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何苏联计划经济体制取得的成果会让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感到吃惊

 淘沙金 2023-03-21 发布于湖北

二战结束后的苏联,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有资格与美国掰手腕的国家。那么苏联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魅力,在短时间内完成了从农业国到工业国的蜕变呢?

首先,苏联工业化的成功,得益于其政府和领导人的决策和努力。从斯大林到赫鲁晓夫,苏联领导人对工业化的重视和支持是苏联工业崛起的关键。例如,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和资源,充分发挥了中央计划的优势,精细地规划了整个工业化进程,从而推动了苏联工业的快速发展。

苏联工业的发展离不开其自身的资源。苏联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例如石油、天然气、铁矿石、煤炭、木材等等,这些资源的掌握使苏联在工业化过程中具有巨大的优势。

苏联具有高度的集中度和计划性。与市场经济不同,中央计划经济可以对经济发展进行全面掌控和调控,从而更好地满足国家发展的需要。这种集中度和计划性,也是苏联能够从农业国蜕变成工业国的重要因素之一。

苏联工业发展的推动力来自于该国自身的政治制度。在苏联的政治制度下,政府可以更好地控制和调节经济发展,这种强有力的政治推动力也是使苏联在短时间内快速崛起,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工业国的因素之一。

苏联工业崛起的成功离不开多方面的因素。然而,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苏联在工业化过程中付出了极高的代价,例如对环境的破坏和对人民的剥削等,这些代价也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和反思的。

苏联的成立

1922年12月30日,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苏联)的成立,是20世纪世界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之一。苏联成立的背景是俄国革命的胜利,这场革命使得劳动人民夺得了政权,实现了国家的社会主义转型。苏联的成立,不仅是对帝国主义列强的挑战,也是对资本主义世界的宣告,它的出现引发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国际工人运动的史无前例的大爆发。

苏联在其经济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展现出惊人的力量,以如火如荼的速度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和文化事业,建设出了一批现代化的城市和基础设施,提高了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苏联建立了完善的社会主义制度,其中包括计划经济、集体所有制等,这些体制的建设成为20世纪社会主义国家的标志。

然而,苏联也面临着国内外形势的挑战。苏联在国际上一度面临帝国主义列强的包围威胁、敌对势力的渗透和干扰,还遭遇了20世纪中后期的经济困难和文化萎靡的局面。苏联在20世纪末解体,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解体的社会主义国家。

可以看出,苏联的成立对整个20世纪的世界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它成为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国际工人运动的中心。苏联的强大对西方资本主义世界构成了严重的挑战,这种挑战在冷战时期尤为明显。虽然苏联在后期遭遇了困难,但苏联丰富的历史经验、丰富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制度成果,仍然对社会主义运动和国际社会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文章图片1

在斯大林执掌苏联之后,他提出了“单一经济计划”的概念,强调通过有计划的集中力量发展工业化来达到改变苏联落后状态的目的。苏联实行了从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所有制的转型,逐步实现了“将小农经济转变为大农经济,废除封建关系开展社会改革”的口号。从而,在20世纪30年代初,苏联成功地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和第二个五年计划,促进了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在这一时期,农业和工业的发展都取得了显著进展。

然而,苏联工业化建设也带来了很多问题。一些资源投入过大,有时甚至造成了矛盾和冲突,例如在1932年到1933年的苏联大饥荒中,有数百万人死亡,同时也导致了环境污染和生态问题。此外,在安全措施、劳动条件、工资和福利等方面也存在问题。这样的问题导致苏联的工业化成本极高,付出了很多代价。

苏联工业化建设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事件。它彻底改变了苏联的经济形态,为苏联和全球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变革。然而,在这过程中也面临了很多问题和挑战,需要在发展中持续逐步改进。

文章图片2

苏联五年经济计划发展规划的确定

第一个五年计划是苏联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标志着苏联从农业社会走向了工业化社会。然而,这个五年计划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一方面,苏联的工业基础非常薄弱,工业生产设备落后,科技水平低下,人力资源也非常匮乏。另一方面,苏联又需要面对世界经济大萧条的影响,它的经济计划必须能够对抗全球市场的不利影响。

