时他是想跟苏蔓告白的吧,但是喝醉的苏蔓只跟他说了“我喜欢宋翊”。下面的话也许就没必要说下去的,但是我想他的付出并不会比苏蔓对宋翊的付出少吧,他的隐忍更让人心疼,他是始终站在背后默默守护着苏蔓的那个人,即使苏蔓不需要他,但是他总会在她最需要时出现。即使知道她已心有所属,但是那又怎么样呢?他是输给了时光吧,比宋翊晚了十年,注定他只能错过苏蔓,他其实才是整个故事里最让人心疼的那个。

  许怜霜,被苏蔓叫为麻辣烫的好朋友,彼此都将对方视为最重要的朋友,可以一起疯狂,一起打闹,一起诉说心事,只是当宋翊出现之后,她跟苏蔓之间的关系似乎出现了一丝不一样,即使苏蔓努力维持,其实麻辣烫早就擦觉出宋翊的心并不在自己的身上,只是她并不知道为什么宋翊会喜欢上他,等到后面才发现自己原来至始至终都只是一个替身,心痛,但更多的是恨吧,被自己喜欢的人当做自己最不喜欢的人的替身,即使那个人是自己的姐姐,她不允许。他说过那晚在小区楼下看到的宋翊,仰望着天空,眼里有一丝哀伤,他其实是在为许秋哀伤,但是却在思念苏蔓,她发现自己原来什么都不是时也许哀默大于心死。

  看完之后我在想,如果我是苏蔓的话也许我会选择陆励成,虽然他没明确表白过这一切,但是从各种蛛丝马迹中也是可以擦觉出来的吧,宋翊在某一方面来说也许是自私的,只是十年漫长的时光无法说放弃就放弃,所以逃离时最好的结果。只是那只是我的想法罢了,也许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秘密,一个不为人知的秘密,无法诉说出口,那么就让时光将这一切掩埋吧。

  《秘密》读后感 篇7

  暑假我品读了一本《童年的秘密》,其中一段是这么说的:人们对儿童心理上的创伤仍然知之甚少,但是他的伤痕大多数是由成人无意识地烙上去的。这些创伤,几乎全部都是因为我们不了解儿童的心理所造成的,我们自以为是为了孩子好,但其实却造成了相反的后果。好心办坏事的例子,太多了。而《童年的秘密》里,或者指出常识性做法的谬误,或者提出了一些我们未曾想到过的地方,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本非常颠覆性的书籍。

  其实有一个敏感期我们大家是都知道的,就是儿童的语言天赋。在儿童的某个阶段,学语言是非常惊人的,所有的人都是他们的老师,他们只是沉默的聆听,直到某一天说出他们的第一个字。这点成人体会最深,学外语现在对我也是一件头大的事情,无论是听力还是单词,都是需要持续的下苦功才可以。但是除此之外,儿童的敏感期还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敏感期,就是对秩序的敏感。°一个很重要和神秘的时期是儿童对秩序有极端敏感的时期。这种敏感在儿童出生后第一年就出现,并一直持续到第二年。

  蒙台梭利说°这种敏感期的存在也许更清楚地表现在儿童所遇到的障碍上,在大多数情况下儿童发脾气很可能都是由于这种敏感性秩序感在于认识到每样物品在它的环境中所处的位置,记住每件东西应该放在哪里。这意味着一个人能够适应自己的环境,在所有的细节方面都能支配它。心灵的适宜环境是这样的:一个人能闭着眼睛到处走动,仅仅只要伸手就能拿到他所要的任何东西。这样的环境是平静和快乐所不可少的。很明显,儿童对秩序的热爱不同于成人对秩序的热爱。秩序给成人某种外在的快乐。但对幼儿来讲就完全不同了。它好像动物漫步的大地,或鱼儿游憩的水。

  不过这一点,再深入想一想,是可以理解的。比如我们新到了一个环境,也是会经历很不适应的时期,所谓的°水土不服,但是儿童却更加的敏感,敏感到桌子上放了一把没见过的雨伞也会生气的地步。而儿童的这个敏感期,据说一直会持续到五岁。

  一直以来在成人的脑海中,保护自己的财产使其免遭侵犯,这几乎是成人的自然法则。所以,我们经常会阻止我们的孩子不让他们做很多事情,怕打坏东西总是让孩子按照我们的节奏来生活。同时,对成人来说,有一条自然法则,即°最大效益法则,这诱使他运用最直接的手段,在尽可能少的时间内达到他的目的。当他看到一个儿童正在作巨大的努力做某些似乎毫无成效的事情,而这些事情他本人一瞬间就可以做完,并且做得完美得多,这时他感到痛苦,就想去帮助这个儿童。还有我们迫不及待的教小孩子识字,剥夺了他们的乐趣。过早地强求他们通过阅读书本来识字也会产生一种消极的影响。追求这些并不很重要的东西会削弱他们生气勃勃的心灵的能量。这一点,在松居直的《图画书论》里也有所涉及。

