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胰岛素使用不当可能会致命?使用胰岛素,要注意这些问题

 欧迈笠 2023-03-22 发布于河南

刘姐今年52岁,由于长久以来一直忽视自身保养,“三高”的特征早已显现。特别是几个月前确诊了糖尿病,医生明确告诉她,如果再不好好控糖,健康问题将会进一步加剧,甚至引发严重后果。

文章图片1

或许是运气足够好,刘姐对待病症的态度并不像其他人那么谨慎,即便确诊,她在用药上也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直到最近一次身体出现了明显异常,她才明白对待病症要提高重视,糊弄没有好结果。

身为早期确诊患者,在用药方面本应该多加关注,特别是自身的血糖波动情况,一般是要作为调节用药标准的重要条件。而刘姐对此不以为然,不仅不按照医嘱用药,胰岛素剂量也是全凭感觉使用。

文章图片2

出现异常是在一个下午,当天气温有点高,身体感受本就不佳。刘姐明显感受到乏力,稍稍活动就一头大汗,还特别容易口渴,于是她便怀疑血糖波动异常,打算通过胰岛素来降糖。

由于之前从未出现过此类问题,刘姐便误认为是病情加重了。谁知自行增加用药剂量后,马上就出现了头晕目眩、眼前一黑等不良反应。好在家人及时发现,这才将刘姐从鬼门关拉回来。

文章图片3

刘姐的态度和做法让医生气愤,医生劝说道:“使用胰岛素降糖有很多讲究,特别是针对早期确诊患者。凭感觉加减药量不利于控制病情,严重还会造成机体损伤。”听了这话,刘姐再也不敢胡乱用药了。

说起降糖,相信大部分中老年人都不陌生。随着年龄增长,机体会出现各种问题,尤其是糖尿病风险升高,难免需要患者长期依靠药物控糖。

文章图片4

不过,对于胰岛素的使用,大部分人认知尚浅,以至于忽视了它的潜在风险。胰岛素作为降糖常用药物,使用不当会造成哪些后果?使用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又有哪些?使用胰岛素需要注意什么呢?

一、别怀疑,错误使用胰岛素是把“利剑”

相信不少人对于降糖都存在一个错误认知,那就是只要把血糖降低,就能合理控制病情。人们在对待糖尿病时,关注点更多会放在血糖升高上,而对于血糖异常降低的关注度不够。

文章图片5

这样的认知通常容易导致用药不当,那么即便药物本身对症,用法用量不符合病情,就达不到降糖效果,甚至会引发一系列不良反应。不要小看胰岛素的降糖效果,使用不当真的有可能危及生命。

人的血糖在机体运行当中会发生生理性质的波动,但由于患者的机体运作模式与健康人群不同,所以需要用药控制,以防止血糖异常升高。同样的,若血糖异常降低不符合机体运作规律,也会引发不良反应。

文章图片6

针对确诊初期的用药,一般需要严格按照医嘱进行。但有些病人认知有限,尚未察觉疾病的潜在风险,就会出现和刘姐一样盲目增减药量的情况。

胰岛素属于降糖特效药,主要依靠增加糖原储存、减少酮体产生等特性达到降糖目的。一旦胰岛素使用过量,血糖大幅降低,机体就会因为突发低血糖出现各种异常反应。

文章图片7

大家多少都经历过低血糖,就是那种头晕目眩、眼前一黑、神志不清、虚汗不断、肢体无力的感觉,严重会直接昏厥。若这些情况发生在患者身上,没有及时救治就有可能因为低血糖昏迷而死亡。

此外,低血糖会刺激机体应激,比如交感神经兴奋、心率加快等。当心脏过于兴奋,机体的供血、供氧负担就会增加,继而影响到全身供血。要知道,心血管状态、血液输送异常,会加大器官损伤的风险。

文章图片8

还有一种情况,若患者长期忽视科学用药,反复因为错误使用胰岛素出现低血糖,脑部神经会受到慢性损伤。这么一来不仅患者的病情得不到良好把控,各种神经性疾病如运动受限、老年痴呆风险也会增加。

胰岛素具有两面性,它既是治病的良药,也可以成为害人于无形的“毒药”,具体发挥哪种特质,取决于大家对待疾病的态度。为什么部分患者使用胰岛素状况频出呢?或许是陷入了误区。

文章图片9

二、用药常见问题,你中招了没?

1. 过量使用

在控制血糖波动当中,除了缺乏认知私自调整用药剂量外,还有很多因素会导致用药过量。比如个体差异、用药方式、用药习惯等,都有可能成为间接用药过量的潜在因素。

受个体差异影响,不同患者的药物敏感度不同。如果患者对药物表现出高度敏感,那么即便是少量使用胰岛素,也可以引发血糖异常降低的现象。

文章图片10

用药方式上,如果确诊早期就采取高剂量注射,同样会导致低血糖。一般来说,初期阶段患者病程进展普遍不深,对药物的需求量也不高,如果急于求成,过分追求血糖数值降低,极有可能用药过量。

另外,对于一些初期患者,在用药上缺乏经验,甚至存在“多吃药,好得快”的认知,也会导致用药过量。在这样的错误认知下,患者容易混用降糖药,降糖效果翻倍自然会造成危险。

