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常宝华相声水平如何?曾创作百段作品,《昨天》引发老舍撰文支持

 积沙成塔0u3svg 2023-03-21 发布于天津

常氏家族

刚刚去世的常宝华先生是常氏相声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从6岁登台说相声,9岁成为职业相声演员,21岁拜马三立先生为师。在常氏相声大家族中,除了天才艺人常宝堃之外,表演上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常宝霆、常贵田和常远。最擅长创作的就是没上过学的常宝华。常宝华的代表作《昨天》被译成英文在海外发表,文学大师老舍、赵树理都曾专门撰文评论常宝华的作品,这在相声演员中是绝无仅有的。2009年,常宝华收侯耀华为徒,常宝华12名徒弟中侯耀华年纪最大,与常宝华认识的时间最长,所以虽然拜师较晚,也成了大师兄。

1923年,常连安携子常宝堃、常宝霖、常宝霆到天津定居,被张寿臣代拉师弟,成为焦德海的弟子。1930年常宝华在天津出生,6岁上小学一年级时,随父常连安及长兄常宝堃在天津小梨园演出,第一次表演的相声是《训徒》。常宝堃艺名小蘑菇,所以常宝霖叫二蘑菇,常宝霆叫三蘑菇,常宝华叫四蘑菇。

年轻时常宝华也是小鲜肉

30年代后期,常连安在在北京西单商场创办启明茶社,被誉为“相声大本营”。有150多个座位的茶社几乎天天满座,京津两地艺人如张寿臣、马桂元、马三立、郭荣起、刘宝瑞、郭全宝、侯一尘等都在这里演出过。常宝华、杨少华、苏文茂等人也在此熏陶受业。

8岁不到,父亲来了一封家书,让常宝华去北京学相声,常宝华只好放弃学校生活,来到启明茶社。9岁开始登台表演,学习和演出过70多段传统相声,40年代初还曾参演了电影《锦绣歌城》《花田八错》。

常宝华与侯宝林等

1951年,常连安任天津市曲艺工作团团长,常家定居天津,21岁的常宝华加入天津市红风曲艺团,拜马三立为师,并在其门下学艺。

1951年5月2日晚上,常宝华在燕乐升平剧场刚下场,领导让他到抗美援朝委员会去一趟。他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到了之后,天津文化局阿英局长告诉他:“常宝堃同志牺牲了!”听到这句话,常宝华脑子乱了,哭也哭不出来,心里说不出来的难过。大哥常宝堃临去朝鲜以前,哥儿俩连谈了三四个晚上,大哥让他和陈寿荪编一段《新影迷离婚记》、一段《新数来宝》,让他们两个月完成。他们很快完成了,遗憾的是常宝堃却没看到。常宝堃牺牲,常宝华也继承烈士遗志,去了朝鲜战场慰问志愿军。

常宝华 常宝霖 常贵田

1953年,常宝华离开天津市曲艺团,离开了自己的家人,放弃了每月50多块钱的高工资,选择了只有6块9毛钱月津贴的海政文工团,成为一名文艺兵,也担负起教育、培养大哥的独生子常贵田的任务。1958年,16岁的常贵田也进了海政文工团。

那时候常宝华还常常回天津演出。1961年,天津市曲艺团主办常连安祖孙三代同台演出的相声专场,演出地点在小白楼音乐厅。包括甘肃电台说唱队的常宝霖、天津市曲艺团的常宝霆、海政文工团的常宝华、天津市曲艺团少年训练队的常宝丰都参加了演出。常宝霖擅演“说哏”及“贯口”,表演幽默含蓄;常宝霆的表演朝气蓬勃、热情洋溢;常宝华的表演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著名捧哏演员赵佩如、朱相臣、白全福也参加了演出。一连演出四场,场场座无虚席。

