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纸笺上的家国情怀

 d大羊 2023-03-21 发布于河南

宗致远   宗砚毅


《自书诗卷》局部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杰出爱国诗人。因其诗名太盛,其书法被诗名所掩。其实,陆游的书法完全可以作为南宋尚意书法的代表。

《自书诗卷》为辽宁省博物馆藏,是陆游80岁所作,可谓人书俱老,当为陆游书法的代表作。在《自书诗卷》中,陆游将师法“二王”、颜真卿、杨凝式以及“苏、黄”书法似乎都融在一起,虽然略有痕迹,但也做到了融会贯通,以我法写我心。同时,也将他所擅长的行草、楷书融在了一起,加之人书俱老,将一生的阅历、学养、气质、境界以及爱国的情怀都体现在这7米长的纸笺上,全面反映了陆游书法的尚意精神。

宣泄的载体

书法艺术,以行草书最能体现书法的本质——“天下三行书”都是情感宣泄的佳作。在经典的行草书中,诡异多变的线条、张弛不定的空间,都随着主体心绪的变化而改变。行草书《自书诗卷》,反映了陆放翁在书法创作过程中复杂的情感变化。 

大凡心怀天下的文人,内心大都孤寂。陆游是心怀天下之人,内心的孤寂与苦闷,以行草书见诸笔墨以作宣泄。纵观陆游的一生,除了诗文便是书法了,这就是他的生活。陆游的书名虽然被诗名所掩,但后世仍有人对陆游给予了很高的评价。陆游对其书法当然也极自信,曾有诗句“一朝此翁死,千金求不得”“ 纵酒长鲸渴吞海,草书瘦蔓饱经霜。付君诗卷好收拾,后五百年无此狂”。《自书诗卷》成了陆游对自己伴随一生的书法艺术评价的注解。 

郁结的态势 

陆游说:“盖人之情,悲愤积于中而无言,始发为诗,不然,无诗矣。”陆游反映其愤懑心态的诗比比皆是,在他的《自书诗卷》中,我们也看到了那内心郁结的结字:《自书诗卷》中的许多行书字瘦长紧结,其紧结已确确实实做到甚至超过了“密不透风”的度,心中的郁结表现在结字上是呈现出极为狭小的空间,这似乎是作者遭遇难事而呈现的眉头紧皱之态,已完全看不出其所学颜真卿书法那宽博的体势。这不是呈现出的书法审美问题,而是在无意识的书写中不由自主地反映出一种心绪——这种心情压抑而造成的郁结的心境大都体现在行书中。 

寂苦的意味 

弗洛伊德认为:幻想是艺术创作的动力,而幻想的动力是什么呢?是不幸,是痛苦。他说:“一个幸福的人绝不会幻想,幻想的动力是未得到满足的愿望。”陆游每每为自己无法实现抗金的愿望而痛苦。他一方面有着积极收复失地的思想与幻想,另一方面对南宋小朝廷感到失望,在这矛盾之中,他十分痛苦。他常常以酒来消磨晚年的时光,他大量的诗作中,处处是酒、苦、闷、愁,总是流露出一种无可形容的悲哀,因为他总“把摧毁敌人的责任,放在自己的肩上”,或许这是陆游诗、书艺术创作的动力。 

可以说,书法是内心情感符号化的表现。我们总能透过这有形之象,体会到象外之意。就有形的笔墨来看:瘦挺的线条,紧结的中宫,过度狭长的字形,似乎呈现出一种孱弱的“病态”。这种缺少外拓舒展的体势,无形之中有一种孤寂愁苦的感觉,微微动荡而又缓慢的节奏,由此激起波澜恰似愁闷中的苦笑。当我们展开《自书诗卷》去通篇体味这件作品时,这种象外之意的感觉油然而生。或许有人会怀疑这其中有暗示的结果,但这在晋人和宋四家的作品中是没有这种形象的,也是体会不到这种感觉的。 

勉强的虚静 

虚静在《自书诗卷》中肯定会有的。从淳熙十六年(1189)罢官到嘉定二年(1209),这20年,陆游几乎都是在山阴的农村度过。尽管这里并非世外桃源,但陆游还是很欣赏故乡的生活,而其书法也自然会在某些状况下反映出这一时期虚静的心态。 

