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世界睡眠日丨干细胞治疗慢性失眠1个月起效,且疗效可持续达1年之久

 刘俊波 2023-03-22 发布于海南
2023年3月21日是第23个世界睡眠日

今年世界睡眠日中国主题为:

良好睡眠,健康之源

图片


世界睡眠日,关爱睡眠关爱你!带你了解关于睡眠的那些事。

睡眠是人体的一种主动过程,可以恢复精神和解除疲劳。充足的睡眠、均衡的饮食和适当的运动,是国际社会公认的三项健康标准。

人生中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五天连续不眠会影响人的生存!尤其是在现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以及其他电子设备盛行的今天,睡眠障碍已成常态。每一晚能够有好觉睡,绝对是消除疲倦,令人容光焕发的良方,不过有部分人纵使感到疲倦,但双眼始终无法合上,要睁眼等天亮。

调查数据显示,超过3亿中国人遭受失眠困扰,成年人失眠发生率更高达38.2%。《2019国民健康洞察报告》显示,84%的“90后”睡不好,是所有受访群体中睡得最糟的,睡眠时间最短的只有4个小时。中国成人的每日平均睡眠时间为6.5小时,远未达到7-8小时的建议睡眠时间。

失眠障碍表现为:

①入睡困难,入睡时间超过30分钟;

②睡眠质量下降,睡眠难以维持,整夜觉醒次数多于2次、早醒、睡眠质量下降;

③总睡眠时间少于6小时。

在上述症状基础上同时伴有日间功能障碍中的任意一项。


睡眠相关的日间功能损害包括:

①疲劳或全身不适;

②注意力、注意维持能力或记忆力减退

③学习、工作和(或)社交能力下降;

④情绪波动或易激惹;

⑤日间思睡;

⑥兴趣、精力减退;

⑦工作或驾驶过程中错误倾向增加;

⑧紧张、头痛、头晕,或与睡眠缺失有关的其他躯体症状;

⑨对睡眠过度关注,病程长达6个月以上。


睡眠需求因年龄而异,随着年龄的增长,需要的睡眠可能会越来越少(婴幼儿需要的睡眠时间超过10小时,但是老年人一般则保持在6-8小时)。一般而言,儿童和青少年入睡时间超过20分钟,中老年人超过30分钟,即出现临床意义的睡眠障碍,失眠为其中最常见。

研究表明,长期失眠导致心境障碍发病的危险性是普通人群的4倍,而心境障碍患者中98%患者伴有失眠,同时,睡眠障碍也与躯体疾病密切相关。长期睡眠障碍还是导致慢性疲劳综合症、高血压病、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脑血管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来自德国图宾根大学的Stoyan Dimitrov博士和他的团队通过研究发现,长期睡眠不足会影响正常免疫功能,甚至导致免疫系统崩盘。

图片

通过对血液标本检测,研究人员发现,几个小时的睡眠损失就会显著降低T细胞的工作效率。而正常睡眠者的免疫细胞T细胞与需要清除的目标结合得最好,并随着睡眠的深入,免疫效力也越高,并在早上6点时达到最高值。睡眠可以产生各种细胞因子促进T细胞的活化,并提高T细胞受体的多样性,增强人体的免疫防御机制。

睡眠不足降低免疫细胞工作能力

Stoyan Dimitrov博士招募了10个健康的志愿者(5男5女)。第一天晚上让志愿者们从晚上11点睡到了早上7点,保证了充足的睡眠;第二天晚上则让这10位志愿者通宵熬夜,一晚不睡。

同时,Stoyan Dimitrov博士分别收集了志愿者两天的血液标本,进行检测。

图片

白点:熬夜时T细胞的工作效率,黑点:睡眠充足时T细胞的工作效率

结果显示,在正常的睡眠中,免疫细胞T细胞与需要清除的目标结合的最好,并随着睡眠的深入,工作效率越来越高,在早上6点时达到一天中的最高水平。

然而,第二天熬夜通宵时,T细胞却一反常态,本应是效率最高的早上6点,却一蹶不振,远远不如睡眠充足的那天那样有干劲。仅仅是几个小时的睡眠损失就可以显著的降低T细胞的工作效率。