  每一个在孩子成长道路上的成人,都是他们的教师,所以,并非有孩子的父母亲,或者教授他们知识的老师才应该来阅读这本书。当一个成人看到儿童端了一杯水,他就开始害怕这只杯子可能会摔破,当他感觉到这一点时,他的贪婪就使他把这杯子看作一件珍宝,并从儿童手中把它夺过来。另一方面,儿童还必须形成他的行为习惯,但是他从来也没有得到许可去展现连续的行为过程。如果儿童正在游戏,成人就会打断他,认为该是散步的时间了。这小孩就被打扮一番带出去了。这些都是不好的。当儿童工作时,他并不是为了获得某些进一步的目的而如此做的。他工作的目的就是工作本身,当他重复一项练习,使自己的活动达到一个目的时,这个目的是不受外界因素支配的'。就儿童个人的反应而言,他停止工作跟劳累没有联系,因为使他的工作完全更新,充满精力是儿童的特征。

  实际上这本书里的珠玉比比皆是。我以为每一个人都应该读一读她。我们大多数人的童年在某个地方被弄丢了,我们现在要做的,是重新认识我们自己。

  那我们应该如何去做呢?《童年的秘密》这本书里给了我们答案。首先要把孩子置身于一个愉快的环境,在那里几乎所有的东西都是他们自己的。小桌子、小凳子、小拖把等都是为他们所特别制的。这些对孩子很有吸引力。其次是教育者的沉静。它是一种更深沉的平静、一种空白,即我们所说的客观的心理。无需过多的语言和暗示。最后是要给儿童特殊的作业材料,使孩子能被材料所吸引,促使其分析和运动,从而使他们聚精会神,精力集中。儿童就会获得一种满足感和快乐感。这样儿童就向正常化迈进。即学会克制自我、平静地生活喜欢工作。这本书提高了我的思想境界和认识水平,在今后的实践中应不断地总结经验,寻求更好的教育方法,使孩子健康成长。

  《秘密》读后感 篇8

  《童年的秘密》是蒙台梭利的教育名著,选择这本书,是因为儿童的世界充满了奥秘。作为成人,作为老师,一定程度上我并不了解我的学生内心在想什么。我想,对儿童的内心了解之后,遇到问题时会选择更合理、更科学的措施。当开始读这本书之后,发现内容有些晦涩,需要多读几遍才能理解;有些可能与我们的生活环境不太相符。尽管如此,还是有很多观点给我带来启发。

  一、调整心态,收获奇迹

  书中《教师的任务》一章中提到:“所有问题的关键是教师对待儿童的态度。我们自己身上有很多不好的脾性,它们就像田野里的野草茂盛地生长。在我们心里出现并阻碍我们去理解儿童的罪恶就是发怒。”这一点,深有体会。常常抱怨课堂死气沉沉,嫌弃孩子说话声音小,不明白说过多遍的问题孩子为什么就像没学过一样。每当这时,总是压制不住内心的怒气,朝着学生疾言厉色。殊不知,这样只会让学生越来越畏惧老师的课堂,只会形成恶性循环。曾经也在《力量》中了解到吸引力法则,知道了付出什么就会收获什么。

  有了理论的指导,针对课堂上出现的恶性循环,我在心里告诉自己,第二天进到教室,一定要说孩子的一个优点。即便他学习再不好,纪律再差,也总有值得肯定的地方。我自己的态度转变了,结果“奇迹”真的发生了。孩子们在课堂上变得越来越积极。有的同学一年以来回答问题的次数加起来都不如近一个月的多。不管他们回答的正确与否,声音洪亮与否,看到他们能够把手高高举起,就连从来都不及格的孩子也能在同桌的帮助下,举手回答问题,真为他们感到开心。因为对于从来都不举手的他们来说,在众人面前讲话是一种挑战,他们战胜了自己。

  也是因为这个小小的改变,我理解到课堂应该是包容的,同样的问题,可以有不一样的声音,不一样的见解。孩子们在课堂上的体验与思考,远比问题的答案更重要。爱因斯坦说:走出校门后,把学校里学的知识全部忘记,剩下的东西就是教育。那剩下的是什么?我想是一种思维方式,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能力。所以不要跟那一点点知识过不去,给予孩子更多思考、探究、表达的空间与时间,给他们提供最大程度发掘自己的潜力的机会。不要让未来的瓦特、牛顿、爱迪生在压制、冷眼、嘲笑中消失。当想明白了这一些,遇到问题就不会那么轻易地发怒,孩子的心里会少一些阻碍,与我们的距离会近一些。

  二、摒弃专制,保护天性

  书中提到“只有当儿童大一点时,他才开始直接反对专制本身。但是,那个时候成人又会找到一些理由进行辩解,他仍然使自己披上伪装,有时甚至成功地使儿童相信这种专制是为了他们好。”生活中拥有这样想法的家长比比皆是,而我也是这样的老师。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变得“专制”“霸道”,学习、纪律方面,我要求学生必须按照我的要求去做。其实,有时候他们的想法或许更有道理,他们或许有更好的策略,可是我忘了听取他们的心声。就像这次毕业典礼,孩子们需要排练一首歌曲,我甚至都忘了告诉他们做这件事情的目的是什么,就帮他们选歌曲,让他们开始练习。在不明事由的情况下,他们感觉自己是被牵着走,又怎会有做事的积极性呢?相反,音乐老师告诉他们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情,还让他们自己选喜欢的歌曲。那一刻我的内心忽然有所触动,原来一直以来,我包办的事情太多,缺少民主,压制了孩子的天性。

