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许多年里,
我军在地道中无法实现通信。 最初, 一个通讯员从地道携讯息狂奔而出, 敌人枪炮大作,他倒下了…… 另一个目睹这一切的通讯员, 目眦尽裂毫不犹豫地冲出, 他也倒下了…… 第三个,第四个…… 直到有人成功送达讯息。 所谓保家卫国,所谓守护河山, 就是这明知是死路, 明知要拿命来填, 仍前赴后继的层层堆叠。 不能再这么下去了, 无线通信再难也得解决! 上级领导想到了一个人, 当时中国最为优秀的电子学专家: 毕德显。 经过他的推算和理论, 我军成功实现地下天线通信联络, 从被动挨打到绝地逆袭, 他是绝对的功勋。 战斗结束后, 1952年, 国家决定在塞外重镇张家口, 筹建一所意义重大的通信军校, 它标志着我军院校, 毕德显, 被点名成为这盘大棋之上的“帅”, 负责组建电讯系。 和大连的居住环境相比, 张家口连年飞沙走石,条件恶劣, 日军把这里糟蹋的断壁残垣, 国军又把这里折腾的杂草丛生, 毕德显到的时候, 这里连条像样的路都没有, 齐人高的草丛中, 还常有豺狼出没,可见十分萧条, 可这一切,挡不住他的热情。 他住在日寇留下的破烂营房, 啃窝窝头,喝掺着沙子的水, 倾尽全力埋头工作, 制定教学计划、 课程教学大纲,组织编写教材, 登台讲授课程, 还写信给国外留学生, 呼吁他们回国参加国防建设, 光是后来为新中国电子工业, 做出开创贡献的专家学者, 他一个人就招揽回来了几十个。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他和那群热血的人们, 要在战争的废墟之上, 描绘出宏伟的明天。 为我们终结二战的是原子弹, 而帮助我们赢得战争的是雷达。 50年前, 两院院士王越说: “毕老没有开不了的课, 没有解答不了的问题, 这个印象在那个时候就形成了, 大家都以能听他一堂课为享受。” 平地起惊雷,50年后谈起这段时光, 有人用了“伟大”一词: “毕德显进入军校, 这是我军军事史上一个伟大事件, 他带来的不仅是正规大学的办学模式, 最主要的是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科学思想。” 他为新中国创立第一个雷达工程专业, 上世纪70年代之后, 信息论发展日渐热火朝天, 尤其是现在, 数据、传输、密码等等都是信息交互, 站在这个全是信息的时代回望过去, 不得不为他70年前的高瞻远瞩感叹: 这是何等长远的目光。 世界信息论国外开始, 中国信息论由他启航。 而毕德显的伟大, 不单单在于一个雷达工程的创立, 也不在于抗美援朝的通信逆袭, 也不在于两弹背后立下的不世之功, 也不在于如今的桃李满天下, 那些学问和头衔也都不足以证明, 他的伟大在于,十年运动中, 面对妻子自杀儿子疯了家破人亡的情况, 他的精神没有被击垮。 他过得不好, 他被亏欠了太多太多, 可是一句“中国人需要他”, 毕德显就可以爬起再战。 1971年, 他投身卫星通信第一线, 80年代, 他提出要开设微机课, 1988年, 他八十岁高龄卸甲不归田, 带研究生,修改论文, 学生53万字的专著, 章章节节渗透他的心血。 1991年, 他这荡气回肠的人生即将走完, 癌症折磨得他连话都说不完整, 那昂贵的止疼药,他选择留给别人。 那年1月12日,毕老悄悄走了, 最后的遗愿是一切从简,不办悼念, 一辈子干的都是伟业, 一辈子都是一个“大人物”, 却一辈子不为人知, 仿佛,他从未来过这个世界。 ![]() 生前,他的名字不为人知。 身后,他的成就泽被人间! 今天,愿所有人能知道他的故事, 毕德显老先生一生高义, 他为祖国立下的赫赫功绩, 必将永远闪耀苍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