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轩湖《诗法例释》(二)

 杏坛归客 2023-03-21 发布于山东

第六章  诗的典故

用典是诗词写作的必要手段,尤其写古风,必然要大量撷取引用。对于格律诗而言,由于本身的局限性,想把复杂的情绪较为淋漓地表达出来,就需要用更高度浓缩的语言来概括,用典无疑是既含蓄又妥帖的方式之一。

一、典故的使用

典故的使用大概有四种情况:

一是言人。如:

忆昔

晚唐·韦庄

昔年曾向五陵游,子夜歌清月满楼。

银烛树前长似昼,露桃华里不知秋。

西园公子名无忌,南国佳人号莫愁。

今日乱离俱是梦,夕阳唯见水东流。

颈联直接借前人来写自己此时的感情。

次韵曹九章见赠

北宋·苏轼

蘧瑗知非我所师,流年已似手中蓍。

正平独肯从文举,中散何曾靳孝尼。

卖剑买牛真欲老,得钱沽酒更无疑。

鸡豚异日为同社,应有千篇唱和诗。

一般用人物尽量避免直呼其名,除非为了避重字确实要用。这首颔联用祢衡、孔融、袁准的字和嵇康的官职去作对,对古人就显得很有敬意了。

二是言事。如:

春日与裴迪过新昌里访吕逸人不遇

唐·王维

桃园四面绝风尘,柳市南头访隐沦。

到门不敢题凡鸟,看竹何须问主人。

地上青山如屋里,东家流水入西邻。

闭户著书多岁月,种松皆作老龙鳞。

颔联直接用吕安题凤与王子猷看竹作对,并没有出现主人公是谁。再如:

牡丹

唐·薛涛

去年零落暮春时,泪湿红笺怨别离。

常恐便随巫峡散,何因重有武陵期。

传情每向馨香得,不语还应彼此知。

欲就栏边安枕席,夜深闲共说相思。

颔联用楚襄王与巫山神女梦中幽会事和传说中刘晨、阮肇遇仙女事。唐人多把武陵渔人逢桃花源故事与刘阮故事混淆,因此这里“武陵期”,是指刘阮遇仙女事。

三是既言人又言事。如:

哭刘蕡

唐·李商隐

上帝深宫闭九阍,巫咸不下问衔冤。

广陵别后春涛隔,湓浦书来秋雨翻。

只有安仁能作诔,何曾宋玉解招魂。

平生风义兼师友,不敢同君哭寝门。

颈联直接人事作对,用潘安善为哀诔之文和宋玉曾为屈原作《招魂》来写悼亡。再如:

酬张祜处士见寄长句四韵

唐·杜牧

七子论诗谁似公?曹刘须在指挥中。

荐衡昔日知文举,乞火无人作蒯通。

北极楼台长挂梦,西江波浪远吞空。

可怜故国三千里,虚唱歌辞满六宫。

颔联以孔融推荐祢衡作正喻,以蒯通乞火荐人事反喻。

还有两联上下相承来写的,如:

嗣深尚书弟晬日

北宋·黄庭坚

骨秀已知骐骥子,性仁端是凤凰雏。

不腾渥水称神俊,应出岐山作瑞符。

渐指家人知姓字,试看屏上识之无。

乃翁断狱多阴德,径往高门待汝车。

三句渥洼水出神马典故承接一句而来,四句凤鸣岐山承接二句而来。

还有两联用同一典故,如:

夜泊牛渚怀古

唐·李白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

中二联因斯地高咏想起了当年袁宏遇到谢尚事,但只能空忆,因为再也没有赏识高咏的人了。两联因一个典故递进而来,达到了1+12的效果,是太白独特的手法。

四是典故漫布全篇。通常取两联居多,这也是最常见的,如:

安定城楼

唐·李商隐

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洲。

贾生年少虚垂涕,王粲春来更远游。

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

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

这首诗主要在二四联用典。按照排列组合来推理,当然也有二三联用典的,也有三四联用典的,等等,不再举例。

三句用典的排列组合理论上也很丰富,如:

诸将五首 其二

唐·杜甫

韩公本意筑三城,拟绝天骄拔汉旌。

岂谓尽烦回纥马,翻然远救朔方兵。

胡来不觉潼关隘,龙起犹闻晋水清。

独使至尊忧社稷,诸君何以荅升平。

这首诗笔触涉及唐朝五个时代:首联写唐中宗时代张仁愿统领朔方军,筑三座城池以防突厥南侵事;二句用到韩信典故。二联写唐肃宗时代求助回纥平安史之乱。五句写唐玄宗时代哥舒翰守潼关事;六句写唐高祖李渊。尾联至尊指唐代宗。因为代宗是眼前事,不算用典。但一首七律写五个时代居然一点都不乱。

老杜用的都是今典,再看一首用古典的:

送子婿崔真父归长城

唐·刘长卿

送君卮酒不成欢,幼女辞家事伯鸾。

桃叶宜人诚可咏,柳花如雪若为看

心怜稚齿鸣环去,身愧衰颜对玉难。

惆怅暮帆何处落,青山无限水漫漫。

这首诗前三联分别用到梁鸿孟光事、《诗经·桃夭》和乐广卫玠翁婿“冰清玉润”事;但笔力老健,毫无堆砌之感。

也有通篇都在用典的,如:

再次韵寄子由

北宋·黄庭坚

想见苏耽携手仙,青山桑柘冒寒烟。

骐驎堕地思千里,虎豹憎人上九天。

风雨极知鸡自晓,雪霜宁与菌争年。

何时确论倾樽酒,医得儒生自圣颠(自注:出《素问》)

这首诗通篇用典。首联用苏耽比喻苏子由;颔联用《商君书》:骐驎騄駬,每一日走千里和宋玉《招魂魂兮归来,君无上天些;虎豹九关,啄害下人些为苏辙不惑之年在筠州监管盐酒税大材小用鸣不平;颈联用《诗·郑风·风雨》:风雨凄凄,鸡鸣喈喈和《庄子·逍遥游》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劝慰子由;尾联顿笔自嘲作结,但山谷自注出处为《素问》,这就看出整诗山谷故意通篇在用典。

由此可见,典故用多用少并不重要,重要的在于对典故的驾驭能力。写得不拘形迹又信手拈来才是最好的,千万不要生拼硬凑。

二、典故的讲究

很多诗人选用典故不但恰如其分,而且非常讲究。怎么算讲究呢?

