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M20230321年深日久宁中情||邓水蘅《九年辛劳,一生欣慰 ——谈谈我做校长的体会》

 Marksman99 2023-03-21 发布于广东

作者简介

邓水蘅,1934年11月生,江西宁都人。江西省宁都中学原校长。在省级报刊上发表的论文有:《魏禧》(《江西社会科学》1981年第5一6期)侧重介绍明末清初宁都“易堂九子”领袖的人品、文品。《朦胧杂谈》(《争鸣》1981年第4期)阐述对朦胧诗的看法。《曾兆芹传》(《江西文化名人传稿》),介绍被国画大师刘海粟誉为“晚节犹香”的赣南知名美术家曾兆芹先生的生平事迹。《经世济用,树人育人》(《江西教育科研》1993年第4期),介绍魏禧的教育思想和实践。1986年获全国教育战线劳动模范。

九年辛劳,一生欣慰 

——谈谈我做校长的体会

校友回忆录

邓水蘅

1987至1995年,我在宁中做了九年的校长,在此之前,我在宁都师范服务了多年。我为什么离开宁师来到宁中?这要从遥远的上世纪50年代谈起。

1952年,失学三年的我考入宁师初中学习。在母校的摇篮里,我由一个懵懵懂懂的青少年逐步成为一个稍微懂事的后生。

那时的教师,通过建国初的思想改造,脱胎换骨,意气风发地投入工作。初二年级,记得有篇周记,我对某一件事发泄牢骚,引用了屈原诗的名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班主任贾戈人先生立即找我谈话,着重谈了当今“路”的涵义,再就“上下”“求索”的深意晓之以理,不戴帽子,不抓辫子,不穿小鞋,使我心服口服,这事使我终生难忘!平日那语文、那数学课的传授,主讲教师也都异常认真,如讲《伟大的友谊》,一篇课文光题目五个字就花费一节课:从“伟大”、“友谊”两个词的词性、词的含义,再推而广之,近义词、同义词、反义词等等。现在“反刍”不免有些繁琐,但教师那种饱读经书、学富五车,令人起敬。古话说“滴水之恩,涌泉相报”,32年后,母校校长缺岗,有人向当局推荐我,是“来”还是“不来”,经过了一番思想斗争:在此以前,组织上要调我去瑞金师范当校长,论级别,中师教导主任是副科级,而中师校长是处级,两者在级别上差了一大截。我舍远就近,舍高就低,就是我对母校对家乡有说不清的情结。宁都,我的家乡,除了七年在外求学,我的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宁都度过的。梅江河水,翠微松涛,是我的根,是我的本。曾有一位伟人称赞“宁都这是个好地方”,要使她“好”上加“好”,我理应贡献微薄的力量。宁都教育界急需人才,我岂能无动于衷,岂能当逃兵?

当时有人对我这个行动很不理解,说什么“好好的师范岗位稳坐钓鱼台,没有升学率压力,到宁中去是自讨苦吃。”我舍远就近,舍高就低,为家乡,为母校效劳,心甘情愿。“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我接任的时候,宁中在经济上可以说是一个准“烂摊子”。前任棘手,只能靠着银行贷款、拖欠基建款(泥木工的工资)度日,用宁都方言来形容就是“南山北债”。我挂在心头上的大事之一就是“开源节流”,所谓“节流”,就是紧缩开支,当省必省。所谓“开源”,只有依靠知识输出办补习班这条路。那时的政策也怪,学校办补习班不能张榜开张,只能“偷偷地”,还要寻找“保护伞”合办。“保护伞”哪有能力办,全靠学校出人(师资)出力,所收的费用共同“分利”。这样,就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有段时间,学校穷得过春节发不出福利,考虑到家家家户户有老有小,“嗷嗷待哺”,我不得不到储蓄所借款度过危机,靠着与所长的老邻居关系,借钱一不要“证明”,二不要抵押,三不要储蓄所的上级审批,手续简便,度过了危机。

再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下工夫。德育、政治课要求密切联系实际,校长、团委书记则在学校文明建设插进去。有时召开年级大会,与同学面对面,摆问题,引导学生怎样认识正确解决。对一段时间的“起哄”,“脏语”“劳动怕脏怕累”,有的放矢,针对性的剖析,做到以理服人。在文化课方面,校长自定每学期下班听课50至60节,听后得与授课人交换意见,好的发扬不足之处补,力求做到言之有理,理之有据。在学校经费拮据的情况下,铁定每学期五千元,(币值与今不同)添置图书;遇到出差,想方设法找教育厅的领导,补助理化生实验器材与药品等等。对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在人力、时间,实验器材用品优先考虑。在体育方面,力争了校体育场的扩大。同时,帮助体育教师消除“大三门”(语、数、外语)和“小三门”(体艺)陈旧观念造成的自卑感。凡是体育组开会,校长有请必到。劳动教育更是身体力行。记得上任初,逢到校图书馆下面的鱼塘清淤,天寒地冻,我硬是卷起裤筒,穿着套鞋与同学一道挖运淤泥。还有每年的劳动重头戏,绿化校农场西侧的一片荒山,我同刚考完期末考试的高中班同学,尽受天气冷,寒风紧,我也一锄一锄地开洞栽种。那时,植树分班分配任务,个别调皮学生一把把的树苗往路边阴沟扔。我发现后捡起与劳动委员补栽,直到栽种完毕后,回到学校,已是中饭开过,饭菜都冰冷,我也没有一句怨言。

