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资本论选读
2023-03-21 | 阅:  转:  |  分享 
  
1







《 资本论选读 》 教 案

























林 孝 丽









2



第一卷



导 论 第一版序言和第二版跋



一 、 教学目的和要求 :

通过本篇的学习 , 了解 《 资本论 》 的研究对象 、 方法 、 结构 、 创

作过程的创作目的 , 认识 《 资本论 》 在政治经济学发展史上完成的革

命 。 明确学习 《 资本论 》 的重要意义 , 树立科学的学习态度 。

二 、 本导论重点 :

1、《 资本论 》 的研究对象 。

2、《 资本论 》 的结构 。

3、《 资本论 》 的方法 。

三 、 本篇难点 :

《 资本论 》 的研究对象和目的 。

四 、 本篇的内容

本导论内容如下 :



一 、《 资本论 》 的创作过程

《 资本论 》 是一不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 。 马克思关于 《 资本论 》

的手稿 。《 资本论 》 在政治经济学发展史上完成的革命 。

二 、《 资本论 》 的研究对象和目的

3

( 一 )《 资本论 》 的研究对象

马克思在 《 资本论 》 第一卷德文第一版序言中指出 : “ 我要在本书

研究的 , 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

系 。 ” 由此可见 ,《 资本论 》 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

( 二 )《 资本论 》 的研究目的

( 三 )《 资本论 》 的阶级性和科学性

以马克思 《 资本论 》 为核心的政治经济学是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



马克思 《 资本论 》 实现了阶级性和科学 性的统一 。

因为无产阶级的阶级利益同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完全一致

的 , 是同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所指引的方向完全一致的 , 因此无

产阶级能够以科学的态度去认识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

三 、《 资本论 》 的方法

( 一 )《 资本论 》 的研究方法是唯物辩证法 。

( 二 ) 科学抽象法是唯物辩证法的运用 。

( 三 ) 研究方法和叙述方法 。

主要是逻辑法和历史方法相统一的方法 。 在叙述采用了系统的方

法 。

四 、《 资本论 》 的结构

《 资本论 》 共分为四卷 , 第一卷研究的是直接生产过程 。 第二卷

研究资本的流通过程 。 第三卷研究的是资本主义再生产的总过程 。 第

四卷是 对剩余价值学说史的考察 。

4

五 、 学习 《 资本论 》 论的重要意义 , 树立科学的学习态度 。

《 资本论 》 是工人阶级的 “ 圣经 ” 。 是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理论武

器 。《 资本论 》 对研究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和指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实践

具有指导意义 。

五 、 复习思考题 :

1、 如何理解 : “ 我要在本书研究的 , 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

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 ” ?

2、《 资本论 》 运用的方法是什么 ?

3、 怎样学习 《 资本论 》?



5

第一篇 商品和货币



第一章 商 品



一 、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学习 , 要求学生掌握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基本内容 。 了解

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社会属性 , 抽象劳动形成价值 , 价值是被物外壳

掩盖下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 认识商品及其内在矛盾 , 揭示了货

币起源和本质 。

二 、 本章的重点

1、 商品的二因素 。

2、 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

3、 商品价值量的决定 。

4、 价值形式发展的阶段 。

三 、 本章的难点

1、 商品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的关系 。

2、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商品的价值量的关系 。

3、 价值的形式 。

四 、 本章的内容

一 、 商品的二因素 : 使用价值和价值 ( 价值实体 , 价值量 )

( 一 ) 马克思分析和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什么要从商品开始

马克思从商 品开始分析和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原因

6

( 1) 商品是资本主义社会最常见 、 最普遍的形式 。

( 2) 商品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细胞形式 。

( 3) 商品中的矛盾中隐藏着资本主义一切矛盾的萌芽 , 只有从商

品入手 , 才能揭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全部矛盾及其发展运动的规律

性 。

( 4) 商品生产是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前提 。

( 5) 建立在商品分析基础的劳动价值论是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 。

( 二 ) 商品的使用价值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 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 体

现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 。

1、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有用性或效用 , 即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 种需

要的属性 。

2、 使用价值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

3、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 它是商品必须具备的一个因素 。

4、 商品的使用价值又具有特殊性 , 它是通过交换用以满足别人的

需要而不是满足生产者自己的需要的使用价值 。

5、 在商品生产社会中 , 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

( 二 ) 交换价值和价值

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关

系或比例 。

具有不同使用价值的商品中都凝结了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 因

而可以按一定的量的比例相交换 。

7

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 , 就是商品的价值 。

价 值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 , 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

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关系是 :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或内容 , 交换

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

( 三 ) 商品的价值量

1、 劳动时间与价值量

商品的价值是质和量的统一 。

价值的质是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 , 价值的量是指价值的

大小 。

价值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 ( 劳动时间 ) 决定的 , 但价值

量不是由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 , 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决定的 。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 , 在社会

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

间 。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客观规定 , 关系着商品生产者在市场竞争中

成败得失的命运 。

2、 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同价值量的关系

简单劳动是指不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的一般劳动者都能胜任

的劳动 。

复杂劳动是指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 , 具有一定知识和技能的

劳动才能胜任的劳动 。

8

决定商品价值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 , 少

量的复杂劳动所创造的价值等于多倍的简单劳动所创造的价值 。

3、 劳动生产率和价值量的关系 。

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生产某种产品的效率或能力 , 通常由单位

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来表示 , 或以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 劳动时间

来表示 。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以及商品的价值量是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

变化的 。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 而与

体现在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成正比 。

决定劳动生产率的高低的因素 :

( 1) 生产资料的规模 、 质量和效能 。

( 2) 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及其在生产上的应用程度 。

( 3) 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 。

( 4) 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程度 。

( 5) 自然条件的优劣等 。

其中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及其在生产上的应用程度越来越显得重

要 。

( 四 )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1、 只有满足别人需要的使用价值 , 并提高交换 转到他人手中的劳

动产品才是商品 。

2、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 1) 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统一的 , 缺一就不成为商品 。 价值的

9

存在要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 , 凡是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 , 就不会

有价值 ;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 价值寓于商品的使用价值之

中 。

( 2) 使用价值与价值又是不同的 、 相矛盾的 。

① 、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 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 价

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 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

② 、 使用价值是一切有用的物品包括商品所共有的属性 , 是永恒

的范畴 ; 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属性是商品经济的范畴 。

③ 、 一切有用的物品虽然都有使用价值 , 但不是一切有用的物品

都有价值 , 使用价值的存在并不以价值的存在为前提 。

④ 、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互相矛盾 、 互相排斥 。 商品只有首先

证明具有社会使用价值 , 才能实现其价值 ; 而为了实现价值 , 又需要

先让渡使用价值 。

二 、 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二重性

( 一 ) 劳动二重性学说 “ 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

劳动二重性学说是首先由马克思批判地论证了的 。 劳动二重性学

说为劳动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科学的基础 , 为研究政治经

济学的许多重要经济范畴奠定了基础 , 它是政治经济学的基础 。

( 二 ) 具体劳动

生 产使用价值的劳动是具体的有用的劳动 。 具体劳动就是生产不

同使用价值的不同性质和不同具体形式的劳动 。

各种性质不同的具体劳动形式形成社会分工 , 社会分工和私有制

10

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生产存在的条件 。

具体劳动是人类生产的条件 。

具体劳动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的源泉 。

具体劳动反映的是人和自然的关系 。

( 二 ) 抽象的人类劳动

抽象劳动是同质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

抽象劳动形成了商品的价值 。

抽象劳动以简单劳动为计量单位 。 生产商品的劳动按复杂程度分

为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 。

抽象劳动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 经济关系 , 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

( 三 ) 生产商品的劳动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统一

1、 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 , 异质的具体劳

动创造使用价值 , 同质的抽象劳动形成价值 。

2、 商品的使用价值量和价值量的对立统一是由劳动二重性的矛盾

引起的 。

3、 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关系是 : 一方面两者是统一

的 , 是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 另一方面两者又是不同的 、 矛盾 。

具体劳动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 是劳动的永恒属性 , 是一切社会

形态都存在的永恒范畴 ; 抽象劳动反映的社会生产关系 , 是劳动的社

会属性 , 是个历史范畴 。

三 、 价值形式或交换价值

商品的价值只有通过商品与商品交换关系才能表现出来 。 价值形

11

式就是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 , 也就是交换价值 。 在货币出现后 , 一切

商品的价值都用货币来表现 , 在是价值形式长期发展的结果 。

与商品交换的发展相适应 , 价值形式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

A、 简单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

一种商品的价值偶然地表现在另一种商品之上 , 就叫做简单或偶

然的价值形式 。

等式 :

1 只绵羊 =2把斧子

在这个价值形式中 , 1、 价值表现为两级 : 等式两端的商品处在不

同的地位 , 起着不同的作用 。 等式左端的商品处于主动的地位 , 它把

自己的价值相对地表现 在另一种商品上 。 因此它处于相对价值形式地

位 。 处于等式的右端的商品则处于被动地位 , 它只是充当绵羊的等价

物 , 起着表现左边商品价值的作用 , 处于等价形式的地位 。

相对价值形式与等价形式的对立统一关系 : 统一表现为他们相互

依存 , 少了任何一方就不成其为价值形式 。 对立表现为等式两边的商

品不能同时处于相同的形式 。

在简单价值形式下 , 价值作为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凝结物的这种社

会性质还表现得不充分 。

B、 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

一种商品经常地同其他许多商品相交换 , 一种商品的价值被一系

列不同的商品表现出来 , 就叫着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 式 。

等式 :

12

2 把斧子

80 斤谷子

1 只绵羊 = 5 斤茶叶

20 尺布

3 分黄金



这个价值形式使得商品的价值本身第一次真正地被表现为无差别

的人类劳动的凝结 , 商品的价值表现得比简单价值形式更充分 。

但这个价值形式仍然存在着局限性 , 商品的相对价值表现仍不充

分 , 商品交换比较困难 。

C、 一般的价值形式 。

当一种商品从众多的商品中分离出来 , 并与一切商品交换 , 因而

成为其他商品的一般等价物时 , 价值形式便发展到一般价值形式 。

等式 :

2把斧子

80 斤谷子

5斤茶叶 =1 只绵羊

20 尺布

3分黄金

从扩大价值形式发展到一般价值形式是一次质变 , 它克服了扩大

价值形式的缺点 , 使得商品交换成为通过媒介物进行交换 , 促进了商

品交换的发展 。

13

价值形式的局限在于不利于不同地区之间的商品交换 。

D、 货币形式 。

1、 货币价值形式就是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 , 其他商品的价值都由

货币来表现的价值形式 。

等式 :

2把斧子

80 斤谷子

5斤茶叶 =3 分黄金

20 尺布

3分黄金

1只绵羊

货币是商 品交换发展到一定的阶段的自发的产物 , 是商品内在矛

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 是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分工扩大的必然结果 。

2、 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 1) 货币的本质

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 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

会经济关系 。

作为商品 , 它与其他商品一样 , 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 , 但它作为

货币又是特殊商品 : 1、 它是作为价值的直接代表存在的 , 是表现其他

商品的价值的材料 。 2、 货币的使用价值具有两重性 , 一是具有满足人

们某种需要的一般剩余价值 。 二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

四 、 商品拜物教的性质及其秘密

14

商品的神秘性质不是来源于商品的使用 价值 , 也不是来源于价值

规定的内容 , 它来源于商品形式的本身 。

商品拜物教性质的根源在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 商品交

换表面上是物与物的关系实质上是 , 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

社会关系 , 并统治着人 。

商品的拜物教性质是商品生产条件的必然产物 , 在非商品生产社

会里不存在商品拜物教 。



15

第三章 货币或商品流通



一 、 教学目的和要求 :

通过本章学习 , 使学生了解货币的的基本职能

二 、 本章重点 :

1、 价值尺度

2、 流通手段

3、 货币

三 、 本章难点 :

货币

四 、 本章内容 :



一 、 价值尺度

货币作为价值尺度 , 是商品内在 价值尺度即劳动时间的必然表现

形式 。

商品的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 。

商品的价格或货币形式 , 同商品的所有价值形式一样 , 是一种与

商品的可以捉摸的实在的物体形式不同的 , 因而只是观念的或想象的

形式 。 因此 , 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 , 只是想象的或观念的货币 。

为了用货币来衡量和比较各种商品的价值量 , 就要求货币自身的

量能够计量 , 在技术上就需要规定一种固定的货币单位 , 这种包含一

定量贵金属的货币单位极其等份 , 就是价格标准 。

16

二 、 流通手段

流通手段是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 。

以货币为媒介所进行的商品交换就是商品流通 。 公式 : 商品 ( W)

-货币 ( G) -商品 ( W)。

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 , 不能是观念上的货币 , 必须是现实的

货币 。

货币流通规律是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种所需要的货币量的规律 。

流通中货币需要量取决于 ( 1) 待流通的商品的数量 。( 2) 商品的价格

商品 。( 3) 货币的流通速度 。

纸币流通规律 : 纸币的流通规律是以货币流通规律为基础的 , 但

它有自己的特殊流通规律 。 纸币的发行量限于它象征地代表的贵金属

货币的实际流通的数量 。 如果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 , 会引

起通货膨胀 。

三 、 货币

1 、 贮藏手段职能 。

贮藏手段是指货币退出流通领域 , 当作独立的 价值形式和社会财

富的一般代表而被保存起来 。

在金属货币流通的情况下 , 货币作为贮藏手段可以起到自发调节

货币流通量的作用 , 避免出现通货膨胀 。

④ 、 支付手段职能 。

支付手段是指在商品赊购赊销过程中延期支付货款以及货币用于

清偿债务或支付赋税 、 租金 、 工资等的职能 。

17

货币作为制服手段 , 既暂时解决了因缺乏现金不能购买商品的困

难 , 又会形成债务关系链条 。 货币的制服职能产生后 , 一定时期内流

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会相应发生变化 。

⑤ 世界货币职能是指货币越出国内的流通领域 , 而在世界市场上

执行一般等价物作用的职能 。

世界货币的职能是作为 国际购买手段 、 国际支付手段 、 社会财富

代表在国家之间转移 。

五 、 复习思考题

1、 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研究为什么要从商品分析开始 ?