献淮宁军节度使李相公

唐·刘长卿

建牙吹角不闻喧,三十登坛众所尊。

家散万金酬士死,身留一剑答君恩。

渔阳老将多回席,鲁国诸生半在门。

白马翩翩春草细,郊原西去猎平原。

颔联以平原君散家财募集勇士、冯谖一剑客孟尝君两件事比喻李相公。之所以讲究,在于都用战国典故作对仗,这与上面王摩诘“到门不敢题凡鸟,看竹何须问主人”都用《世说新语》是一样的。

汴岸置酒赠黄十七

北宋·黄庭坚

吾宗端居丛百忧,长歌劝之肯出游。

黄流不解涴明月,碧树为我生凉秋。

初平群羊置莫问,叔度千顷醉即休。

谁倚柁楼吹玉笛,斗杓寒挂屋山头。

颈联两个典故提到的两个人都姓黄,一个是《太平广记》里的黄初平,一个是《后汉书》里的黄叔度。因为黄山谷所赠之人也姓黄,这就极其讲究了。再如上面那首《再次韵寄子由》,因为诗写给苏辙,所以开篇典故用苏仙公也是如此。山谷还有一首:

次韵宋懋宗三月十四日到西池都人盛观翰林公出遨

金狨系马晓莺边,不比春江上水船。

人语车声喧法曲,花光楼影倒晴天。

人间化鹤三千岁,海上看羊十九年。

还作遨头惊俗眼,风流文物属苏仙。

这首诗写给东坡,颈联以成仙化鹤的苏耽比喻东坡本是神仙中人,以苏武牧羊比喻东坡经历的坎坷。注意,化鹤句不要搞混成丁令威,因为丁令威不姓苏。

三、典故的翻新

用典须防俗典,即慎用熟典。当一类热门典故被前人用多用滥后,也就成了俗典。如东坡《次韵李端叔送保倅翟安常赴阙,兼寄子由》颈联松荒三径思元亮,草合平池忆惠连,时间放长到现在看,这类句子真是既平又俗。这就要学会变通。因为从来没有俗的典故,只有把典故写俗的人。

怎么把写俗的典故转而写得不俗呢?这就需要转换角度去引申典故的内涵,甚至站到对立面去思考。

试举《世说新语》里访戴一例:“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这个典故被前人用得够多够滥,属于典型的熟典,如:

酬和杜侍御

唐·许浑

序:河中杜侍御,祗命本府,自钟陵舟抵汉上,道出兹郡,以某专使迎接,先蒙雅什见贻,窃慕清才,辄酬和。

花时曾省杜陵游,闻下书帷不举头。

因过石城先访戴,欲朝金阙暂依刘。

征帆夜转鸬鹚穴,骋骑春辞鹳雀楼。

正把新诗望南浦,棹歌应是木兰舟。

又如:

湖南正初招李郢秀才

唐·杜牧

行乐及时时已晚,对酒当歌歌不成。

千里暮山重叠翠,一溪寒水浅深情。

高人以饮为忙事,浮世除诗尽强名。

看著白蘋芽欲吐,雪舟相访胜闲行。

许浑直用原意,杜牧稍微翻新了一下,用典型事物雪舟来代指“访戴”,其他的典型事物还有山阴兴”“剡棹”“雪棹”“子猷棹”“忆戴船等,这类词语看似避免了“访戴”般直述,但本意并没有改变,还属于直用其意的熟典范畴,只比许浑稍稍强了那么一点而已。

怎么把熟典翻出新意呢?试举几例:

