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毛骨朵花

 蓦然回首的思念 2023-03-22 发布于内蒙古

                  特别声明

本章节中所有涉及医学治疗的处方及方法,均是为本小说服务的,请勿擅自使用,有病,请咨询当地的医生,进行治疗。谢谢!

本小说作品中的插图,有水印者,归作者所有,无水印者,均来源于网络,谢谢网络提供者。


    第一章:相望花,毛骨朵花中的极品


《淮南子》中说:“蘧伯玉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非。”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祖国医学是一门极其深奥的学问,除了古圣先人留下的经典书籍外,没有人敢说,哪个理论或观点绝对正确,对与不对都是相对的,只是因为每个人的理解水平高低不同罢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就如同到了庐山,诗人李白喜欢看瀑布,因此才有了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名句,而苏轼喜欢看山峰,因而留下了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手笔。

古斯都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神奇并不违反自然,它违反的只是我们对自然的了解。” 中国民间有奇人异术,不信之者权当看聊斋,祖国医学活在故事里。 

“毛骨朵花吹喇叭,一吹吹到……”

这首不知道是从什么年代传唱的歌谣,只到今天,依然还在传唱着。毛骨朵花,学名叫白头翁,《神农本草经》:“主温疟狂易寒热,症瘕积聚,瘿气,逐血止痛,金疮。” 

第一节:哈拉苏的龙之脉

在著名的东北滨州铁路线上,有一个不出名的四等火车站,叫“斗矬子站”。它始建于1902年,蒙语叫“哈日乌苏”,“哈拉奥斯”,意思为黑水(清澈)之意。由于当地人觉得这个名字特别拗口,便给改成了“哈拉苏”。根据史料记载:“哈拉苏”是鄂伦春语“被大火烧过的死树”,即“火燎杆”之意。

据哈拉苏当时上了岁数的徐小辨子老人讲,当年有一个手持铜一扇,身背神像木牌的化缘道士,途经哈拉苏这个地方时,曾经对他说:“哈日乌苏”的名字含有卧龙之意,与蒙语的黑水之意不谋而合。当把这个名字改成“哈拉苏”之后,虽然是一个水生木之吉象,但却是一个火燎杆之木。为此,唐代大诗人刘禹锡和白居易,早就预料到了这样的事情会发生,于是分别在他们写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和《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写下了预测哈拉苏未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诗句。

东北滨洲铁路线,是由哈尔滨发往满洲里的铁路路段,列车在黑龙江省松嫩平原的开阔地带行驶,当途经齐齐哈尔,富拉尔基,进入龙江,碾子山,扎兰屯时,开阔地带渐渐被收拢,到了哈拉苏,就进入到了一个南北窄,东西狭长的沟筒子里。

徐小辫子曾在哈拉苏的每一个高山上,观察着这个小村子,怎么也寻找不出关于卧龙,黑水的迹象,只有从南山观看,哈拉苏的北山,似乎像一条卧龙一样,在护庇着哈拉苏的这方土地,滨州铁路线以及雅鲁河水,都从这条龙头经过。

  

2019年,因滨州铁路线的电气化,在哈拉苏的北山,安装上了四个架线铁塔,远远地望去,还真像是龙的龙角一样。


徐小辨子和姥爷一样,都是山东德州人,当年他带着全家,讨荒来到哈拉苏的时候,那时哈拉苏才有20多户人家,大多都是两间的土坯房,而刚来到这里的人,都是先用木头搭成一个简易的马架子,暂时居住。

就是在那年逃荒路途中,徐小辨子的三儿媳妇,得了一种奇怪的病,就是民间老百姓所说的“灯笼病”,外面寒,内里热。当里面热的时候,总想要吃冰,而外边冷的时候,就是披着棉袄还打哆嗦。好在这个病,只是在每个季节交替的时候,犯上那么两三天病。据徐小辨子的三儿子讲,那年冬天,在他们来东北逃荒的路上,路过碾子山一带时,遇到了土匪,为了躲避土匪,他们趴在一尺多深的雪地里。当时他的媳妇儿还不到20岁,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阵势,也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雪,趴在雪地里,浑身冻得直打哆嗦,心里又是焦急,害怕,从那时就落下了这个怪毛病。