2、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

3、 为什么说劳动二重性是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

4、 如何理解价值实体和价值量 ? 劳动生产力的变化与商品的使用

价值量 、 价值量的变化有什么关系 ?

5、 如何正确理解相对价值形式量的变化规律 ?

6、 等价形式有什么特点 ?

7、 货币的五大职能是什么 ?



18

第二篇 货币转化为资本



第四章 货币转化为资本



一 、 教学目的和要求 :

通过本章的学习 , 使学生了解 货币是怎样转化为资本 、 劳动力商

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特点 。

二 、 本章重点 :

学习本章要掌握的重点是 :

1、 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 。

2、 劳动力的买和卖 。

三 、 本章难点 :

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及其解决 。

四 、 本章的内容



一 、 资本的总公式

1、 作为货币的货币和作为资本的货币

任何一个资本家从事生产和经营活动 , 首先要有一定量的货币 ,

货币是资本的最初的表现形式 。

作为货币的货币和作为资本的货币是有区别的 :

首先是流通的形式不同 。 作为货币的货币是商品流通形式 :

W-G-W; 作为资本的货币则是资本流通形式 : G-W-G′ 。 其次是流 通

19

的内容和目的不同 。 在商品流通中 , 流通的内容是不同使用价值的交

换 , 目的是为了获得特定商品满足消费的需要 , 在资本流通中 , 流通

的内容是终点的数量大于最初预付的货币 , 其目的是为了获得比预付

资本价值更多的价值 。 第三是流通的限度不同 。 第四是流通的主体不

同 。

2、 G - W - G ′ 是资本总公式 , 因为这一公式概括了产业资本 、 商业

资本和生息资本的共同特点 。

二 、 总公式的矛盾

1 、 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 即资本在流通中实现了价值增殖同价值规

律要求等价交换的矛盾 。 在流通过程中 , 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 , 商品

交换应是等价交换 , 因而不能发生价值增殖 ; 但是资本总公式呈现出

来的却是经过流通过程发生了价值增殖 。

2 、 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 : 资本的价值增殖既不在流通领域

又离不开流通领域 。

3 、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 解决资本总公式的

矛盾 , 就要分析价值增殖究竟发生在哪里 ? 价值增殖必然发生在 G-W

阶段的商品上 。 货币所有者必须购买到某种特殊商品 , 这种商品具有

特殊的使用价值 : 它不仅能创造价值 , 而且能创造比自身更大的价值 。

这种特殊商品就是劳动力 , 因而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

前提 。

三 、 劳动力的买和卖

1、 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 , 是人体力和脑力的 总和 。

20

2、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两个必备基本条件 : 劳动者有人身自由 ; 劳

动者丧失一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 。

3、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

劳动力作为一种特殊商品 , 它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具有不同于普通

商品的特点 :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

时间所决定的 。 它包括三部分生活资料的价值 , 即 : 维持劳动者自身

生存所必须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 劳动者繁衍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

的价值 ; 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必需的费用 。 劳动力价值的决定还

有一个重要特点 , 就是它还包括历史和道德的因素 。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的特 殊性在于它是价值的源泉 , 并且是大

于自身价值的源泉 。

( 1) 劳动力的让渡和使用在领域上是可以分离的 。

( 2) 劳动力商品在消费中 , 不是价值的灭失 , 而是价值和剩余价

值的创造 。

( 3)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不但能创造自身的价值而且能创造剩余价

值 。

五 、 复习思考题

1 怎样说明劳动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 ? 为什么

说资本是个历史范畴 ?

2、 怎样理解剩余价值不能从流通种产生 , 又不能不从流通种产

生 ?

21

3、 劳动和劳动力有什么区别 ? 为什么说劳动力是特殊的商品

4、 劳动力商品学说在马克思经济理论中所占的地位和重要意义是

什么 ?



22

第三篇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第五章 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



一 、 教学目的和要求 :

通过本章的学习 , 使学生了解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 , 认识

价值增殖过程是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 。

二 、 本章的重点 :

1、 价值形成过程

2、 价值增殖过程

三 、 本章难点 :

资本主义的价值增殖过程 。

四 、 本章内容



一 、 价值形成过程

价值形成过程 , 一方面是生产中所消耗的生产资料的价值的转移

到新产品中去的过程 , 另一方面又是生产中消耗的活劳动创造新价值

的过程 。 生产资料的价值的转移价值和活劳动新创造的价值之和构成

商品的全部价值 。

二 、 价值增殖过程 。

1、 价值增殖 , 就是资本家通过生产过程获得剩余价值 。 前面已分

析 , 商品的价值由两部分构成 , 生产资料的价值只能转移到新产品中

23

去 , 不能发生变化 ; 而购买劳动力的价值是由工人新创造的价值来补

偿 。 如果工人新创造的价值等于劳动力的价值 , 资本家就得不到剩余

价值 , 价值就没有实现增殖 。 因此 , 资本家必须把工人的劳动时间延

长到使工人新创造的价值超过劳动力的价值 , 从而实现价值增殖 。 这

个超过部分就是剩余价值 。 所以价值增殖不外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

的价值形成过程 , 这个一定点就是工人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时间 。

2、 资本主义 的生产过程

( 一 )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具有二重性 : 一方面是生产使用价值的

劳动过程 ; 另一方面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殖过程 , 因而资本主义

生产过程 , 即剩余价值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

( 二 ) 资本主义劳动过程具有两个特点 : 一是工人在资本家的监

督下劳动 ; 二是劳动产品全部归资本家所有 。

3、 剩余价值的本质

在价值增殖过程中 , 工人的劳动时间分为两部分 : 一部分是再生

产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时间 , 叫必要劳动时间 ; 另一部分是无偿地为

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 , 叫剩余劳动时间 。 这说明雇佣工人的剩

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源泉 。

剩 余价值的本质是雇佣工人创造的价值中超过劳动力价值而被资

本家无偿占有的价值部分 , 体现了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 。

五 、 复习思考题

1、 如何理解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从重来源于生产商品的劳动二

重性 ?

24

2、 这样理解价值增殖过程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

程 ?

第六章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四 、 资本的本质 。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 一 ) 资本的本质

在现实生活中 , 资本总表现为一定的物 , 但这些物本身并不就是

资本 。 资本家的生产资料之所以是资本 , 是因为它被用于榨取工人所

创造的剩余价值 。 资本的本质是体现在物上的资本主义生产关 系 。 因

此资本不是从来就有的 , 是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才产生的 , 因而资

本是一个历史范畴 。

( 二 )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1、 马克思根据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作用不

同 , 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

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 , 它在生产过程中不改变自己的价值

量 , 叫不变资本 ; 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 , 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价

值增殖 , 叫可变资本 。

2、 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大意义 。

一是进一步地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源泉 ; 二是为考察资本主义剥削

程度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





25

第七章 剩余价值率



1、 劳动力剥削程度

剩余 价值率是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比率 。

公式 :

m′ = vm =必要劳动剩余劳动

剩余价值率正确地反映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

资本家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的途径是 : 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

增加可变资本量 。

2、 产品价值在产品相应部分上的表现

我们把产品 —— 生产过程的结果 —— 分成几个量 。 一个量只代表

生产资料中包含的劳动 , 或不变资本部分 。 另一个量只代表生产过程

中加进的必要劳动 , 或可变资本部分 。 最后一个量的产品只代表同一

过程中加进的剩余劳动 , 或剩余价值 。

3、 剩余产品

我们把代表剩余价值的那部分产品称为剩余产品 。 决定剩余价值

率的 , 不是剩余价值同资本总额的比率 , 而是剩余价值同不变资本部

分的比率 , 同样 , 决定剩余产品的水平的 , 也不是剩余产品同总产品

的其余部分的比率 , 而是剩余产品同代表必要劳动的那部分产品的比

率 。 剩余价值的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决定的目的 , 同样 , 富的程度

不是又产品的绝对量来计量 , 而是由剩余产品的相对量来计量 。

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之和 , 工人生产他的劳动力的补偿价值和生

26

产剩余价值的时间之和 , 构成 他的劳动时间的绝对量 —— 工作日 。



第八章 工作日



1、 工作日的界限

工作日的最低界限是必须大于必要劳动时间 。

工作日的最高界限取决于两个因素 : 生理因素和道德因素 。

工作日的最终的确定取决于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力量对

比 。

2、 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围绕工作日长短进行的斗争 。

一方面资本家尽量延长工作日 , 另一方面工人要求把工作日限制

在正常的量内 。 工作日的长短取决于资产阶级同工人阶级之间斗争力

量的对比 。

五 、 复习思考题

1、 什么是工作日 ? 工作日的长度怎样决定 ?

2、 马克思关于工作日理论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



27

第四篇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第十章 相对剩余价值的概念



一 、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学习 , 使学生了解相对剩余价值的概念 、 相对剩余价值的形

成过程和手段 , 为以后三章分析资本主义发展不同阶段的相对剩余价

值的生产提供理论基础 。

二 、 本章重点 :

1、 相对剩余价值概念 。

2、 相对剩余价值的实现 。

3、 资本主义条件下 , 提高劳动生产力的目的

三 、 本章难点 :

1、 相对剩余价值的实现 。

四 、 本章内容



一 、 相对剩余价值概念

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的条件下 , 由于缩短不要

劳动时间 , 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产生的剩余 价值 。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以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条件的 。 这是因

为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时 , 必要劳动时间便会缩短 , 剩余劳动时

间相应延长 , 从而生产出相对剩余价值 。

28

二 、 相对剩余价值的实现 。

相对剩余价值的实现是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 。

超额剩余价值是商品的个别价值同社会价值之间的差额 。 个别资

本家提高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就是为了追求超额剩余价值 , 因为个

别企业如果率先采用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技术 , 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 就

可以使其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 , 从而获得超额剩余价值 。 但

是个别资本家获得超额剩余价值只是 一种暂时的现象 , 各个资本家为

了获得超额剩余价值 , 必然展开激烈的竞争 , 竟相改进技术 , 提高劳

动生产率 。 当新技术普遍被采用时 , 整个社会的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 ,

商品的价值相应下降 , 从而使超额剩余价值消失 , 但是 , 所有资本家

都因缩短了必要劳动时间 , 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 , 而得到相对剩余

价值 。

三 、 资本主义条件下 , 提高劳动生产力的目的是为了榨取更多的

相对剩余价值 。

提高劳动生产力来使商品便宜 , 并通过商品便宜来使工人本身便

宜 , 是资本的内在的冲动和经常的趋势 。

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 , 提高发展劳动生产力来节约劳动 , 目的

绝不是为了缩 短工作日 。 它的目的只是为缩短生产一定量商品所必要

的劳动时间 。 在资本主义生产中 , 发展劳动生产力的目的 , 是为了缩

短必须为自己劳动的工作日部分 , 以此来延长工人能够无偿地为资本

家劳动的工作日的另一部分 。

五 、 复习思考题

29

1、 相对剩余价值与超额剩余价值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 ?

2、 为什么关心生产交换价值的资本家 , 都力求降低商品的交换价

值 ?

3、 怎样认识资本与提高劳动生产力的对抗性质 ?



