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今天对于“楷模”的定义是:榜样、典范、法式,是后人模仿、效法的对象。我们经常说“雷锋是我们学习的楷模”“新时代的楷模”等。事实上,“楷模”这个词最早指两种树,也仅为儒家学派所专用。“楷”和“模”原指两种早期生长在北方黄河流域的树。楷树是北方稀有树种,落叶乔木,雌雄异株,也叫“黄连木”。树干刚直不屈,材质细腻而黄。相传孔子去世后,众弟子手植楷树于墓前,结庐守墓。“楷”字最早出现在金文里,是象形文字,读 jiē,意思是:“树多直木。”《说文·木部》:“楷,木也。孔子冢盖树之者。”儒家以其枝干刚直挺拔比喻做人要正直刚烈,做事要不屈不挠。后世将规范有法度的法书叫作“楷书”,用的也是这个意思。模树四季颜色分明。春季碧绿茂盛,夏季赤红如血,秋季洁白无瑕,冬季黝黑发亮。因其色泽纯正,不染俗尘,因此被用于比喻做人干净无垢、清白圣洁,做官清正廉洁、明明白白。相传此树最早长在周公墓旁,彰显了周公旦作为周王朝“大管家”清正廉洁的工作作风和高尚品质。以楷、模二树的特点喻正直圣洁,突出的是圣贤正道直行、光明磊落、高洁清廉的品格。将其植于墓旁,既有象征意义,又便于后代学习效仿。后来儒家把值得后人效仿的行为或圣贤称为楷模。“楷模”一词引申出榜样、典范、法式以及后人模仿、效法的对象的含义。一是“楷、模”的原始含义,其所指的树木本身挺括笔直、颜色分明。二是这两种树种植在先贤圣人墓冢之上,产生比喻含义。孔子被尊为“至圣先师”,周公为中国历史上第一贤相,其墓冢上所植树木,代表了他们的品格和精神。三是上述情况引申出了新的内涵——“楷模”就是需要后人效仿、学习的对象。“楷模”流传演变至今,在社会生活之中大量使用,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影响力。没有孔子“朝闻道,夕死可矣”的不懈追求,哪里会有中国儒学“郁郁乎文哉”的厚植远流;没有周公“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的废寝忘食,哪里会有“天下归心”的太平盛世。 因此,“楷模”一词绝不可以用于指那些道貌岸然、蝇营狗苟、见利忘义的伪君子,也不可以用于指那些财富盈身却为害社会的精致利己主义者,更不可以用来形容那些高高在上、得鱼忘筌的“犬儒”们。那些默默无闻、为国为民日夜操劳的人,那些守候和捍卫社会安宁,每遇大难则无私无畏、冲锋在前的英雄,才是“楷模”一词的真实写照。(改编自《语言文字报》2022年1月19日文章《以树喻人识“楷模”》;作者:《趣味详解词典》编写组成员/终南;图片来自网络) (文字编辑:王晶;微信编辑:苟莹莹;校对:郭雯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