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南牌坊锭铸造并盛行于清代光绪、宣统年间,至民国初期退出流通为止,历经三十余年。牌坊锭的铸造以昆明一带为主要区域,流通范围遍及境内各地。 与此同时,通过与邻邦的大宗货物贸易往来,也散布于现今的越南,泰国,缅甸,柬埔寨等地。牌坊锭广泛用于茶叶、烟草、鸦片等商民贸易和钱粮课税,成为云南与周边国家贸易的标准货币。 据文献记载:“纳税于官,交易于市,悉以公估银锭为准”,足见当时牌坊錠使用之普遍,影响之广泛。 ![]() 民国初立,随着银元大量使用,各种银锭十有八九被改铸,云南牌坊锭更似日薄西山,于暮色中飘摇挣扎。在整个兼销体系中,牌坊锭始终属于官督商办,宣统元年12月以后,原来拥有30多家的云南兼销铺骤减到14家,帮董为雷庆源。鉴于行市乱象,同业公会不得不明文规定银锭成色一律不允许低于98%,而且铸造牌坊锭必须注明年、月、匠名,若发现问题以便追究。 因此市面所见牌坊锭会有宣统二年的“庚戌年”(公元1910年)和宣统三年的“辛亥年”(公元1911年),还有“民国年造”等。例如“庚戌六月同鑫汇纹”或者“辛亥五月万泰汇纹”等牌坊錠,正是这一阶段的实物遗存。 ![]() “同鑫”即李同鑫,“万泰”即朵万泰,“汇纹”就是汇号纹银的缩写。 加年、月、匠名的牌坊锭所见7月是个阶段,而8、9、10月尚未发现。传世还有辛亥冬月的牌坊錠。宣统三年9月,云南蔡锷、唐继尧发动重九起义,推翻了清王朝在云南的统治。 ![]() 民国以后,由于清政府的不复存在,官方指定的公估人员仅剩下佘庆盛和童福盛两家尚在自产自销,但是童福盛于1912年过世,由儿子童凤彩继续经营,更名为“福盛源”。因为是自产自销,为证明其成色的可信度,以便市场流通,故请周宝铨和陈元昌帮忙验看,具名“公估周陈看”。 ![]() 佘庆盛自家铸造牌坊锭,依旧是自己验看,并戳铭“官公估佘看”,又因自觉不合时宜,毕竟授予自己名号的晚清政府已不存在,只得在旁边补戳“公估商看迄”。由于官商督办的公估制度失去了官方色彩,只有市商尚存,所以出现了打着“公估商看迄”戳记的牌坊錠。此时的自铸自看,失去了以往的官方督造,工艺和成色也就与鼎盛时期的标准大相径庭了。 ![]() 民国时期的云南牌坊锭由于受到动荡不堪的大环境影响以及边贸交易的乱象充斥,导致此时期的铸造品质良莠不齐。然而若是能细心关注与搜寻,依旧可以发掘出其中的精品,这也正是大浪淘沙、贝里识珠的妙趣所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