文章图片11

至于用药习惯,情况就比较复杂了。降糖药想达到最佳效果,通常需要与用药时间配合。考虑到血糖生理性波动主要与日常饮食有关,那么用餐时间就成了用药时间的辅助判断标准。

结合药物属性,不同种类的药物,在“饭前吃还是饭后吃”上差别很大。比如文迪雅属于长效药,早餐前空腹吃效果最好。而磺脲类降糖药只需定时服用,固定在某一餐的餐前吃即可。双胍类限制最少。

文章图片12

不同类型的胰岛素在用药时间上也有差别。像短效药、速效药、预混药一般建议餐前注射。而中效药、长效药与进食时间无关,定时注射即可。如果患者不懂得区分这些差异,就容易造成用药过量的问题。

2. 认为口服药不如胰岛素

生活中部分人对糖尿病认知不足,天然的认为只有胰岛素能对抗血糖异常,口服药效果不佳。另外,由于口服药服用时间长、次数多,人们还产生了口服药会造成肝肾损伤的误解,进一步推崇胰岛素。

文章图片13

不可否认,胰岛素的降糖效果确实好,但是受个体差异影响,不同患者的患病情况不同,对症的用药方式和药物类型也不一样。其实无论口服药还是注射胰岛素,只要“对症”都能达到稳定血糖的效果。

3. 忽视日常调理,仅依靠胰岛素控糖

纵观生活中的诸多糖友不难发现,那些血糖相对稳定,病情进展缓慢的患者,生活状态都是较为健康的。反观病情起伏较大、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大多忽视了日常保养。

文章图片14

糖尿病是一种不能被根除的疾病,一旦出现就意味着需要做好“长期战斗”的准备。为了降低疾病风险,患者不仅需依靠长期用药,生活上的调理也不能忽视,比如科学饮食、适当运动等。

如果仅依靠胰岛素控糖而忽视日常保养,患者的血糖波动就会持续不稳。这样不仅不利于对病情的控制,血糖大幅波动对机体运作也会造成其他不良影响。

文章图片15

4. 专注用药不复查

疾病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在某些条件下,随着时间推移好转或恶化。如果不同患者的病程进展方向不同,那么在日常用药上,也应该遵从“随机应变”的原则。

由于“糖尿病需要长期用药控制”的特点被人们熟知,导致部分患者确诊后只知道一味的吃药打针,对自己的病情进展,关注度反而没那么高。殊不知,如果忽视复查,可能会错过调整用药的时机。

文章图片16

不同患者在用药过程中会出现很多情况,比如病情稳定、病情加重、药物不耐受等,而积极调整用药方式,某种程度上能提高药物的有效性。想了解自身病情变化,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定期复查。

通过复查,医生会了解到患者的血糖变化,并发症风险情况,以及药物是否对症。针对患者的各方面改变,医生也会适时对药品类型、用药剂量进行调整。

文章图片17

三、科学使用胰岛素,你要牢记是这些!

1. 高度个体化用药

不同的药物类型,所对应的糖尿病类型不同,唯有高度适配患者病情,有针对性的改善,才能将血糖控制在标准范围。也因此,在个体差异的影响下,高度个体化用药提高治疗效果,就显得颇为重要。

胰岛素分为短效、中长效、长效等多个类型,患者患病侧重点不同,所适配的药物类型也不同。比如部分1型糖尿病患者,需要采取短效、长效结合用药的方式治疗,而对于妊高血糖症,则更倾向于长效药。

文章图片18

2. 提高用药风险认知

用药量、用药方式等要点不必多说,患者在确诊之后,医生一般都会给予相应的提醒和建议,以避免患者盲目用药。但在此基础上,患者需要提高风险认知。

胰岛素作为常用降糖药物,优势与风险并存。患者除了要提前了解用药准则,还得多加关注可能会发生的不良反应。像低血糖、水肿、过敏、脂肪萎缩、脂肪增生肥大等,都是比较常见的问题。

文章图片19

患者提高风险认知,才能在服药过程中发现身体上的异常表现并及时就医调整用药。反之如果风险意识不足,出现异常没有马上干预,病情就会向反方向发展。

3. 调整生活、科学监测

上文提到,仅依靠药物而忽视日常调理,对控制病情而言效果往往不好。因此,为了让胰岛素充分发挥它应有的作用,还请患者创造一个优质的用药环境。

文章图片20

建议患者科学调整饮食,控制油、盐、糖的摄入,增加蔬果,以完善和优化饮食结构。其次要通过运动提高身体素质。机体内部环境得到改善,脏器、血管状态就会变好,对控制血糖有一定辅助作用。

最后要重视日常监测。针对血糖平稳者,2天测1次即可,而对于血糖波动较大者,则需细化监测增加次数,一般建议在三餐前后测糖(共计6次),必要情况下睡前也要测量夜间血糖。

文章图片21

详细记录血糖波动情况,有利于患者掌握自己的病症特征。同时也能起到一定监督作用,时刻提醒患者要重视血糖波动,以预防一些不利于控制病情的事发生。

总结:

胰岛素作为治疗糖尿病的常用药物,在使用方式上讲究还是比较多的。用对了血糖平稳,用错了则会导致低血糖等不良反应,严重甚至危及生命。为了更好地控制病情,还请患者朋友提高诊疗认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