第十一章 协作



一 、 教学目的和要求 :

通过本章学习 , 要求学生了解协作的一般原理 , 资本主义协作的

特点 。

二 、 本章重点

1、 协作及其优越 性 。

2、 资本主义协作的特点 。

三 、 本章难点

资本主义协作的特点 。

四 、 本章内容

( 一 ) 协作及其优越性

1、 协作是资本主义生产的起点 。

资本主义生产实际上是在同一个资本同时雇佣较多的工人 , 因而

劳动过程扩大了自己的规模并提供了较大量的产品的时候开始的 。 较

多的工人在同一时间 、 同一空间 , 为生产同种产品 , 在同一资本家的

指挥下工作 , 这在历史上和逻辑上都是资本主义生产的起点 。

30

2、 协作的概念

许多人在同一生产过程中 , 或在不同的但互相联系的生产过程中 ,

有计划地一起协同劳动 , 这种劳动形式叫协作 。

3、 协作的优越性

( 1) 不 仅提高了个人生产力 , 而且创造了一种生产力 。 这种生产

力本身必然是集体力 。

( 2) 协作会使劳动者在社会接触中引起竞争心和特有的精力振

奋 , 从而提高每个人的个人的工作效率 。

( 3) 由于协作 , 劳动对象可以更快地通过劳动过程的不同阶段 。

( 4) 可以缩短制造总产品所必要的劳动时间 。

二 、 资本主义协作的特点

协作的规模取决于资本家拥有的资本量的大小 。

资本对协作的管理在内容上是二重的 , 在形式上是专制的 。

资本主义管理在内容上的二重性 , 是由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

性决定的 。

资本主义协作是协作的一个特殊历史形式 。

协作是资本主 义生产方式的基本形式 。

五 、 复习思考题

1、 协作作为一种劳动形式 , 有哪些优越性 ?

2、 资本主义协作有什么特点 ?

3、 如何认识资本主义管理的二重性 ? 加强企业管理对社会主义经

济的发展有何作用 ?

31



第十二章 分工和工场手工业



一 、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 2、 4、 5 节的学习 , 使学生了解工场手工业的作用 、 工

场手工业的资本主义性质 。

二 、 本章重点

1、 局部工人及其工具 。

2、 工场手工业内部分工和社会内部分工 。

3、 工场手工业的资本主义性质 。

三 、 本章难点

工场手工业内部分工和社会内部分工 。

四 、 本章内容

一 、 局部 工人及其工具

1、 工场手工业中局部劳动独立化为一个人的专门职能 , 提高了劳

动生产率 。

2、 工场手工业中劳动工具的分化和专门化 , 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

二 、 工场手工业内部的分工和社会内部的分工

1、 工场手工业内部分工和社会内部的分工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

2、 工场手工业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独特创造 。

三 、 工场手工业的资本主义性质

1、 工场手工业是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的一种特殊方法 , 它使工人更

32

加隶属于资本 。

2、 工场手工业为机器大工业准备了条件 。

五 、 复习思考题

1、 工场手工业这样提高劳动生产率 ?

2、 工场手工业的分工和社会 内部分工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 ?



第十三章 机器和大工业



一 、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 , 使学生了解机器和机器体系的发生和发展 , 明确

机器在资本主义社会的使用加深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

二 、 本章重点

1、 机器的发展 。

2、 机器的价值向产品的转移 。

3、 机器生产对工人的直接影响 。

4、 工厂 。

三 、 本章难点

1、 机器的价值向产品的转移 。

2、 机器生产对工人的直接影响 。

四 、 本章内容

一 、 机器的发展

( 一 ) 1、 机器和手工工具的区别 。

33

2、 机器的产品和发展 。

3、 多种机器的协作和机器体系的区别 。

( 二 ) 机器 的使用决定劳动过程的社会化 。

二 、 机器的价值向产品的转移

1、 机器使产品更加便宜 。

2、 机器的生产率和资本主义使用机器的界限 。

三 、 机器生产对工人的直接影响

1、 机器对补充劳动力的占有 。

2、 机器在资本主义社会的使用创造了延长工作日的新条件和新动

机 。

3、 机器的资本主义使用提高了工人的劳动强度 , 资本家榨取了更

多的剩余价值和工人身体健康受到严重损害 。



五 、 复习思考题

1、 怎样了解机器生产率和机器使用的资本主义界限 ?

2、 为什么说机器在资本主义社会的使用加深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

盾 ?



34

第六篇 工 资



第十 七章 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转化为工资



一 、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学习 , 要求学生理解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工资的本质 , 工资的

形式怎样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 , 明确工资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

价格的原因 。

二 、 本章重点

1、 工资的本质 。

2、 工资的表现

三 、 本章难点

工资的本质

四 、 本章内容



1、 劳动不是商品没有价值 , 也没有价格 。 因为任何商品在出卖之

前必须独立存在 , 但劳动在资本家雇佣工人时还没有开始 ; 劳动是形

成价值的实体 , 和价值的内在尺度 , 但它本身没有价值 。 如果说劳动

是商品 , 就会否定价值规律 , 或者否定剩余价值规律 。 劳动只 有在工

人被雇佣以后才开始 , 这时劳动已属于资本家而不属于工人自己 , 工

人出卖不属于自己所有的东西 。 因此 ,

2、 资本主义工资的实质

35

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

工资在现象上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 它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

的实质 。

3、 工资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的这种假象的必然性

五 、 复习思考题

1、 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什么 ?

2、 为什么说工资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 ?



第十八章 记时工资



“ 我们记得 , 劳动力总是按一定时期来出卖的 。 因此 , 直接表现

劳动力的日价值 、 周价值等等的转化形式 , 就是 记时工资形式 ,也就是

热工资等等 。 ” 由此 , 可以看出 , 计时工资是指按工人劳动时间支付的

工资 。



第十九章 记件工资



计时工资是指按工人生产的产品数量或所完成的工作量所支付的

工资 , 因此它 “ 无非是记时工资的转化形式 , 正如记时工资是劳动力

的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一样 。

记件工资的特点 : 一 、 产品必须具有平均质量 , 记件价格才能得

到完全的支付 。 从这方面说 , 记件工资是克扣工资和进行资本主义欺

36

诈的最丰富的源泉 。

二 、 记件工资给资本家提供了一个十分确定的计算劳动强度的尺

度 。 只有体现在一个预先规定的并由经验确定的商品量中的劳动时间 ,

才被看作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 并当作这种劳动时间来支付报酬 。

既然劳动的质量和强度在这里是由工资形式本身来控制的 , 那么 ,

对劳动的监督大部分就成为多余的了 。



第二十章 工资的国民差异



一 、 比较不同国家工资时 , 必须考虑道决定劳动力的价值量变化

的一切因素 。 这些因素包括 : 自然的和历史地发展起来的首要的社会

必需品的价格和范围 , 工人的教育费用 , 妇女劳动和儿童劳动的作用 ,

劳动生产率 , 劳动的外延和内含量 。

二 、 比较方法 : 首先把不同国家同一行业的平均日工资化为长度

相等的工作日 。 在对日工资作了这样的换算后 , 还必须把记时工资 换

算为记件工资 , 因为只有记件工资才是计算劳动生产率和劳动内含量

的尺度 。

三 、 这样认识各国工资差异 : 生产效率较高的国民劳动是强度大

的劳动 。 生产的商品的售价高于国际市场价格 , 表现为更多的货币 。

资本主义生产发达的国家名义工资虽然高 , 实际工资不一定高 。

资本主义生产发达的国家日工资 、 周工资较高 , 相对的劳动价格

较低 。

37

五 、 复习思考题

以下是第十七 、 十八 、 十九 、 二十章的复习思考题

1、 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是什么 , 解决资本总公式的关键是什么 ?

2、 劳动力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在哪里 ?

3、 价值增殖过程是怎样的 , 其本质是什 么 ?

4、 什么剩余价值 , 剩余价值的本质是什么 ?

5、 什么是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 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

是什么 ?

6、 为什么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经济规律 ?

7、 剩余价值生产方法有哪些 , 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

8、 资本主义工资的实质是什么 ? 资本主义工资的形式有哪些 ?



38

第七篇 资本的积累过程



一 、 教学目的和要求 :

本篇通过对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的分析 , 阐明了资本的来源 , 揭

示了资本积累的必然性 , 说明资本积累的一系列后果 , 从而科学地阐

明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 。 通过本篇的学习 , 了解剩余价值

是怎样 转化为资本的 , 理解资本积累的必然性 , 掌握资本积累的作用

后果 。

二 、 本篇重点 :

1、 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

2、 资本积累的必然性 。

3、 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 。

4、 资本主义相对人口过剩 。

5、 无产阶级的贫困 。

6、 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和历史趋势 。

三 、 本篇难点 :

1、 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与资本积累 。

2、 资本有机构成 。

四 、 本篇内容 :







39

第二十一章 简单再生产





一 、 生产和再生产

再生产是指不断重复不断更新的生产过程 。

社会再生产的内容 : 社会再生产一方面是物质资料再生产 , 另一

方面又是生产关系再生产 , 因此社会再生产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生产

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

二 、 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是性质

1、 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是指资本家把剥削来的剩余价值全部用于

个人消费 , 再生产只是在原有的规模上重复进行 。

生产具有资本主义形式 , 再生产也就具有同样的形式 。 在资本主

义生产方式下 , 劳动过程只表现为价值增殖过程的手段 。 同样 , 再生

产也只表现为把预付价值作为资本即作为自行增殖的价值来再生产的

手段 。

2、 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的特点 。

分析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 , 可以发现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一些重

要特点 :

( 1) 资本家付给工人的工资即可变资本是工 人自己创造的 。

( 2) 不仅可变资本而且资本家的全部资本归根到底都是由工人创

造 。

( 3) 工人的个人消费也从属于资产阶级 , 是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必

40

要条件 。

由此 , 资本主义再生产不仅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 , 而且是生产关

系的再生产 。



第二十二章 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



一 、 规模扩大的资本主义生产过程 。 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转变为

资本主义占有规律

1、 资本积累及资本积累所需的条件

资本积累 : 把剩余价值当作资本使用 , 或者说 , 把剩余价值再转

化为资本 , 叫做资本积累 。

积累条件 : 要积累 , 就必须把一部分剩余产品转化为资本 。 能够

转化为资本的 , 是在劳动过程中可使用的物品 , 即生产资料 , 以及工

人用以维持姿势的物品 , 即生活资料 。 所以 , 一部分年剩余劳动必须

用来制造追加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 。 他们要超过补偿预付资本所需

的数量 。 总之 , 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 , 只是因为剩余产品已经包含了

新资本的物质组成部分 ; 要使这些物质组成部分真正执行资本的职能 ,

资本家还需要追加劳动力 。

2、 商品所有权规律转变为资本主义占有规律 。

第一 , 用于扩大再生产的资本从一开始就全部是工人创造的剩余

价值转化而来 。 第二 , 用于扩大再生产的追加资本不仅是剥削工人的

结果 , 而且是进一步扩大对工人剥削的手 段 。 第三 , 劳动力买卖的真

41

实内容是资本家用他不付等价物而占有工人劳动的一部分 , 来换取更

大量的工人活劳动 。 因为资本家用来购买劳动力的资本 , 是他无偿占

有的剩余价值转化而来的 ; 同时 , 资本家还把一部分剩余价值作为追

加资本 , 用来购买追加的劳动力 , 为资本家无偿地占有更多的剩余价

值创造条件

资本主义占有规律的实质

资本主义占有规律并不违反商品生产规律 , 而是对这一规律的的

运用 。

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转化为资本主义占有规律的关键 。

3、 资本积累极其实质

1、 资本积累就是把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 , 即剩余价值资本化 。

剩余价值是资本积 累的唯一的源泉 , 资本积累又是扩大再生产的重要

源泉 。

2、 资本积累的实质是 : 资本家利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进行资本

积累 , 扩大生产规模 , 从而进一步无偿地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 。

二 、 几种同剩余价值分为资本和收入的比例无关但决定积累量的

情况 : 劳动力的剥削程度 ; 劳动生产力 ; 所使用的资本和所消费的资

本之间的差额的扩大 ; 预付资本的量

1、 劳动力的剥削程度的提高有利于资本积累 。

2、 劳动生产力的提高有利于资本积累 ; 劳动生产力的提高使一定

量的剩余价值的产品量的增加 , 使商品变得便宜 , 可以加速资本周转 。

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劳动生产率提高 。 资本在生产中的潜能提高 。

42

3、 所使用的资本和所消费的资本之间的差额的扩大 。

4、 预付资本量的增加 。



第二十三章 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



一 、 资本构成不变 , 对劳动力的需求随着积累的增而尔增长

1、 资本有机构成

资本构成可以从两方面来考察 : 一方面 , 从物质形态看 , 资本是

由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构成 , 它们之间的比例由生产的技术

水平决定 , 这种反映技术水平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叫做资

本的技术构成 。 另一方面 , 从价值形态看 , 生产资料价值表现为不变

资本 , 劳动力价值表现为可变资本 ,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例叫做

资 本的价值构成 。 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 , 并且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

