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趣味语文丨谢道韫与林黛玉:“咏絮”妙才贵自然

 昵称503199 2023-03-21 发布于湖北

编辑说

“咏絮才”出自东晋谢道韫“未若柳絮因风起”,常用于形容能诗善文的才女,如《红楼梦》中就以“咏絮才”称赞黛玉。要弄清“咏絮才”高在哪里,需要明白谢道韫的诗句比起谢朗的“撒盐空中差可拟”好在哪里。

陕西张黎明以《二十四诗品》和《人间词话》相关理论进行观照,认为二者之高下不仅表现在比喻的恰当与否上,而且体现在审美境界上。请看——

《红楼梦》第五回中,对黛玉、宝钗的判词为:“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其中“堪怜咏絮才”,是借用东晋谢道韫的典故,称赞黛玉很有咏诗的才华。黛玉这位被作者塑造为“才”的典型人物,与其他姊妹相比,其才气究竟有多高?或者说,“咏絮才”究竟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呢?

要弄清黛玉的“咏絮才”究竟高在哪里,就需要先明白谢道韫的“咏絮”比起堂兄谢朗的“撒盐”高明在哪里

历代评论家的意见大致是,谢安所问“白雪纷纷何所似”,表现出雪花在微风中的飘逸之感;谢道韫所答“柳絮因风起”,紧扣“纷纷”二字,因而十分自然贴切,写出了飞雪的轻盈和飘忽不定的姿态。而谢朗所对“撒盐空中”,只能是雪粒而非雪花,不仅显得非常笨拙,所创造的意境也不美。据说,谢道韫、谢朗应答谢安提问的时候,都还是不到10岁的孩子,虽然只是各造了一个比喻句,彼此的才气却高下立判。不过,谢朗只是在诗词上不如谢道韫,《晋书》评价他“善言玄理,文义艳发”,可见他并非没有文采。

图片

正如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所说,“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能写一手好诗或成为一名诗人,与成为一名学问家大不一样,是需要一些特殊禀赋的。曹雪芹以一代才女谢道韫来比黛玉,应该算是很高的赞誉。谢道韫咏柳絮只留下了一句,而《红楼梦》第七十回,写黛玉与众姊妹一起作词咏柳絮,完整地写了一首《唐多令》:

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一团团逐对成毬。漂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

该词借柳絮隐说自己不幸的身世,把对青春易逝的感伤和哀愁渲染到极致。

自《世说新语》问世之后,“咏絮”“撒(散)盐”“盐絮”便成了热门典故,频频出现在历代文人的作品中。

比如,唐代《追封宋若华河南郡君制》一文中,有“班妃'裂素’之咏,谢氏'散盐’之章”之句;唐代韦庄《冬日长安感志寄献虢州崔郎中二十韵》一诗中,有“闲招好客斟香蚁,闷对琼华咏散盐”之句;宋代苏轼《谢人见和前篇二首》中,有“渔蓑句好应须画,柳絮才高不道盐”之句;宋代黄庭坚《春雪呈张仲谋》一诗中,有“暮雪霏霏若撒盐,须知千陇麦纤纤”之句;宋代无名氏《青玉案》一词中,有“盐絮家风人所许,如今憔悴,但余衰泪,一似黄梅雨”之句。以上例子中,有用“柳絮”“咏絮”来指才女或佳句的,有以“撒(散)盐”来比喻降雪的,也有用“盐絮”来称扬书香门第的。总之,此典被历代文人津津乐道,反复引用,使其成为文学史上的一段经典诗话。 

图片

“咏絮”的气象、意趣的确与“撒盐”不一样,但两者的高下并不仅仅表现在比喻的恰当与否上,而且体现在审美境界上。

唐代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在论述“自然”时说:

俯拾即是,不取诸邻;俱道适往,着手成春。

在论述“形容”时说:

俱似大道,妙契同尘;离形得似,庶几斯人。

以上两段话的主要意思是,生活中到处都能发现诗,诗人并不需要挖空心思去四处追寻,顺应自然、人生的情理去写作,就能写出锦绣文章;而且,无论写什么都要符合生活情理,微妙地与尘世万物融为一体,能够不拘形貌而做到神似,那才是真正善于形容的诗人。“自然”是中国古代文学创作最高的审美境界,是指一种自然顺畅、反对造作的艺术风格。“形容”则主张诗境之描写应以传神为高,传神之关键又在于自然而有生气。

