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湖北日报记者追寻红军在郧西的长征足迹

 自由市民 2023-03-21 发布于辽宁

图文:浴血撒火种 ——追寻红军在郧西的长征足迹

文章图片1

图为:红军当年驻扎的一天门地势险要。

文章图片2

图为:革命烈士丁敬礼的孙子讲述红军的故事。

文章图片3

图为:位于关防乡丁家坪村的红二十五军七十五师223团团部旧址。

文章图片4

图为:鄂豫陕革命根据地出台的《关于商业政策问题》。

文/图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刘汉泽 通讯员 张春斌 查方政 杨洪霞

打开红军长征地图,红二十五军的长征线路十分特别:他们未经云贵高原、雪山草地,而是沿大别山、桐柏山、伏牛山、秦岭一路向西,从中原直插陕北。

郧西县北依秦岭,南临汉江,地扼秦楚要冲,素称“秦之咽喉,楚之门户”。

从1934年12月到达至1937年全部撤离,红二十五军以郧西为核心区,建立了鄂豫陕革命根据地。打土豪、分田地、传播共产主义思想,红二十五军历经长征,部队人数不减反增,并成为最早到达陕北的红军队伍,被毛泽东称赞“中央红军之向导”“为革命立了大功”。

秦岭巍峨,汉水滔滔,80多年后再上郧西湖北关牌楼,眼前青山郁郁葱葱,“老乡”楼房连排成片,产业基地星罗棋布,全县50万人在奔小康的路上干劲十足。

长征途中建立根据地

8月4日,湖北口回族乡虎坪村,一幢老屋静静屹立在村口,黑瓦黄墙,蓝色的门牌号上写着“虎坪村六组27号”。这里原来叫涝池大院,红二十五军长征途中,曾在这里召开了一次重要会议,史称“郧西会议”。

红二十五军是红四方面军主力撤离鄂豫皖根据地后重新组建的,1934年11月16日,受中央指令,红二十五军从大别山北麓的河南罗山县何家冲出发西进,开始长征。12月,部分部队到达郧西后,积极宣传发动群众,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1935年1月19日,红二十五军主力由陕西商洛进入湖北郧西县湖北口、关防一带,中共鄂豫陕省委及军部机关以及所属分队分别驻扎在泗峡口、虎坪、红岩、二天门等地。“当时正值春荒,粮食匮乏,加上有国民党军队围追,有人提出部队进入四川寻找中央红军的想法。”郧西县原史志办主任李仁喜介绍,这一思想动摇了军心,让红二十五军处境更加艰难。

1935年2月19日,中共鄂豫陕省委在“涝池大院”召开第二十次常委会议,总结部队进入鄂陕边界两个月来的工作情况,分析了时局,提出要“克服自己怕苦畏难的落后情绪,看清必然胜利的前途”,会议通过了《为完全打破敌人进攻,争取春荒斗争的彻底胜利,创造新苏区的决议案》。

这次会议统一了思想,红二十五军就地组织地方武装,开展游击战;抓紧时机,继续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建设基层政权。

很快,红二十五军在郧西周边开辟出面积达700多平方公里的根据地,并建立了1个区、46个乡村苏维埃政权机构。从此,红二十五军在鄂西北地区站稳脚跟。

不久,红二十五军的活动范围进一步向陕南、豫西南扩大,全军发展到3700多人,地方游击师、抗捐军2000多人,同时成立鄂陕、豫陕两个特委和13个区、46个乡、400余个村政权,辖区人口近50万,鄂豫陕革命根据地基本形成。

取得两次反“围剿”胜利

1935年初,就在红二十五军广泛建立基层苏维埃政权,初步建立鄂豫陕革命根据地的同时,蒋介石命令驻湖北、河南、陕西国民党军11个团的兵力,对红二十五军发动第一次“围剿”。