的资本的价值构成就叫做资本有机构成 , 用 c: v 表示 。

2、 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趋势 。

这是因为资本家为了追求更多的剩余价值和在竞争中取胜 , 必然

会不断改进企业技术装备 , 提高劳动生产率 , 结果在全部资本中 , 不

变资本所占的比重增大 , 可变资本所占的比重相对缩小 。

二 、 在积累和伴随积累的积聚过程中 , 资本可变部分相对减少

1、 资本积累过程中 , 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表现为资本有机构成的提

高 ; 资本技术构成的提高 , 引起资本价值构成的变化 , 由此引起资本

有机构成的 提高 , 使得可变资本相对减少 , 但并不排斥它的绝对量的

43

增加 。

2、 资本有机构成提高 , 又是以个别资本的增大为前提 。

这是因为 : 单个资本增大了才有条件采用先进的技术和机器设备 ,

提高劳动生产率 , 促进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 。

资本的增大是通过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两条途径来实现的 。 资本

积聚是指单个资本依靠剩余价值的转化来增大自己的资本总额 。 资本

集中是指把原来分散的众多中小资本合并成为少数的大资本 。 资本集

中是借助于竞争和信用这两个强有力的杠杆来实现的 。

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的区别和联系 。

区别 : 第一 , 由于资本积累是依靠剩余价值的资 本化而实现的 ,

因此它会增大社会资本总额 ; 而资本集中只是原有的资本的重新组合 ,

所以它不会增大社会资本总额 。 第二 , 资本积聚要受到社会财富绝对

增长的限制 , 因此增长缓慢 ; 而资本集中则不存在这种限制 。 第三 ,

对于增大个别资本来说 , 资本集中快于资本积聚 。

联系 : 一方面 , 资本积聚的增长 , 必然加速资本集中的进展 。 另

一方面 , 资本集中的速度加快了 , 又会反过来促进资本积聚的发展 。

三 、 相对过剩人口或产业后备军的累进生产

1、 相对过剩人口是指对于资本的需要来说 , 劳动力的供给超过了

资本对它的需要 。

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的人口规 律 。

2、 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 。

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 , 同资本积累过程中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

44

的趋势有着密切关系 。 一方面 , 由于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 , 资本对劳

动力的需求会相对有时绝对地减少 , 因为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就意味着

可变资本在社会总资本中所占的比重相对减少 , 即资本对劳动力的需

求相对减少 。 另一方面 , 随着资本积累的进行 , 劳动力的供应却日益

绝对地增加 。 因为妇女和儿童 、 破产的小生产者和某些破产的中小资

本家也沦为雇佣工人 , 即相对过剩人口 。

3、 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

这是因为 : 第一 , 相对过剩人口 是可以随时调节和满足不同时期

资本对劳动力的需要的产业后备军 。 第二 , 大量的失业人口的存在 ,

有利于资本家对在业的工人的剥削 。

四 、 相对过剩人口的形式 。

相对过剩人口的形式包括 : 流动过剩人口 、 潜在的过剩人口 、 停

滞的过剩人口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了 “ 结构性 ” 失业 。

三 、 无产阶级的贫困

1、 无产阶级贫困是资本主义积累规律作用的必然结果 。 因为随着

资本积累的不断增长 , 必然造成社会的两极分化 , 一极是资产阶级财

富的积累 , 另一极是无产阶级贫困的积累 。

2、 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无产阶级贫困 , 具体表现为两种形式 : 第一 ,

无产阶级的相对贫 困 , 即在资本主义国家的全部国民收入中 , 无产阶

级所占有的比重和资产阶级所占有的比重相比日益相对地下降 。 第二 ,

无产阶级的绝对贫困 , 即在资本主义制度下 , 无产阶级的生活状况有

时会出现绝对恶化 。

45

四 、 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

1、 资本主义积累一般规律的内容

随着资本积累的不断增长 , 一方面社会财富越来越集中在资产阶

级手中 , 另一方面 , 社会财富的创造者 —— 无产阶级的生活却极不安

定 , 失业人数不断增加 , 许多人陷于待救济的贫困境地 , 资本主义积

累的一般规律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积累同资产阶级财富的积累以及

无产阶级贫困积累之间内在的 、 本 质的 、 必然的联系 。 资本主义积累

一般规律的作用的必然后果是 : 无产阶级创造的大量的财富被资产阶

级无偿占有 , 反过来给无产阶级带来恶劣的后果 。

2、 资本主义积累一般规律揭示的问题

资本主义积累一般规律尖锐地揭露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无产阶级同

资产阶级之间利益的根本对立和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 , 指出了无产阶

级要从根本上改变自己的地位就必须推翻资本主义制度 。



第二十四章 所谓原始积累



7、 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

1、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产生 。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通过资本的原始积累而确立的 。 资本的原始

积 累过程就是通过暴力手段 , 使直接生产者与生产资料分离 , 并把生

产资料和社会财富集中到少数人手中的过程 。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的建立 , 便产生了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

46

盾 , 即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

2、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激化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后 , 随着资本集中的进行 , 资本越来越社

会化 , 这主要表现在 :

第一 , 在规模日益扩大的资本主义企业里 , 生产资料成为许多人

共同使用的社会生产资料 , 产品也变成了许多人共同协作生产出来的

社会产品 。

第二 , 各个企业和各个部门之间的社会分工和专业化不断发展 ,

它们之间互相依赖互 相制约 , 的协作关系日益密切 。 第三 , 分散的地

方市场逐渐汇合成为统一的国内市场 , 进而又突破国家和民族的界限 ,

形成和发展为世界市场 。

资本主义生产的高度社会化 , 客观上要求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归

社会共同占有 , 这样才能适合生产力的社会性质 。 但在资本主义积累

的过程中 , 由于竞争的加剧 , 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却越来越集中在少

数资本家手中 , 这表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更加激化了 。

3、 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

资本主义矛盾的激化 , 充分表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越来越成为社

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障碍 ; 同时 , 资本主义积累的发展 , 不仅

为自己的灭亡 准备了客观物质条件 , 即社会化大生产 , 而且还为变革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准备了社会力量 , 即无产阶级 。 总之 , 资本主义基

本矛盾的加剧 , 成分表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的要求 。 资本主义制度必然灭亡 , 社会主义制度必然胜利 , 这就是资

47

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 。



五 、 复习思考题

1、 什么是生产与再生产 ?

2、 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和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特点是什么 ?

3、 什么是资本积累 ? 资本积累的实质是什么 ?

4、 怎样理解资本主义资本积累的必然性 ?

5、 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有哪些 ?

6、 什么是资本有机构成 , 资本主义资本有机构 成的变化趋势是什

么 , 其途径有哪些 ?

7、 什么是人口相对过剩 , 人口相对过剩的形式有哪些 , 为什么人

口相对过剩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

8、 无产阶级贫困有哪几种 ?

9、 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是什么 , 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是什么 ?



48

第二卷



第一篇 资本形态变化及其循环



一 、 学习目的和要求

本章考察单个产业资本运动的规律和特点 。 学习本篇 , 主要是理

解和掌握资本运动的全过程及其连续性 , 资本运动的速度及资本周转

速度对剩余价值的影响 。

二 、 本章重点 :

1、 产业资本循环的阶段 、 形式 。

2、 产业资本循环的条件 。

3、 资本周转速度 。

4、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

5、 预付资本的总周转 。

6、 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的影响 。

三 、 本篇难点 :

1 资本循环的三种职能形式

2、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对资本周转速度的影响 。

3、 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的影响 。

四 、 本篇内容 :



49

第一章 货币资本的循环



一 、 第一阶段 G— W, 即购买阶段 。

在货币资本循环中 , 货币资本购买作为资本主义生产要素的劳动

力和生产资料 , 而且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数量上要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 。

货币资本的职能是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 , 为生产剩余价值准备

条件 , 这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 基本特征 。

货币的职能同时成为资本的职能的社会条件是生产资料和劳动力

的分离 。。

二 、 第二阶段生产资本的职能

第二阶段是生产阶段 。 产业资本家使用购买到的劳动力和生产资

料进行生产 , 生产出包含剩余价值的商品 。 生产阶段是资本循环过程

的决定性阶段 。 资本经过生产阶段 , 就转化为商品资本 。

三 、 第三阶段 W’— G’ , 即销售阶段 。 产业资本家把生产阶段生

产出来的包含剩余价值的商品卖出去 , 实现价值和剩余价值 。 经过销

售阶段 , 商品资本就转化为货币资本 。

在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中 , 购买阶段和销售阶段属于流通过程 ,

生产阶段是生产过程产业资本 循环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 。

2、 产业资本循环的三种职能形式及其职能 。

产业资本在循环运动中 , 依次采取了货币资本 、 生产资本 、 商品

资本三种职能形式 , 它们分别执行者不同的职能 :

货币资本的职能是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 , 为生产剩余价值准备

50

条件 。

生产资本的职能是使劳动力生产资料以资本主义的方式相结合 ,

在生产过程中生产剩余价值 。

商品资本的职能是通过商品的销售实现包含在商品中的价值和剩

余价值 。

3、 在资本循环中 , 顺序采取货币资本 、 生产资本 、 商品资本三种

形式 , 接着又放弃这些形式 , 并在每一种形式中完成相应的职能的资

本 叫产业资本 。 它包括工业 、 农业 、 建筑业等各个物质生产部门的资

本 。



第四章 循环过程三种公式



( 一 ) 产业资本的现实循环是三个循环形式的统一

1、 货币资本循环 。

货币资本循环是以货币资本为出发点和回归点的运动 。

货币资本循环的特点 :

( 1) 货币资本循环的起点和终点都是货币资本 , 形式相同 , 但性

质不同 , 数量不等 。

( 2) 货币资本循环又是产业资本循环最片面的表现形式 。

2、 生产资本循环 。

生产资本循环是从生产开始 , 并以生产资本为终结的运动 。

生产资本循环的特点 :

51

( 1) 循环的起点终点都是生产资本 , 因此 , 生产资本循 环本身就

表明循环过程是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 。

( 2) 生产资本循环直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 。

( 3) 生产资本循环具有片面性 。

3、 商品资本循环 。

商品资本循环是从商品资本开始又回到商品资本的运动 。

商品资本循环的特点 :

( 1) 商品资本循环的起点和终点都是已经包含者剩余价值的商品

资本 。

( 2) 起点和终点 W''都不是流通过程的结果 , 而是生产过程的结

果 。

( 3) 商品资本循环一开始的流通过程就是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实现

问题 。

( 4) 商品资本循环也具有片面性 。

四 、 产业资本循环的两个必备条件

产业资本循环连续不断的进行 , 必 须具备两个条件 :

第一 , 必须保持产业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并列存在 , 即资

本必须按一定的比例分割为货币资本 、 生产资本 、 商品资本三个部分 。

第二 , 必须保持产业资本的每一种职能形式的依次转化 , 在时间

上相继进行 , 即每一种职能资本都必须连续不断地通过资本循环的三

个阶段 , 相继地进行转化 。

产业资本循环是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 。 产业资本的三种只能形式

52

在空间上要并列存在 , 在时间上要相继进行转化 。 与此相适应 , 产业

资本必然在空间上并列存在者货币资本循环 、 生产资本循环 、 商品资

本循环 。 因此 , 产业资本循环 , 实际上都是同时处在三种循环形式之

种 , 是三种形式的统一 。

五 、 复习思考题

1、 什么是资本循环 ?

2、 什么叫产业资本 , 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和三种职能是什

么 ?

3、 为什么说货币资本循环是资本循环的一般形式 ?

4、 为什么说资本循环的第三阶段是最困难的阶段 ?

5、 为什么说产业资本循环是三种循环后形式的统一 ?

6、 如 何了解产业资本循环顺利进行的条件 ?

7、 产业资本循环所包含的矛盾有哪些 ?

8、 产业资本流通与一般商品流通的区别和联系何在 ?

9、 学习马克思关于资本循环三个循环统一的理论 , 对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有哪些指导意义 ?