咏雪

唐·姚合

愁云残腊下阳台,混却乾坤六出开。

与月交光呈瑞色,共花争艳傍寒梅。

飞随郢客歌声远,散逐宫娥舞袖回。

其那知音不相见,剡溪乘兴为君来。

题目是咏雪,催起访戴之兴的是雪,所以避开了典故本意,侧重在雪。

至日述事时江海大捷

宋·曾几

观台四望楚氛开,云物轮囷瑞九垓。

大雪山阴消得尽,微阳井底放令回。

江心皂帜千艘没,海角黄旗一骑来。

想像天颜知有喜,正衙入贺荐金罍。

这里用山阴雪代指成事的障碍,也是避开熟典本意去阐发。

雪后约竹轩访李柯亭山斋

元·李齐贤

柯亭人境两清幽,想像山阴雪后游。

若使同行有诗友,子猷未必便回舟。

这一首显然对访戴另开脑洞,借子猷的孤独来写同行伙伴。

访戴图

元末明初·胡奎

下篷听雪不见山,推篷见雪山更好。

此时兴尽便回舟,何必相逢戴安道。

这首诗只在说见山雪便可,不必到门再返,这就脱出了原意的窠臼。

和自村同年韵寄南山刘义车

宋末元初·赵必𤩪

空谷寥寥绝足音,月明千里故人心。

功名蝴蝶半床梦,岁月蜉蝣一息阴。

王粲曾闻附刘表,华元何忍薄羊斟。

买舟欲泛剡溪曲,安道门前雪忒深。

这首诗也反用其意,说自己不是不想去探望你,而是你家门前雪太深了我去不了,借指自己有困难。再如罗隐还拟山阴一乘兴,雪寒难得渡江船句也是如此。

和戴禹功游水云馆

宋·李光

举目江山有异同,笑谈尊俎恨匆匆。

云烟杳霭长淮隔,花木扶疏曲径通。

闲伴凫鸥浮野水,未随鹰隼击秋空。

会当雪后寻君去,不学子猷清兴终。

这首也反用其意,写兴致。再如南宋林东谁是子猷谁是戴,小船杯酒兴无涯句同样写兴致,则是跳出典故窠臼了。

甬东

宋·张侃

侵晨风雨闇城楼,渺渺蒲帆海尽头。

远景暂烦双目送,清游不负此生谋。

半杯绿蚁冲寒色,几个白鸥分客愁。

相近梅开迟雪舞,肯容兴尽剡溪舟。

这首诗尾联借剡溪舟来写兴致,也是抓住典故里的一个点,甚至根本无雪,故用迟雪来做铺衬,既合理又很有意思。

和清卿雪溪泛舟晚登华盖亭

南宋·郑伯英

满江风雨酿清愁,坐啸烟波一叶舟。

目送飞花千里去,身随空碧一鸥浮。

兜罗世界成游戏,欸乃声中自唱酬。

试问剡溪回棹客,可能乘兴上南楼。

这首诗第七句只借用了典故里泛舟之意。

被旨暂摄四明已具舟而雪作王诚之有诗相饯次韵

宋·虞俦

剡溪风雪正纷纷,暗想清游已目存。

颇怪扁舟遽乘兴,应缘坐席不容温。

海圻聊尔誇千骑,帐底何如具一尊。

回首兔园吟赏地,从今授简致频频。

这首诗的一三句相承接,只用典故里舟与雪的两个点来写,但更多借用的是典故的引申意,即高士情怀,如宋人杨蟠长爱剡溪堪乘兴,雪中曾棹子猷船句也是借用此意。

梅雪四律代张翚徐术陆平沈廉赋 其三

元末明初·凌云翰

梅开岂与雪相谋,雪到梅边分外幽。

算老只除松强项,论交还使竹低头。

增添冷艳疑临镜,封闭寒香不入楼。

对此一时清兴发,西湖船胜剡溪舟。

这首诗相比上一首感触点更少,只写船了。

新正日商南道中作寄李明府

唐末至五代·韦庄

相看又见岁华新,依旧杨朱拭泪巾。

踏雪偶因寻戴客,论文还比聚星人。

嵩山不改千年色,洛邑长生一路尘。

今日与君同避世,却怜无事是家贫。

此诗为作者与友人(或即李明府)聚首论文后,于途中答谢之作,故“寻戴客”似指李明府,又诗句重在记踏雪事,船也省了。

又叙雪寄喻凫

唐·方干

密片繁声旋不销,萦风杂霰转飘飖。

澄江莫蔽长流色,衰柳难黏自动条。

湿气添寒酤酒夜,素花迎曙卷帘朝。

此时明径无行迹,唯望徽之问寂寥。

这首诗因雪写思念,但反向借用了戴安道的思念。

寄王良佐

南宋·陶梦桂

高高林木带烟霞,短短茅檐寄水涯。

尽有清风疏种竹,苦无空地密栽花。

云停栗里渊明屋,月满剡溪安道家。

会待子猷清兴发,扁舟一叶著平沙。

这首诗六、七、八句一脉承接,只写思念,连雪都没有了,甚至月亮都出来了,但在诗人笔下语言组织却是合理的。刘克庄叔夜相思曾命驾,子猷一返少来舟句也是只写思念;南宋王迈异时扁舟下濑渚,安道谨勿避子猷句则写相约;司马光子猷垂到复归去,安道虽知未易邀句则写相约不相逢。

韦深道和诗且以书坚扁舟之约仆以禁烟归扫邱墓未暇先寄此诗

宋·周紫芝

阙然不见十年馀,借屋新来共一湖。

已向双鱼逢尺素,更因五字得明珠。

子猷心欲随烟棹,摩诘居应似画图。

会待庞公归上冢,便求奴饭马青刍。

五句也是不需要有雪有船,只写扁舟之约。

次韵别方时父

南宋·刘克庄

我于中垒谱相通,君唤玄英作祖翁。

每恨暮云一樽隔,暂欣夜雨对床同。

为晨门黍谈清宿,留剡溪舟避逆风。

众作纷纷鸣瓦釜,黄钟聊复鼓于宫。

这首诗第六句用了舟的作用,即避风雪,还是作高士情怀用。

再挽王长公二十首 其七

明·胡应麟

蹑履频年到海涯,青童环佩结飞霞。

毫端巨壑翻云梦,研底春涛涨若耶。

庚子日斜惊鵩鸟,戊辰年远怪龙蛇。

凭谁更发山阴兴,肠断王猷一棹遐。

这是借好友仙去作悼亡之词。同样,如果转换角色,写成“一自子猷归去后,怕看飞雪落山阴”也是相同的意思。

其他例子还很多,可以继续翻出别的意思,如“今日回舟非兴尽,漫天飞雪冷难禁”则是强调天气寒冷;“纵有漫天飞雪落,也无雅兴发山阴”,则是写孤独;天恩未许山阴雪,岂有佳人乘兴来,这是等雪;轻舟早备清游意,只待山阴大雪来可以借指时机未到等。可见一个区区访戴的典故,本来因为太出名被前人写成了俗典,但深入挖掘认真思考后,每个点都光环闪闪,值得利用。

第七章  诗的生动表述

常有初学者问写诗有没有绝招?没有!但诗里确实有一些独特有效的写作方法。

一、律诗九要

认真翻阅前人著作,附带自己的写作经验,己亥年时候总结了九条,不妨称为《律诗九要》

一是语言的张力。须知古今好诗,多有一个共性,即多具备横向的广阔空间和纵向的深邃时间。二者至少要具其一。再者如江山、万里、沧海、高云等前人常用词汇,多则生厌,少则出彩,铺排错落,须拿捏谨慎。如老杜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严遂成只手难扶唐社稷,连城且拥晋山河等皆是如此。

二是上下句的粗细对称。曾见郁达夫提及,即上下句形成广阔与尖锐的对比关系,容易彰显语言的张力。如老杜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东坡身行万里半天下,僧卧一庵初白头,山谷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等,对比之下就很抓眼,也很好看。

三是一联内断与联的关系。要看似断,却又连,这是很不容易做到的。如山谷舞阳去叶才百里,贱子与公皆少年“遥怜部曲风沙里,不废平生翰墨场”“交情吾子如棠棣,酒椀今秋对菊英”等,这个关系处理好了,句子就会极其漂亮。再如山谷《次元明韵寄子由》首联半世交亲随逝水,几人图画入淩烟浑然不觉对仗;《赠黔南贾使君》少年圯下传书客,老去崆峒问道山与东坡《讲武台南有感驺子雨中乘马去,村童烟外倚墙看,如果不在颔联,很容易产生不对仗的错觉。这也是作诗的妙处之一。

四是上下联语势的顿挫。如果上一联语意拗折,那么下一联就尽量处理平滑。反复拗折读来令人生厌,一直流滑就极其俗气不耐看。曾与幻公同登岳麓山,幻公有一律极佳,诗曰:迓远泉声指上跳,枫亭爱晚翼嶕峣。空违孤鹤栖残碣,冷照长松送六朝。史乘须从湘水漫,儒风不忝楚材骄。非因籀古刊蝌蚪,禹甸殊功迹已遥。句与句间拗折顿挫与顺滑流畅处理得非常到位,可作参考。

五是注重特定事物的表达。即诗里彰显特定情景和特定感情,不走俗套。放在中二联表达是首选。如果不能在对句里处理好这个关系,那就放到第七句上去,把思维拉出去,实际就是宕开一个大的空间,然后再用第八句拉回全篇基调,这样会形成意想不到效果。如山谷《赠李辅圣》诗:交盖相逢水急流,八年今复会荆州。已回青眼追鸿翼,肯使黄尘没马头。旧管新收几妆镜,流行坎止一虚舟。相看绝叹女博士,笔研管弦成古丘。这首赠人诗从感慨到对友人的赞扬再到劝慰,句法曲折多变,特别是第七句忽然一转悼亡一个人,即文艺无所不能的辅圣后房孔君,看似突兀,却又自然,尾句则顺势给全篇涂上一层淡淡的哀伤。