  由此我又想到了殿楠的做法。他作为新老师,又是男班主任,很多事情他都让孩子自己决定,比如座位的选择等。开始,我很不理解,认为这么多事情都让孩子自己决定,他们能行吗?后来,我观察到采用这种策略,最初阶段可能会有些混乱,但是从长远来来,这样环境下的孩子会更自信,遇到问题更会有自己的思考。

  作为一名老师,我们要做的不是替孩子把一件件事情做好,而是培养他们思考的能力,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老师必须要检查自己,摒弃自己的专制,消除自己心里用外壳包住的傲慢和发怒。必须变得谦虚和慈爱。这也是教师必须获得的美德。

  三、给予机会,体验成长

  “在家庭中,成人的贪婪、暴虐在父亲权威的伪装下不断砸碎儿童的自我。例如,当成人看到儿童端着一杯水时,就害怕杯子会摔破,贪婪使他把杯子看做珍宝,并从儿童手中夺下。”现在的家庭,可能不存在将杯子视作珍宝,父母这样做可能是担心孩子摔破杯子受伤不管是出于什么原因,都应该给予孩子体验的机会。“做种学”,在体验中孩子会自己发现问题,并思考方法。所以,不管是家长还是老师,都应该学会放手,给予他们体验成长的机会。

  这本书虽然有点难懂,但珠玉比比皆是。用其理论指导我的实践,在实践中再不断地总结经验,寻求更好的教育方法,使孩子健康成长。

  《秘密》读后感 篇9

  读完《华为没有秘密》一书后,最大的感受就是华为的产品理念和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让华为在中国,乃至国际化的进程中可以具有强大的竞争力、独具一格的发展,真正实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

  一、 华为研发持续的高投入,造就核心产品

  华为养活了那么多IT人,从这点上,是由衷的敬佩。过去一旦提起华为,大家调侃是“拿女人当男人使,拿男人当畜牲使”,语气是不屑的,最近这几年再议论起华为,一样的说辞,语气却是敬佩的。

  华为的理念是研发的投入是一场马拉松,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一个长期坚持在一个点上,在一个专业里面的持续投入。华为的研发创新一方面是现实主义驱动,基于客户的需求来研究产品,另一方面是理想主义驱动,也就是推动科学技术进步的驱动,两方面共同来决定研发开发目标。据报道,华为坚持每年将销售收入的10%以上投入到研发里。在18万的华为员工里面,有45%的员工也就是将近8万人是研发队伍。华为都建立了自己在当地的研发中心,这个研发中心是利用当地的人才,利用当地的优势资源融合到华为全球的研发里面去。华为采用了技术平台化、模块化的思想,平台成熟一个推出一个。几个月就可以推出一款有竞争力的新产品,成功占领市场,这就是技术平台战术。华为研发是一种搭积木的做法,将华为内部的技术平台进行组合、改装,结合市场热点形成新的产品。华为提倡尽量减少自己的发明创造,应着眼于继承以往产品的技术成果,以及合作或购买。

  华为凭借着核心产品与竞争力,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而这些成就,离不开华为庞大的研发团队与持续性的研发投入。

  二、 华为卓越的人力资源价值链管理,提供人才储备

  作为中国企业的佼佼者,华为公司的成功基因值得中国所有企业学习,而华为的成功基因之一——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更值得所有从事人力资源行业者的借鉴。华为拥有了18万的人工数量,并且在全球范围内建立的研发基地与实验室,如何管理这18万的员工?如何将人才收益与企业发展有力结合?华为首先在行业做出了榜样。

  任正非先生花了最大精力去完成了华为的任职资格体系与人才梯队建设,用最科学的方式,管好人,用好人。华为的人才管理理念:人力资源总监应该是本系统的二把手,也就是“一把手管业务,二把手管干部”;其次,人力资源者必须懂业务,必须“沉”到战略决策过程中去,才能成为企业的战略伙伴。

  华为的人力资源部门分为多个层次,从功能齐全的公司层面人力资源部,到各事业部、职能部门内的干部部。人力资源总部和各部门人力资源部的关系是“行政与业务关系分离”。各级干部部的行政隶属关系归各所属事业部或职能部门,其个人的业绩考核、工资与奖金由所属部门直接负责,而其人力资源业务管理归总部人力资源部直接领导。在这种管理模式下,各级部门HR们在业务归属上被认为是人力资源总部自己的人,这令他们能够更好地融入到人力资源总部中,从而加强了他们的归属感。否则,各部门HR们会把人力资源工作看成是“上面”的要求,工作就很难落到实处。另外一个原因是,各个部门的考核指标是不同的,由本部门内的人力资源部来定,也能更有针对性。

  除了常见的高薪酬高福利外,华为对于员工的管理不仅停留在员工能力开发,更从激才与用才方面发挥得淋漓尽致。入职华为后,除建立导师制、进行企业文化培训外,更多时间可在企业内部进行规定时间的轮岗,不仅为员工职业发展提供更丰富的空间外,在让员工在职业路径选择上多了一份新的期待。而对于部分在职时间较长的员工,企业也不会因年龄问题而将员工推向社会,而是采用内部创业模式,允许和鼓励有志向创业的员工,申请作为华为的代理商,并可以获得华为提供的设备使用期等,让离开的员工可以与华为一起共同取得发展。所以,对于这样的企业,不仅关注到在职时的提高,更将员工的成长与发展有力结合。

