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趋新尚妍 奇丽开张

 d大羊 2023-03-21 发表于河南

宗致远

“二王”书法在中国书法史上矗立了一座后人难以企及的高峰。一部中国帖学发展的历史是“二王”书法发展的历史。它作为中国书法帖学的源头,始终启迪着后人在书法艺术上的创新。“二王”书法是中国书法开始自觉发展创新的开端,是中国书法风格“质”“妍”嬗变的开端。在“二王”书法的创新中,王献之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王献之书法艺术的创新,是由其风流孤傲的天性和时代造就以及审美趋向所决定的。

天赋异禀  生正逢时 

王献之,字子敬,王羲之第七子。东晋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做过州主簿、秘书郎、长史,与其父王羲之并称为“二王”。 

受王羲之思想的影响,加之优裕的生活,以及王献之的天生性格,使得王献之性情与其父颇近,尽管其仕途颇为顺利,但他仍向往自由自在的生活。他在政治与仕途上受到谢安的关照,在书法艺术上又受到了王羲之的精心培养,故而特别孤傲与自信,有“风流为一时之冠”的赞誉。他对自己的书法也特别自负,在他的心目中,书法是贵族士人高雅风流之事。 

由于王献之非同于一般人的性格和特殊的境遇,造就了其风流倜傥、孤傲自负且处处胜人,绝不与人雷同的天性。这种天性,为他在书法艺术上的创新提供了先天的条件。 

东晋书法之新,与东晋士人的谈玄风尚有着密切的关系,这种创新是以“二王”为代表,而“二王”之中又以王献之的创新思想为最。王献之十余岁便向父亲提出“大人宜改体”。 

魏晋时代,士人崇尚自然,这是道家思想的反映。在书论中以大自然的形形色色之美比拟书法者比比皆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种自然的山水之美,势必影响书法的创作和审美观念。他们在书法创作上追求“意”的表现,重视性情的流露,表现出在山水中逍遥自乐和士人的风流倜傥。以“二王”为代表的晋人书法所独有的飘逸、超脱、雅韵,正是“天人合一”的自由境界,区别于崇尚质朴的前代书风,是特殊的时代书法文化现象。 

东晋书法氏族的特点,也是晋代书法创变的原因之一。晋代出现了王、谢、郗、庾等书法大家族,且在书法教育上无论是私教还是官学,都形成了一种规模,并开始了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转变,而转变真正成熟是以“二王”为代表。这一伟大的由“质”到“妍”书风转变,也正是从东晋开始,又是以“二王”为代表。 

书风转变  标新立异 

东晋时期,文艺作品力求妍丽精巧,追求形式美,而书法艺术由“质”到“妍”的转变,也与整个时代艺术风格的转变同步,这是书法风格转变的大气候。“二王”书法是妍美书风的开端,是晋韵的代表,同时折射出东晋士人恬淡、萧散、洒脱悠然的人格特点,它赋予了中国书法一种美学境界和精神。 

“二王”书法美学思想,实质上是难以分开的。在书法审美这一点上,王献之倒是比其父更为“前卫”。虞龢在《论书表》中说:“羲之书,在始未有奇殊,不胜庾翼、郗愔,迨其暮年,乃造其极。”在王羲之早年的书法认识上,钟繇、张芝是其膜拜的偶像,而暮年才有“抗行”“雁行”的自信。王羲之的书法创作和审美的改变,无疑是王献之启发与影响的结果。王献之十余岁便劝父改体,可见王献之少年时识见已非同常人。在东晋书法审美思想转变上,王献之的确是超前和自信的。 

王献之仅在世43年,即使是这样,王献之在世时的书法名声也极大。他顺乎时代“爱妍而薄质”的审美大势,深得时人喜爱。虞龢《论书表》记他于少年时曾“取帚沾泥汁书方丈大字”于壁,观者达数百人,羲之见而叹美,云:“子敬飞白大有意。”较之王羲之,王献之的书法更加洒脱豪放、奇丽开张,犹以妍丽过之。其“妍”,是“新”“奇”,是在钟、张、羲之基础上出新、出奇,是前无古人的“新”“奇”。王献之尚奇、尚新的书法审美观念,在其传世的楷书和行草书中都可以得到明证。明代项穆谓“书至子敬,尚奇之门开矣”。 

创新思维  拓展空间 

王献之的书法,不仅作为“二王”书法的一个整体成为后世效法的典范,其贡献,更在于为后世提供了艺术创新思维的价值和书法作品创新的范式。就流传后世的王献之书法作品来看,其创新主要表现在楷书、草书和行书的作品中。 

王献之的真书仅存小楷《洛神赋》十三行。如果说王羲之的楷书在很大程度上还受到钟繇书法的影响(钟繇的许多作品实际上又是靠王羲之临摹才得以流传),而王献之的楷书则基本上摆脱了钟繇的书法定式,表现的是更加新、奇的面貌。并不是说王献之的楷书高于钟繇和王羲之,而是以古今风格的“质”“妍”的变化来进行作品的比较。尽管王羲之的楷书较之钟繇的书法有不同,但王献之的作品更具有创新意识。他的楷书,拓展了字的外部空间,即所谓外拓,其风格瘦挺劲健、散逸开张、拙巧相生,字之大小、疏密、欹正一任天然,颇得悠然超脱之天趣,向遒媚的方向走得更远。 

王献之行草作品与其父相比,并无大的差别,正是东晋士人书法风格的代表,“二王”书法在整体上是不可分割的,在风格上是一致的,它体现了“二王”书法创新的思想。但一致并非就完全相同,王献之的行书,更能体现出他的傲慢、风流、不羁的人生态度。《鸭头丸帖》作为他行书的代表之一,也确能表现出其信笔洒脱的笔致,这件作品倒是与其父拉开了一定的距离。 

王献之的草书与其父书法风格基本一致——遒媚雄秀,这与张芝、卫瓘、索靖等确有质、妍区别,与卫、索相比在书体上又有章、今之不同。他在自己的行书作品中增加了线的连绵和字的连缀,脱去了章草中的隶书尾巴。“二王”的一些章草作品如《豹奴帖》《蜡节帖》,便体现了“二王”书法章草蜕变的痕迹。 

将“二王”并列与前代书法进行比较,表现出“二王”书法的创新,另一方面可以从献之的书法中看到与王羲之的差异,具有出奇、出新的创新意识,如《江州帖》《诸舍帖》《奉别帖》的外拓舒展、连绵跌宕、豪放纵逸的狂草笔致,区别于王羲之字字独立的行草书,使其驰骋艺术的才能豁然展现。从中,也可以看出其对后世“一笔书”的狂草书法以及对米芾、王铎书法的影响。 

在王羲之逝世的晋末至南朝宋、齐时期,王献之书法风靡书坛,大有声名掩盖其父的趋势,这不是偶然。 

王献之是晋代趋新尚妍书风的创造者之一。

本文配图均为王献之作品。

资料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热点新闻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