六是词句的冷却意识。用冷色调词汇来处理词句,特别是韵脚。同光体里大量出现这种句子,如郑孝胥登摄山最高峰》:“每愁飞鸟灭云端,石磴行来倦百盘。钟阜云开分晚照,吴江枫落入新寒。名山谁信身堪隐,世事终怜劫未阑。直恐哦诗增客感,松风还为卷波澜。”愁、灭、倦、晚、落、寒、隐、怜、劫、阑、恐、卷等都是这类词汇,中二联的寒与阑则奠定了全诗基调。

七是要追求有诗味的句子。如郁达夫“曾因酒醉鞭名马,生怕情多累美人”,虽然矫情,但词汇漂亮,诗的味道十足。陈师道孤臣白首逢新政,游子青春见故乡、许浑“山鸟一声人未起,半床春月在天涯”等则是从真情实感里跳出来的句子。须知真正的诗味就是在这种看似最平凡的句子里产生,而不是仅仅凭借矫揉造作甚至生拼硬凑去完成。

八是作诗勿作套路语。学诗貌似有一大堆技巧方法,真正作起诗来却本无规律可言,亦无规律可法。当体物以立意,如此方能千姿百态。有些时候甚至故意打破固有的程式,比如尝试站到对立面去思考,形成所谓的逆向思维,往往有出奇效果。而套路的东西需要功力去驾驭,驾驭好了就如行云流水,驾驭不好反而容易写成大路货或者口水诗,这是作诗的一大忌讳。

九是认清诗的本质。何谓诗者?发之于情,言之有物,是为诗。即要从心而发,才会感动人,才会是好诗。要写亲身经历过的,即所见所思所感,不然就是假诗。如陈寅恪忆故居》颔联“一生负气成今日,四海无人对夕阳”、郑孝胥《春归》颈联“三十不官宁有道,一生负气恐全非”等,这两人跟我们年代很近,生平事迹更真实,也就懂得了这两句确实是发自肺腑的感慨。

二、其他补充

在描述同样事物时,为什么有些人写的就是好看,有些人写的很呆滞呢?在《律诗九要》基础上,下面从六个方面作进一步阐发和补充。

(一)发散思维

所谓发散思维,即如何进行合理的联想,甚至把不合理的写成合理的。如:

官老石屋舆中作

现当代·黄公渚

一径斜阳外,人来第几峰。

泉因风转怒,云与石俱镕。

草偃常疑虎,松欹欲化龙。

翛然见明月,催起上方钟。

黄霜腴一生隐居崂山,写了一百多首关于崂山的诗,每一首质量都不错。这首诗重点看颈联。颈联写虎,但崂山早就没有老虎了,却有著名的蟠龙松。这就是典型事物。龙虎皆作虚写,以龙写松本常语,但用虎作对,这就需要一个合理的联想了。草偃常疑虎颇让我们想起林暗草惊风,既然没有虎,那就用一个“疑”字,草被劲风吹得扑倒了,想象会不会正有老虎在那里呢?问题就解决了。即通过对事物的仔细观察,来赋予合理的想象,比直写草树要生动得多了。

华严庵经楼题壁

现当代·黄公渚

钟板云堂礼师尊,碧纱笼壁旧题存。

隐丛石俨孤罴坐,赴壑山如万马奔。

海色当窗连碧落,午阴酿雨似黄昏。

憨山不作慈沾逝,佛藏凋零孰讨论。

黄霜腴这首诗颔联把石头和山写得极为生动,隐处黑乎乎的石头像孤独的熊一样端坐不动,发前人所未有;而深谷两侧的群山相对谷底的湍流如万马奔腾而去,这与老杜“群山万壑赴荆门”异曲同工之妙,再如许浑《晨起白云楼,寄龙兴江准上人,兼呈窦秀才》颔联“山翠万重当槛出,水华千里抱城来”,温庭筠《陪河中节度使游河亭》颔联“满座山光摇剑戟,绕城波色动楼台”等,也是把景物的动静进行倒置描写,都是相对运动的范畴了

邀同美荪螴弟游外九水

现当代·黄公渚

导我游筇一路蝉,白沙翠竹净娟娟。

九潭山落空明里,一雨秋生热恼边。

峰啄峥霄疑鸟咮,风腥飞瀑杂蛟涎。

烧畬业井无机事,乞与山眦办一廛。

这里把山峰比作鸟嘴啄天;风带来飞瀑的腥气,因而想到可能是瀑布中有蛟龙口水造成的,思维也迥异旁人,解释看似不合理,却又觉得生动有趣。

下清宫与子民美荪瓠厂同游

现当代·黄公渚

芒屩轻箯健似猿,道人揖客古风存。

极天海与山争地,向晚风吹月到门。

数点峭帆随雁渺,如潮落叶挟鸦翻。

十年游钓重过处,稚竹成林柳半髡。

颔联写得尤其精彩:山上看海,山本是静的,风中看月,月也是静的,但在诗人笔下,山与月立刻有了动态的画面,把看似不合理的变成了合理的。

西江怀古

唐·杜牧

上吞巴汉控潇湘,怒似连山净镜光。

魏帝缝囊真戏剧,苻坚投箠更荒唐。

千秋钓舸歌明月,万里沙鸥弄夕阳。

范蠡清尘何寂寞,好风唯属往来商。

小杜这首诗的首联用“吞”“控”“怒”“净”数字,把西江写得生动形象,气势不凡。

今人熊东遨先生也有典型一例:

癸未元宵前二日友人约赴浙南看山车中有作

喜赴清风约,携春过北江。

不知山态度,先与月商量。

月道亏将满,山应翠覆苍。

明朝逢卫八,杯酒尽吾狂。

熊先生颔联借“山态度”引出问题,又用“月商量”作解答,把当时的心理描摹得惟肖惟妙。

(二)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需要站在对立面思考,以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来看几个典型例子:

白鹤峰新居欲成,夜过西邻翟秀才,二首 其二

北宋·苏轼

瓮间毕卓防偷酒,壁后匡衡不点灯。

待凿平江百尺井,要分清暑一壶冰。

佐卿恐是归来鹤,次律宁非过去僧。

他日莫寻王粲宅,梦中来往本何曾。

首联即对仗,把两个典故直接反写,来映射两个朋友,很有趣味。

九日蓝田崔氏庄

唐·杜甫

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

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

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

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子细看。

老杜此诗颔联以不落帽为风流,反其意而为之,杨诚斋称之为翻案法。而咏史诗最善用翻案法,如小杜的两首绝句:

赤壁

折戟沈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题乌江亭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杜牧之这两首绝句的三四句显然都是站在对立面,反其意来说理,显得别出心裁。