  任总基本上就是拿来主义,然后在其基础上创新,任正非请了数位教授做顾问,他们的办公室和自己的办公室挨着。而在这当中,任正非先生花的最多时间学习就是关于人才的管理,他认为作为组织,不仅要老板见贤,团队也要见贤,否则天天鞭子抽也没有用,如果不发动人内心的能量,谁也没办法。

  读完《华为没有秘密》不难得知,华为能够有今天的成就,得益于任正非和华为的18万员工,在长达2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对寂寞和孤独的忍耐,对持续创新的坚守,以及对内外躁动的警惕。

  《秘密》读后感 篇10

  关于要和母亲告别,其实以前一直没细想这个问题,观察周围大部分女性都会走得更远一些…想想自己只是离家工作,都有点亏欠之心,也不知道未来他们怎么解决。但其实这就是普遍现象,因此我也问过别的要好得女性朋友,她们很多都没在意这个问题。没想到无意中看到这有一本书专门写了。

  台湾作家龙应台在《目送》里说“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用背影默默的告诉你:不必追。”

  我觉得在父母子女关系中,母亲和女儿之间更有一种微妙。每一个母亲都曾经是女儿,同为女性都有着更细腻的感情。似乎她们都清楚知道自己当初是如何离开母亲,独立然后又撑起半个家的。这在全球也都是一样的。

  书是日本人写的,日本的环境和我们有些不同,以前在《无缘社会》里看到一些真实案例,女儿或儿子为了生病的父母,辞去工作,独自看护照顾他们十几年,因为政府给老人发的年金够维持生活,可后续就出问题了。日本在这方面的问题,严重很多。这本书更鸡汤一些没有在吓人,虽没举真实案例,但作者的口气非常肯定,在这本书里很明确地指出,要女性和母亲在物理距离和心理距离上都要保持离开的状态,甚至还提到了长姐的心结,鼓励年轻女性以自己的发展,自己的幸福为优先。即使是鸡汤也是一锅特调的鸡汤:

  父母最大的愿望是看到子女健康快乐地生活。因此,把自己的幸福放在第一优先的位置并不是什么坏事,无须产生罪恶感。你努力地工作,仅这一点就说明你正在充分履行作为一个人的责任。为了能够从父母身边独立,首先必须自己养活自己。就算拥有了自己的家庭,要想在将来规避风险,就不可以放弃工作(或者要保留可能复职的职业技能)。许多作为长姐的女孩都很有魄力,当家里出事时,她们会主动去担负,而这往往导致她们承担了过多的责任与辛劳。

  倘若做姐姐的不能明确自己的责任范围,就很有可能被自己设定的“必须论”束缚,甚至感到痛苦。因为有姐姐在前面做示范,妹妹的学习机会很多,妹妹往往能较好地掌握处理人际关系的要领。负责而又温柔的姐姐保护、疼爱着妹妹,这种经历对妹妹的性格也会产生影响。特别是如果母亲对女儿紧缠不放,说着类似“不要离开妈妈”“不要让妈妈孤零零的”话时,女儿就更难实现独立。不论她们嘴上怎么说,内心深处还是殷切盼望女儿能“实现自立”“抓住幸福”。独生女离家独立并不是什么过分的事情。子女众多的家庭当中,子女们全都独立、父母独自生活的例子并不在少数。子女是拥有个人独立意志的不同人格,他们不可能完全按照父母的要求成长,更不是父母的翻版。工作、金钱、履历、恋爱、结婚、生育……

  母亲对女儿的担心涉及方方面面。为了全权掌控自己的人生,女儿恐怕需要付出大量的努力。在此过程中,想必女儿常常会灰心丧气。当女儿成长为出色的大人,能够自己决定自己的人生的时候,母亲会克制住寂寞之情,温柔地目送女儿远去,这是母亲的职责。女儿并没有拜托过母亲把自己生下,也没说过“求你把我生下来吧”之类的话。决定生儿育女的是女儿的双亲。正是因为你的存在,才让你的母亲成长为能独当一面的大人。

  在子女身上花费金钱与劳力是父母的义务。决定付出的人是父母自己,因此子女无须为此介怀。她们在学生时代被种种言论煽动,“未来是女性的时代”“女性可以拥有各种生活方式”“发展自己的才能”,等等。而一旦她们走上社会,却发现世界还是老样子,大多数人都很难找到能尽情发挥个性的地方。认真努力的女人们绝对不会因此满口怨言。她们明白当今世界已经与母亲所生活的时代大为不同,一旦离开奋斗的前线,很有可能就再也无法爬到相同的高度了。

  要想让对方理解自己,就需要认真地沟通,因为对方可能并不了解或者并不理解其中的部分内容。如果没有认识到这一前提,那么你对对方的不满与失望只会越来越强烈。只要充分理解并在行动中贯彻“自我责任”,想必那种焦急渴望他人“知我”“懂我”的心情也会渐渐消失吧。女儿离开母亲时感到的强烈不安和罪恶感,是因为受到了母亲(出于保护女儿而施加)的“诅咒”。

  关于“我必须照顾妈妈”的使命感,这一观点是最好的:

  关心母亲并偶尔给予援助,与女儿实现自立是两个不同的问题。

  关心母亲。与此同时,还要实现自立。

  如果做不到这一点,早晚都会维持不下去。

  而关于自己的幸福,还给出了普遍定义

  幸福的条件①:“能够爱自己”

  幸福的条件②:“相信自己与他人”