面对来势汹汹之敌,我军采用避其锋芒、各个击破战术,以一部分兵力牵制敌人,主力则迅速由郧西、山阳交界地区北上袁家沟口,突然出现在敌人背后,给陕军第一二六旅以重创。

战后,我军乘胜在蓝田、商县、山阳、镇安、柞水等地建立区、乡苏维埃政府。接着,又连克宁陕、佛坪两县城,在华阳镇东南的石塔寺附近设伏,歼灭敌军5个营。

4月上旬,红二十五军从华阳东返,在葛牌镇以南设伏,将一路跟踪追击的敌军两个团打垮,毙俘1000余人,彻底粉碎敌人的第一次“围剿”。

第一次“围剿”失利,国民党大为震惊。4月下旬,国民党紧急调动第六十七军3个师共30多个团的兵力,对红二十五军发动第二次“围剿”。

5月下旬,中共鄂豫陕省委在郧西湖北口莫家山召开会议,研究制定反“围剿”的作战方案和计划。

6月初,红二十五军主力从郧西关防乡二天门出发,向北直入陕西商洛,转至外线寻找战机。我军在鄂陕边界时南时北、时东时西、时战时退,一个月转战近1000公里。敌人被拖得相当疲惫,锐气大减。

1935年7月2日拂晓,国民党陕军一旅进入伏击区,红二十五军突然发起猛烈进攻。经过约10个小时的激战,歼敌1700余人,成功粉碎了敌人的第二次“围剿”。

7月15日,红二十五军得到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已在川西会师并北上的消息。当晚,中共鄂豫陕省委召开紧急会议,决定配合中央红军北上行动,主力部队迅速向陕甘进发。9月16日,红二十五军在陕西省延川县永坪镇同刘志丹率领的红二十六、红二十七军会师,合编为红十五军团。至此,红二十五军率先完成长征。

1937年,毛泽东对《大公报》记者范长江称赞红二十五军:“徐海东部队之由陕南经陇东入陕北,乃偶然做成中央红军之向导。”

红二十五军主力北上后,留下部分武装继续在郧西坚持斗争,至1937年全部撤离,红军在郧西及周边地区开展革命斗争达两年多。

红色基因代代传

8月5日,郧西县王家坪革命烈士陵园,当地民兵预备役向烈士纪念碑敬献花篮,重温入党誓词。“郧西共有2409名革命烈士。”管理员介绍,在长征时期艰苦的革命岁月里,当地涌现出刘世让、丁敬礼、魏茂顺等一大批积极投身革命,坚定不移紧跟中国共产党、紧跟红军的优秀儿女。

刘世让就是这些优秀儿女的代表。1935年1月,红二十五军主力到达郧西。湖北口虎头岩村佃农刘世让闻讯后,邀约20多名贫困农民下山,听红军讲述领导穷人闹革命、打土豪分田地的道理。

刘世让主动加入红军,后来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担任二天门区苏维埃政府主席、兼任游击团长。他同红军战士一起积极开展革命斗争,把群众运动开展得风生水起。

在红二十五军粉碎两次“围剿”等战斗中,刘世让利用地熟、人熟的有利条件,带领百余人转战于一、二、三天门和鄂陕交界的山阳、镇安、旬阳等边区。他神出鬼没、机动灵活地与敌周旋,打得敌人晕头转向。

1935年,红军主力部队撤离郧西后,留守地方的刘世让带领90多人继续与敌周旋。1937年4月,刘世让被叛徒杀害,年仅35岁。“红军来了,大家从陌生到亲切,都很支持拥护红军。”郧西县关防乡二天门村原党支部书记贾开化介绍,当年二天门村共有78户人家,共有76人参加红军,村里至今还有很多支援前线、精心护理伤病员的动人事迹:村民吴之祥,想方设法保护一位受伤的红军团长,并将自己的5个孩子送去参加红军;左洪章一家5人参加红军,除左洪章受伤留守外,4人随部队北上……

当年,从湖北口追随红军长征的丁起鸿,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为了能让后人记住那段历史,丁起鸿给几个孩子分别起名为:爱民、爱国、爱军。

在郧西县档案馆,收藏了红军长征时期的水壶、剪刀、烟袋等物。据称,这些都是当年红军在老乡家里养伤后,赠送给老乡的纪念品。这些物品凝结着军民血肉深情、永生不忘的情义。

坚守初心,不畏艰险。如今,红军长征所经过的郧西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县人民正在新时代里继往开来,逐梦前行。

相关报道:

图文:一张珍贵的传单:《什么是红军》

文章图片5

图为:《什么是红军》传单。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刘汉泽 通讯员 查方政 杨洪霞

