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西方的文学史上,《红楼梦》与《百年孤独》可以称得上分别是各自文化的巅峰之作。两者同样是描写了一个家族百年的兴衰史,《百年孤独》里孤独这一主题始终贯彻在布恩迪亚家族中,《红楼梦》因为中国文化的委婉含蓄让作者更多的注重了日常的生活场景和人物丰富的内心描写。但是,《红楼梦》也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孤独主题,只是有着不一样的人生经历、体会着不一样的文化生活的曹雪芹用其他的方式来表达。从孤独这一角度作为切入点,分析它们的现实取材,叙事结构,主题表达上的异同,来探析孤独这一角度在《红楼梦》中的呈现。 ﹀ ﹀ 引言 孤独来源于环境,只有人才能自我感知。孤独有千万种刻画,有身边人群熙攘却无论如何也融入不了这喧嚣中的无奈,有孑然一身度过晚年的凄凉,也有被命运审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永远也不能将巨石推上山顶的西西弗斯,也有不懂自己想法为世人难以理解的绝世天才。《红楼梦》和《百年孤独》这两部悲剧作品,都是通过一个大家族横跨百年的悲剧描写,直接或间接的表现出了令人窒息的孤独感。在它们的孤独的现实取材,叙事手法,主题表达上都有极为相似的地点。从这些相似之处分析,可以更有效的帮助我们理解两者之间的异同和孤独在两部作品中的体现。 神鬼和魔幻之外的现实取材 《百年孤独》作为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其内容上的核心也离不开自然的、社会的、客观的现实,或者整个民族心理的现实。《百年孤独》的作者马尔克斯并不是凭空捏造,小说中的马孔多便是以作者的故乡为模型,更广阔的说,马孔多也是拉丁美洲无数个小村庄的一个缩影,也是作者的国家哥伦比亚甚至是整个拉美大陆的文化的典型。小说中刻画了一百多年的布恩迪亚家族从产生到全部消亡的悲剧,但它体现出的历史横跨拉丁美洲过去近两百年底层人民的现实生活和文化状况,从布恩迪亚家族中就可见一斑。在当时,拉丁美洲的人民生活困苦,人们相互隔绝,社会秩序也十分僵化,就像《百年孤独》中的布恩迪亚家族一样,马孔多长年来毫无发展,人们对生活也没有多大信心的增长,相反整个社会消极与邪恶依然充斥,黑暗的力量始终在消耗着人们的精力。马尔克斯通过《百年孤独》一书实则是在控诉那个黑暗的社会,控诉底层人民在拉丁美洲依然深处灭亡的边缘。无知的人们就在命运论的引导下一代又一代地体会着孤独和困苦,无论也逃不出被“命运”决定的笼子。 马尔克斯用一篇《百年孤独》魔幻想象享誉西方文学界,《红楼梦》则主要以曹雪芹的个人经历写成,融入了他毕生的心血成就了中国文学史上一颗闪耀的明珠。但是作者并没有单纯地写一个家族史,而是结合“女娲补天”的传说添加了神话色彩。书中的男女主人公本就不是凡人,但是他们各自所代表的形象又十分符合各自的人物特点。现实来源于神话,在时光的推移中不断发展,结果神话般的色彩结束,现实和神鬼题材的交融为曹雪芹提供了广阔的想象天地和发挥空间。曹雪芹个人本就生于很富贵的官宦家庭,但由于当权者的改朝换代,自己的家族也由辉煌逐步走向没落,这与《红楼梦》中贾府的境遇是相通的,所以书中的贾府败落和贾宝玉人物原型都是他自己一个人。在家族衰败的晚年,曹雪芹想通过自身家族的命运加上一些神话故事来隐晦的传达对腐朽封建制度的抨击,通过一种轮回式悲剧的展开能够让百姓有所醒悟。对功名利禄的盲目追求也会在畸形的封建制度慢慢接受封建思想的毒害。也是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对功名利禄厌倦的贾宝玉注定难以受到人们的理解,他注定是孤独的。除此之外,他人不会理解他对女性姐妹悲惨命运的同情。当贾府树倒猢狲散,宝玉抛弃凡世,最终选择卧佛青灯旁,继续品味着孤独。 闭环的叙事结构和 玄幻的写作手法 孤独不是脱离整个故事情节单独存在的,或者仅仅通过一两件事的描写就可以完全刻画。站在全书的视角去看,孤独又可以分为个体的孤独和全局性的孤独。如何去讲好一个故事,无形之中也会给读者带来窒息的恐惧和无法逃离命运的恐慌感。在这一方面,两者在叙事结构层次有着高度一致的特点,都更深层次加深了孤独这一元素在作品中的呈现。 两本书都是在故事的开头用隐晦或者直接的方式暗示了整个故事的结局,营造了一种故事还未开始就注定凄惨的悲剧结局,这与它们曾出现的短小的繁华形成对比,深深地加重了故事的悲剧色彩和孤独意味。《红楼梦》书中的第一回就借用“女娲补天”的神话传说作为背景,交代了黛玉和宝玉不平凡的身份,一个是神瑛侍者的化身来到人间,另一个是绛珠草的化身为前世还泪。“沉酣一梦终须醒,冤孽偿清好散场” ,好一个梦和醒,好一个冤和孽,黛玉和宝玉之间的爱情注定不会有结局,只不过是前世未还清的恩怨罢了。现在声势极大的贾府回头看也是酒酣时的黄粱美景,黛玉的柔情似水也难逃疾病缠身。