以《二十四诗品》来观照“咏絮”与“撒盐”,两者的优劣高下清晰可感。“柳絮因风起”是春天里常有、常见的自然景象,谢道韫随手拈来,无须雕饰,便将飞雪的飘逸之态,非常自然、贴切地表现了出来。“撒盐空中”属于谢朗的一种想象和夸张,想象、夸张对于文学创作来说必不可少,谢朗的想象、夸张本身没有问题,但他打的比方相对比较蹩脚,多少显得矫揉造作。谢道韫以“柳絮”比喻雪花,有充分的现实支撑,而谢朗的比喻并非生活中常有的景象。试问,谁会将盐大把地撒向天空,让其如下雪一样呢?因此,他的想象没有足够的生活依据。

此外,谢道韫的“柳絮因风起”看似平常,实则写出了雪花在微风中自由飘舞的神韵,富有灵气;而谢朗的“撒盐空中”,所表现的是雪粒而非雪花,形象呆板、生硬不说,还偏离了谢安的原意,形神俱失。

图片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指出,诗词有“造境”与“写境”两种不同的创作方法。所谓“造境”,可以理解为通过虚构、想象而创造的意境;所谓“写境”,可以理解为通过写实而客观描绘的意境。大诗人“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其材料必求之于自然,而其构造,亦必从自然之法则”,“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以此来评析“咏絮”与“撒盐”的境界,可以说谢道韫的“咏絮”为“写境”,谢朗的“撒盐”为“造境”。“造境”并非一定会输给“写境”,而是由于谢道韫的描述十分切合“自然”,谢朗的想象则与“自然”相悖,也就是违背了生活情理。

想象、虚构是文学艺术的重要特征,但脱离实际的想象与违背自然的虚构,都缺少真实、真情的依托,因而往往成了胡编乱造。这大约就是“咏絮”比“撒盐”高明的根本原因。

王国维与司空图论诗的角度不同,前者着眼于创作方法,后者注重艺术风格,但在评判诗歌意境的高下时殊途同归,即都尊崇最高的审美层次和境界——“自然”,合乎“自然”之理才算佳作。综观文学史上那些流传千古的诗作,往往都具有意境悠远、格调清新、自然流畅、浑然天成的美学特征,而那些刻意雕琢、晦涩冷僻、矫揉造作、匠气过重的篇目,会被人们忽略或遗忘。这大约也是陶渊明、孟浩然、王维、白居易这些风格自然平淡、语言朴实无华的诗人,之所以被公认为大诗人的重要原因。

当然,谢道韫并非只是由于造出了一个精妙的句子,便一跃成为著名女诗人。所谓的“咏絮”,也只是她作为一代才女的一个标志、一段佳话。据《隋书·经籍志》记载,她有诗集两卷,不过已经亡佚,流传下来的只有几首短诗。

一首诗的成功,固然有赖于其中寓意深刻、可以被人传诵的名句、妙句,但主要还是取决于总体上所能达到的思想境界与艺术成就。一个诗人要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仅靠写出一两个让人拍案叫绝的句子是不行的,还得具备一个诗人应有的艺术修养,尤其需要有一定数量的高质量作品。弄清楚了“咏絮”究竟为什么比“撒 盐”高出一筹,我们也明白了后世常常以“咏絮才”来形容富有诗才的女子的原因。

图片

再回过头来看《红楼梦》,其中曹雪芹将林黛玉与谢道韫相提并论,对于黛玉来说是实至名归。与别人作诗常常苦思冥想、文笔生涩大为不同,黛玉才华横溢、文思泉涌,作起诗来总是信手拈来、一挥而就,富有潇洒飘逸的诗人气质。她的诗题材广泛、内容新奇、感情真挚、用典巧妙、独树一帜,创作水平总体上高于大观园中的其他人,其中如《秋窗风雨夕》《葬花吟》《桃花行》等篇章,应该说都具有一定的艺术成就。

单从她的诗歌风格来看,她的诗讲求自然真切,重立意不重形式,以抒发内心的真情实感为主。她推崇陶渊明、王维等人的诗,就是因为这些诗人的作品,一般都具有意境深远、冲淡超逸、含蓄蕴藉的艺术品质。她不仅会作诗,还会论诗、评诗,甚至俨然如一位高明的老师教别人写诗,她对诗的领悟和见解也往往超过别人。可以说,黛玉所追求的自然清新的诗风,与谢道韫的“咏絮”一脉相承,也显示出她身上的诗人风范。

改编自2022年5月4日《语言文字报》文章《“咏絮才”高在哪里——从黛玉判词说起》;作者:陕西新课程报社编审/张黎明;图片来自网络)

(文字编辑、校对:王晶;微信编辑、头图制作:晋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