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拳打吐蕃,脚踢大唐,称雄西南的南诏国是如何从强盛走向衰亡的?

 历史研究室 2023-02-14 发布于江苏

大唐帝国无疑是八世纪时期世界上最为强盛的帝国之一,不仅经济繁荣而且军事强大,对外多次征战,拓展了大唐的疆土,但和唐朝一起崛起的还有毗邻大唐的吐蕃帝国,双方相爱相杀数百年,与大唐争夺在中亚的主导权,就在东亚老大和老二激烈对抗中,来自西南的南诏国却趁机崛起,成为大唐在西南的心腹之患。

出征中

南诏国本来就是大唐扶持起来对抗吐蕃的,没想到成长起来的南诏反而对唐朝构成了威胁,一度拳打吐蕃,脚踢大唐,横扫中南半岛上所有的国家,兵锋一度达到印度洋,当时的缅甸、泰国和越南都是南诏国的疆土或者附庸,可以说南诏国是当时东南亚地区当之无愧的小霸王。

六诏并存的西南地区

唐朝建立后虽然不断对北方用兵,但一直没有放弃对西南地区的开拓,到了唐太宗时期,西南地区除了如今的云南西部和西北部之外,其余地区都被纳入唐朝的管辖地,当时这里生存了两个较大的族群,分别是相对落后的乌蛮和汉化较深的白蛮,他们统称为西洱河诸蛮。

南诏重骑兵和身披波罗衣的南诏高级武将

这些西洱河诸蛮长期混战不休,其中白蛮因为汉文化较深,在语言文字上与汉人没有区别,但始终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政权,至于乌蛮则在混战中形成了六个部落长期并存的局面,这六个部落就是蒙巂(sui)诏、越析(xi)诏、浪穹诏、邆(teng)赕(dan)诏、施浪诏、蒙舍诏,史称六诏,所谓“诏”其实就是王的意思。

六诏所在地

其中施浪诏、浪穹诏、邆赕诏为昆明人所建,昆明人当然不是现在的昆明人,而是现在云南多个民族的先民所建立;越析诏是纳西族的先民磨些人所建立;蒙舍诏和蒙巂诏则是傣族的先民哀牢人所建立。

其中蒙舍诏和唐朝的关系最好,蒙舍诏是哀牢人王族舍龙建立的,在不断混战中壮大,因为舍龙姓蒙,所以他的部落被称为蒙舍,后来西洱河诸蛮归附唐朝后,唐朝以各个部落的首领为属官,实行羁縻统治,于是舍龙的儿子细奴逻被推举为首领,蒙舍诏得此建立,因为其地理位置位于其他诸诏之南,因而被称为南诏,这就是日后的南诏国的起源。

六诏时期

细奴逻时代,六诏依旧混战不休,为了让自己的部落可以占据优势,细奴逻主动和唐朝示好,希望可以得到唐朝的支持,并且派自己的儿子逻盛进入唐朝朝贡,唐高宗大喜之余,封细奴逻为巍州刺史,此后细奴逻又多次朝贡,一心想当唐朝的小弟。

唐高宗永徽五年(654年),蒙巂诏率众进攻南诏,细奴逻不敌,连忙派儿子向唐朝救援,唐朝听闻后直接派姚州总管李义出兵,合力击败了蒙巂诏,也让南诏更加臣服于唐朝的统治。

在大唐和吐蕃夹缝中生存的六诏

唐太宗时期,吐蕃和唐朝还能保持友好的局面,但随着唐太宗和松赞干布的去世,亲如兄弟的唐朝和吐蕃关系逐渐破裂,尤其是吐蕃的国相禄东赞大力推行对外扩张政策,不顾唐朝反对灭了吐谷浑,让双方的矛盾彻底激化。

唐高宗麟德元年(664年),唐高宗设置姚州都督府,巩固西南地区的统治,以应对吐蕃的入侵,随后与吐蕃在青海地区决战,大非川一战,唐军大败,吐谷浑彻底被征服,唐朝安西四镇彻底沦陷,也失去了对西域的统治。

吐蕃灭吐谷浑

夺得唐朝安西四镇后,吐蕃开始对大唐西南地区进行渗透,六诏首当其冲,为了阻止吐蕃南下,唐朝在茂州修筑安戎城,以期截断吐蕃入滇之路,但未能阻止吐蕃的进攻,毕竟吐蕃和当地的羌人共同来自古羌一系,在吐蕃的威逼利诱下,羌人带领吐蕃轻易的绕过唐军的防线,前后夹击,直接攻克安戎城。