解放前,东北三省这一带土匪是很猖獗的。张乐山,江湖中有个绰号叫座山雕,许福,江湖中也有个绰号叫许大马棒。国民党土匪部队,号称“四大旗杆”中的谢文东,这是大家所知道的。

当时在扎兰屯这一带,也经常有土匪出现,著名作家李黎力,在小说《春寒》中,就讲述了在那个年月,关于扎兰屯闹土匪的事情:
“1945年8月中旬,苏联红军在博客图与日军进行了一场恶战后,沿中东铁路顺利南下,于8月17日攻下伪兴安东省的省会扎兰屯,于是,这一地区的日伪统治宣告结束。

为抢夺胜利果实,9月初,国民党派出东北光复军行辕司令马川跃,来中长铁路沿线收罗日伪时期的汉奸、土匪和发动地主武装,于年底组织了九个旅。因当时苏军规定铁路沿线二十公里内不许中国军队活动,马川跃便将第六、第七两个旅设置在蘑菇气、李三店一带驻防,目的是待苏军撤离时抢占扎兰屯。


这些乌和之众进入地方后,大肆推行大汉族主义,蓄意制造民族矛盾,对日伪时期已饱受欺凌的达斡尔、鄂伦春、鄂温克等少数民族实行残酷的盘剥压搾。动辄闯入村屯奸淫掳掠,滥杀无辜。

为保卫家园,保卫民族兄弟的生命和财产,居住在济沁河畔萨玛街的鄂温克族青年猎手马嘎拉索联络起屯子里五十余名青壮年猎手组成了一支自卫队伍,取名“森林支队”。

驻在蘑菇气的光复军七旅旅长宋通山得知这一消息后,便派人前去收降这支队伍,并许诺给马嘎拉索一个营长的头衔。还说,若不肯降,就发兵讨伐萨玛街。宋在拉队伍时曾得到日军的一处武器库,因此,队伍装备颇精良,有山炮十余门,轻重机枪二十余挺,骑兵五百,步兵七百余众。

马嘎拉索对宋派来的使者严辞斥之,并当众撕毁了宋的来信。宋闻讯大怒,扬言不日将派兵进山,血洗萨玛街。

消息传来,马嘎拉索将森林支队拉上南山,在敌人进山必经的大路旁设下埋伏,马不卸鞍,枪不离手,做好了厮杀的准备。”

有一次,听哈拉苏大兴村的老人讲,当年曾经有三个南方的女兵,因为与所在的队伍失去了联系,误打误撞地来到了哈拉苏大兴这个地方,虽然她们一路躲藏,但后来还是被土匪发现而遭到了残害。

徐小辫子的三儿媳妇叫李春娘,姥爷后来也从山东德州搬到了哈拉苏,曾为李春娘治疗过她的病,姥爷满以为李春娘的病,只是一个很简单的外寒内热证,曾用过张仲景《伤寒论》的大青龙汤以及大小柴胡汤等,但出人意料的是,李春娘服了姥爷开的药后,却丝毫未见效果。

在那个天现异像的头一年,一个走方郎中来到了哈拉苏。祖国的传统医学,最早叫岐黄、青囊、杏林、悬壶、橘井、郎中等,这正是:虎守杏林春日暖,龙蟠橘井水泉香。

那是一个夏天的中午,在生产队下锄铲头遍地的农民,吃完了晌午饭,各自在家中睡着晌午觉,毒辣辣的日头,使每家每户的鸡鸭鹅狗都躲到阴凉处。村子里显得很清静,只有那些不知疲倦的小孩子们,光着屁股,满头是汗地在土路上,玩着他们喜欢的游戏。

他们奔跑,嘻笑的声音,使晌午寂静的村庄,显得有些吵闹,在大门口做针线活的妇女,则呵斥着他们去远处玩耍,免得影响家里的老爷们睡中午觉。

“叮铃铃,叮铃铃,”一阵清脆悦耳的串铃声,在村子的一个街头处响起,一个走方郎中,渐渐地出现在了人们的视线中。走方郎中,又称为走方医,铃医、草泽医、虎撑医,是过去游走于民间乡里,卖药治病的行医者,人们多称他们为“走方郎中”,“串方郎中”或“游医郎中”,也有人称呼他们为“江湖郎中”。扁鹊、华佗均为古代有名的游医。唐宋以后儒医盛行,多世医、师承相传,他们明医理、有医术,大都有固定的场所行医。但仍有大量的走方郎中,服务于乡村民间,一面行走看病治病,一面又收集散落在乡土民间的奇效良方