  幸福的条件③:“对周围作出贡献”

  在书的最后提出了“长寿时代”的概念,可喜的是,在这样的生活和医疗卫生条件下,不只是日本,我们国家的老人们也会越来越长寿,要照顾老人的路还很长,所以现在自己得先发展好,变强大,更独立,幸福开心,以后的事以后再说吧。

  《秘密》读后感 篇11

  《童年的秘密》是由意大利当代教育史上最伟大的幼儿教育家和改革家玛利亚。蒙台索利撰写的,通过自己在'儿童之家'的教育实践得出了正确的教育方法和疗救之方,揭示了儿童心理发展的秘密,说明成人对儿童的阻碍和压抑是导致儿童出现心理偏差的根本原因,通过对本书的阅读,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童年的秘密》全书分为三大部分,介绍了儿童生理、心理各阶段的发展,儿童的教育,爱的智慧,成人与儿童的冲突等等。蒙台梭利从生理学、心理学、社会学和教育学的角度为我们提示了童年的秘密,让我们得以更深刻地了解和理解儿童。

  蒙台梭利讲到的关于对幼儿的教育,无一不是以尊重幼儿为前提下,尽量让幼儿在最自然的环境下,在自愿与自我选择的条件下进行的,从而总结经验,完成自我认知的提升!我想,这时,孩子的心里肯定是最轻松愉快的,而我们知道快乐容易产生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孩子有兴趣,还怕他不会学习吗?所以,作为一个孩子的教育者,首先就要调动孩子的学习兴趣,有了兴趣,会让你的教育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反,如果只是一味被动接受教育,势必会造成烦躁与抵触的心理,即使是成人也不会有什么学习热情,更不要说是孩子了!

  在读全书的过程中,有一种情感一直在深深地吸引着我:成人对儿童缺乏理解。'教育和生活本身的目的就是一个理性的人能够支配自己的行动,使得他的行动不仅仅因为感官的刺激而本能地应用,而是受理性本身的控制。如果一个人无法达到这个目的,他就不能获得理性的人所渴望的那种人物角色的统一。成人无法理解儿童对感兴趣事物的热爱,他们对一切都习以为常,并认为自己了解这些事物。所以他们感到乏味和疲倦,他们对工作不再热爱,开始被动行事,儿童的那种专注、探索、发现和创造也自然随之消失。

  成人总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教育孩子,根本不管孩子的感受和想法,常常是大人和孩子产生冲突的原因。虽然孩子在年幼时对父母的这些强迫没有反抗能力只能接受,但长期如此对孩子的个性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这种冲突所产生的后果几乎会无限扩展,就像一块石子扔进平静的湖面时传出去的波一样。在成人的眼里,孩子热衷于一些琐碎的、毫无用处的事物,他们为此感到不可理喻,他们认为孩子的自由探索行为是很幼稚的,这个过程是很缓慢的,他们企图将一切事情代劳。但对于孩子来说,这些探索是可喜、有趣的,他们从中得到了满足感。比如,孩子会要求自己系鞋带,他们会完全沉迷在这些在大人看来是再简单不过的工作中,在一遍遍的尝试、重复中探索、发现、兴奋着、愉悦着,但大人们看不下去了,最后穿衣穿鞋等基本生活技能完全由成人代劳。而蒙台梭利很重视儿童的基本生活技能训练,她做了专门用于训练儿童扣上扣子、系绳子的工具。

  《童年的秘密》中还提到:新教育的基本目的是发现儿童和解放儿童。试想今天,我们在解读孩子的'一百种语言',在创造的幼儿教育中发展孩子的多元智能,在关注孩子的生活世界中努力为孩子创造回归以人为本的生态式教育环境…所做的一切不正是源自于发现儿童的渴望,我们所孜孜追求的不正是真正意义上的幼儿的解放和童年的真义吗?

  作为教师,我们无疑是深爱着自己的学生的。然而,很多的时候,我们总是在抱怨,我们那样的辛苦那样的劳累那样的甘于清贫那样的不计名利,而学生们面对我们的良苦用心却似乎总是无动于衷。其实,这一切的尴尬都只因我们对学生的爱过于武断、包办与专制。对学生,爱是立场,爱的智慧则是境界。

  苏霍姆林斯基说: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晶莹透亮的露珠是美丽可爱的,却又是十分脆弱的,一不小心露珠滚落,就会破碎,不复存在。学生的心灵,就如同露珠,需要教师和家长加倍呵护。这种保护就是一种教育。

  所以,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学习对幼儿进行心理分析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样我们教师对幼儿的引导将会游刃有余,还怕孩子调皮,会造成教育失败吗?长我相信,教师的行为、教育方法及理念无疑会潜移默化的传导给家长,从而影响到一代人的一生。儿童内心的真实景象,它与我们对儿童习以为常的理解是不同的,这就是'童年的秘密'。

  《秘密》读后感 篇12

  《华为没有秘密》是一本企业管理方法与管理经验的总结性书籍。在该书中,对于企业如何成长与创新、如何有效管理与构建配套机制、如何保持团队狼性与活力、企业文化与梦想如何建立与保持,都给出了很多经验之谈。

  道理每个部分都讲了很多,实际也是每个企业管理的共性问题。在此,将个人阅读过程中,结合自己所在的事业部管理现状,感触颇深的内容进行总结分享,通过抛砖引玉,共同思考面对此类问题,我们作为事业部的管理人员,应该怎么改进,如何改进。