(三)作不寻常语

不寻常语即为超脱常人思维的奇语,所谓“语不惊人死不休”,其典型特征当然不能以常人标准来判断。这与描摹精细的好句子显然有本质区别的。

清代高其倬咏官服诗“冠飘孔翠天风细,衣染鹅黄御气浓”,把本是俗物的官服写得庄雅得体,这类句子在描摹上可谓极下功夫,但也只是超脱了寻常的视角,并没有达到出人意料的层次。清代孙星衍有一联:莫放春秋佳日过,最难风雨故人来。这类句子即使放在律诗中二联,也是令人击节的好句,却也没有跳出寻常语的范围。林则徐少年时随老师游鼓山,至绝顶见天风海涛扑面而来,老师出一上联海到无边天作岸,林则徐对曰山登绝顶我为峰 这两句对比之前来看,则是跳脱出了寻常思维,语言顿时变得不寻常起来。而才子型诗人多见这种句子。如:

杂感

清·黄景仁

仙佛茫茫两未成,只知独夜不平鸣。

风蓬飘尽悲歌气,泥絮沾来薄幸名。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

莫因诗卷愁成谶,春鸟秋虫自作声。

颈联平白如话,却锻造得让人过目不忘,尤其是六句,这种心底的感慨一旦说出了,起到了一种令人震撼的共鸣,也即把寻常的话说得不寻常了。

献钱尚父

唐·贯休

贵逼人来不自由,龙骧凤翥势难收。

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十四州。

鼓角揭天嘉气冷,风涛动地海山秋。

东南永作金天柱,谁羡当时万户侯。

禅月大师这首诗从颔联来看,三句当然是好句,但四句就不仅仅是好句这么简单了,而是完全跳脱出常人思维的窠臼。当然因第四句引发的故事也极为出名。

一首绝句的成名,往往需要奇句来支撑,因此这类不寻常语便极尽诗人才情,如:

题龙阳县青草湖

元·唐温如

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

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

三四句极具浪漫主义色彩,非常人思维,更非常人语。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刘梦得尾句的描摹读来真是匪夷所思的妙句,让人过目不忘,非常人思维能够探得。

还有两类特殊情况:

一是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如:

夜坐 其二

清·龚自珍

沈沈心事北南东,一睨人材海内空。

壮岁始参周史席,髫年惜堕晋贤风。

功高拜将成仙外,才尽回肠荡气中。

万一禅关砉然破,美人如玉剑如虹。

尾联把破关的感觉用“美人如玉剑如虹”来具体化,可谓神来之笔。张九龄赋得自君之出矣》有“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句亦如此。

无题

唐·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腊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首联也是一种典型的意识流比喻,把相见相别的不舍之情幻化为东风与百花的无奈,也顺便点明了时间。

二是具体的事物抽象化。如:

途中遘病颇剧怆然作诗 其一

清·黄景仁

摇曳身随百丈牵,短檠孤照病无眠。

去家已过三千里,堕地今将二十年。

事有难言天似海,魂应尽化月如烟。

调糜量水人谁在,况值倾囊无一钱。

颈联把难言之事如同看天如海一样,这就把具体的事物抽象化了;而把失魂落魄比作杳月如烟一般,这又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了。

(四)语言的含蓄

诗词皆贵在含蓄。诗的美在于看破不说破,达到一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效果。如直接说破,除非才气支撑,否则很容易写得直露无味。

途中晦日

明·王廷相

水落轩皇国,天寒郭隗台。

客程残月尽,岁事一花开。

雁向衡阳去,云从碣石来。

乾坤无定迹,旅思若为裁。

题目是“途中晦日”,故颔联以“残月尽”写月末,以“岁事一花开”点清除夕。这有点像猜谜,但这样语言就显得含蓄。

度大庾岭

唐·宋之问

度岭方辞国,停轺一望家。

魂随南翥鸟,泪尽北枝花。

山雨初含霁,江云欲变霞。

但令归有日,不敢恨长沙。

宋少连被贬岭南,过了大庾岭就到了蛮荒之地,心情很复杂。南翥鸟指大雁,据说雁飞到大庾岭是极限,到此北还。少连春天被贬,因为春天的大雁是往北飞的,但用南翥鸟来代指大雁就避开了北字,有点逆向思维的意思;北枝花是生长朝北的花,也是后落的花,所以才会用泪尽来表达对北方的思念。颈联通过写天气,来揣摩朝廷的态度,这就是意内言外,于是有了结尾两句。这种手法诗里比比皆是,但只有知道诗人的写作背景,才能读懂他到底在说什么。

李义山的诗多以曲折含蓄取胜,如:

无题二首 其一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堂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颔联已成了人尽皆知的名句,现在看来也是心照不宣的含蓄,所以这首诗即使没有题目,我们也知道李义山在想什么。

而含蓄到极致即为隐晦,如李义山另一首:

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这首诗虽有题目,但历代诗评家解说纷纷,内容甚至隐晦到现如今也不见得有人能猜对他到底在说什么。

还有一类以女性口吻写的诗,当作者是男性时,大都用含蓄的手法来达意。最著名的一首如:

近试上张籍水部

唐·朱庆馀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这首诗几乎人尽皆知,故事就不多说了。再如:

秋夕

唐·杜牧

红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这首诗写得也够含蓄,表面是一首宫词,但究竟说了什么,历代诗评家也是七嘴八舌。有直说闺怨的;有说这是独处思郎的;更有甚者,从牛女会合之难想到君臣际会之难,这也是含蓄惹的祸吧。

含蓄的对立面是直露。善于直露表达的诗人,必善于白描和铺叙。如第三章《诗的对仗》讲到用古诗法写律的几个例子,即崔颢的《黄鹤楼》、太白的《夜泊牛渚怀古》、孟襄阳的《晚泊浔阳望庐山》等,都是这个类型。绝句就更多了,如:

峨眉山月歌

唐·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这种诗,感觉就是脱口而出,半点修饰都没有,一句一个地名,还毫不违和,非才气不能为之。

(五)语言的质朴

前面讲到的诗多绮丽语。有绮丽就有质朴。陶元亮以来的山水田园诗走的就是质朴风,到了南宋范石湖作《四时田园杂兴》,也爱用朴素语写自然诗。

但有一类诗不一样,质朴到过于平白如话,似乎是个有语言表达能力的人都会做到。这类诗以元稹、白居易为代表,即提倡以平白易懂的俗事入诗。正因为这类格律诗门槛太低,反而最不易写好。如:

遣悲怀三首 其二

唐·元稹

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皆到眼前来。

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

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这是一首悼亡诗,没用一个典故,也没有一句作含蓄语,只不过用诗的语言说了八句大白话而已。但是真切感人。所以这类诗的艺术,必须要立足于真实感情之上,辅以白描等最简单的修辞手法,来取得震撼人心的效果。