郧西县档案馆收藏着一张珍贵的《什么是红军》传单。这张传单见证了红军长征时期如何播撒革命火种,是档案馆的“镇馆之宝”。

“红军是共产党领导的军队。”“红军里面的人,都是工人、农民、贫民、士兵出身,所以他们能代表穷人的利益。”“红军所到之地,欢迎群众谈话,欢迎群众开联席会……”传单落款是“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政治部”,时间为1934年12月10日。

传单共15行400多字,言简意赅地宣传了中国工农红军的性质、主张、组成、任务和有关政策。据考证,传单内容由红二十五军政治委员吴焕先、副军长徐海东和政治部主任郑位三商议起草,由时任红二十五军军部秘书兼宣传科长刘华清刻印。

1934年12月,红二十五军部分部队到达郧西后,一边坚持军事斗争,一边放手发动群众,宣传工作有声有色。在印发《什么是红军》传单之后,又刻印了《关于商业政策问题》《民族政策》《告国民党士兵书》等布告。其中,《告国民党士兵书》发布后不久,国民党陕军警备第一旅的一个连就投诚参加了红军。

湖北口回族乡虎头岩村青年李玉才,就是那时加入的红军队伍。1935年5月,已成长为红军特务队副班长的李玉才回到家中,将一张《什么是红军》传单交给妻子刘立英。刘立英知道这是红军发的传单,便决心将它保存下来。

红军主力北上后,在白色恐怖的艰苦环境中,在国民党反动军队和地方反动武装的反复搜查中,刘立英将这张传单包了又包、藏了又藏,几经转移,这张珍贵的红军传单终于得以保存下来。

1981年,郧西县在当地收集、核查史料,刘立英向组织上交了这份珍藏46年的传单。

为了记录这段历史,当地档案部门把传单复制了一份,交给刘立英的家人保管。“这份复制的传单,已成为我们的传家宝,要世世代代传承下去,教育后人不忘这段历史,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永远跟党走。”刘立英的孙子李登科说。

2019年6月,湖北省档案馆发布20项首批湖北省档案文献遗产名录,《什么是红军》传单名列其中。

回民游击队紧跟红军闹革命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刘汉泽 通讯员 查方政 杨洪霞

海拔1700多米的坎子山村,坐落于郧西县湖北口回族乡的绝壁上。湖北日报全媒记者乘车沿着公路上山,弯急坡陡,一侧悬崖深不见底,险峻地势让人触目晕眩。“当年的路只有一尺多宽,回民游击队长魏茂南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带着队伍与敌人斗争。”坎子山村党支部书记魏登殿介绍,回民游击队在坎子山、十八盘等地屡立战功,时至今日,村民们提到魏茂南仍无比自豪。

1906年,魏茂南出生在坎子山一个贫穷的回民农家。幼年时,父母相继去世,他和弟弟十几岁就给人当长工,饿着肚子还经常遭到鞭打辱骂。

1935年1月,红二十五军主力进驻郧西县,在回民聚居区组织成立泗峡口游击队和抗捐军,魏茂南主动参加,被推选为回民游击队队长。

经过训练,魏茂南很快成长起来,带领游击队独立作战。

1935年5月,魏茂南带领回民游击队在红岩消灭当地一个中队的反动武装;6月,回民游击队在徐家岭、佛爷庙消灭敌人一个分队,击毙敌方队长邓奇胜;7月至9月,回民游击队先后在陟山盘、马家岭等地与敌军交战10余次,打死反动民团队长祝山河等近百人,有力地支援了红二十五军北上。

红二十五军主力撤离不久,当地反动武装纷纷杀回反攻,回民游击队伤亡惨重。魏茂南带领游击队进入深山同敌人周旋。

1936年5月,湖北口地方反动团头目哈春贵纠集陕西镇安茅坪民团、山阳西河沟“大刀会”共500余人,将魏茂南及回民游击队包围在坎子山。魏茂南率队拼死杀开一条血路,冲出敌人包围圈后,回民游击队仅剩8名队员。

5月16日,魏茂南在湖北口丰家沟中了敌人埋伏,他和弟弟魏茂吉、副队长马安升、队员魏登银等受伤被俘,英勇不屈,被敌人杀害。“先烈们用生命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魏登殿介绍,坎子山村回民比例超过50%,几十年来回汉人民团结一心,村内修通30多公里公路,全村用上自来水,90%村民住上楼房,种植、养殖、旅游等五大产业发展迅速,坎子山村先后被省、市、县授予“文明村”“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魏登殿当选为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代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