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朝是如何治理黄河的?黄河从此安定了800年,堪称奇迹

 北斗维斟 2023-03-22 发布于贵州

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在远古时代,黄河是一条比较清澈的河流,被称为“河水”。从春秋时期开始,黄河逐渐变得浑浊,到汉代已经在华北平原形成一条地上河。黄河经常泛滥,给下游的居民带来了严重的灾难。为了治理黄河,两汉不断努力,终于在东汉中期成功。此后,黄河安定了大约800年,到唐朝后期才再次泛滥。那么,汉朝人是如何成功治理了黄河的呢?

一,黄河如何成为了一条“害河”

在夏商时期,中国的气候比较温暖湿润,亚热带北移到了燕山一带。那时候的黄河流域一片郁郁葱葱,就连黄土高原都到处分布着森林。夏商周时期黄河古道比较固定,被称为“禹河”,可见当时生态环境是非常不错的。根据《中国历史地理》的研究,夏商周时期的中国的森林覆盖率可以达到50%左右。当时的黄河中下游地区草木茂盛、野兽逼人,关中地区,也是“山林川谷美、天材之利多”。

西周时期的黄土高原森林分布情况

但是这种情况在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发生变化。该时期,社会大变革,出现了铁犁牛耕,土地的开发加速了。整个北方开始了空前的土地开发运动,人口也随之大规模增长。土地在开发,森林也就随之减少。史载战国时期的河南“无长林”,山东地区“无林泽之饶”,而黄土高原的森林也急剧减少。

黄土高原原本就是一个非常疏松的高原,这里开发难度小,因此成为三晋和秦国农业开发的主要地区之一。而黄土高原地处于季风区到非季风区的过渡地带,这里的森林虽多,但是一旦破坏,就很难重新生长。大量的森林开发后,黄土高原就出现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大量的泥沙会随着支流流入黄河。另外,森林破坏后,河流涵养水源的能力下降,导致了黄河之水的季节分配更加不均匀,夏季泛滥的危险性就增加了。

黄土高原

黄河泥沙增多,过去清澈的河水逐渐成为了黄河。由于泥沙不断淤泥河道,黄河的河道不断抬高,于是逐渐成为了一条“害河”。前602年,黄河发生了历史上记载的第一次大改道,新的黄河在禹河之南形成了一条新河。

黄河的每一次改道,都是一次大规模的泛滥。该时期,黄河沿岸的各诸侯为了防止黄河泛滥,纷纷在黄河沿岸修建堤坝,当时的诸侯会盟就特别强调不准随意挖开堤坝。但是黄河的泥沙依然会不断淤积,于是黄河的河床会不断提高,而堤坝也就越修越高。黄河自此成为了“地上河”。

黄河改道情况

在西汉时期,黄河中的泥沙含量已经十分惊人,达到了“一石水六斗泥”的局面。西汉时期的黄河堤坝高达2米到10米,可这依然不能阻碍黄河的溃堤。前168年,黄河在河南延津发生了决堤,淹没了华北大片地区。从前168年到69年的237年间,黄河改道了5次、发生了大的决堤10次。可见,黄河泛滥已经到了不可不治的地步。

前168年的黄河决堤后,汉文帝立即下诏治理,发“堤吏卒郡数千人,伐买薪石之费岁数千万”用以增修堤坝。然而,修建堤坝是只能算是临时性的措施,无法从根本上改变黄河决堤的危害。前138年,黄河又在平原郡决堤。前132年,黄河在顿丘决堤;同年,黄河又在濮阳瓠子决堤,导致16个郡被淹没,史称“城郭坏沮,稸积漂流,百姓木栖,下里无庐”。

二,到底是不是天灾?

黄河泛滥了,但是人们对于黄河泛滥的认识却严重不足。前138年,黄河在顿丘和瓠子决堤了,汉武帝立即调遣10万人去修建堤坝,但是新修的堤坝又很快被冲毁了。而当时的丞相田蚡的土地在河北,他认为黄河南堤崩坏了,就有利于保护自己的田园,于是他向汉武帝建议不要人为堵塞黄河的流向,因为这是天意。这套说辞就是有些人经常挂在嘴边的:不要试图改变自然,不然会遭到大自然的惩罚。

而汉武帝还真的听信了田蚡的说辞,于是没有修建堤坝,任由黄河在黄淮一带泛滥了20年,给这里的经济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直到109年,汉武帝下令修好了瓠子口的堤坝。

1938年花园口决堤

可是不久,黄河又在河北馆陶决堤了,还好这次决堤的规模不大,只是从黄河主干中分流出了一条新河,史称“屯氏河”。这条新的出现分担了黄河干流排洪压力,因此汉武帝没有加以堵塞,于是两河并流入海长达70年。

汉元帝年间,黄河又在清河灵鸣犊口决口泛滥,导致屯氏河断流。成帝年间,清河都尉冯逡建议疏通“屯氏河”,但是博士许商通过计算后认为工程量太大,于是就加以阻止,使得该工程未能进行。