《自书诗卷》所录的诗中,虽然仍有“峥嵘”,但都是些田园生活内容。《自书诗卷》是为其幼子所书,且又年届八旬,所书自然应是虚静闲适的心况。尤其是在山阴农村生活15年后,老庄的虚静、避世思想,必然在陆游的笔下反映出来。如在《美睡》一段中,简洁、明快的线条,与较大留白的空间产生出抽象的虚静意蕴,这种“空”与“灵”的虚实,构成简约之美。不过,陆游晚年虽然生活在山阴的农村,但安宁总是暂时的。“一待环境有了转变,他还是准备为国家建功立业的”。 

愤懑中放纵 

陆游对其草书是特别自信的,草书是其书法中特别精彩的。《自书诗卷》中的笔法放纵体现在行草书体的变化上。在最后两首《渡头》和《杂诗》的书写时,随着行笔速度的加快,这一区间出现了特大字形,似乎创作至此才近乎放开挥洒酣畅起来。这一点确实有点像苏轼的《黄州寒食诗》了。这一段创作上的放纵,与第一首、第二首诗相较有了一个较大的反差,从头至尾可以感受到陆放翁从愤懑到豪纵的变化过程。 

书法艺术创作,可以有效地抚慰精神痛苦所造成的心灵创伤,而这种创伤将有效地提高艺术作品的品位——王羲之、颜真卿、苏轼所创造的“天下三行书”,无不显示出这种精神创伤的心理体验。 

写我之意绪 

陆游书法学习过“二王”、张旭、怀素、颜真卿、杨凝式和“苏、黄、米”的。然而他说,“聊复取一快,讵必师钟张”“心空万象提寸毫,睥睨醉僧窥长史”“虽无古人法,简拙自一家。乃知雨漏壁,未媿锥画沙”。从陆游这些诗句中,都能使人感受陆游既师前人之法、又不为法所囿的写我之意绪的书法创新理念。他在语言上,表现出在其所师法的书法大家面前的一种自信与狂傲,这种自信与狂傲来源于陆游倾一生之力对书法的修炼。 

不过,陆游的书法并没有形成自我风格的创造,以致在其晚年的《自书诗卷》中,仍留有师古的痕迹,虽具一定的个性,但无时代风格。他的书法水平绝非像他所崇拜的大师那样能开宗立派,并作为一个时代的风范,他是一位“夺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的书家。当然,他书法最大的特点,就是自我情感的抒发和意趣、精神的展现,他将其笔墨之外的诗书功夫、学养、阅历、思想与境界和他那孤傲的诗人气质、家国情怀、英雄气概,以及他20年坎坷的仕宦生涯、20年的山阴家乡生活,完全展现在他的书法纸笺上。 

人格的象征 

陆游是中国古代最典型的文人。读陆游的诗、书,联想到陆游坎坷、愤懑的一生,能使人深深地从中感受到其“忠君爱国之心,愤郁不平之气”,以及字里行间所透出的家国情怀和他的一腔热血。 

《自书诗卷》里的田园生活内容,表现了陆游喜欢故乡的生活,喜欢农村的自然景色,因为那样会使人感到惬意和安宁,但这种惬意和安宁对陆游来说无疑是短暂的。所以,表现在《自书诗卷》的笔墨确是五味杂陈。“虏血未染锷……战马死槽枥”,南宋朝廷的偏安、腐败,使他看不到驱逐贼虏、收复北方的希望。他放不下他的家国,甚至认为他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故此他非常痛苦,以致借酒浇愁。于是,形成了他异于常人的所谓“扭曲变态”的心理:一个告老还乡的诗人,仕宦之时尚难“上马击狂胡”,何况已成乡野村夫,还在为“不得为长虹,万丈扫寥廓”而痛苦,还在说什么“胸中十万宿貔貅,皂纛黄旗志未酬。莫笑蓬窗白头客,时来谈笑取幽州”。也正是这种艺术家所谓的“变态心理”(或为“病态心理”),创造了优秀的艺术作品,这正是书法艺术的本质——“书如其人”,这就是《自书诗卷》——陆放翁的人格之美。 

细细地品味《自书诗卷》,我们隐隐约约地看到一个倔强有脾气的枯瘦老者在奋笔挥写,笔画遒劲,他真的把毛笔当投枪了;又似乎看到一位老将军在指挥着战斗——因为陆游确确实实是以书法来摆兵布阵的,通过书法的战斗来实现他北上抗金、收复中原的梦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