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俞敏洪成为流浪汉的可行性

 老方说 2023-03-21 发布于山东

俞敏洪一句话就上了热搜。

他表示下辈子如果有得选,他会希望自己是个旅行者,宁愿当个没钱的“流浪汉”(其实旅行者就是某种意义上的流浪汉),这比当个有钱的企业家符合他的性格。

然后很多人嘲笑他,说他凡尔赛,如果真想当流浪汉,这辈子就可以当啊。

不过这就像马老师的名言——我对钱不感兴趣——一样,这未必是他们在“装”,这很可能是他们的心声。

而且,他们也没必要说这样的假话。

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

在这个世界上,有人在哭,有人在笑,有人欣喜若狂,有人伤心欲绝,有人高朋满座,有人形影相吊,有人走投无路,有人身在罗马,有人高高在上,有人卑微如蝼蚁……

处于不同的位置,身在不同的环境,脑子里有不一样的想法,人生遭遇不一样的经历,等等这些,都会导致人与人的情感共鸣。

“何不食肉糜?”是真实的表达,所以它很残酷。

但俞敏洪是从底层逆袭的一个例子,他有过长期卑微、不自信的时期,他知道社会各个阶层的差距,所以他自然知道“流浪汉”意味着什么。

那么,现在的俞敏洪想做流浪汉,有没有可行性呢?恐怕很难。

论俞敏洪成为流浪汉的可行性

1、俞敏洪的企业要么失败,要么放弃,总之是彻底抛弃“企业家”这个身份。

2、把房产送人,存款捐掉,所有资产、财富统统不要了。

3、处理好家庭和朋友关系,跟“出家”一样告别俗缘。

4、隐姓埋名,遁迹世外,最好找个深山老林,没人认识的地方。

5、改变容貌,等个一二十年,世界都遗忘了有俞敏洪这个名字的时候,再出来流浪……

不然的话,俞敏洪如果跟阿甘一样四处流浪,那他身后也会跟着一群“大军”,把流浪变成流量,搞成一场行为艺术和直播大戏。嗯,估计俞敏洪会比“流浪大师”更吸引眼球,红更长时间。

居功须担责,企业家也有月之暗面

俞敏洪原来跟其他人一样,追求的也是出国,赚钱发财。他后来创业赚了很多钱,意识到自己有做大做强的机会,才慢慢成长为了知名企业家。

但他的成长之路很惊险,他被人绑架过,差点死于非命。后来遭遇内部危机,资本市场的打击,行业巨变……种种遭遇,可谓历经劫波。

后来人们都知道俞敏洪峰回路转,等于东山再起,很传奇,但那时候俞敏洪确实也有做个“败军之将”的觉悟,反正自己还有车有房有存款,哪怕没有了企业,他照样过得很好。

不过创业带队伍,最要紧的是责任心,能力越大责任越大,团队的期盼寄托在你身上,企业的命运跟你息息相关,这不是说你想放下就能放下的。事物都有自己的反面,流浪汉有一无所有的快乐,但也有一无所有的尴尬。

重任在肩,形势逼人。企业跟人生一样,永远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创业就是不归路,一旦走上这条路,就只能是一路走下去,“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不到最后,这个挑子是撂不下去的。

“流浪汉”意味着一种态度和选择

我们不要跟庸俗的人一样那么势利眼,不管是企业家还是流浪汉,都只是一种标签、社会身份而已,它们并非是一高一低、一贵一贱的关系。实际上,孔子曾流浪天下,佛陀也做过流浪汉,贝多芬、爱因斯坦、叶赛宁、约翰·缪尔、沃尔特·惠特曼等人也可以说是流浪汉。

所谓流浪,其实是一种在路上的状态,我曾遇到过一些流浪汉,他们或者衣衫褴褛,或者迷茫彷徨,或者坚定不移……这都是他们的一种选择(当然不乏被迫如此的人)。我至今记得在某个城市的十字路口,一个流浪老人斜靠在路边,笑呵呵的问我:你也不知道要去哪里吗?

无论是在乡野中流浪,还是在城市里流浪,人们的心都是在漂泊不定之中,你以为自己是在一个地方安定了,你留在了故乡,可你怎么知道你的心真正安定下来了呢?妥协和自欺不算是“吾心安处”。

王勃说,“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白居易则说,“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唐寅也有诗,“生在阳间有散场,死归地府也何妨。阳间地府俱相似,只当漂流在异乡。”

但我最爱的还是黄庭坚的这句: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人生就是无尽的相遇和离别,只愿我们在这个世界上能够互相不辜负,彼此心安,足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