第二篇 资本周转



第七章 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



一 、 什么叫资本周转

53

资本周转是指不断重复 、 周而复始的资本循环过程 。

二 、 资本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

产业资本的周转速度 , 可以从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两个方面来考

察 。

1、 资本周转时间 , 就是产业资本家从预付一定形式的资本开始 ,

经过资本循环 , 实现了价值的增殖 , 回到 原来资本形式为止所经历的

时间 。 它包括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 。

2、 资本周转次数 。 资本周转次数是指在一定时间以内资本所经历

的周期循环的次数 。

这里的一定时间通常是以一年为计量单位 。 如果用 U 表示计量单

位 “ 年 ” , 以 u 表示资本周转一次的时间 , 以 n 表示周转次数 , 则 : n= uU 。

3、 资本周转速度与资本周转时间成反比 , 而与周转次数成正比 。



第八章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一 、 形式的区别

资本周转速度还取决于生产资本的构成 , 即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的比例 。

( 一 )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划分的 依据 、 含义及对资本周转速度

的影响 。

1、 划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根据是生产成本不同部分在资本运

动中的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 。

54

2、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

固定资本是以机器设备 、 厂房 、 工具等劳动资料形式存在的生产

资本 。 它的价值是按照在使用过程中的磨损程度 , 一部分一部分地转

移到新产品中去的 , 产品出售后又一部分一部分地收回 , 并经过多次

生产过程才实现其全部价值的周转 。

流动资本是指以原材料 、 辅助材料等形式存在的和用于劳动力的

那部分生产资本 。 劳动对象的价值一次转移到新产品中去 , 并随着商

品的出售一次地收回 ; 用于劳动力的资本价 值也是一次投入生产过程 ,

其价值是由雇佣工人活劳动重新创造出来的 , 并随着商品出售一次全

部收回 。

由于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特点 , 固定资本在

生产资本中所占的比重越大 , 资本的周转速度就越慢 ; 反之 , 流动资

本在生产资本中所占的比重越大 , 资本的周转速度就越快 。

( 二 )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划分与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

的不同 。

1、 划分的依据不同 。 前者是根据资本的价值周转方式划分的 ; 后

者是依据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的作用来划分的 。

2、 划分的内容不同 。 不变资本包括用于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资

本 , 而 固定资本只包括用于劳动资料的资本 。 可变资本只是用于劳动

力的资本 , 而流动资本却包括用于劳动对象和劳动力的资本 。

3、 划分的目的不同 。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划分是为了揭示资本

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的不同影响 ; 而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

55

分则是为了揭示可变资本是剩余价值的真正的源泉 , 从而揭示资本主

义剥削的秘密 。

二 、 固定资本的组成部分 , 补偿 、 修理和积累

1、 固定资本的损耗分为有形损耗和无形损耗两种 。

有形损耗 ( 又叫物质损耗 ), 是指固定资本的物质要素由于使用以

及自然力的作用而造成的损耗 。

有形损耗是指固定资本在去其有效 使用期限内 , 由于技术的进步

而引起的价值上的损失 。

2、 固定资本的折旧和更新 。

固定资本按照它的磨损程度转移到新产品去的价值 , 以折旧基金

的形式从产品销售收入中提取并积累起来 , 用于更新固定资本 , 这种

做法叫折旧 。

根据固定资本损耗的程度以货币形式逐年提取的固定资本补偿金

就是折旧基金或折旧费 。

固定资本的折旧率是指折旧费与固定资本原始价值的比率 。

固定资本的更新同折旧率之间存在一种必然联系 , 折旧率太高或

太低或影响到固定资本的更新 。



第九章 、 预付资本的总周转 。 周转周期



一 、 预付资本的总周转

1、 预付资本总周转是指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在一年内的平均周

56

转 。

计算预付资本总周转速度的公式是 :

预付资本一年中的 = 一年中固定资本周转价值总额 +一年中流动资本周转价值总额

总周转次数 预付资本总额

2、 影响预付资本总周转速度的因素 。

一是资本的周转时间 , 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与周转时间成反比 。

二是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本身的周转速度 , 它们的周转速度与预付资

本总周转速度成正比 。 三是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 , 预付资本总

周转速度与固定资本比重成反方向变化 , 与流动资本的比重成正方向

变化 。

二 、 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1、 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的影响 。

第一 、 直接影响预付资本量 。 加快资本周转速度 , 可以节省预付

资本 , 特别是节省流动资本的预付量 。

第二 、 直接影响年剩余价值量 。 资本周转速度越快 , 可变资本的

周转速度也越快 , 一定量的可变资本所发挥的实际作用就越大 , 因而

可以创造出更多的剩余价值 。 可见 , 资本周转速度与年剩余价值量是

成正比的 。

第三 、 直接影响年剩余价值率 。 如果以 M 表示年剩余价值量 , 以

m′ 表示年剩余价值率 , 则 M′ =M/v=m′ nv/v=m′ n。 资本周转速度

越快 , 年剩余价值量就越多 , 年剩 余价值率也越高 。 可见 , 资本周转

速度与年剩余价值率成正比 。

2、 年剩余价值率与剩余价值率是不同的 。 首先 , 它们从不同的方

57

面来表现资本家对工人剥削关系 。 剩余价值率表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

削程度 ; 年剩余价值率表示预付可变资本的在一年中的增殖程度 。 其

次 , 一般来说 , 年剩余价值率大于剩余价值率 。

3、 资本循环和周转理论对社会主义生产经营有现实指导意义 。

首先 , 资本循环理论的中心问题是资本运动的连续性 。 为保证资

本循环的连续性的两个条件 , 撇开它的资本主义性质 , 对社会主义企

业资本的运动同样适用 。

其次 , 资本周转的中心是加快资本的周 转速度 , 这一理论撇开它

的资本主义性质 , 社会主义企业资本的运动同样适用 。 加快企业资本

的周转速度 , 才能节省预付资本 , 带来更多的盈利 。

五 、 复习思考题

1、 什么是资本周转 , 资本周转速度与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的关系

是什么 ?

2、 什么是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 它们对预付资本周转速度的影响

是什么 ?

3、 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是什么 ?

4、 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理论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有什么指

导意义 ?



58

第三篇 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



一 、 教学目的和要求 :

本篇考察社会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过程 。 学习本篇 , 中心是掌握

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 , 了解社会资本运动所要求的比例关系 。

二 、 本篇重点 :

1、 社会总产品的实现和构成 。

2、 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 。

3、 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 。

三 、 本篇难点 :

1、 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是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的问题 。

2、 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

四 、 本篇内容 :



第二十章 简单再生产



一 、 问题的提出

( 一 ) 个别资本和社会资本

1、 个别资本或单个资本 , 是指在各个资本主义企业中各 自 独立 发

挥资本职能的资本 。 社会总资本或社会资本 , 是指 互相联系 , 互相依

存的所有单个资本的总和 。

2、 社会 资本的运动 , 是指互相交错 , 互为条件的单个资本运动的

59

总和 。 单个资本运动与社会资本运动既有共同点 , 又有区别 。

( 二 ) 分析社会资本再生产 , 必须以 商品资本循环公式 为基础 。

1、 年产品 , 是指社会各个物质部门在一定时期内 ( 通常是以年为

单位 ) 所生产的 全部物质资料 的总和 。

2、 年产品是考察社会资本运动的 出发点 。 因为只有社会总产品 ,

才既包括用于生产消费的生产资料 , 又包括用于个人生活消费的生活

资料 。

3、 年产品的实现即社会总产品的补偿 , 包括 价值补偿 和 实物补偿

两个方面 。 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 , 是指社会总产品各个组成部分的

价值 , 如何 通过商品销售以 货币形式 收回 。 社会总产品的实物补偿是

指资本家和工人如何购买到所需要的 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 的问题 。

4、 年产品 的 实现问题是考察社会资本运动的核心问题 。 因为社会

总产品的价值补偿是社会资本运动正常进行的基础 ; 社会总产品的物

质替换是保证社会资本运动正常进行的关键 。

( 三 ) 分析社会资本再生产要从分析简单再生产开始

1、 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是指在原有的规模上重复生产 。 特点是全

部剩余价值用于资本家个人消费 , 没有资本积累 。

2、 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征不是简单再生产而是扩大再生产 。 然而

马克思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和流通是 从简单再生产开始 。 这是因为 ,

第一 , 理论上 , 分析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主要困难发生在简单再生

产的实现上 。 第二 , 简单再生产是扩大再生产的基础 。

二 、 社会生产的两个部类

60

( 一 ) 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的两个基本原理

1、 社会总产品的构成 。

社会总产品的构成可以从实物形式和价值形式两个方面进行分

析 。

从价值形式上看 , 社会总产品分为不变资本 ( c) 可变资本 ( v)

和剩余价值 ( m) 三个部分组成 。

从实物形式上看 , 社会总产品按其 最终用途 分为 生产资料 和 消费

资料 两大类 。 与此相适应 , 社会生产便分为两大部类 , 即制造生产资

料的部类 ( 第一部类 ) 和制造消费资料的部类 ( 第二部类 ) 。

2、 资本主义社会总产品的价值构成和实物构成 , 以及社会生产两

大部类的原理 , 是考察社会资本再生产的两个基本理论前提 。

( 二 ) 简单再生产的图式及各种交换的三大要点

在社会资本再生产条件下 , 社会总产品通过三个方面的交换来实

现的 。 第一 , 第一部类内部各部门各企业之间的交换 。 即 Ⅰ 4000c 所代

表的这部分产品 , 通过第一部类内部各部门各企业之间的交换实现 。

第二 , 第二部类内部各部门各企业之间的交换 。 即 Ⅱ ( 500v+500m) 所

代表的产品 , 通过第二部类内部各部门各企业之间的交换实现 。 第三 ,

两大 部类之间的交换 。 即 Ⅰ ( 1000v+1000m) 和 Ⅱ 2000c 这两部类产品

通过两大部类之间的交换实现 。 三大交换关系可用下列图式表示 :







61

Ⅰ 4000c+1000v+1000m=6000





Ⅱ 2000c+500v+500m=3000



经过以上三方面的交换 , 社会总产品的各个组成部分在价值上得

到了补偿 , 在实物上得到了替换 , 即社会总产品全部实现 , 下年度的

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可正常进行 。

三 、 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从简单再生产条件下社会 总产品的实现过程 , 可以看出社会资本

简单再生产的如下三个实现条件 。

1、 Ⅰ ( v+m) =Ⅱ c。

这是基本实现条件 。 这个条件表明 : 在简单再生产条件下 , 社会

生产两大部类之间存在着互为条件 , 密切联系的内在关系 。 即第一部

类提供给第一部类生产资料和第二部类对生产资料之间 , 第二部类提

供给第一部类的消费资料和第一部类对消费资料的需要之间 , 必须保

持一定的比例关系 。

2、 Ⅰ ( c+v+m) =Ⅰ c+Ⅱ c。

这是由基本实现条件派生出来的实现条件 。 它表明 : 整个社会的

生产资料生产与两大部类对生产资料的需求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 ,

两者必须保持 一定的比例关系 。

3、 Ⅱ ( c+v+m) =Ⅰ ( v+m) +Ⅱ ( v+m)。 这也是由基本实现条

62

件派生出来的实现条件 。 他表明 : 整个社会消费资料生产与两大部类

的工人和资本家对消费资料的需求之间 , 存在着内在的联系 , 两者必

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 。



第二十一章 积累和扩大再生产



一 、 扩大再生产的物质前提和产品

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要具备两个前提条件 :

1、 Ⅰ ( v+m) >Ⅱ c。 这是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前提条件 。 它表明 :

第一部类生产的生产资料除了维持两大部类简单再生产需要以外 , 还

必须有一个余额 , 为扩大再生产提供追加的生产资料 。

2、 Ⅱ ( c+m+m/x) >Ⅰ (v+m/x)。 它表明 :第二部类生产的消费资料

除了满足两大部类资本家和工人对消费资料的需要外 , 还必须有一个

余额 , 满足两大部类扩大再生产对追加的消费资料的需要 。

二 、 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过程

对于扩大再生产 , 马克思进行 分析的图式是 :

Ⅰ 4000c+1000v+1000m=6000

Ⅱ 1500c+750v+750m=3000

假定第一部类的资本家把剩余价值 1000 中的一半 500m 用作追加

的资本 , 两大部类的其它条件都不变 , 将剩余价值按照扩大再生产的

要求重新组合 , 上述图式及三大交换关系就变 为下面的图式 :

Ⅰ 4000c+400△ c+1000v+100△ v+500m/x=6000

63





Ⅱ 1500c+100△ c+750v+50△ v+600m/x=3000



从重新组合的图式可以看到 , 扩大再生产的实现过程同简单再生

产一样 , 也是通过三方面的交换关系而实现的 :

第一 , Ⅰ 4000c+400△ c, 是通过第一部类内部交换实现的 。

第二 , Ⅱ 750v+50△ v+600m/x, 是通过第二部类内部交换而实现

的 。

第三 , Ⅰ 1000v+100△ v+500m/x 和 Ⅱ 1500c+100△ c, 是通过两大

部类之间相互交换而实现的 。

三 、 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从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过程分析中 , 可以看出扩大再生产

的三个条件 :

1、 Ⅰ ( v+△ v+m/x) =Ⅱ ( c+△ c)。 这是基本实现条件 。 它表明 ,

在扩大再生产中 , 第一部类提供给第二部类的生产资料同第二部类对

生产资料的需要之间 , 以及第二部类提供给第一部类的消费资料同第

一部类对消费资料的需要之间 , 客观上要求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 。

2、 从扩大再生产的基本条件可以引申出两个派生实现条件 :

第一 , Ⅰ ( c+v+m) =Ⅰ ( c+△ c) +Ⅱ ( c+△ c)。 它表明 , 第一 部

类 的生产资料生产和两大部类对生产资料的需要之间 , 必须保持平衡

关系 。

64

第二 , Ⅱ ( c+v+m) =Ⅰ ( v+△ v+m/x) +Ⅱ ( v+△ v+m/x)。 它表

明 , 第二部类新生产的全部消费资料 , 同两大部类的工人和资本家对

消费资料需要之间 , 必须保持平衡关系 。

五 、 复习思考题

1、 什么是年总产品 , 年总产品的实现包括哪两个层次 ?

