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岁月如歌:我的汉阴老家

 jkjkjk55 2023-03-22 发布于河北

我的老家在陕西省汉阴县高梁乡二郎庙胡家埫的窑坎上。但是也不是土生土长在那里的,听老人说先祖是从湖北的麻城那里迁来汉阴的。 
在我父亲的记叙里讲:窑坎那个地方有小块竹林,有两条小河经过那里,河的水量不大,但却是常年不断流。在河床低洼水深之处,当地居民们洗衣物时还是很方便的。

老家的祖屋

窑坎上有我们胡家居住的大院。在大院的大门外,有一块平坦的空地被称作院坝,那是作为晾晒农作物脱粒的地方。在院坝的东西两侧栽有梧桐树,家里老人说:“家有梧桐树招凤凰”。

在院坝的坎下,原来是有住房住人的。后来,那里的住户把住房和宅地卖了以后,改成了藕田,每当荷花盛开时,却也赏心悦目。
在那块藕田南面的地面上,有一个高约数尺的土包,上面还有梨树、柑橘树、葡萄树等。
窑坎上这个大院就是胡家的祖居。大门之内,就是一个空旷的大厅,大厅西边那间房,曾经作为学堂。一位姓杨的老先生,就在那里那间屋里教学童读书认字,我大伯和父亲的大名就是那位杨老先生给起的。在大厅之北,有一个四方形的天井,天井之北也是一间堂屋,那是胡家供奉祖先和烧香敬神用的神龛。堂屋的樑眉上依旧保留着两块木匾,一为“勤补拙”、一为“俭养廉”。
祖屋的匾额
在这个大院的东边还有一个较小的院,也有大门,内有小块的院坝。北有一间空的堂屋,两侧住房西边那间曾为作为客房房间的墙壁上有一幅写好的字,内容是“新凉浅浅客萧萧,爽荡秋光酒一瓢,醉后披风外坐,手抛明月上扶摇。不知是谁的作品,也不知道是谁写的。
东面有两间房屋,一间是是我祖父母的卧室,一间是把水稻稻粒加工成白米的碓屋。后来我四叔翻盖的三层新房就在这个小院的宅基上。
在窑坎这个大院和小院的房后边,有一棵很大的梨子树,在梨子树的后面,就是胡家族人的坟地。坟地外边儿是坡形的旱地,可以种玉米或者甘薯。
我父亲从1945年离开老家之后,就没有再回过老家。我也是在2006年退休后,才第一次回老家探访。这一次我是陪着我母亲去的,同行的有我爱人、5岁的大孙孙,四弟一家三口。
母亲的老家在汉阴县城内,当然老房子早已拆除,舅妈和外甥们在原址盖了楼。在亲戚们安排下,我们住进县政府招待所。在必须的迎来送往、串门走访、应酬晏饮之后,我们来到了老家的窑坎上。
我第一次把儿时的片段记忆,与眼前的具体景象重叠起来,窑坎上的坡路、窑坎下的溪流、院坝的空场、胡家的祖屋才真真切切展现在面前。我们参谒了曾祖父、祖父的祖屋,在祖屋里还居住着胡姓的族人。我四叔带我们看了我父母亲住过的地方,四叔在这里已经修起了三层小楼。
和老家亲戚们的合影

随后我们攀上胡家坟地,祭扫了天祖、高祖、曾祖父母与祖父母的坟茔,供奉了果品与鲜花,燃点了香烛,施放了爆竹,再三稽拜而返。祖坟此前曾稍加修葺过,但周围还是疏荒得很。