浙江钱塘人士赵学敏,他编著的《串雅全书》,就是一部整理我国古代铃医、走方医治病经验,书中搜集了大量的民间秘方、验方、单方等,突出了廉、验、便三大特点。

这个走方郎中的打扮,让村里那些小孩子们特别地好奇,只见他右手拿着一个,一面刻有八卦图,一面刻有北斗七星的除凶辟邪,趋利避害的串铃,行话叫虎撑,是用铜做成的,因为铜比铁的铃声清脆,悦耳,声音可以传得很远,并且有余音绕梁的感觉。它的形状是一种形如环盂而中空,外侧留有小的开口,内置铁弹丸,这位走方郎中的食指伸到串铃中间的孔内,随走随摇,中间的弹丸来回撞击,就发出了一连串的铃声,听到这样的铃声,人们就知道是走方郎中来了。他的右手在胸前平肩的位置晃动,后来,姥爷告诉我,这表明医术很高,因为在走方医的行规中,摇动虎撑时有一定的讲究:如果放在胸前摇动,表示是一般的郎中,与肩齐平摇动,表示医术较高,举过头顶摇动,象征医术非常高明。但不管在什么位置摇动,只要是经过药店门口时,都不能摇动虎撑,因为药店里当时都供有孙思邈的牌位。

他斜肩背着一个布袋药囊,这可是走方郎中的吃饭家当。也有的走方郎中,会在腰间悬挂一个葫芦,显得有神秘性,因此才有了不知道“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这一说词。走方郎中他们所卖的药物,大都是简、便、廉、验,是广大底层民众用得起的药物。另外,也有一些走方郎中的药囊里,还有一些行医的器具,不仅卖药治病,还会针灸、推拿、取牙、点痣、去翳、捉虫,类似人们口中所说的江湖郎中。

这个走方郎中唯一没有拿幌子,我们常在文艺作品,电影中看见, 走方郎中在走街串巷时,会随身携带一个文字幌子作为自己的招牌。这个幌子一般用布制成,下方有一根长杆,幌子上写着自己擅长医治的疾病,或是一些噱头,如“祖传秘方”,“包治百病”之类,人们看到幌子,也就知道行医卖药的郎中来了。

走方郎中治病善长,顶,串,截三大法。“药物上行者曰顶,药物下行者曰串,故顶药多吐,串药多泻。除顶、串之外的方法,则曰截。截,绝也,就是能使其病截然而止”。

我国著名的中药企业同仁堂,是中药行业的老字号,由乐氏家族创办。据乐氏宗谱记载,乐氏祖籍在浙江宁波,乐氏祖乐良才于明朝永乐年间迁居北京,靠走街串巷行医卖药为生。他的后世子孙也继承了铃医行当,于市井乡间悬壶济世。清朝初年,乐氏家族的第四世乐显扬,作了医官—吏目,供职太医院。康熙八年,乐显扬辞官回家创办了“同仁堂”。后来,乐显扬的第三子乐凤鸣,发扬祖业,将药铺迁至北京前门大栅栏,并总结祖上留下的制药经验,编写《乐氏世代祖传丸散膏丹下料配方》一书,并在序言中提出:“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训条。这也是身为走方医的乐氏祖先所追求和恪守的信条吧。

走方郎中这个职业,在三教九流中,属于中九流:一流举子二流医,三流地理四流推,五流丹青六相师,七僧八道九琴棋。


八仙过海显神通,三教九流我居中,

你有金银堆北斗,我靠手艺度春秋。

回转丹是自家传,天灵地宝蜜成丸,

车马外伤刀斧碰,五劳七伤结核病,

小儿疳积爱吃土,女人月信总不停,

小伙儿腰酸身没劲,老人腿肿坑不起,

不管你是那般病,丹药一调乐逍遥。

有生人来到了屯子里,在当时是件很稀罕的事儿,村里的一群小孩儿,跟在走方郎中的后面,听完郎中唱罢,他们也唱道:

春娘子,灯笼病,问郎中,何药应。

春娘子,灯笼病,问郎中,何药应……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