汉代经学家许商,也是汉代的治水

仅仅三年后(前28年),黄河就在馆陶决堤,兖州和豫州受到严重的洪涝灾害,“凡灌四郡三十二县、水居地十五万余顷,深者丈,坏败官亭室庐四万所”。水利工程是利国利民的大计,怎么能够用简单的经济账来算呢?事情发生后,御史大夫尹忠引咎自杀,不过许商却安然无恙。事后,汉成帝一方面派王延世修筑堤坝,一方面赈灾,才渡过了危机。工程完毕,汉成帝高兴地改元“河平”。

前17年,丞相史杨焉说底柱山阻挡了黄河的流势,提出把山挖了。汉成帝欣然同意,很快就开工。结果,开凿大山的石头掉落到了黄河中,反而把黄河堵塞了,导致黄河泛滥,“灌县邑一十一,败官亭民舍四万余所”。这件事,不顾实际情况,将好心办成了坏事。

黄河泛滥后,河堤都尉许商与丞相史孙禁共同去视察情况,孙禁建议黄河距离入海口500里的地方开一个口分流洪水。但是许商却认为这条线路不符合“禹河”线路,因而拒绝。当年的禹河早就淤塞了,怎么能排洪呢?许商这种泥古不化的思想导致这次治理黄河失败,随后朝廷上对于黄河泛滥就是听之任之。公元11年,黄河再次发生决堤,王莽无暇顾及,使得黄河自此泛滥了近60年,给无数人带来沉重的灾难。

可见,西汉时期黄河之所以总是反复泛滥,除了黄河本身原因之外 。当时治理黄河的“专家”们还提出了各种不可思议的方案,齐人延年建议让黄河在阴山一带改道,然后流入匈奴,这就是让黄河从低海拔地区流向高海拔地区,十分荒谬。王莽时期,御史韩牧为了附和王莽的复古心态,提出让黄河恢复到禹贡九河的状态入海。长水校尉关并认为大禹时期人口稀少,所以水患少,因此他建议把黄河下游的居民全部搬空,流出空地让黄河泛滥。

而这些“专家”的意见在朝廷还有大量的人附和,导致治理黄河无法成功进行。

三,王景治河:真正的实践出真知

东汉建立时,黄河已经泛滥了几十年,阳武令张祀建议改修堤防。然而另外一位“专家”乐俊却极力反对,他认为这是劳民伤财,不符合休养生息的原则。光武帝当时也认为挺花钱,就没有下令修筑堤坝。

可是,黄河泛滥越来越严重,黄河的治理必须要提上日程。到了69年,汉明帝重新让大家讨论治理黄河的事情,结果朝廷的大臣有的说不要管,有的说要管,双方面红耳赤。当时,曾经有治水经历的王景被汉明帝召来参加了会议,王景见大家争论不出结果,就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很快,汉明帝就重用王景主持治理黄河。

王景接到任务后,并没有像其他“专家”一样在办公室喝酒玩乐,而是马不停蹄地到现场勘察情况。为了搞清楚黄河泛滥的问题,他沿着黄河走了很长的道路。经过辛苦的考察,他终于搞清楚黄河治理不好的根源,那就是黄河河道太高了,再怎么堵也堵不住。于是王景选择从荥阳东到千乘海口的500公里开凿了一条新的河道,并修建堤坝约束河水。同时,王景还在黄河干流上开凿了多条分洪渠道,以减轻黄河主干的排洪压力。

如此巨大的工程,如果给一半的官员来干,那起码要几年时间,而且从中会捞取大量的油水,说不定还会搞出个什么官逼民反。但是王景很利索,在他雷厉风行的带动下,仅仅一年就把这项大国工程完成了,而且是出色地完成。

王景治理黄河是史上第一次通过人工给黄河开凿一条新河流,这给现代中国治理黄河提供了一个案例。新河的河床地,河道直,水流速度快,泥沙淤积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决。在治理黄河的过程中,王景还开凿了汴渠,让黄河和淮河之间的水上交通得以恢复。

自从王景治理黄河之后,黄河在之后的800年间就没有泛滥。直到893年,黄河才出现改道。而自从893年之后的1000年间,黄河决堤次数多达1500次,改道数次。因此,人们将王景治河到893年800年称为“安流期”。

当然,王景治理黄河也不是根本上来治理。如果要从根本上治理,就必须要恢复黄土高原的生态,王景作为古人,有时代的局限性,这是没法改变的。

如今,黄土高原通过大规模的植树造林,使得森林覆盖率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生态有所恢复。上游的生态恢复后,就可以按照王景的方法,给黄河重新开凿一条新线路,将地上悬河恢复为正常河道,并修建黄河到海河、淮河的航道,恢复黄河的航运。我想,我们这个时代应该要彻底治理黄河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