  1、企业创新

  本书中多处强调:“企业的核心技能是企业创新的关键”。另外,对于如何提升企业的核心技能,也讲的很明确:”当新的市场机会出现后,能否全方位、一体化地满足客户需求是市场竞争的关键,能否拥有核心技术以是关键中的关键。核心技术是一家企业自主拥有的、其它企业不可模仿的综合技能,它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组成部分,构成了企业独特的竞争力,保证了企业在市场上占据不可替代的地位。企业的核心技术之路,必须依靠研发的高投入获得产品技术和性能价格的领先优势。”

  结合事业部的工作实际,我们是否注重创新,我想这个毋庸置疑的。每个企业都认为创新是最重要的发展课题,但在创新上如何考虑加大对于新技术的研究力度,如何在保证活下来的前提下,合理投入技术研发,这个是我们通过对本书的阅读后要认真思考的。对于事业部来说,主体还是一个以项目实施为核心的实体。参照华为的创新经验,在事业部的政策体系中,应强化创新方向的资源投入与资金投入,同时,倡导研发投入,并在绩效考评中给予研发投入类项目充分的发展空间势在必行。就如同整个国家,强调GDP的同时,应充分考虑人民的教育与先进技术的研究与投入,达到GDP增长的良性与后继有力。

  2、绩效管理

  绩效管理,也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课题了。概念不难理解,但如何开展绩效管理,绩效管理如何有效达到提升实体工作输出能力的目的,却历来是一个难点。在《华为没有秘密》一书中提到:“有效的绩效管理,机制最重要。如何使一项机制有活力?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关键。机制就是改变员工的行为和行为改革的力量,要构建一个让奉献者不吃亏的机制,奉献者不吃亏,他就愿意继续做奉献者;其他人就会眼红,就会增加自己的投入,把自己变成奉献者;偷懒的人只有两种选择,或者把自己变成奉献者,或者离开公司。这样,公司就形成了一种很重要的观念,不是公正,不是公平、也不是公开,而是正义。”

  事业部成立之初,从决策层到管理层,都在强化绩效管理,并开展了绩效管理规范、过程细化与优化。但我们的绩效管理到目前为止,还不是很有活力,从“让奉献者不吃亏”上来对标,我觉得还是有很大差距。没有科学的评价体系,这个是一个很重要的短板。但如何构架有效的评价体系,往往需要较大的管理投入与管理成本。事业部目前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匮乏,将整个评价过程下放到各个实体部门,由部门兼顾执行,评价指标基本以定性考评为主,评价者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很难达到书中所述的“正义”。

  说到如何达到“正义”,在《华为没有秘密》中也有一段值得思考与借鉴的正义践行之路:“任何机制都靠制度支撑。制度评价人时需要回答三个问题:第一,定性评价。第二,定量评价。第三,定期评价。另外,在分配制度上,由给人发薪酬转为给事发薪酬。给人发薪酬必然导致“大锅饭”,你给什么人发工资就意味着你激励什么,工龄、学历、职务是不可能得到激励的,所以我们应该让员工汇报绩效,激励绩效,并对其进行科学评价。有了这个客户依据,我们的薪酬制度就完美了,就能换回企业的正义。”

  事业部如何践行“正义”,应首先从打破“大锅饭”,量化绩效考评指标上下功夫,通过管理投入,转化思维,向由给“人”发薪酬向给“事”发薪酬上逐步转化。如对于工程人员,有项目里程碑点达成率、受客户表扬次数、投诉次数、周工作计划按时完成率等量化指标,由事业部管理人员、部门管理人员、项目管理人员及时对基础信息进行录入,同时,配套量化考评量化录入支撑平台,绩效考评指标阶段性评价时,根据各级管理人员日常录入的基础数据,自动统计汇总,全面减少定性评价的随意性与主观性,全面向“正义”迈进。

  另外,对于华为这样的公司,既然书本上总结了这些内容,作为优秀IT企业的典型,他们是如何构建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的,在管理投入上是如何配套的,我想这块是书中没有细化说明的“秘密”,是否可以通过企业拜访与学习交互,挖掘一下他们的“秘密”,并有效借鉴呢?

  《华为没有秘密》一书篇幅很长,可学习的内容很多。通过本书的阅读,一方面使我们认识到华为在技术与管理上都很到位,另一方面也认识到我们公司面临的困境实际也都是华为成功之前遇到的。企业的成长过程是一个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抱怨与懒惰只会使企业止步不前。

  《秘密》读后感 篇13

  作者简介:

  索菲娅(Sophia),美籍华人,全球顶尖的心灵作家,欧美12大教区灵修主讲师,索菲娅灵修品牌机构首席心理师。她长期在电视台、企业界、金融界、社团、教区做心灵辅导,被人称作“幸福大使”。她成立的品牌机构,免费向千万民众和白领宣讲幸福的秘密,并从美国传遍全球,巡回演讲的足迹遍及美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加拿大、英国、丹麦、瑞典、荷兰、葡萄牙、挪威、爱尔兰、澳大利亚、韩国、日本等22个国家,在世界范围内刮起了一股幸福心灵复苏的热潮。

  内容简介:

  你是否在爱情中浮浮沉沉,心无所依?你是否在家庭关系中身心疲惫,孤独无助?你是否无法摆脱不堪的回忆,远离快乐?你是否在职场中处处碰壁,四面楚歌?……全球顶尖心灵作家索菲娅女士告诉你,曾经她也和你一样痛苦、失败、纠结。也许今天,你还在忙忙碌碌中寻觅幸福的踪迹,而她却彻底抛弃旧我,重获爱情、亲情、友情,并创立了成功的事业。

  普通女性和精英女性的区别就在于理解和感受幸福的能力,本书诞生的意义就是让你了解幸福的本质,帮助你提高获得幸福的能力。本书内容均来自索菲娅女士修炼前后的真实个人经历和她在帮助那些受抑郁折磨的都市女性修炼中遇到的故事,以及从这些经历中悟到的人生经验。一本书让你破解幸福之谜,脱胎换骨地改变,助你获得爱与幸福的回报。

  这是一个让人疯狂的社会,这是一个让人纠结的时代。今天的世界很难让人保持内心的宁静,一切充满着功利和物欲,每个女人都想拥有一份好的工作、一个帅气又多金的老公、一所大大的房子最好还有车子,这些每天都抓着人们的心,为此,我们必须每天劳累奔波,顶着巨大的身心压力,还得看人家脸色和心情,而想要的东西总是那么令人不爽。

  白天拉磨,夜里盗梦,一切都围绕着“欲望”驴打转。在这种压力下,我想每个打拼的人都不容易,十有八九都有失眠、抑郁症、浮躁症所纠结,痛苦是大多数人的表现。——《幸福的秘密》

  话说我从毕业到在职场中“拉磨”、结婚生女,已经是五六年的时间了,读后感《幸福的秘密读后感》。虽说没有失眠现象,但是一直饱受抑郁、浮躁、纠结的困挠。这个时代的确是疯了,人人都渴望功利和物欲,曾经初入社会的我以为可以不在乎,可以视一切如浮云,只要有爱就可以饮水饱。可是婚姻是现实的,自从生了女儿后这种感觉更甚,考虑到女儿将来的幸福,发现我更在乎这些了。如果我有一份好的工作,如果我有一个家境殷实的婆家,一个多金的老公,我就可以为女儿的成长创造尽可能好的条件;自己也可以优哉游哉地有更多的余地去选择自己的路,不至于为了五斗米每天忍受别人的脸色,狗一样的拼命打拼。我有这么强烈而现实的物欲,而得不到满足,所以感觉十分痛苦迷惘。被这些现实的困惑所纠缠,为了生计疲于奔命,越来越没有精力来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在日复一日的得过且过中日渐迷失了自己,离幸福越来越远。

  读到此书,才慢慢回想起自己曾经也是有梦想的,对自己的期望值是很高的。我渴望好的生活,丰厚的物质,而这些不应该依靠别人给我,不应该由别人掌控我的快乐。我的快乐取决于我自己,为什么我要依赖别人,而不靠自己呢?要想获得好的生活,从现在起就要停止抱怨,先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物质也自然跟随而来。即便不能出人头地,也立志要做一个高素质的人,一个从容优雅的人。而要找回那些,就应该像书中写的那样,“ 不要在乎别人对我做了什么,只在乎我对别人做了什么”,不管我在职场中无辜挨多少骂受多少委屈,作为一个从容大度的人,一个高素质的人,我也不应该生气,要时刻保持内心的平静。没有人能让我生气,能让我生气的只有我自己。比起生气,我更应该反思:究竟是我自己做的不好,还是别人冤枉了我。但不论是哪种情况,我要做的都应该是不在意,不在乎,只要去完善自己就好了。不要被别人控制你的情绪,要努力去抵抗那些不良情绪的影响。

  当我在超市排队时,我总会礼让那些着急的、年老体弱的人,因为我时刻提醒自己是一个充满爱心的人,几年前我常常插别人的队并凶悍地和人吵架;当我在公车上看到被嫌弃没位子坐的乞丐时,我主动邀请她和我坐在一起,给她钱,可是几年前我也和公车上的那些人一样麻木;当我因邻居随地丢垃圾的邻居而生气时,突然意识到这不该是现在的我,我是一个宽容、充满爱心的人,于是我马上把垃圾捡起并扔进垃圾桶;当我对别人不耐烦的时候,我马上提醒自己“我是一个耐心的人”;当我在别人面前得意骄傲的时候,我马上自责“我是一个谦卑的人,我该用谦卑对待别人”;睡前当我一想到白天那个欺骗我的人,我就气愤不平,难以入眠,可是当内心的声音提醒“我是一个饶恕别人、充满爱心的人”时,我就开始去祝福那个伤害我的人,我发现内心又变得平静快乐,然后像个婴孩一样甜美入眠。

  这段话充分说明了积极的心理暗示所起到的良好效果,哪怕我现在不是一个那样完美的人,我只要一直不停的告诉自己:“我是一个怎样怎样的人”,持之以恒,我就可以真的成为那样的人。这就是面具的作用,一开始哪怕只是伪装,天长日久这个面具就再也拿不下来了。所以我们要戴一个美的面具,而不要戴丑陋的、凶恶的。努力用积极的思想代替消极的思想。“当你将自己的痛苦传递给别人,就会变成无数人的痛苦,当你将自己的快乐传递出去将会延续成无数人的快乐,这两种人都会被对方记住,你愿意选择哪种方式被人铭记?”我想每个人都希望后一种方式被人记住吧。