要办好一座学校,必须依靠广大的教职员工。校长一个人,谁也不是三头六臂。教工的积极性,在当他们有困难时,校长应当伸出手来支援,绝对不能推辞,装聋作哑。记得有两位教工,一位是地理老师,一位是学校的木工,家里闹矛盾。前者妻子把还在喂奶的小孩往男方家一扔,以“走”胁逼。正值暑天,我就步行五六里,冒着酷热把小孩抱回娘家。后者是父子争吵,我就把这对父子找来谈心,批评了年轻人的不是,要求尊老爱老,用实际行动助老。

每年暑假,高考阅卷,学校都必抽调老师参与。这时,学校领导(包括教导主任),会用校车送去西瓜给阅卷教师解渴,同时,收取信息,供高考生填写志愿参考。虽说不能百发百中,但也做到箭不虚发。

我做校长,当时是完中(初高中同时开设),学校排课表,高中是热门,不仅体面,而且经济待遇较好,因此趋之若鹜。我从中师来,名正言顺可上高中的课,但考虑年轻教师多,为了培养,加强锻炼,我就让路,转教初中。

在管理过程中,学校领导必须知行合一,譬如说,早操、课间操、早读、晚自修,学校要求不得无故缺席,我都一一带头遵行。不管是酷暑,或者寒冬,每天一早,我就骑着单车赶到学校,与同学们出操,晚自修的检查、早读的执行都当做自己的“必修课”,不敢松懈。尤其是走读生,早读进校,大多数时间,我会站在校门口监督,对那些迟到的同学无形中的“压力”。

为了向外地兄弟学校学习经验,九年中,我先后到北京四中,华中师大附中,临川一中、临川二中“取经”。回校后对照本校情况,提出如何“续长板”、“补短板”一系列措施。

在我主政期间,最头疼的事莫过于评职称。现实情况是,符合申请条件的人多,上面给的名额有限,出现了粥少僧多的情况。这样,不仅申请人到处出面活动,而且其家属也到学校领导家串访,态度之强硬,语言之尖刻无以复加,怎么办?召开全校教职工大会,由申请人作自我介绍,优点缺点都谈,能评不能评都表态,不惧怕“吹牛”之嫌。最后,通过无记名投票表决,让票表态,这样就使申请人受一次教育,群众人人心知肚明的意见,应当考虑,可作参考。

为了改进学校管理,我在位时多次召开教工代表座谈会,学校领导保证不抓辫子,发动教师畅所欲言,很多教师发表了有益意见,供学校领导改进工作参考。但也有个别教师,趁着我去南昌参加省重点中学校长培训机会,当面不提,背后向县领导打小报告,一时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他们说我篡改试卷分数,扬言“不仅做校长没资格,连做教师也不够格”。县领导十分重视,派了一个县委组织部长、副县长、政协副主席组团来校调查。结论是,试卷中的某一选择题,备课组其他三位教师没有讲到知识点,所以是对是错一律不给分,而我讲到了,是对的给分,不对的就不给分,这何罪之有?

当一校之长,要严格管住自己的手和嘴。管手,手莫伸。曾经有过数起泥水和木匠送红包,我当场拒收。我说:“我求的是心安,你们的红包却使我忐忑不安,减福折寿。”管嘴,嘴莫馋。我在任,一般的事情是不沾边的,即使是升学的谢师宴,我也缺席。据说,社会上有人给我“斫柴校长”“挑尿桶校长”我不当是讽刺挖苦,相反认为是美称。

总之,九年的校长岗位,我爬打磨滚,出了些力。从实践中我认识了许多人:有的勤于工作,见名谦,遇利让;有的对工作疏懒,却汲汲于名,急急于利,甚至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使我想起当代哲人的一句名言“美人之美,各美其美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有了过失,一靠自己“慎独”,二靠别人帮助。“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用不着气势汹汹,露眼铁睛。作为一校之长,更应海纳百川。我们大家能在同一单位工作,这是一种缘分,要倍加珍惜。要做到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

由于大家的努力,宁都中学在上世纪末升学率一度“独领风骚”,这要归功于一批仁人志士兢兢业业工作,他们是曾德生、张武宏、黄兆龙、刘恩清、宋运长、刘蓉光、温名华、陈初一、郑德新、肖仕钧、陈忠贞及一批刚入校的后起之秀,顺此表示感谢!

图文:校庆办

编辑:何琲琦

策划:廖建能

审核:李小强

审定:彭   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