安戎城一破,吐蕃大军直接深入六诏的地区,西洱河诸蛮纷纷叛唐归附吐蕃,而且在吐蕃的支持和怂恿下,在当地反叛唐朝的统治,虽然唐朝多次平叛,但都无法平定,无奈之下撤去姚州都督府,彻底放弃西洱河地区,而南诏也失去了与大唐的联系,但南诏靠南,受到吐蕃的影响较小,始终心向大唐。

但吐蕃始终未能彻底控制西洱河诸蛮,而唐朝也在不断进攻,因此西洱河诸蛮就在吐蕃和唐朝之间始终摇摆,飘忽不定。

吐蕃与唐朝多次争夺西南地区

武则天载初元年(689年),在浪穹诏的率领下,部分西洱河诸蛮归顺大唐,浪穹诏的首领被封为浪穹州刺史,代表大唐统治西洱河诸蛮;

武则天圣历二年(699年),唐朝使用离间计令吐蕃爆发内乱,剪除了大唐的心头之患,唐朝趁机派裴怀古招抚西南,除了西洱河诸蛮,就连西南边一直未归顺的永昌蛮也归附大唐,但随着裴怀古的去世,新的官员横征暴敛,导致矛盾激化,西洱河诸蛮开始叛乱;

武则天长安三年(703年),吐蕃赤都松赞东征,再次征服西洱河地区;

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唐朝想趁着赤都松赞去世后,吐蕃主少国疑内乱的时候收复西南地区,但因为主政官员控制不力,西洱河诸蛮降而复叛,而内乱平定后的吐蕃再次南侵,控制了西洱河诸蛮。

唐中宗景龙元年(707年),唐朝南征,彻底打败了入侵洱海的吐蕃大军,并且焚毁了吐蕃进入西洱河的必经之地漾濞二水之间的铁索桥,西洱河诸蛮又一次归顺大唐,在这期间,南诏始终心向大唐,也为日后被唐朝扶持奠定了基础。

南诏国的建立

自从吐蕃入侵西南后,唐朝和吐蕃多次在洱海地区反复争夺,而当地的西洱河诸蛮也反复无常,让唐朝决定在西南地区扶持一个强大且忠诚的地方政权,受姚州都督府管辖,本来选择浪穹诏的,可惜浪穹诏太靠北,很容易受到吐蕃的侵袭,无法抵御吐蕃的进攻,且多次在吐蕃的唆使下和大唐为敌。

选来选去,唐朝发现一直忠诚不渝的南诏,南诏和其他五诏一样,一直都有吞并对方统一洱海的想法,可惜大家实力都一样,谁也无法成功,现在有了唐朝的帮助,南诏终于有实力吞并其他五诏了。

《南诏图传》中关于蒙氏“受命于天“的描绘

唐朝多次和吐蕃开战,目的就是牵制吐蕃,让他无法援助其他五诏。同时命令嶲州、姚州两个都督府领兵协助,帮助南诏顺利统一洱海。

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南诏第五代诏主皮逻阁在唐朝的帮助下彻底消灭其他五诏,迁都太和城,建立南诏国,唐玄宗封皮逻阁为云南王,赐名蒙归义,至此唐朝也实现了在洱海地区建立一个统一政权合力对抗吐蕃的目标

今天的太和城遗址

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唐朝为了加强对西南地区的控制,决定将安南都护府、戎州都督府、嶲州都督府、姚州都督府、朗州都督府的官道贯通起来,令大西南地区连成一片,但因为贯通的路线直接贯穿了云南当地大姓爨氏的统治地,引起他们的不满,他们联合起来反叛唐朝,为了平息叛乱,唐玄宗命令皮逻阁出兵征讨,这却给了南诏扩张的机会。

由于爨氏实力强大,皮逻阁一边打,一边联姻,成为爨氏的实际控制者,随后趁着爨氏内部不和自相残杀的时候直接吞并,将他们赶出了爨氏的统治地,至此,统治当地五百年的爨氏彻底退出历史舞台,而南诏也从区区一个洱海小国一跃成为割据云南的强大势力。

脚踢大唐

南诏一下子扩大,让唐朝突然意识到南诏并非他们想的那样忠诚,唐朝只是让他征讨爨氏让他们臣服,没有让南诏占据这里,至此双方关系逐渐降温,虽然多次爆发争执,但因为有吐蕃这个共同的敌人,双方还是维持友好的关系。