2、 为什么年总产品的实现问题是考察社会资本运动的核心问题 ?

3、 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过程和实现条件是什么 ?

4、 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实现 的前提条件 、 实现过程和实现条件是

什么 ?



















65

第三卷

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



第一篇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和

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



一 、 学习目的和要求

本篇考察了利润和平均利润 。 通过本篇的学习 , 掌握剩余价值转

化为利润 、 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 、 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 价值转

化为生产价格等问题 。

二 、 本篇重点

1、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

2、 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 。

3、 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

4、 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

5、 平均利润率下降趋势的规律 。

三 、 本篇的难点

1、 平均利润率的形成 。

2、 生产价格形 成后价值规律的作用 。

3、 平均利润率下降规律

四 、 本篇内容

66

第一章 成本价格和利润



一 、 资本主义成本价格

1、 资本主义成本价格是生产单位商品所消耗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

本之和 , 也叫生产成本 。 用 k 表示成本价格 , 则商品价值转化为

W=k+m。 资本主义生产成本和 实际 生产费用是两个不同的量 。 前

者是按资本的耗费来计量的 , 后者是按全部劳动耗费来计量的 。

2、 成本价格对资本家的意义在于 :( 1) 它的补偿是资本主义再生

产的条件 。( 2) 它的高低是资本家在竞争中胜败的关键 。

3、 成本价格使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别消失了 , 从而掩盖了剩

余价值的源泉 , 因而成本价格范畴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 的实质 。

二 、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1、 剩余价值作为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 , 就转化为利润 , 取得利

润的形态 。 用 p 表示利润 , 则 W=k+p。

2、 利润和剩余价值的本质本来是同一个东西 , 但两者又不是直接

等同的 。 剩余价值 是 利润的本质 , 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

3、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的来源 , 因为它掩

盖了剩余价值同工人的剩余劳动的关系 , 表现为资本自行增殖的

结果 。







67

第二章 利润率



一 、 利润率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

( 一 ) 利润率

1、 利润率是剩余价 值与预付总资本的比率 , 用 p′ 表示 ,

p′ = vc m+

2、 利润率和剩余价值率的关系 。

利润率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 , 但两者存在着区别 : 首先 , 它

们表示的经济关系不同 , 剩余价值率表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

利润率则表示预付资本的增殖程度 。 其次 , 两者在量上也有差别 , 利

润率小于剩余价值率 。 最后 , 剩余价值率表明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

是可变资本 , 而利润率却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的来源 。

( 二 ) 影响利润率的因素

影响利润率的因素有 : 第一 , 剩余价值率的高低 。 利润率与剩余

价值率成正比 。 第二 , 资 本有机构成的高低 。 就整个生产部门而言 ,

利润率同资本有机构成按相反的方向变化 。 第三 , 资本周转速度的快

慢 。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 资本的年利润率与资本周转速度成正

比例变化 。 第四 , 不变资本的节省情况 。 在其它情况不变的情况下 ,

利润率和不变资本的节省成正方向变化 。







68

第二篇 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第八章 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的不同构成

和由此引起的利润率的差别



一 、 研究的前提条件

假定在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有一个统一的剩余价值率 。

二 、 各种不同生产部门的等量资本 , 由于资本有机构成不同引起

利润率的不同 。 资本有机构成 不同 , 利润率的基础不同 。

三 、 各不同生产部门的等量资本 , 由于资本周转速度不同引起利

润率的不同 。 资本有机构成及其他条件相同的等量资本 , 利润率和周

转速度成正比例的变化 。 认为利润率的变化是由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构成上的变化引起的观点是错误的 。

四 、 平均利润率似乎与价值规律相矛盾 。 在 m’ 相等 , 商品按价

值出售的情况下 , 不同产业部门由于资本有机构成和周转时间不同 ,

会有不同的利润率 。 但是 , 不论从资本的现实运动来看 , 还是从资本

家的要求来看 , 都是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 , 即按平均利润率获取利

润 , 这似乎同劳动价值论相矛盾 。









69

第九章 一般利润率 ( 平均利润率 ) 的形成和

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一 、 平均利润率和生产价格的形成

1、 各部门的不同利润率通过 竞争 而平均化为一般利润率 。

2、 按照平均利润率计算的平均利润 。

3、 商品生产价格的构成 。

随着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 商品的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 。 生产

价格由生产成本加平均利润构成 , 它是价值的转化形式 。

W=成本价格 +平均利润

个别部门的商品生产价格和全社会的商品生产价格 。

4、 决定一般利润率的 两个因素

决定平均利润率高低的因素 : 第一 , 社会各部门的利润率水平 。

第二 , 社会总资本在社会 各部门之间的分配 。

二 、 生产价格和价值的关系

生产价格和价值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别 。

在质方面 , 生产价格只是同资本相联系 , 同活劳动没有联系 。 在

量方面 , 生产价格和价值经常不一致 : 资本有机构成高的部门生产价

格高于价值 , 资本有机构成低的部门 , 生产价格低于价值 , 只有资本

有机构成相当于社会平均有机构成的部门 , 生产 价格 和价值才大体相

等 。

生产价格是 价值的转化形式 。

70

上述差别不意味着生产 价格 脱离了价值 , 相反 , 它是以价值为基

础 , 是由价值转化而来的 。 第一 , 生产 价格 是在价值的基础上形成的 ,

它只是价值由于 剩余价值 依照各个资本量的大小 在各个部门均衡分配

而发生的一种转化 , 个别部门产品的生产价格可以高于价值 , 其差额

也就是平均利润和剩余价值的差额 。 第二 , 从全社会来看 , 商品的 生

产价格总额和价值总额 是相同的 。 第三 , 生产价格的变动归根到底还

是由价值的变动引起的 。

三 、 平均利润更加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 。



第十章 一般利润率通过 竞争 而平均化 。

市场价格和市场价值 。 超额利润



( 一 ) 部门内部竞争形成社会价值

部门内部竞争是指同一生产部门 , 生产同一种商品的各个资本主

义企业 , 为获得超 额剩余价值 以提高利润率而进行的竞争 。

部门内部竞争 使得 商品不能按照 个别价 值 出售 , 而只能按照统一

的 社会价值 来出售 , 个别价值平均为 社会价值 。

( 二 ) 部门之间的竞争 形成 平均利润率

1、 在剩余价值率相同的条件下 , 由于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有机构

成和资本周转速度不同 , 同量资本的利润率不同 , 资本有机构成低或

资本周转速度快的部门利润率高 , 反之 , 则相反 。

2、 部门之间的竞争 形成平均利润率 。

71

( 1) 等量的资本投入 , 获取不等量的利润 , 引起不同生产部门的

竞争 。( 2) 部门竞争是围绕争得 有利的投资场所 而展开的 。( 3) 竞争

的手段是进行 资本转移 。( 4) 部门之间的竞争会导致不同的生产部门

的 利润率趋于平均化 。 因为通 过资本的转移 , 在各部门之间的分配比

例发生了变化 , 利润率高的部门 , 资本量增加 , 生产规模扩大 ; 利润

率低的部门 , 资本量减少 , 生产规模缩小 。 生产比例的变化引起 市场

供求关系 的变化 。 在需求不变的情况下 , 利润率高的商品供应会增加 ,

导致供过于求 , 价格下降 , 利润也下降 ; 反之 , 亦相反 。 资本在不同

部门之间的转移 , 一直要继续到 不同部门的利润率大体相同时才会停

止 。

( 三 ) 平均利润

平均利润的形成实际上是 全社会的剩余价值 在各部门资本家之间

重新分配的结果 。

由于平均利润率的形成 , 各部门资本家所得到的利润量和该部门

所生产的剩余价值就不一定 相等 。 资本有机构成高和资本周转速度慢

的部门 , 所得到的利润高于本部门创造的剩余价值 ; 资本有机构成低

和资本周转速度快的部门 , 所获得的利润低于本部门所创造的剩余价

值 。 只有资本有机构成相当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和资本周转速度

的部门 , 所获得的利润与本部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大体相等 。 从整体

社会来看 , 利润总量和剩余价值总量是完全相等的 , 剩余价值在各个

部门之间的重新分配的结果 , 是 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 , 即形成平均

利润 。

72

( 四 ) 生产价格形成后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和超额利润

1、 生产价格形成后 , 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是 市场 价格 以生产 价格

为中心上下波动 。 价值规律的这种变化 , 并没有否定价值规律 。 如前

所述 , 生产 价格 不过是价值的转化形式 , 它的形成和变化归根到底还

是由价值的变动引起的 。

2、 超额利润 。 超额利润是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 。

超额利润是 超额剩余价值 的转化形式 。

五 、 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的意义

1、 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发展了劳动价值论 。 解决了政治经济

学理论上的一个重大问题 , 即价值规律和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在形

式上的矛盾 , 使 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得到进一步论证 。

2、 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具有重大的革命意义 。 平均利润和生

产价格 理论从阶级上揭露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对立 , 阐明了工人

和资本家之间的矛盾和斗争不是个别人之间的利益冲突 , 而是两个阶

级之间的阶级对抗性 。 因此 , 无产阶级要争取解放 , 不能只限于少数

人反对个别企业的资本家 , 而是必须联合起来 , 形成无产阶级整个阶

级力量 , 去反对整个资产阶级 , 推翻资本主义制度 。

3、 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对社会经济建设特别是对建设有中国

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 它在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条件下将同样发挥资源配置 , 促进生产等方面的作用 。



73

第三篇 利润率向下降的规律



一 、 平均利润率趋向下降的原 因

1、 平均利润率下降趋势的原因在于社会资本平均有机构成不断提

高 。 在剩余价值率不变的条件下 , 资本有机构成高 , 则造成同量资本

推动的活劳动不断减少 , 利润率不断下降 , 形成平均利润率下降趋势

规律 。

2、 平均利润率下降并不表明工人阶级所受剥削程度减轻和剩余价

值率降低 。 因为剩余价值率是影响利润率的一个重要因素 , 但不是唯

一的因素 , 影响利润率的还有资本有机构成和资本周转速度等因素 。

即使在剩余价值率不变甚至提高的情况下 , 由于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

资本周转速度减慢 , 也可导致平均利润率下降 。

3、 平均利润率的下降不表明社会资本占有的 利润量绝对减少 。 因

为利润的数量决定于资本所推动的劳动力的多少 , 只要可变资本的绝

对数量从而劳动力的绝对数量没有减少 , 利润量也不会减少 。 不仅如

此 , 在资本主义生产和资本主义积累的发展过程中 , 随着社会总资本

的增加 , 可变资本总量也在增加 , 即使利润率下降 , 利润量仍然会增

加 。

4、 利润率的下降和利润量的增加都是资本积累的必然结果 。

二 、 障碍平均利润率下降的因素

1、 在资本主义生产发展过程中 , 存在一系列障碍利润率下降的因

素 :

74

第一 , 剥削程度的提高 。

第二 , 不变资本各要素价值的降低 。

第三 , 大量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 。

第四 , 对 外贸易的发展 。

2、 上述因素虽然会障碍平均利润率的下降 , 但它们不能取消平均

利润率下降的规律 , 只是使这个规律的作用减弱 。 这个规律是长期的 ,

作为一种趋势发生作用的 。

三 、 平均利润率下降的趋势和资本主义矛盾的尖锐化

1、 平均利润率下降趋势规律 , 暴露了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的一系

列内在的矛盾 。 包括 :

第一 , 生产扩大和价值增殖的矛盾 。

第二 , 生产和消费 、 剩余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实现的矛盾 。

第三 , 人口过剩和资本过剩的矛盾等 。

2、 上述矛盾表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的 历史局限性和过度性 , 必须

通过社会革命 , 才能解放生产力 , 推动社会的发 展 。

五 、 复习思考题

1、 什么是成本价格 ?

2、 什么是利润 , 影响利润率的因素有那些 ?

3、 平均利润率是怎样形成的 ?

4、 什么是生产价格 , 生产价格形成后 , 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是什

么 ?

5、 怎样理解平均利润率下降趋势规律 ?

75

6、 阻碍平均利润率下降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

7、 怎样理解平均利润率下降的趋势和资本主义矛盾的尖锐化的关

系 ?