  《秘密》读后感 篇14

  在我的印象中,凡是教育类书籍,大都是枯燥、乏味,高深、莫测,就像一根硬骨头,难啃,常读上几页,就哈欠连天,难以继续。而今,我手捧这本深红色的书籍——管建刚的《教师成长的秘密》,却是一口气读上了几十页,仍陶醉其中,爱不释手。

  这本书,记录了管建刚老师成长的足迹;这本书,书写了管建刚老师从一个普通小学老师到特级教师的心路历程。语言朴实无华,娓娓道来,却字字透着智慧,句句含着思想。这本书就像一位长辈,一位老者,在给我们讲述着管建刚老师的人生故事,真诚、实在、亲切,没有虚伪,没有高深的理论,却触碰着我们的思想,震撼着我们的心灵。

  一、谨记“四字真言——上班真好!”

  管建刚老师写到:“一段时间,我对上班有惧怕。寒假快过完了,想着临近的开学,心慌慌的。双休日,想到黑色的星期一,暖烘烘的心头,浇了冰水似的。”实话说,这样的心情我也有过。怎么鼓励自己重新投入“战斗”?怎么让自己的心情好起来?管建刚老师教给了我们好办法:想想上班的好,想想做老师的好,念念上班真好!“你和工作的关系,好比你和那口子一起过日子,你想他的好,念他的好,才真有他的好;你老想他的坏,念他的坏,那准完蛋!”管建刚老师的比喻多么生动呀!凡事我们都应该多往好的方面想,乐观一点,多想想好的,一切就会好起来!有句话说得好:今天不努力工作,明天努力找工作。是呀!想想假如今天你失业了,下岗了,你会怎样?想想那些人才市场里忙着找工作的人,脸上布满焦虑,不安,期盼,失望,你会有什么感受?再想想我们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多么幸福,知足感就会涌上心头,心平了,气和了,就会觉得有“班”上多好,上班真好!所谓:知足者常乐!我们要学会安慰自己,激励自己!

  二、坚持“教师的10%——记录。”

  书中有一段文字深深吸引了我的眼球:一个老师要从“平凡”走向“卓越”,他的“10%”是什么?现在,我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告诉你,就两个字,记录。一天工作以8小时计算,480分钟,你要能匀出10%的时间,或者多付出10%的时间,即48分钟,用在记录上,记录当天的教育喜悦、教育烦恼、教育小失败、教育小智慧。记上三年,你一定能从“平凡”走向“优秀”;再记五年,你一定能从“优秀”走向“卓越”。说得有道理呀!谁能坚持思考,坚持记录,谁就能在反思中不断成长,从“平凡”变为“不平凡”,坚持就是胜利。记得,师范里,老师就告诉我们将来工作了要勤于动笔,学会记录,善于反思。刚刚毕业时的我记得可牢了,信心满满,充满热情,也曾一度记过,写过,却好景不长。因为某某原因,种种缘故,坚持不了了,放弃了,懒了,惰了,不写了,荒废了。我想正因为我没有恒心,无法做到坚持,才使得我至今如此“平凡”。其实,我们都可以变得“卓越”,只要我们做到坚持,做到持之以恒。水滴才能石穿!

  管建刚老师的《教师成长的秘密》一书给予我的启发太多了,感谢这本书一次次地点亮了我心中的灯,一次次照亮了我的心房,给我指明了方向。感谢管建刚老师,也感谢推荐这本书的薛丽芬老师。

  教师成长的秘密读后感5

  开学初,学校推荐给我们一本书——管建刚的《教师成长的秘密》。拿到这本书,我如获至宝,认真地阅读起来。

  管老师用生动自然的语言向我们娓娓道来2。18%的教育基础,120%的教育渴望,75%的教育奋斗,63%的教育韧劲和10%的教育写作。不管是哪一章节,管老师总能让我们看见如今困惑的自己以及经过何种方法变成如今的管建刚。这种种方法具有非常强的可操作性,只要我们能坚持做下去,必定会有不俗的成就的。这或许就是教师成长的秘密吧!

  这其中,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莫过于第二部120%的教育渴望中的几句话:鸡蛋,从外面打破,那是食物;从里面破壳而出,那是生命。人也是,目标也是。从外面过来的是压力,从自己心里长出来,向外面展开去的,那是真正的动力。这几句活给了我重大的启示: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我们所需要的不就是自身的需求吗?老师,如果自身想要进步,他就会不辞辛苦地拼搏努力,不会寻找没有时间、没有机会、没有条件等等借口。即使在遇到困难时,他想到的也会是该如何克服苦难,做得更好,而不是打退堂鼓。学生也一样,如果是他主动要学,而不仅仅是因为家长和老师要求他学,他的学习效果也会不一样,在疲乏时,在别人玩耍时,它能够始终坚持在学习上……因为这是我们内心的需求,是我们主动要做的事情,就像饿了要吃饭一样自然。

  除了这点,本书还有很多地方让我豁然开朗:比如我们要学会管理我们的情绪,不能像野马一样,蝙蝠咬它一口,就能把它活活气死。又比如我们要学会拒绝没有必要的活动,拒绝没有必要的娱乐,拒绝没有必要的交往,因为有时拒绝一个东西,比获得一个东西更为重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