常宝华与常贵田

那段时期,几乎所有文艺工作者都受到了冲击,常宝华也不能例外,被下放到天津机床厂,当了四年搬运工。70年代中期他参加了一机局业余宣传队,与关牧村等人同台演出。

到了80年代,常宝华终于重返舞台,担任海政文工团曲艺队队长。1985年,由中国曲艺家协会吉林分会、吉林省人民广播电台和吉林电视台联合主办中国相声演员“十大笑星”评选,马季、姜昆、李文华、侯跃文、赵炎、师胜杰、郝爱民、常宝华、石富宽、高英培当选,这是在当时影响很大的一次评选。

常宝华与姜昆侯耀文等

常氏相声继承常宝堃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摸准时代脉搏,讲出大众心声,常宝华说:“我们就是要不断剔除旧相声中庸俗的、贫气的、低级的东西,把既有意义又出人意料的'包袱’抖给观众,带给他们耐人寻味的笑声。” 他擅长刻画不同的人物,以细腻、幽默著称,他的“相”夸张而富有生活根据,“声”善于传达各种角色的情感,最难得的是,他只上了小学一年级,却以创造见长,一生创作了相声、小品、快板等节目一百七十多个。

20岁时,常宝华参加相声改进小组,整理编写了相声《字象》,这是他的处女作。50年代初在天津市红风曲艺团,他创作了《小广播》《义务保姆》《两张照片》等相声,演出后反响相当好。常宝华认为:笑是艺术手段而不是目的,怎样通过真、假、善、恶、丑等鲜明的表演来取得笑的效果,是要认真下一番苦功夫的。

常宝华与马季姜昆等

1959年,常宝华与赵忠、钟艺兵共同创作了相声《昨天》,这是常宝华最重要的代表作。《昨天》叙述一个旧社会靠拉洋车为生的人,受骗、遭抢劫致使精神失常。医院为他治疗十年,病愈后犹如梦醒,此时已是新社会,他以为一切事情都发生在“昨天”。这段相声的创意非常巧妙,呈现了一个横跨不同时代的人对身边事物的认知,有非常强的张力。

常宝华与李洪基搭档首演,并把这个新段子带进中南海,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都看了演出,周恩来总理对常宝华说:“就是最后结尾,如果再改动一下,主题更突出。”老舍先生为这段相声写了一篇评论:《谈相声“昨天”》,赵树理则撰文评论了常宝华的另一段原创相声《水兵破迷信》。

常宝华与常贵田

70年代末到80年代,常宝华与常贵田叔侄创作表演了一批新相声,包括《白骨精现形记》《舞台风雷》《特殊生活》,还有一段就是当时影响巨大的《帽子工厂》。1981年10月4日全国曲艺优秀节目(北方片)观摩演出,常宝华与常贵田表演相声《两张照片》,这是常宝华早期的作品。

常宝华1951年拜入马三立先生门下。80年代常宝华定居北京以后,每年春节都要来天津给师父拜年。马老很有性格,当徒弟的请他吃饭、给他送礼都不招他喜欢,他告诉常宝华:“你要带东西就带一盒北京的麻豆腐,但还有一条,就是每次见面呀,必须给我说一个新笑话。”

常宝华与常远

马三立大师有一段回味无穷的经典单口相声《家传秘方》,基本素材就是常宝华拜年时“孝敬”的。最初常宝华听侯耀华讲了一个小笑话,自己改编后讲给马老听,他的结尾是:剥开层层包裹的纸一看,是一把痒痒挠。马三立大师觉得痒痒挠比较拿着不方便,藏也不好藏,重新改编,把结尾改成一张纸条上写着“挠挠”两个字,喜剧效果爆棚。这段相声背后的故事,也成为祖孙三辈相声名家的一段佳话。

常宝华与夫人傅天真育有五个子女,长孙常远从小跟爷爷学相声,1988年央视春晚与爷爷常宝华表演相声《对话趣谈》,这段相声中孙子学爷爷的口吻指使爷爷,令人发笑不已,乍看起来这种行为颠倒是艺术夸张,可当时生活中时常会发现类似事情,由此引起共鸣。常宝华还有个孙女叫常思,是国家花样游泳队队员,获得过2012年伦敦奥运会花样游泳集体项目银牌。

常宝华的弟子侯耀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