唐玄宗天宝七年(748年),皮逻阁去世,为了确保南诏国的忠诚,唐朝干预南诏国的王位继承,试图立皮逻阁的次子诚节为王,但皮逻阁的长子阁罗凤能力也是相当出色,在夺位之争中获得最后的胜利,虽然唐朝明面册封阁罗凤为云南王,但暗中却准备趁着南诏新王登基,夺回爨氏之地。

阁罗凤也早有异心,携带家眷拜谒姚州都督张虔陀的时候声称张虔陀侮辱他的妻女,而张虔陀本人也是一个贪婪无厌的人,正好也给他了机会。

唐玄宗天宝九年(750年),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率领八万大军准备攻打南诏,准备夺回爨氏之地,而阁罗凤决定先发制人,直接出兵攻打姚州都督府,张虔陀战败被杀。

唐玄宗天宝十年(751年),鲜于仲通大军抵达曲靖,阁罗凤先遣使谢罪求和,声称自己是被张虔陀逼迫的,而且南诏是南诏人的南诏,不是大唐的南诏,但如果大唐继续咄咄逼人,那么南诏就会投靠吐蕃,这些话可以看出,南诏自建立以来从未把自己当做唐朝人,他想要唐朝势力退出南诏,让自己成为真正的云南王

南诏扩张

对于阁罗凤要求唐朝势力退出南诏的要求,鲜于仲通自然不会答应,双方战争一触即发,而阁罗凤也暗中和吐蕃联系,要求归附吐蕃,共同抵抗大唐。

唐玄宗天宝十一年(752年),吐蕃册封阁罗凤为赞普钟(即赞普的兄弟),赐赐金印,号东帝,双方约定一同出兵,在南诏和吐蕃的联军进攻下,八万唐军几乎全军覆没,鲜于仲通差点被杀,也是在这一年,南诏国正式更改年号,他们之前用的都是大唐的年号纪元,如今改元,更是意味着他们正式脱离唐朝的统治,成为西南真正的独立王朝,至于年号,则是赞普钟,因此这一年被称为南诏赞普钟元年。

鲜于仲通战败后,唐朝不甘心失败,于是命李宓领兵十万征讨南诏,但孤军深入加上水土不服,军中疫病流行,加上南诏与吐蕃联军的进攻,十万唐军再次覆没,李宓战死,唐朝两次进攻南诏都损失惨重,伤亡二十万人,元气大伤

安史之乱时期

李宓战败的次年,影响唐朝的安史之乱爆发,彻底终结了大唐的盛世,面对衰败的大唐,吐蕃和南诏自然趁火打劫,毫不留情,而阁罗凤则把握时机,到处扩张,先后向东、向西、向南进攻,占据了如今云南的全境、四川西南部、贵州西北部、缅甸、老挝、泰国北部地区,成为西南地区最强大的政权,也是中南半岛上的霸主,强横一时

南诏最大疆域

阁罗凤在扩张的途中,也不断积极的汉化,靠着俘虏回来的郑回,帮助南诏推行汉化改革,并且试图改善南诏和大唐的关系,毕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大唐还是南诏不可逾越的高峰,不得不说阁罗凤老谋深算,一边不断侵占大唐的领土,一边树立南诏德化碑,表明自己叛唐思无奈之举,希望有一天可以归附大唐。

南诏德化碑位置

拳打吐蕃

安史之乱后,吐蕃对唐朝发动全方位的进攻,甚至攻克了大唐的都城长安,大唐在西南的统治不复存在,而且南诏和吐蕃多次联合进攻,但在唐代宗大历十四年(779年)入侵唐朝的大战中,被数十万联军被唐军击败,这是大唐安史之乱后在西南地区取得的大胜,也收复了大量失地,这让原先亲如兄弟的吐蕃和南诏关系破裂。

吐蕃将责任全部归咎于南诏,处死了不少南诏官员,且将南诏从原先的东帝降为日东王,从兄弟之国变成附属国,甚至对南诏加重税赋,占据了南诏的险要之地,这让南诏日子一天不如一天,此时郑回建议此时的南诏王异牟寻脱离吐蕃,重归大唐。

而唐朝此时为了灭吐蕃,在宰相李泌的提议下,决定推行困兽计划,将吐蕃的盟友和敌人全部拉到大唐一边,彻底孤立吐蕃,而南诏也是困兽计划的一环,为了诱惑南诏,唐朝一边进攻吐蕃,一边和南诏示好,但吐蕃对于南诏还是相当强大,南诏处于犹豫之中,不敢轻易表明态度。