8、 马克思的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有

所么指导意义 。



76

第四篇 商品资本和货币资本转化为商品经营资本和

货币经营资本 ( 商人资本 )



一 、 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篇考察商业资本 和商业理论 , 通过本篇的学习 , 应着重掌握商

业资本的职能和作用 , 商业利润 、 商业流通费用以及商业资本家对商

业店员的剥削的实在等问题 。

二 、 本篇重点

1、 商业资本的职能 、 产生的条件及作用 。

2、 商业利润的实质 、 来源及其量的决定等 。

3、 商业流通费用补偿的途径和源泉 。

4、 商业资本家对商业店员的剥削 。

三 、 本篇难点

1、 商品资本职能独立化为商业资本 。

2、 商业利润量的决定 。

3、 纯粹流通费用的补偿途径 。

四 、 本篇内容











77

第十六章 商品经营资本



一 、 商品经营资本是商品资本的转化形成

1、 商业资本也叫商人资本 , 是历史最悠久 , 最古老的资本形态之

一 。 它是指专门经营商品买卖的 独立 的资本形式 。 资本主义社会的商

业资本是指从产业资本中分离出来的专门从事商品买卖 , 以获取商业

利润为目的的资本 。 商业资本的职能就是执行商品资本的职能 。

2、 商业资本形成的必然性

( 1) 商品资本职能独立化为商业资本职能具有必要性 。 这是因为 ,

在资本主义社会 , 随着生产的发展和市场的扩大 , 产业资本家所经营

的销售活动越来越多 , 流通过程中所占的资本数量也越来越大 。 这样 ,

产业资本家从事商品的销售业务时 , 需要相对地有时甚至是绝对地减

少生产资本的数量 , 从而造成产业资本 的利润率降低 。 所以 , 产业资

本家为了减少用于流通过程中的资本 , 增加生产资本的数量 , 就要求

由专门从事商品业务的 商业 资本家为其推销商品 。 这就是商品资本的

职能独立化为 商业 资本的必要性 。

( 2) 商品资本的职能独立化为商业资本也存在着客观的可能性 。

这种可能性是 : 第一 , 在产业资本的循环过程中 , 商品资本的职能就

不同于生产资本 、 货币资本的职能 。 第二 , 在产业资本的循环中 , 必

须经常有一部分资本作为商品资本的形式而存在 , 商品资本具有相对

独立性 。

3、 商品资本的职能转化为商业资本的职能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 。

78

( 1) 商品资本最终转化为货 币资本的过程 , 已经不再由产业资本

家去完成 , 而是由专门的商人来担任 , 就是说产业资本家和商业资本

家之间已经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社会分工 。

( 2) 商人必须有自己独立的投资 。

商业资本有自己独立的运动形式 , 即 : G-W-G′ 。

二 、 商业资本的作用

商品资本从产业资本中独立出来后具有重大的作用 , 主要表现在 :

第一 , 有利于产业资本家集中力量从事生产活动 , 增加利润总额 。 第

二 , 有利于节省社会总资本中用于流通过程的资本 , 增加用于生产过

程的资本 。 第三 , 商业资本的运动 , 可以加速产业资本的周转 。 第四 ,

商业资本的活动 , 可以加速商品流通缩短商 品流通时间 。



第十七章 商业利润



一 、 商业利润的来源和本质

1、 商业利润及其来源

( 1) 商业 利润就是商业资本家从事商品经营活动所获得的利润 。

( 2) 商业利润不能来源于纯粹的商品买卖 , 因为纯粹的商品买卖

活动既不能创造价值 , 也不创造剩余价值 。 商 业 利润的真正来源是产

业工人在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 是由于商业资 本家

投资于流通领域 , 产业资本家才让渡给商业资本家的 , 是商业资本 参

与利润平均化的结果 。

79

2、 商业利润的 实质 是商业资本家从产业资本家剥削来的剩余价值

中瓜分到的那一部分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 它体现着商 业资本家和产

业资本家共同瓜分剩余价值和共同剥削 劳动者 的关系 。

二 、 商业利润率

1、 商业利润率必须相当于平均利润率 。

商业资本作为一种 与 产业资本并列的独立的资本形式 , 是职能资

本之一 , 也要获得平均利润 。 商业资本参与了剩余价值的分配 , 因而

剩余价值便分解为产业利润和商业利润 。 于是 , 商品的生产 价格 也就

成为 k+p+h。 商业利润的数量同样要受到平均利润率规律的支配 。 商

业 资本作为职能资本 , 商业利润 率 必须相当于平均利润率 。

2、 商业利润率只能相当于平均利润率 , 这是 通过 商业部门同产业

部门之间的竞争以及他们之间的资本转移来实现的 。

五 、 复习思考题

1、 商业资本的职能 、 产生的条件及作用是什么 ?

2、 商业利润的实质 、 来源是什么 ? 其量是怎样决定的 ?

3、 商业流通费用补偿的途径和源泉是什么 ?

4、 商业资本家对商业店员的剥削的本质是什么 ?









80

第 五 篇 利润分为利息和企业主收入 。

生息资本



一 、 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章考察了生息资本的运动 , 主要分析了生息资本的本质和特征 、

利息的本质和利息率以及生息资本的运动形式 , 从而认识生息资本家

和职能资本家在瓜分剩余价值过程中形成的经济关系 。 学习本章主要

是要掌握生息资本的形成 、 本质 ; 利息的本质和利息率及资本 主义的

信用等 。

二 、 本篇重点

1、 生息资本的本质和特征 。

2、 利息和利息率 。

3、 资本主义商业信用 。

4、 资本主义银行信用 。

三 、 本篇难点

1、 生息资本的形成和本质 。

2、 利息率本质及的下降趋势 。

三 、 本篇内容







81

第二十一章 生息资本



一 、 生息资本的形成和本质

1、 生息资本的含义 。

生息资本是为取得利息而暂时贷给职能资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本 。

生息资本是从职能资本运动中游离出来的特殊资本形式 。

2、 生息资本的形成 。

在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循环运动中 , 会产生暂时闲置的货币资本 ,

包括厂房和机器的折旧 费 、 流动资本暂 时闲置部分和用于积累但还没

有马上投资的剩余价值 ; 同时 , 在资本循环中又出现了货币资本短缺

的情况 。 这样 , 两种情况正好结合 , 形成生息关系 。 由此 , 从职能资

本的运动中游离出来的货币资本 , 由于进行了为获取利润而放贷的特

殊运动 , 便转化为生息资本 。

3、 生息资本的本质 。

生息资本是从职能资本运动中分离出来的一种特殊资本形式 。 尤

其 生息资本 的目的 是 取得利息 , 因此 , 生息资本的本质在于既体现着

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剩余价值的关系 , 也 体现着生息资本家和职能资

本家之间的关系 。

二 、 生息资本的特征

1、 生息资本是一种作为商品的资本 , 即资本商 品 。 生息资本是作

为一种商品来让渡的 。 生息资本本身具有价值 , 同时又具有特殊的 使

用 价值 , 即生产利润的能力 。 因此 , 货币在生息资本中作为可能的资

82

本 , 作为生产利润的手段 , 在这里是作为一种特殊商品让渡的 。

2、 生息资本是作为一种所有权资本与职能资本相对立 。 生息资本

家贷出的是资本而不是普通货币 , 因为他凭借货币资本的所有权能够

获得利息 。 生息资本出现了资本所有权和使用权的相分离 。 生息资本

家仍掌握着 所有权 , 而把使用权让渡给职能资本家 。 这样 , 同一个资

本就具有了双重存在 : 对于生息资本家来说 , 它是所有权资本 ; 对于

职能资本家来说 , 它是 职能资本 。

3、 生息资本具有不同于职能资本的 运动形式 。 生息资本运动公式

是 : G-G′ 。 这种特殊运动形式造成一种假象 , 似乎不经过生产过程和

流通过程 , 货币可以自行增殖 。 这种运动形式 , 进一步掩盖了资本主

义剥削的 实质 。 实际上 , 生息资本运动的完整公式是 : G-G-W-G-G′ 。

这个公式才揭示了生息资本家贷出货币资本 , 职能资本家使用货币资

本 , 通过工人的劳动创造和实现价值增殖的真实过程 。



第二十二章 利润的分割 。 利息率 。 自然利息率



1、 利息率是一定时期内的利息量与生息资本量之间的比率 , 公式

是 :

利息率 = 借贷资本总量

一定时期的利息总量



2、 利息率的界限 。

利息率的最高界限是平均利润率 。 在一般情况下 , 利息率要低于

平均利润率 。 利息率的最低界限不能为零 。 因此 , 利息率总是在平均

83

利润率和零之间浮动 。

3、 利息率高低的决定 。

第一 , 平均利润率的高低 。

第二 , 生息资本的供求情况 。

第三 , 习惯 、 法律和传统 。

4、 利息率的变动趋势 。

从长期来看 , 平均利息率呈现下降的趋势 。 其原因是 : 第一 , 随

着资本主义的发展 , 平均利润率有下降的趋势 , 因而使得利息率也有

下降的趋势 。 第二 ,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 , 生息资本的供给有超过需

求的趋势 。



第二 十三章 利息和企业主收入



一 、 利息的本质和来源

1、 利息是职能资本家使用生息资本而让给生息资本家的一部分剩

余价值 。

2、 利息归根到底来源于产业工人所创造的一部分剩余价值 。 职能

资本家使用借入的货币资本从事生产经营活动 , 并取得平均利润 。 由

于资本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离 , 平均利润要分割成两部分 , 一部分是

生息资本家因让出资本使用权而应得到的利息 , 另一部分是职能资本

家应得到的企业利润 。 利息的本质就是职能资本家使用生息资本而让

给生息资本家的一部分剩余价值 。 它是剩余价值的特殊转化形式 , 体

84

现着生息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共同剥削工 人的关系 , 也体现着生息资

本家和职能资本家之间瓜分剩余价值的关系 。

3、 平均利润分割为利息和企业主收入 , 进一步掩盖了资本主义剥

削关系 。 因为利息表现为资本的自身的产物 , 企业主收入表现为资本

家 “ 监督劳动 ” 的报酬 , 似乎两者的来源都与雇佣劳动无关 。



第二十五章 信用和虚拟资本



信用是以偿还为条件的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 。 资本主义信用主要

分为两类 : 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 。

一 、 商业信用

1、 商业信用是以赊账方式出售商品时买卖双方之间相互提供信

用 。 商业信用在简单商品生产条件下已经产生 , 但到了商品经济高度

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才得 到广泛发展 。 资本主义商业信用是适应资本

主义生产和流通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 。 首先 , 商业信用是产业资本循

环和周转的需要 ; 其次 , 商业信用是商业资本存在和发展的需要 。

2、 资本主义商业信用的特点 :

第一 , 商业信用的对象是处在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循环一定阶段

上的商品资本 ; 第二 , 商业信用主要是职能之间在商品买卖中互相提

供信用 ; 第三 , 商业信用的发展程度直接依存于资本主义生产和流通

的状况 。

3、 资本主义商业信用的局限性 。

85

第一 , 商业信用的规模和期限受单个资本家拥有的资本量和资本

周转状况的限制 ; 第二 , 商业信用受到商品剩余价值流转 方向的限制 ;

第三 , 商业信用要受企业受授信用的限制 。

二 、 银行信用

1、 银行信用及特点 。

银行信用是银行向职能资本家提供贷款而形成的生息关系 。 其特

点是 : 第一 , 银行能把社会上各种闲置的资本集中起来 , 形成巨大的

生息资本 , 因此 , 银行信用不受个人资本的数量和周转状况的限制 ;

第二 , 银行信用的对象不是商品资本 , 而是货币资本 ; 第三 , 银行信

用的债权人是货币资本家 , 债务人是职能资本家 。

三 、 股份公司和股票

1、 股份公司是通过发行股票的方式合资经营的企业 。 它是随着资

本主义大工业的信用制度的发展而出现的 。 一方面 , 大工业企业规模

不断 扩大 , 需要巨额资本 , 需要通过发行股票集资 ; 另一方面 , 股票

发大量发行 , 一般是通过信用机构的银行来进行的 。

2、 股票是它的持有者向股份公司投资入股并有权取得股息收入的

凭证 。 股票的持有人是公司的股东 。

二 、 股息和股票价格

1、 股息是股票持有者根据股票面额从企业盈利中获得的收入 , 它

是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

2、 股票价格 。

股票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可以买卖 , 也有价格 。 股票价格实际上

86

是股息收入的资本化 。 股票价格取决于两个因素 : 股息和利息率 。 公

式是 :



股票价格 =利息率

股息



在市场上 , 股票 价格还受到股票供求关系的影响 。 影响股票供求

关系的因素有 : 主观因素 , 如 : 公司的经营状况 、 分配政策等 ; 客观

因素 , 如 : 国家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 、 人们的心理反应 、 股价操纵等 。