我的曾祖父名叫胡德敏,他是我们老家高粱乡的一个地主,据说他拥有的稻田,每年能收100来石的稻谷,1石的稻谷可以加工成200斤大米。以3石折合两亩地计算,我曾祖父就相当于有六七十亩的土地。我曾祖父的稻田大多在外乡,出租给别人耕种。承租稻田的人叫地客,地客每年要把晒干的稻米送到地主家来。送多少,就要看年成好坏。
我的祖父名叫胡汉章,字守正,又名胡言方,生于1891年,卒于1951年,享年61岁。他是汉阴县在民国初年公费留学日本的3个人之一。当年留学去日本还可以带家眷,因此我的继祖母贺逸梅也曾随他去了日本。我祖父在东京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系毕业回国之后,曾先后在陕西、河南、湖北等地任文职,也教过书。
1930年杨虎城将军主陕时,他在陕西省洵阳县当过短时期县长。后来回到汉阴以后,在本乡当过一任的乡长,以后就回家务农了。所谓务农,也就是赋闲在家了。
我的亲祖母姓李,在我大伯三岁、生下我父亲40天后就去世了,也没有留下照片。我的继祖母名叫贺逸梅,生于1902年,卒于1973年,享年71岁。她是西安人,做过小学教师。
她们家曾经出过一件事,当时很轰动。我继祖母有两个哥哥,就是我父亲叫四舅五舅的。继祖母的五哥是个军人,在部队的时候和同事马青苑不睦,曾经缴过马的枪,马对他怀恨在心。后来马成了西安的警备司令,借继祖母的四哥玩枪走火的事由,警备司令部派人把她四哥和五哥都抓去杀害了,出的公告诬称他俩是土匪。这是当年一件公报私仇的典型案件。
我大伯和我父亲是同母同胞兄弟。我继祖母生了两个儿子,四个女儿,就是我的三叔和四叔和姑姑们。解放后由于祖父的成分是地主,叔叔们一直在老家务农,姑姑们出嫁后多从事教育工作。后来我们平辈及下一辈的亲戚建了一个“手足情”微信群。
我的老家汉阴县属于安康地区,唐朝始名汉阴至今。汉阴县境内山川秀丽,气候温润,物阜民殷,人杰地灵,素有"鱼米之乡"之称。陕南与陕北、与关中地区的风物民俗不太一样,比较接近四川。
因为汉阴县境北枕秦岭,南倚巴山,凤凰山横亘东西,汉江、月河分流其间,地貌多样,旅游风景区较多。除久负盛名的"汉阴八景"(月河环节、双乳对峙、三蜡直壁、卧龙盘踞、朝阳古洞、红崖古寺、两河崖壁、擂鼓奇峰)和现存明清时期的文峰塔、文庙大殿、明城墙等古建筑外,还有铁瓦殿等古寺庙以及10余处新石器时代的古村落、石刻等文化遗址。城镇建设也亮点频出,有一批山水园林城市标志性建筑,县城北城街改造后被众多新闻媒体誉为 "陕南县城第一街"。
油菜花节是汉阴县利用得天独厚的油菜种植优势,沿316二级公路,在月河川道近10公里、10万亩油菜种植区域举办的,首届油菜花节于2006年3月下旬至4月上旬举行,活动主题为"观花海人家,赏民俗文化,游园林城市"。
汉阴县人文荟萃,最著名是"三沈"即沈士远、沈尹默、沈兼士三兄弟,《鲁迅和青年们》一文中写道:“北平文化界之权威,以'三沈’'二周’'二马’为最著名。”“三沈”昆仲少年立志,勤学苦读,弱冠之后,游学中外,学贯古今,成为我国"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和享誉国际的文化大师。现汉阴书院(三沈纪念馆)及三沈故居均为文保单位,因此有“人文汉阴,三沈故里”的美誉。
我们这次回老家,就瞻仰了明城墙、拍摄了文峰塔,参观了三沈纪念馆,游览了古寺庙。

汉阴县文峰塔

汉阴城墙,始建于明代成化元年,距今已有540余年的历史,目前仅存西门、南门及西城墙和南城墙一段。汉阴城墙其材质也和其他地方用青砖不同,主要就地取材,用河道石头垒起来。虽然已经几百年历史,但是依然非常坚固,体现了古代过硬的建筑水准。

县城内文峰塔修建于清同治年间,汉阴知县号召乡绅在汉阴城东南城墙角,修建了七层六面青砖高塔,以求本地多出文才举人。文峰塔见证了一百多年来汉阴沧桑变迁的历史,是古城的重要标志物。
我们惊叹文峰塔的高耸与精美,感慨老城墙的厚重与坚固,仰慕“三沈”的博学才智,也赞美汉阴的古城新貌。感恩这片山水,养育了我们的祖先和世世代代的族人;感恩这里的生民,给了我们后人精神的营养与民风的传承。寻根祭祖,不只是追溯往昔;怀古思今,方能砥砺前行。我们的老家——汉阴还是值得赞赏、值得骄傲、值得热爱的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