尽管面临着这些困难,苏联仍然成功地实现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目标。这其中得益于苏联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计划经济政策,在国家控制的基础上对国民经济进行全面规划和部署。政府还大力投资于工业,重点建立重工业企业。此外,苏联还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培养了一批才华横溢的专业人士,为国家的工业化进程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然而,苏联的五年计划也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最终导致了苏联经济发展中的某些矛盾。比如,计划经济对市场经济的抑制,资本积累过度依赖于资源的配置,以及国民收入分配不平等等问题。这些问题推迟了苏联经济的全面发展,也成为了苏联经济改革当中的紧要问题。

第一个五年计划是苏联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时期,它奠定了苏联工业化进程的基础,并刺激了苏联在工业生产和科技领域的发展。同时,苏联五年计划也为我们今天理解计划经济的优点和不足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文章图片3

1934年1月,苏维埃召开了第17次代表大会,这次代表大会是为了讨论和通过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继续保持工业发展的高速度,完成整个文明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建成社会主义社会。

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的各个部门都掀起了一股以斯达汉诺夫命名的社会主义运动。通过斯达汉诺夫运动的广泛开展,苏联进一步加强了对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投资,并致力于改善农村经济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在这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工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许多新的制造业和技术诞生,重点发展了钢铁、机械、电力、化学和农业机械化等一系列工业部门,使苏联的工业基础更加坚实。

此外,在这个五年计划中,苏联的文化和艺术领域也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包括电影、音乐、文学等艺术形式,推动了苏联的文化繁荣。与此同时,苏联的科学技术也在快速发展中,尤其是航空、航天和核技术的领域,为苏联的国防和工业现代化做出了贡献。

第二个五年计划的成功施行为苏联的现代化和国家实力的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这个时期也证明了以斯大林为代表的主张的正确性,促进了社会主义建设和工业化进程的发展。

苏联经济计划的辉煌成就

在二五计划期间,苏联实现了远超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发展速度。这不仅得益于其政府拥有强大的计划经济体系和广泛的国有化产业,也离不开其注重教育和科学技术的投入,以及劳动力大规模流动和重工业优先发展等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总的来说,苏联工业化的成功,不是自然而然的结果,而是在极端恶劣的社会环境下通过政治领导的强力行动和广泛群众的参与,利用全国人民的努力和牺牲精神,推动国家进行了强有力的现代化建设。

尽管苏联工业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在生产管理、成本控制等方面还有待改进。此外,受到集中计划经济的制约,苏联工业化的成果并没有完全转化为民生福利,甚至存在极度贫穷和不平等的现象。总之,苏联工业化的成功既展示了计划经济体系的优越性,也提醒我们必须在保证经济发展的同时关注公平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文章图片4

苏联在工业化进程中难免遇到挫折和困难,但是得益于外部帮助,特别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技术援助和咨询,苏联能够加速工业现代化的步伐。可以说,没有外界的帮助,苏联的工业化进程不可能如此之快地实现。这也反映出,全球经济的发展是一个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过程。

当然,外部帮助只是苏联工业化成功的一个方面,还有很多内部因素的支持和推动。例如,苏联的政治体制和文化传统,深入人心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以及专业的工程师和工人队伍,都为苏联工业现代化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在当前全球化背景下,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合作和共享,发挥各国优势,形成互补发展的格局,从而实现共同繁荣。

文章图片5

在20世纪初叶,苏联经历了大量的社会变革,其中包括发动大规模的工业化。为了捷足先登,苏联在购买机器设备时大肆投资,占据了世界设备出口总量的1/3至1/2,以此获得了当时最先进的技术和生产能力,为其工业化提供有利条件。

然而,苏联实现工业化的本质动力来源并不仅仅是外部的机器和技术,更重要的是通过对农民实施剥夺和压榨来获得的资金积累。苏联对农业实施贡税政策,使得农民不仅要向国家缴纳普通的农业税,而且还要在购买工业产品时比其他人多付一些钱,出售农产品时则要少得一些钱,这被称作剪刀差。

实质上,剪刀差是一种类似于贡税的东西,苏联通过这种手段向农民征收额外的税款,以此获得资金积累,推动工业化进程。这种政策导致了农村的贫困和替代不足,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进一步推动了工业化进程。