三 、 有价证券

1、 有价证券是形式是股票和债券 。 有价证券是具有一定票面金额 ,

代表资本所有权或债权的证明书 。 债券是代表债权的证书 。 债券按发

行主体不同可分为政府债券 、 公司债券和金融债券 。

2、 债券于股票的区别是 : 第一 , 债券不是股权凭证 , 而是生息凭

证 。 债券持有者与发行债券的公司之间是普通的生息关系 , 债券持有

者无参与公司的经营管理 。 第二 , 债券的利息率是预 定的 。 两者的相

同之处是 : 股票和债券本身都没有价值 ; 两者都能带来一定的收益 ,

因而是可以转让的 , 具有特定的价格 。

四 、 证券市场

1、 证券市场及其分类 。

进行有价证券交易的场所和渠道就是证券市场 。

证券市场按其职能的不同分为证券发行市场和证券流通市场 。 证

券发行市场是由新证券发行而形成的市场 。 它没有固定的场所 , 属于

无形市场 。 证券流通市场是对已发行的证券进行交易的市场 , 包括证

87

券交易所和场外交易市场 。 证券交易所是证券流通市场的核心 。

2、 证券市场的功能 。

证券市场是聚集社会资本的中心 , 通过它能大规模地集中资本 ,

以适应社 会大生产对资本的需求 。 同时 , 它的活动也调节着资本的投

向 , 提高资本的使用效益



88

第 六 篇 利润分为利息和企业主收入 。

生息资本 ( 续 )



第二十九章 银行资本的组成部分



1、 银行和银行资本 。

银行信用主要是由银行办理 。 资本主义银行是专门经营货币资本

的企业 , 它是借款人贷款人的信用中介 。 也是资本家相互之间的支付

中介 。 银行资本由两部分构成 , 即银行资本家预付的自有的资本和吸

收存款所构成的借入资本 。

2、 银行信用业务 。

银行信用业务分为两个方面 : 负债业务和资产业务 。 负债业务就

是以存款发生借入资本 。 银行存款的主要来源是 : 职能 资本家暂时闲

置的货币资本 ; 货币资本家或食利者阶层为获取利息而存入的货币资

本 ; 其他阶层居民和储蓄存款 。 银行资产业务就是通过放款贷出资本 。

其主要发生有 : 期票贴现 、 抵押贷款和信用贷款 、 长期投资 、 长期贷

款 。

3、 银行利润 。

银行利润有贷款利息和存款利息之间的差额构成 。 贷款利息高于

存款利息 , 扣除银行业务费用之后 , 便形成了银行利润 。 银行利润在

量上相当于平均利润 , 即按银行自有资本计算获得平均利润 。 银行利

89

润的来源是产业工人在生产中创造的剩余价值 。 银行资本家参与剩余

价值的瓜分既是剥削产业工人 , 有直接剥削银行雇员的剩余劳动 。

五 、 复习思考题

1、 生息资本是怎样形成的 , 其本质是什么 ?

2、 利息率本质是什么 , 怎样理解利息率下降趋势 ?

3、 利息的本质和来源是什么 ?

4、 资本主义信用有那些 ?

5、 什么是股票及有价证券 ?



90

第六篇 超额利润转化为地租



一 、 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篇考察资本主义在农业中的发展和资本主义地租 , 中心内容是

分析资本主义地租的本质和资本主义地租的两种基本形式 —— 级差地

租和绝对地租 。 通过本篇的学习 , 掌握资本主义土地私有制和资本主

义地租的本质 , 把握资本主义地租的两种基本形式 。

二 、 本篇重点

1、 资本主义土地私有制 。

2、 级 差地租 。

3、 决定地租 。

4、 土地价格 。

三 、 本篇难点

1、 资本主义地租含义 。

2、 级差地租的两种形态 。

绝对地租形成的原因 、 条件 。

四 、 本篇内容



第三十七章 导论



一 、 研究资本主义地租的前提

1、 资本主义土地私有制 , 是作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农村发展的

91

结果 。 资本主义土地私有制的形成 , 不同国家具有不同途径 , 但概括

起来有两条典型的道路 : 一条是改良的道路或普鲁士式道路 , 另一条

是革命的道路或美国式的道路 。

2、 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的特点 : 第一 , 在资本主义土地私有制条

件下 , 土地所有权同经营权达到完全分离的程度 。 第 二 , 在资本主义

土地私有制下 , 农业工人在法律上具有人身自由 , 土地所有权人同劳

动者依附于土地的关系相分离 。

二 、 资本主义地租的本质

( 一 ) 资本主义地租和封建地租的区别 。

1、 封建地租以封建土地私有制为前提 , 在不同程度上要和超经济

强制相联系 ; 资本主义地租以资本主义土地私有制为前提 , 它建立在

剥削有 人身 自由的农业工人的基础上 , 体现着一种纯粹的经济关系 。

2、 封建地租是地主对农奴或农民进行直接的剥削形式 , 在数量上

一般包括农民全部剩余劳动或剩余产品 , 有时包括一部分农民必要劳

动和剩余产品 ; 资本主义地租只是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 它 是 农业工人

创造的超过平均利润以上的那一部分剩余价值 , 即超额利润 。

3、 封建地租体现着两个阶级之间的关系 , 即封建地主阶级对农民

的剥削关系 ; 资本主义地租则体现了三个阶级之间的关系 , 即农业资

本家和大地主共同剥削农业工人的经济关系 , 即资本主义地租的本质 。

( 二 ) 地租和租金的区别

1、 资本主义地租是农业资本家租种土地所有者的土地而交纳的地

租 , 它是农业工人所创造的超过平均利润 以 上的那一部分剩余价值 ,

92

它体现了土地所有者和农业资本家共同剥削农业工人的关系 。 地租在

量上一般小于租金 。

2、 租金是指农业资本家在一定时期内向地主 交纳的全部货币额 。

租金并非完全由土地的使用所引起的 。

三 、 在研究地租时应避免的主要错误

1、 不能把与社会生产不同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各种不同地租混同起

来 。

2、 不能把剩余价值和利润的一般存在的条件看作就是地租的存在

条件 。

3、 不能把一切生产部门及其产品在资本主义商品生产基础上共有

的现象 , 当作地租的特征理解 。



第三十八章 级差地租 : 概论



一 、 级差地租形成的条件 、 原因和源泉

1、 级差地租是与土地的不同等级差别相联系的地租 , 是农产品的

个别生产价格的差额所形成的超额 利润 内构成的 。 级差地租形成的条

件是 : 土地有好坏和 肥沃程度的不同 ; 同量资本投入生产条件不同而

面积相同的土地 , 其 产量收益也就不同 。

2、 级差地租形成的原因是对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权的垄断 。 土地

的资本主义经营权垄断 , 使得经营优等土地和中等土地的农业资本家

都能获得超额利润 , 这是由于在农业中 , 土地是有限的 , 中等土地和

93

优等土地就更有限 , 使得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只能由劣等土地的生

产条件来决定 。 这样租种 中 等和优等土地的农业资本家便可获得超额

利润 , 从而形成级差地租 。

3、 级差地租的源泉 。 级差地租来自农业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 。

级差地租由于生产的具体条件不同而有两种形态 : 级差 地租第一

形态和级差地租第二形态 。



第三十九章 级差地租的第一形态 ( 级差地租 I)





一 、 级差地租第一形态的形成

1、 级差地租第一形态是不同地块因土地肥沃程度的差别和地理位

置的差别等条件而形成的级差地租 。 它是投入不同地块的等量资本具

有不同劳动生产率的结果 。

2、 级差地租第一形态的形成是由两种具体的条件所引起的 , 即土

地肥沃程度和距离市场的远近 。( 1) 由于不同地块的土地肥沃程度不

同 , 其劳动生产率高低就不同 , 各地块的产量和个别生产价格就不同 ,

由于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由劣等土地的 个别生产价格决定的 , 从而

优等地和中等地农产品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而产生了超额

利润 , 便形成了级差地租第一形态 。( 2) 由于不同地块的地理位置不

同 , 距离市场有远近之别 , 而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由其位置距离最

远 、 运费最高的土地的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来决定 , 从而使得距离

94

市场较近的土地上的农产品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 , 形成超

额利润 , 这个超额利润也转化为级差地租 。

二 、 级差地租第二形态

1、 级差地租第二形态是由于在同一地块上连续投资的劳动生产率

不同而形成的地租 。

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追加投资 , 实行集约经营 , 所获 得的农产品

的产量只要高于劣等土地的产量 , 这时追加投资所生产的农产品就可

以获得超额利润 , 这部分超额剩余价值就会形成级差地租第二形态 。

2、 级差地租第二形态在土地的租约到期以前 , 被农业资本家所占

有 。 一旦租约到期 , 重新订立租约时 , 土地所有者就会把追加投资所

得的超额利润计算在内 , 提高地租的数量 。 由于这种利益上的矛盾 ,

农业资本家在租约有效期内 , 采取尽可能的掠夺土地肥力的方法进行

经营 , 同时 , 在农业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之间 , 也经常围绕土地租期

长短展开斗争 。 农业资本家力争租约期限长一些 , 而土地所有者则力

求将租约期限订得短一些 。





第三节 绝对地租



一 、 绝对地租形成的条件 、 原因和源泉

1、 由于土地私有权的存在 , 租种任何土地都必须缴纳的地租 , 叫

绝对地租 。

95

绝对地租形成的条件是农业的资本有机构成低与社会平均资本有

机构成 。 这样 , 农产品的价值便高于社会生产价格 , 农产品实际上按

照其价值出售 , 价值高于社会生产价格之间的差额所产生的超额利润 ,

便形成绝对地租 。

2、 绝对地租产生的原因在于土地私有权的垄断 。

( 1) 土地私有权的垄断阻碍着其它资本的自由进入农业 , 因而农

业中的剩余价值不参与利润的平均化过程 , 农产品能够不按照社会生

产价格而按照其价 值出售 , 于是 , 农产品价值高于社会生产价格的余

额所形成的超额利润就可能留在农业部门 , 并形成绝对地租 。

( 2) 土地私有权的垄断 , 使得农产品价值高于社会生产价格的超

额利润 , 必须留在农业部门形成绝对地租 。 否则 , 农业资本家就不能

够租用土地所有者的土地从事农业生产经营 。

3、 绝对地租的源泉是农业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 绝对

地租体现着农业资本家和大土地所有者共同剥削农业工人的关系 。

二 、 当代资本主义农业中地租的问题

1、 土地所有制结构变化问题 , 主要是土地所有者自己经营农业的

比重增加 。

2、 农业资本有机构成问题 , 主 要是农业资本有机构成存在着赶上

甚至超过工业资本有机构成的趋势 。

3、 农产品价格形成问题 , 主要是国家的不断干预 。





96

第四节 垄断地租 、 矿山地租和建筑地段地租 、 土地价格



一 、 垄断地租

垄断地租是由垄断价格产生的超额利润所形成的地租 。 垄断地租

形成的条件 , 是某种土地特殊优越性和稀少性 。 垄断地租形成的原因 ,

是对某种特殊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 。 对这种土地进行垄断经营的

人 , 可以按高于价值和生产价格的垄断价格来出卖所生产的农产品 ,

由此获得超额利润便形成垄断地租 。

二 、 矿山地租和建筑地段地租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 , 土地作为经 营对象的垄断和土地作为所有权

对象的垄断 , 不仅在农业部门中存在 , 而且在采掘业和建筑业这样一

些直接以土地为经营对象的生产部门也同样存在 , 因而形成了矿山地

租和建筑地段地租 。 矿山地租和建筑地段地租 , 也包括级差地租 、 绝

对地租和垄断地租三种形式 。

三 、 土地价格

土地本身不是劳动产品 , 没有价值 , 但是 , 拥有土地的人可以凭

借土地的所有权取得地租 , 因而土地也有价格 。

土地价格不是土地价值的货币表现 , 而是资本化的地租 , 即土地

价格相当于能够取得这笔地租收入的货币资本 。

土地价格由两个因素决定 : 一是地租数量的高低 。 二是银行存款

利息率 的高低 。

土地价格计算公式 : 土地价格 =利息率 地租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 , 土地

97

价格呈现上升趋势 。 这是因为 ( 1) 地租有上升趋势 。( 2) 随着资本有

机构成的提高 , 平均利润率有下降的趋势 , 从而使得利息率也由下降

的趋势 。

五 、 复习思考题

1、 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是怎样形成的 , 其特点是什么 ?

2、 资本主义地租的本质是什么 ?

3、 级差地租形成的条件 、 原因和源泉是什么 ?

4、 什么是级差地租第一 、 第二形态 , 它们形成的条件是什么 ?

5、 什么是绝对地租 , 绝对地租形成的条件 、 原因和源泉是什么

6、 土地的 价格公式是什么 ?

献花(0)
+1
(本文系mc_eastian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