贫女

唐·秦韬玉

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相比于元微之的上一首诗,这首诗在技巧处理上显得略有一些刻意,但也是平白如话地写出了一个贫家女的心事。

由此可见,这类诗虽然平白如话,但必有一句在平常中作不平常语,把寻常道理直说透人心不可。这才是最难的地方。同样,作为双刃剑,也最容易写浅写俗。

(六)诗意的曲折

有一类诗山重水复,如用太湖石搭建假山一般,极尽曲折之妙。概括来说,这类诗注重用一系列否定或转折词汇,来构成诗意的千回百转。

筹笔驿

唐·李商隐

猿鸟犹疑畏简书,风云常为护储胥。

徒令上将挥神笔,终见降王走传车。

管乐有才终不忝,关张无命欲何如。

他年锦里经祠庙,梁父吟成恨有馀。

此诗语句间层层翻转不穷。首句用“犹疑”反衬诸葛的号令威严;三句用“徒令”感慨诸葛鞠躬尽瘁也不能挽回蜀汉最终灭亡的命运;五六句用“不忝”“无命”继续感慨诸葛虽才比管乐也无成事的条件;尾句一“恨”字,写自己虽然去过成都诸葛的祠庙想到《梁父吟》而产生感慨,但今天更要写诗来抒发自己未完的感情。吊古诗就是如此,必须把自己的行为和想法写进诗里去,这首诗才会有自己的烙印,而不要泛泛只去吊古,否则就成了大路货。

非唯律诗如此,一绝虽有四句,亦可闪转腾挪,做到句句转身。再如李义山的一首绝句:

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首诗首句内即有转折,二句翻到了眼前的景物,三句又转到对未来的期望,尾句转到眼前,短短四句尽在时空里跳跃不已。

第八章  诗词的模仿

诗词是模仿的产物。不同的是,有些人模仿出来了,有了创造性,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有些人永远在模仿,走不出古人的境界。诗的模仿与词的模仿相互关联。因《焚琴稿》并无专章讲述词的模仿,所以放在这里一并来讲。

什么叫模仿?抄呗。对于诗人来说,最简单的模仿也是从抄袭开始的。大多数初学者,往往哪是名篇抄哪篇,内容也几乎跑不出名篇框架,这与读书太少思维狭隘有直接关系。成熟的诗人,却是围绕创作的中心思想,有限地借用他人诗句为自己服务。这是本章着重论述的两个问题之一:借句。

一、借句

借句也叫偷句。分三个层次展开讲述:

(一)尽量借用普通句子

普通句子,即前人并不出名的句子。词里借用诗句是司空见惯的事。最著名的是晏几道。他的词有不少是直接抄别人的句子。如他的代表作之一:

临江仙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记得小蘋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歇拍两句直接挪用了五代诗人翁宏的句子:

春残

又是春残也,如何出翠帷。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寓目魂将断,经年梦亦非。

那堪向秋夕,萧飒暮蟾辉。

翁宏生活在五代末至宋初,时代跟小晏相近,在当时小有名气。“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是他当时流传的名句。但小晏的成功,关键在于所偷句很好烘托了自己的语境,并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与词相比,诗里借用句子要慎重,防止喧宾夺主。

对酒

晚清·秋瑾

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

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

此诗首句也是一抄成名,但这个句子哪里来的呢?

送徐千户之甘州

元末明初·胡奎

春寒初试越罗袍,不惜千金买宝刀。

马援橐中无薏苡,张骞槎上有蒲萄。

昆崙西去黄河远,函谷东来紫气高。

何事相逢又相别,陇云边月梦劳劳。

胡奎是元明间浙江海宁人,存诗近两千首,对于一个省来说,绝对算得上地方名人。而秋瑾是浙江绍兴人,跟胡奎是老乡,读到乡贤的诗集可能性很大,于是就借来了。但借用得很好,反而人尽皆知。当然这个句子也有可能是秋瑾自己写出来的,这就是词句的撞车问题了。

词句撞车有一个前提:即词句通俗易懂。学诗有一个观点:“佳句不易得”。因为绝大多数佳句基本都是通俗易懂的句子,而诗歌出现几千年来,这种句子几乎被古人琢磨完了,除非带有时代色彩或者一些极少歌咏到的冷门事物。所以后人撞车也就不奇怪了。另外,特定典型事物的对仗渲染也容易撞车。下面分别举例说一下。

一是关于通俗易懂的句子。

稼轩《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有“不尽长江滚滚流”句,而同时代人也写过类似句子,如王之道的《鹊桥仙·七夕》:

断虹霁雨,馀霞送日,帘卷西楼月上。银河风静夜无波,天亦为、云軿相访。   

蛛丝有恨,鹊桥何处,回首又成惆怅。长江滚滚向东流,写不尽、别离情状。

王之道10931169),辛弃疾(11401207),从生卒年份看,稼轩在后。但稼轩才气很高,不至于借了王之道的句子,极有可能撞车了。但这首辛词实在太出名了,同时代的吕渭老管鉴洪咨夔等都有类似的句子,且不追究到底谁抄了谁的,或者是大家集体撞车,但宋以后再出现类似的句子,这就是抄袭了。如:

南乡子·袅矶吊昭烈夫人

清·华长发

遗庙祀江洲。红粉凋残土一丘。遥望瞿塘归梦杳。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何事赚荆州。鼎足三分志未休。铁索千寻烧断后。孙刘。一样降帆出石头。

这首词一看就是初学者水平,从头到尾没走出稼轩词意束缚。初学者最容易出现这种问题。曾有老先生说,今人三十岁前的作品基本都留不得,为什么呢?因为在学习过程中不自觉就抄到古人句子那里去了,等读书多了猛回头一看,模仿中撞车的情况比比皆是。

二是特定典型事物的对仗渲染。

第一次去镇江,而镇江又叫南徐,于是就想南徐对什么呢?现成的当然是北固,而而北固又可以对西津或中泠。但这么容易想到的,前人应该早就想到并用滥了。检索了一下果然诗词几十首都有。如南宋杨万里《题连沧观呈太守张几仲》颔联“独立南徐鳌绝顶,下临北固虎回头”、释行海纪感》颈联“水到南徐围铁瓮,山从北固抱金陵”、元人善住送人之金陵》颈联“北固山头春雨过,西津渡口暮潮回”、清人王士禄程昆仑招集万岁楼》颈联“三年梦里西津雨,半夜灯前北固钟”、清末金武祥登北固山游甘露寺》颔联“第一江山推北固,千秋形势壮南徐”等,写得都比较精彩。所以遇到特定典型事物作对仗时,一定要谨慎。