然而,这种政策的实施也存在负面影响。农民被剥夺了部分财产和资源,面临日益加剧的贫困,苏联的农业生产力也因此下降,对农业的重视程度降低。同时,这种政策也引起了农民的不满和反抗,加剧了农民与政府的矛盾。

因此,尽管苏联通过剪刀差实现了工业化的快速进程,但这种手段也给苏联带来了许多问题和挑战。在社会发展的道路上,寻找一个既能保证经济快速发展,又能公平地保护农民和社会弱势群体的发展模式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

1929年,苏联发动了全面的农业集体化运动,目的是将原本自力更生的农民组织起来,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工业化的目标。这场运动,实际上是以消灭富农为主要目标,而非真正的集体化,其核心目的是收购足够的农产品,与集体化共税。

集体化引起的最大问题是农民们丧失了个人的产权和经济自主权,以及在苏联社会中的政治地位。在强制集体化的过程中,他们被迫放弃了私有财产和土地,并且失去了选择的自由。许多人因此贫困潦倒,被迫离开家园流落到城市中。

此外,苏联政府为了增加农业产量,实施了强制的绿化计划和大规模的耕地改造,除了引发了一系列的生态问题之外,这些农业政策也引发了大规模的饥荒,导致数百万人死亡。

通过以上内容,我们可以看出,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的阴暗面,但也不能否认其在促进苏联农业现代化和促进国家工业化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除了盘剥农民的方式,苏联政府还实行了集体化农业政策。集体化农业政策是指通过组织农业合作社或集体农庄的形式,集中规划和管理农村生产和资源。这一政策在苏联开始于1928年,在不断加强的过程中,在20世纪30年代达到高峰。

集体化农业政策带来的影响非常深远。一方面,集体化农业政策破坏了传统家庭农业模式,摧毁了农村社会中的家庭经济基础。另一方面,这一政策鼓励并加强了政府在农村社会中的控制力,破坏了农民与国家之间的平衡关系。

集体化农业政策实施初期,由于政府对于农业的大力投资,农业产量还有所增加。但是,在随后的几年中,政府开始大力压制农民,从而影响了农业的发展。随着农民种田积极性降低和农业投资不足,苏联农业的产量开始下降。到1930年代初期,农业产量比1928年还要低30%以上。而在大力压榨农民的背后,则是畸形的产业投资比例。从1929年到1952年,苏联用于重工业的基本建设投资高达79.3%,农业和轻工业只有10%左右。

苏联农村社会在如此高压之下变得非常动荡。政府把农民视为敌人,对其进行持续的迫害和打压,打击了农村居民的积极性和信心,导致农民们的反抗情绪越来越强烈。在集体化农业时期,农民们经常抗议政府的施政不公,并对大规模集体化转型进行破坏性的抵制。不仅如此,苏联还出现了严重的饥荒,仅在1932年至1933年期间,就有数百万农民被活活饿死。

集体化农业政策忽视了农民的自主权和利益,破坏了农村社会平衡,造成了严重的后果。苏联政府的畸形产业投资比例也是造成农业低迷的原因之一。如果政府能够更加重视农业的发展,投入更多的资源和精力,就有可能避免这种迫害和饥荒的发生,也不会破坏农民的自主性和政府与农民之间的平衡关系。

文章图片6

苏联的工业化过程是一个经济发展历程,但这个历程却是建立在农业和轻工业几乎被忽视的基础之上。苏联的国家机器将所有的资源都注入了重工业领域,这使得轻工业和农业领域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程度的妨碍。这种单一经济结构导致了苏联整个经济体系构建过于脆弱和不稳定,最终导致了经济衰退和社会衰败的加剧。

与此同时,苏联的政治清洗和社会控制也日益严厉,这对劳动力和知识分子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影响。苏联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快速工业化,但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却是以牺牲人类的尊严和权利为代价的。

从苏联的经验中,我们可以看到人类发展史的戏剧性反转,但也应该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工业化虽然是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但它不能是现代化的全部和归宿。现代化的本质是要以经济、政治和社会等多个方面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实现全面的人类自由和福利。而经济发展则应该是一个稳定可持续的历程,需要持续进行资源优化、产业升级和劳动者发展,同时需要充分尊重人的创造性和尊严,全面提升社会的文明水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