李泌

唐德宗贞元九年(793年),唐朝在西南地区节节胜利,终于让南诏下定决心,脱离吐蕃,重新归附大唐,次年,双方在点苍山会盟,南诏所有部落归附大唐,誓为唐臣,永不背弃

此时的吐蕃还不知道南诏脱离自己的控制,加上吐蕃在西域和回鹘争斗,死伤惨重,向南诏征兵,而南诏准备借征兵的机会,突袭吐蕃,俘虏吐蕃五王,十万吐蕃兵投降,而南诏也趁机摧毁了金沙江上游的铁索桥,截断吐蕃南下的通道

复叛大唐最终灭亡

自从吐蕃大相论莽热被俘后,吐蕃开始由盛转衰,无力与大唐抗争,双方会盟,结束了长达数百年的敌对状态,而在西南地区,由于的剑南西川节度使杜元颖贪得无厌,激起民愤,且对南诏毫无戒备,让蠢蠢欲动的南诏再次燃起了反叛之心。

唐文宗太和三年(829年),南诏悍然出兵北伐,攻破成都,大肆劫掠而还,劫掠之后的南诏眼见唐朝准备进攻,立马认怂,遣使入唐谢罪,再次恢复了与大唐的关系,不过南诏始终有异心,多次试探唐朝的底线。

唐宣宗大中十三年(859年),南诏新王祐世隆继位,因其名字犯了李世民和李隆基的讳,唐朝不予册封,而且祐世隆也看不惯礼仪之争,于是决定彻底和唐朝断交,自称皇帝,改南诏为大礼,年号建极,这也是南诏国的第一次正式称帝,随后与安南的土蛮合作,攻陷了大唐的交趾,随后进攻西川等地,大唐和南诏互有胜负。

可惜南诏的虽然称霸西南,但实力和大唐相差太大,且祐世隆在位期间,多次对外征战,消耗了国力,也让强盛一时的南诏国由盛转衰,此时的南诏国要求十五岁以下的男子皆为兵,妇女代替男子耕种,可见南诏在祐世隆的带领下到了什么样的境地。

唐僖宗乾符五年(878年),祐世隆去世,儿子隆舜继位,改国号为大封民国,眼看无力和大唐对抗,改变对唐的政策,遣使求和,要求和大唐和亲,因为南诏的反复无常,唐朝犹豫不定,恰好黄巢之乱爆发,唐朝担心南诏趁机发难,答应了南诏的请求,但随着黄巢之乱被平定,和亲的事情就搁置了,但隆舜不死心,派三位重臣入长安,请求接回公主,结果全被唐僖宗毒杀了,本来南诏国朝政被郑回的七世孙郑买嗣控制,现在三位重臣被杀,直接无人制约郑买嗣。

郑买嗣

唐昭宗乾宁四年(897年),郑买嗣指使隆舜的近臣杨登弑君,让其子舜化贞继位,实际上朝政大权都被郑买嗣掌握,舜化贞自然不甘心成为傀儡皇帝,多次派遣使者入唐,希望借助唐朝的帮助铲除郑买嗣,可惜如今的大唐已经不是以前的大唐了,朝政被朱全忠掌握,对于西南小国君主的请求一点也不关心,任他自生自灭。

没了大唐的帮助,舜化贞想了很多办法夺权,甚至联合缅甸蛮王出兵讨伐郑买嗣,郑买嗣一看舜化贞如此不听话,直接起兵夺权,诛杀舜化贞及南诏王族八百余人,南诏王族几乎被灭族。

大长和国

唐昭宗天复二年(902年),立国近两百年的南诏国彻底灭亡,同年郑买嗣自立,建国大长和国,五年后,大唐帝国谢幕,朱全忠建立后梁,开启了五代的乱世,而郑买嗣的大长和国也没存在多久,三世而亡,先后出现短暂的大天兴国和大义宁国。

后晋天福二年(937年),南诏国曾经的武将世家,段家段思平反叛,灭大义宁国,建立了大家所熟知的大理国。

南诏虽然称雄一时,但之所以强大,就是知道在吐蕃和唐朝两个大帝国之间左右摇摆,谁的拳头大听谁的,这也是小国的生存之道,懂的利用两个大国之间的矛盾获得自己的发展空间,但这种反反复复的态度也让南诏自食恶果,最终走向灭亡。

不过南诏在中南半岛上的确强横无比,也让今天的诸多东南亚国家争着来认祖宗,甚至在泰国和缅甸的一些历史书上讲南诏视为自己的祖先,然而南诏实际上是一个汉化的割据王朝,说汉语,用汉字,是一个高度汉化的地方割据王朝,就和渤海国一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