(二)借用名句

1.直接借用名句。诗里借用名句更多是犯险,词里却还比较常见。但借用得不好,效果往往会适得其反。如唐人钱起省试湘灵鼓瑟》有“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句,这个句子及故事太出名了,可以说尽人皆知。所以这样的句子硬抄就没意思了。诗里不多,但词里还是不少,如:

河传

北宋·柳永

淮岸。向晚。圆荷向背,芙蓉深浅。仙娥画舸,露影红芳交乱。难分花与面。   

采多渐觉轻船满。呼归伴。急桨烟村远。隐隐棹歌,渐被蒹葭遮断。曲终人不见。

临江仙

北宋·秦观

千里潇湘挼蓝浦,兰桡昔日曾经。月高风定露华清。微波澄不动,冷浸一天星。   

独倚危樯情悄悄。遥闻妃瑟泠泠,新声含尽古今情。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这两人都是名家,这两首词后人却都没什么印象,所以抄得非常失败。当然也有成功的,一般是有条件进行借用,最好带个说明(时代相近的一定附带说明)。如:

蝶恋花

北宋·欧阳修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这是一首天花板级别的词,后来李易安写暮春闲愁时,便把“庭院深深深几许”句直接抄了过来,但抄得很洒脱:

临江仙

欧阳公作《蝶恋花》,有“深深深几许”之句,予酷爱之。用其语作“庭院深深”数阙,其声即旧《临江仙》也。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扃,柳梢梅萼渐分明,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    

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憔悴更凋零,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

注意这个小序,不但声明我这是借用,而且还要不止一次借用。因为时代相近,这样就避免了后人非议。于是有了下一首:

临江仙·梅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春迟,为谁憔悴损芳姿。夜来清梦好,应是发南枝。    

玉瘦檀轻无限恨,南楼羌管休吹。浓香吹尽有谁知,暖风迟日也,别到杏花肥。

清人许香滨和《漱玉词》时也抄得有样学样:

临江仙 其一

清·许德蘋

原序云:“予酷爱欧阳公《蝶恋花》有'庭院深深深几许’之句,用其语作'庭院深深’数阕。”今则仅见两首,依数和之,不胜沧海遗珠之叹。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都扃。韶华最好近清明。鸟啼声隔牖,花放色倾城。    

蝶舞蜂喧天亦醉,江南作赋难成。夭桃一树易飘零。冶游三月兴,寻梦十分情。

其二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开迟。相思恐减艳阳姿。陌头杨柳色,尽放绿交枝。    

满路流莺声睍睆,笙簧暗逐风吹。一番春事问谁知。小园寻胜赏,双燕乍来时。

李易安和许香滨抄名句不失君子风度。

虽然六一居士这首词叹为观止,但也有抄的痕迹。唐人温庭筠《惜春词》有“百舌问花花不语”句,唐人严恽《落花》诗也有“尽日问花花不语”句,而飞卿和严子重是同时代人,严子重最出名的就是这首落花诗,所以这两人谁抄谁的,或者是否撞车就不得而知了。但欧阳公结句由此脱化而来,基本是肯定的。这要讲下一个问题:化用名句。

2.化用名句。化用名句,诗词曲皆有。如:

无题四首其一

唐·李商隐

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

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

蜡照半笼金翡翠,麝熏微度绣芙蓉。

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尾联是李义山名句之一。而黄仲则却神奇地化用了一笔:

绮怀 其七

自送云軿别玉容,泥愁如梦未惺忪。

仙人北烛空凝盼,太岁东方已绝踪。

检点相思灰一寸,抛离密约锦千重。

何须更说蓬山远,一角屏山便不逢。

黄仲则这首诗尾联反用其意,把名句抄成了名句,这就是水平问题了。所以怎么抄名句还真是大有学问。类似例子太多,如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唐诗里数一数二的名句,但就这样一个句子,却是从曹植《赠白马王彪诗》诗里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化用而来。虽然王子安化用了曹子建的诗,但诗意变了,所以这种化用就是成功的。后来中唐诗人王建《原上新居十三首》(其三)首联作长安无旧识,百里是天涯,这两句也不是直接抄,而是反用王子安的诗意,所以也是成功的。而词曲化用前人诗句更是比比皆是。如:

隋·杨广

寒鸦飞数点,流水绕孤村。

斜阳欲落处,一望黯消魂。

再看秦少游的代表作:

满庭芳

山抹微云,天粘衰草,画角声断谯门。暂停征棹,聊共引离尊。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   

销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谩赢得青楼、薄倖名存。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惹啼痕。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

与其说化用,倒不如说秦少游在赤裸裸抄袭隋炀帝。但一抄成名,居然得了一个“山抹微云君”的雅号。再如马致远的代表作: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东篱抄得不像秦少游那么露骨,但后人评价时也认为必然受到隋炀帝诗意的影响。其实,只要愿意沉下心来通读一下历代名家诗词,就会发现后人抄前人太稀松平常了。宋人沈义父《乐府指迷》说周邦彦词下字运意,皆有法度,往往自唐宋诸贤诗句中来,而不用经史中生硬字面,此所以为冠绝也,实际就是鼓励多读唐宋先贤诗词,然后变着样子去抄。宋人都在大量抄唐人了,何况我们呢。

虽然有真本事的人多不屑于作前人语。但也有例外,如蒋春霖《水云楼词》,多见前人语。如开篇一首《甘州》:

甘州·余少识刘梅史于武昌,不见且二十年。辛亥余为淮南盐官,梅史自吴来访,秋窗话旧,清泪盈睫,其漂泊更不余若也

怪西风偏聚断肠人,相逢又天涯。似晴空堕叶,偶随寒雁,吹集平沙。尘世几番蕉鹿,春梦冷窗纱。一夜巴山雨,双鬓都华。   

笑指江边黄鹤,问楼头明月,今为谁斜。共飘零千里,燕子尚无家。且休卖、珊瑚宝玦,看青衫、写恨入琵琶。同怀感,把悲秋泪,弹上芦花。

这首词每一句几乎都有出处,但放在一起却化腐朽为神奇了。鹿潭把前人写滥的词句重新塑造成自己的生命体,并注入了新的灵魂。这是特别值得我们学习的一种方法。

(三)避免借今人的句子

今人年代近,网络又这么发达,容易造成版权上的纠纷。如果喜欢某人某句又想抄一下,还是带着注解去抄为好。

二、高级别模仿

高级别的模仿,就是学来别人的风格,或者谋篇布局的技巧。这也是学习的必然过程。不同的是,有些人学到后又形成了自己的套路手段,甚至是自己的风格。

唐代释皎然《诗式》说:“偷语最为钝贼……;其次偷意……;其次偷势……”认为偷语、偷意罪不可赦,偷势倒是可以任其漏网。

馀干旅舍

唐·刘长卿

摇落暮天迥,青枫霜叶稀。

孤城向水闭,独鸟背人飞。

渡口月初上,邻家渔未归。

乡心正欲绝,何处捣寒衣。

这是刘文房旅居时写的一首诗,当时广为传诵。张籍读到后高仿了一首:

宿临江驿

唐·张籍

楚驿南渡口,夜深来客稀。

月明见潮上,江静觉鸥飞。

旅宿今已远,此行殊未归。

离家久无信,又听捣寒衣。

虽然没有写明次韵,但全诗修辞、用意和结构,每一句都模仿刘文房,并没有跳出原诗的意境来。用皎然标准看可谓三偷俱全。

再看另一组高仿例子:

寄全椒山中道士

唐·韦应物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这是韦苏州名篇,后来东坡在惠州时读到这首诗特别喜欢,高仿了一首:

寄邓道士,并引

罗浮山有野人,相传葛稚川之隶也。邓道士守安,山中有道者也。尝于庵前,见其足迹长二尺许。绍圣二年正月二日,予偶读韦苏州《寄全椒山中道士》诗云:“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遥持一樽酒,远慰风雨夕。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乃以酒一壶,依苏州韵,作诗寄之。

一杯罗浮春,远饷采薇客。

遥知独酌罢,醉卧松下石。

幽人不可见,清啸闻月夕。

聊戏庵中人,空飞本无迹。

东坡此诗虽自韦苏州诗高仿而来,但面目已然改变。韦诗通篇围绕诗题展开,情感真挚;东坡诗更如一时游戏,结构看上下截然作两段,前四句写赠邓道士酒,后四句写野人,内容更为丰富。虽然苏诗次韵仿意而来,但无疑跳出了韦诗的束缚,主旨大不相同,所以这种高仿便有了东坡自己的面目。《岘傭说诗》评价:《寄全椒山中道士》一作,东坡刻意学之而终不似。盖东坡用力,韦公不用力;东坡尚意,韦公不尚意,微妙之诣也。 施补华想说,韦苏州胜在自然,东坡输在刻意。却并没有从全篇结构和立意去考虑,只顾及了字面而已。又南宋许顗在《许彦周诗话》中指出:韦苏州诗:'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东坡用其韵曰:'寄语庵中人,飞空本无迹。此非才不逮,盖绝唱不当和也。说绝唱不当和,当然也不对。只是次韵模仿确实很难,尤其是次名篇的韵更难。

开篇讲到,学习通过模仿,最终学到了前人的方法,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自老杜解锁各种技巧以后,后人学诗写诗,无论是否刻意学杜,但各种章法结构总能找到老杜的影子,或者是一种间接的影响吧。

壶中九华诗,并引

北宋·苏轼

湖口人李正臣蓄异石九峰,玲珑宛转,若窗棂然,予欲以百金买之,与仇池石为偶,方南迁末暇也。名之曰壶中九华,且以诗纪之。

我家岷蜀最高峰,梦里犹惊翠扫空。

五岭莫愁千嶂外,九华今在一壶中。

天池水落层层见,玉女窗明处处通。

念我仇池太孤绝,百金归买碧玲珑。

10947月,东坡被贬惠州路过湖口。大凡奇石都有抓人眼球的怪名,这首诗就写一块叫壶中九华的奇石。但东坡写石头偏偏脑洞大开,先意识流了一把,起笔离题千里,写到家乡的峨眉山;引出对家山的思念;三句一转,不再愁贬所僻远,为什么呢?第四句落到正题,因为看到了壶中九华。回头再看前三句,看似离题,实则蓄势,想见他对此石的喜爱。颈联着眼实处用比喻描写。第七句再次推开,想起家里那块叫仇池的奇石太孤单了,结句收到正题,想将壶中九华买回去给它做伴。此诗随意挥洒,又扣题很紧,很见坡仙性格。当然这块石头还是没买。否则就没后面的故事了。11014月,东坡被赦后北归途中再次经过湖口,但壶中九华已经不在了,因此步前韵写了一首:

予昔作《壶中九华》诗,其后八年,复过湖口,则石已为好事者取去,乃和前韵以自解云

江边阵马走千峰,问讯方知冀北空。

尤物已随清梦断,真形犹在画图中。

归来晚岁同元亮,却扫何人伴敬通。

赖有铜盆修石供,仇池玉色自璁珑。

这首手法同样老练。只提一下首联。“冀北空”是说伯乐过冀北,把马群中的好马都挑走了,所以冀北群空。这里以江边群峰作比马群,失去壶中九华就好像马群失去了千里马。注意“冀北空”是以第一句为依托的。三个月后东坡逝世于常州。两年后即110211月,山谷路过湖口,李正臣拿着东坡的两首诗来给他看,山谷感叹不已,也步韵写了一首:

追和东坡壶中九华

有人夜半持山去,顿觉浮岚暖翠空。

试问安排华屋处,何如零落乱云中。

能回赵璧人安在,已入南柯梦不通。

赖有霜钟难席卷,袖椎来听响玲珑。

这首诗通篇双关,表面处处写石头,实际处处悼念东坡。这也是苏诗和黄诗的不同。为什么要讲这三首诗呢?看一首杜诗:

客至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

上面哪一首最像这首杜诗呢?只要分析一下这首杜诗章法结构就明白了:题目是“客至”,一起也是远处着笔,二句紧跟,第三句转为第四句造势,第四句回到正题,五、六两句具体围绕题目写,第七句推开,最后收回。章法上和东坡第一首一模一样。作为东坡这种诗学天才来讲,此诗与老杜章法相似未必是模仿杜诗,但杜诗在前,本就给后人树立了榜样,是七律章法大成者,这里追根溯源前人的影子,只是希望对后学者有所启发,而不是只搬弄词语和句子。再如:

登快阁

北宋·黄庭坚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看到山谷这一首,会想起与老杜哪一首很相似呢?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衮衮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山谷对杜诗一直很尊崇,其诗也是学杜而来。但作为大师级的人物,很难在存世作品中看到模仿前人的痕迹了。把这两首登高诗放在一起,不过只作对比来看。都写登高,但视角和感觉却不一样,也就是表述方式不同。老杜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章法非常简单。但山谷章法就变了,首联一起一承间说明登高缘由,颔联才写景。最后四句也是抒情。也就说山谷诗的章法和结构相比杜诗更加丰富,感情更不相同,因之能够走出前人的影子,形成自己鲜明的风格。

学诗词过程中,模仿是不可避免的,撞车也是不可避免的,唯有独立的思想感情是自己的,这永远无法替代。正因为你是独一无二的,所以诗永远也写不完。而学好诗最有效的一条捷径,就是刻苦去读至少几万首古人诗,模仿起来才会得心应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