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省论文一等奖|“文学性的评述”之内涵及其在音乐教学中的意义

 新用户56909953 2023-03-22 发布于湖南

麓 山 滨 江 实 验 学 校

教师介绍

|  罗云笛老师

长沙市麓山滨江实验学校音乐教师,曾任音乐特长班日常教学及声乐指导,所带学校合唱团及班级合唱团多次获得省市一、二等奖并获得优秀指导教师称号,多篇教学论文及教案获省市一、二等奖。

教育信条:教育应该关注人生的境界问题。

作品分享

“文学性的评述”

之内涵及其在音乐教学中的意义 

张前、王次炤曾在书作《音乐美学基础》中提到:“音乐中所包含的情感内容,更多的是只能意会而不可言传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听众从音乐中获得的具体感受是不可信的,也不意味着理论家对音乐作品所作的文学性的评述是臆造的。”在一线音乐教学中,师生们会接触或运用“文学性的评述”来表现对音乐的体验和感受,尤其是音乐欣赏课,然而,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们往往会面临如何选择恰当的语言来表达或交流作品的内容及获得的感受等难题。故本文将从“文学性的评述”这一角度切入,结合音乐教学中的实例,探讨“文学性评述”的内涵及价值。

一、“文学性的评述”之内涵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评述”一词指“评论和叙述”,而“文学性”一词笔者更倾向于俄国形式主义流派的理解:“他们所说的 '文学性’主要是指文学作品语言形式的特点,即打破语言的正常节奏、韵律、修辞和结构,通过强化、重叠、颠倒、浓缩、扭曲延缓与人们熟悉的语言形式相疏离相错位产生所谓'陌生化’的效果。”这句话我们可以通俗地理解成,具有“文学性”特质的语言是一种具有修饰性的有别于日常生活的用语。而关于“文学性的评述”一词,目前学界还没有明确的定义,但也许可以借用《音乐批评学》中一段话来阐释——“'艺术性’就是在基本分析的基础上,以批评家个人的丰富情感,对批评对象做出富于个性特色的评述。……由于音乐批评与音乐创作一样,也是需要采取各种各样的艺术表现方式来实现艺术性的特征。所以在批评的操作过程中,往往会对批评对象进行各种形象化的描述,甚至会以诗化的语言与心灵去展开,这样就会使音乐批评具有丰富的文采,这也是导致许多音乐批评文本自身就可以作为美文来欣赏的主要原因。”通过这段话,我们可以领会出“文学性评述”即基于对作品的深度理解对讨论对象进行形象的描述或者诗化的语言,最终提出富于美感和个性化的一种评述;我们同样也可以感受到“文学性”和“艺术性”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综上,“文学性的评述”不仅具有形象细腻的特征,且具有一定的体验与审美功能,能够贴近主体的个性感受,故将其运用在具体音乐课堂中也许能带来一些好的教学效果。

二、“文学性的评述”之实例

我们可以从课堂音乐教学中常出现的一些场景来举例说明。比如德国音乐家舒曼曾经这样评价肖邦:“如果北方的专制君王知道在肖邦的作品中,在他的玛祖卡的朴素的旋律中有一个多么危险的敌人在威胁着沙皇,他会禁止肖邦的音乐的。肖邦的作品是隐藏在花丛中的大炮。”法国大作家、音乐评论家罗曼·罗兰把贝多芬的《“热情”奏鸣曲》评价为“花岗石河床的溶岩的巨流”,他在听了贝多芬的《第三“英雄”交响曲》后,以“全人类抬着英雄的棺材”的比喻来评价该曲。法国女作家乔治·桑对肖邦的《第六b小调前奏曲》的感受是“使人想起落在寺院屋瓦上的雨声”。萧伯青评刘天华二胡名曲《空山鸟语》:“风格优雅,情调愉快,简直是一首田园诗,一幅风景画,使听众沉醉于曲调之中,犹如西山爽气扑人眉宇,精神为之一振。”这些优秀的文学性的评述要求评论者有深厚的文化修养,用生动形象的表述与读者进行沟通,带领他们进行想象和联想,获得审美。

当然,优秀的文学性评述也不仅仅出现在大家之手,当学生审美经验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对乐曲的理解也更为成熟时,他们同样能写出符合音乐作品的文学性的评述。比如,某位学生对二胡作品《二泉映月》的欣赏评述——“远处依稀见得,阿炳夹着竹竿,在纷飞的雪中,咿咿呜呜的拉着,发出凄惨的声音,他意志坚强,骨气刚硬在坎坷的人生里,向生活挑战,对命运挣扎反抗。泉者冷也,月者寒也,以冷对冷,如泣如诉,大彻大悟,荡气回肠。”又比如另一位学生在听《梁山伯与祝英台》第一部分时的真切感受——“优美的旋律从小提琴中流淌而出,让你觉得仿佛置身于初春雨后蓝天白云、青草绿树、鸟语花香的美景当中。一切都显得恬静而完美,预示着梁祝二人即将开始的欢乐生活……”从这两段评述可以看出学生的描述虽然过多追求语言形式的美,但对作品的感受理解是真实贴切的。

三、“文学性的评述”之意义

优秀的文学性评述拉近了评论者与学生的距离,潜移默化中传递了信息,比如前文所提的《空山鸟语》这段评述,放在课堂前部分也就是审美感知的初期比较合适,为之后“深入化”的理性分析与观点阐述作铺垫。而舒曼评肖邦的这段评述则适合课堂后半部分有了一定的审美体验后从审美感知进入文化理解的层面,能达到别有洞天,更上层楼的境界。“文学性的评述”让学生获得了更为丰富的情感体验。

2022版义务教育艺术课新课标在课程内容部分提出“3-9年级在音乐学科课程中设置'听赏与评述’'独唱与合作演唱’'独奏与合作演奏’'编创与展示’'小型歌舞剧表演’'探索生活中的音乐’6项学习任务”,这是“新课标”首次把“评述”加入到课程内容。笔者认为,学生对于音乐的感受不能只停留在表层情绪,更需要移情和内化,要把对作品的理解变成自己的情感去表达、交流和创造;但感受是抽象且模糊的,而显化这一过程最好的方法就是用语言和文字。我们所提倡的“文学性的评述”之运用,是情感浸润与自主体验基础上的理性思索,是身心特点与个体音乐经验上的理性提炼,不是与感性经验割裂而独立对作品进行纯理性分析、概括和评判的文字,而这恰恰对相较于小学生而具有一定感性音乐经验且理性抽象思维快速发展的中学生来说十分的“友好”。因此,培养学生写“文学性评述” 能锻炼思维、丰富情感,有益于青少年音乐能力的提升和音乐素养的发展。

四、结语

   在音乐课堂中使用“文学性评述”,教师们可以通过它提升音乐课堂功效,以满足学生自主音乐需求、获得音乐情感体验、提高音乐审美能力,最终培植出学生社会文化的涵养与素质,以实现音乐学科“真”(实事求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善”(善于进行价值导向),“美”(文化底蕴传递美感)的核心价值。然而在实际运用中,“文学性评述”既不是华丽辞藻的堆砌,也不是编造出一些戏剧情节来“讲故事”或“角色扮演”,我们仍需与戏剧课、语文课有所区别,仍应以音乐为本体进行教育教学,体现音乐学科真正的意义。

图文:罗云笛

审核:李   进

编辑:谢艺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