书中预示性的地点不少,如人物名的谐音也有一定的含义,金陵十二钗的判词也暗示了各自的结局,无时无刻都在把这种注定的孤独充斥在整本书中。 从写作手法来看,两部作品都是以玄幻、荒诞见长的,其中也穿插着抒情和诗意的写作。可能《百年孤独》因为复杂的人物关系和违背道德的人物行为,晦涩难懂、重复的人名让人难以把这部作品与书情画意联想在一起,可是在作者的文字描写功力方面是不得不承认的。即使他在描述最野蛮的事时都采用了最事实的语气,但马尔克斯的话还是能精挑细选,句子也被熟悉的撰写了出来。在何塞·布恩迪亚去世时,他这样写到:不久之后,当木匠对棺材进行测量时,他们透过窗户看到小小的黄色花朵落下的小雨,他们整夜在寂静的暴风雨中跌落在小镇上,他们遮盖了屋顶,挡住了门,窒息了睡在户外的动物……关于这一段摘录,我无话可说,那就是一幅典型的美丽影像,马尔克斯用有史以来最美丽的方式来构想图像,思想,经验,像一首散文诗,在黑暗的故事中增添了些许情趣,这是《百年孤独》的另一种美丽。语言的作品之美也是产生排斥的重要原因。《红楼梦》被后世认为是研究作者所处时代的一部百科全书,因为作者在书中详尽的叙述了服饰、节日、诗词、地理、建筑等文化,并且每一部分都花费了很多心血,尤其是书中遍布都是的诗词、判词也让我们能领会到传统诗词的美好。同样也是在这样的美好中,贾府的树倒猢狲散,贾家的家破人亡,难以挽回的悲剧,也在对比之中更显凄凉。 孤独和宿命般的悲剧 俗话说,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同,幸福的家庭大抵相似。但两部名著反应的是对立面不幸的家族大抵相似,伟大的作品各有各的不同。孤独伴随着布恩迪亚家族,每一个成员都无时无刻体会到它。同时,孤独也是有利也有害,他们害怕一辈子困在孤独之中,而无奈地在反抗孤独,悖论的是他们生在这个世界上就注定与孤独为伴,他们希望孤独终究有一天会离去。一阵狂风吹来,马孔多最终在转瞬间在世界上不留半点痕迹,留下的只有我们对孤独的深切思考。 孤独自从贾宝玉降生以来就在左右,陪伴着他和身边的人。宝玉原本是顽石和神瑛侍者转世真身,作为神仙孤寂千年,生时便打下了孤独的印记。待到结局,赤条条的去毫无牵挂,宝玉最终又回到青梗峰下,依然是孤独的。“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海市蜃楼和红楼一梦,高楼注定要在最后崩塌。 无处不在的预言,注定了逃不开的宿命。两位东西大师极为类似之处还在于故事的后期都把爱情的消亡,人丁的绝灭作为家族的尘埃落定。林黛玉吐血而死,第五代乌苏娜血崩而死,两大家族唯一的爱情陨落,家族不久后走到了终点,以爱情消亡宣告家族的灭亡,这也是他们独特的特点。 《百年孤独》中孤独是显性的,潜意识是黑暗的,深沉的和神秘的。每个形容词都是社会性的,构成了不透明、难以捉摸的关系,周围环境的潮湿无声,意味着掠夺性的原罪,人们在无意识中游荡,作者也故意让名字重复,混淆了读者对谁在做什么的概念。怪异的人或事,混乱的人际关系,无意识的荒诞也让这本书的孤独无处不在。相比于前者,《红楼梦》更加隐形,从具体事件入手,仔细发现才能体会人物底下各有各的孤独。热闹终归是热闹,再多的热闹也难以掩盖藏在每个人的孤独。如史湘云、王熙凤、林黛玉她们因为各自人生境遇的不同也感触不同。孤独也是这个神话化故事下的重要命题。 作者简介 我是来自网安专业的19级学生张正涵,课外喜欢阅读感兴趣的文学作品,运动方面擅长乒乓球、羽毛球,业余水平上能和同学打的有来有回。个人其实不擅长交际,经常“独来独往”,有幸在人文社科课程上能通过辩论、展示等多种形式和同学相处,这也是我比较大的收获。至于这篇论文,是网课期间自己重新拿起久未翻动的书籍,选定几本自己喜爱的作品在感兴趣的方面好好地写出了自己阅读后的感受。 指导老师评语 《百年孤独》的书名清楚地标明了其孤独主题,它是整个家族在历史长河中的宿命,经由魔幻、荒诞的方式而呈现出来;而《红楼梦》的“孤独”是隐晦的,表现为宝玉、黛玉等角色的悲剧性命运。前者堪称家族式的孤独,后者可以说是个体式的孤独。作者从题材、叙事结构、写作手法和悲剧色彩等方面入手,揭示两部巨著中的孤独主题,跳出了以往多从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对立模式理解中西文化的窠臼,颇有新意。如果结合文本的具体内容,进一步阐发孤独主题在两部著作中的异同,文章的立论会更有说服力。(哲学学院讲师 周可) 《何以成人何以知天 : 武汉大学基础通识课优秀作品集》分为人文卷和自然卷,共收录第一届基础通识课程优秀作品107篇。 馆藏索书号:Z427.6/H317 (如需转载本文内容,请尊重知识产权,注明出处) 编排:郭宁 审核:陆敏 投稿邮箱:xctg@lib.whu.edu.c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