还有研究发现,无论哪种形式的睡眠障碍都会激活炎症信号通路,带来第二天的轻微炎症反应,所以熬夜以后为什么会冒痘痘呢?你需要警惕哦。

美国国立精神卫生研究所发现,睡眠障碍是几乎每种精神疾病的潜在症状,当一个人患有精神类疾病时,失眠的可能性也会较高。在某种程度上,睡眠质量可以成为心理健康的晴雨表,据估计,有将近一半的失眠患者伴有精神疾病,最常见如焦虑、抑郁等。一项研究发现,失眠的人患严重抑郁症的可能性高6倍,这是一个重大的自杀危险因素——一个密歇根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失眠和自杀之间存在很强的相关性。解决失眠问题非常重要。


目前临床上针对慢性失眠症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与非药物治疗方法。传统镇静催眠药物治疗失眠症虽然疗效好、见效快,但药物不良反应明显。非药物治疗包括认知行为治疗以及中医非药物治疗等,认知行为治疗的治疗过程复杂、花费时间长而且容易复发。寻找慢性失眠的简单有效的治疗方法也是广大神经精神科医师努力探索的目标。

2017年,发表在《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的一项临床观察成果显示,静脉输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可长期改善慢性失眠患者的睡眠质量。(静脉输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慢性失眠的临床观察

图片

临床研究

 的:观察UC-MSCs治疗慢性失眠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 法:选择慢性失眠病人39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移植组。对照组20例(男4例,女16例,平均年龄51.38±8.76岁),采用阿普唑仑口服1个月;移植组19例(男3例,女16例,年龄36岁~65岁,平均年龄49.29±7.45岁),给予UC-MSCs移植治疗1次(细胞数:3~4*107)。两组患者均采用SF-36健康调查简表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来评价临床疗效,随访观察12个月。

结 果:①PSQI评分变化:治疗后2周,对照组的睡眠质量评分明显高于移植组,1个月后两组睡眠质量和生活质量评分无差异,2个月后移植组的睡眠质量评分明显好于对照组,并持续到随访结束,3个月后移植组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好于对照组,并持续到随访结束,见表2。

②SF-36评分变化:治疗后1个月移植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和睡眠质量评分明显好于治疗前,并在后续的随访中持续好于治疗前;对照组治疗2周后睡眠质量评分开始明显好于治疗前,但治疗后3个月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睡眠质量评分出现下降,且与治疗前无差异,并持续到随访结束,见表3。

图片

③复发情况:对照组患者在停药后有80%出现失眠症状的反弹,移植组患者经一次治疗后,睡眠质量和生活质量改善持续到随访结束。

④不良反应:移植组所有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和治疗后未出现发热、呕吐、头晕、头痛等不良反应。对照组有11例口服药物过程中出现日间困倦、嗜睡、头晕乏力、轻度头痛等不良反应。

观察结果表明,脐带间充质干细胞静脉输注治疗慢性失眠1个月起效,且一次治疗作用可持续达1年之久,能显著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

慢性失眠患者存在大脑皮层神经元细胞的退化、变性、凋亡等损伤,作为目前临床研究最广泛的医疗技术,间充质干细胞具备组织修复和免疫调节等方面的作用。通过静脉输注,其分泌的大量神经营养因子在改善神经递质环境、维护神经细胞组织的完整性的同时,可以上调患者的Treg细胞,完成对损伤细胞的修复与补充,最终改善长期失眠导致的神经衰弱等症状。

干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可以帮助降低患者体内因失眠引起的免疫细胞及炎性因子的增多,起到明显的抗炎和调节免疫作用。

流行病学资料显示,我国10人中就有1人患有失眠症,对慢性失眠更是缺乏确切有效的治疗。人们服用安眠药虽然能起到短时间见效快的作用,但长期服用会出现很多副作用且使患者的日间功能发生障碍。非药物治疗慢性失眠往往治疗繁琐,耗时漫长,而且疗效不定,患者又很难坚持。

因此,探索新的疗法成为各国医生努力的方向。而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所表现出来的良好效果,无疑为失眠症开辟出一条全新的治疗道路。

精准医疗引领健康未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