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中翘楚 笔下精华

 南山友 2023-03-22 发布于广东

谈人物 说历史 看书法 品对联

以前看到过一些民国时期的文化人,常常被他们的才华惊羡;去年看了《觉醒年代》,对他们的兴趣更多了一层,便想为此写点什么。由于自己对诗词对联和书法比较喜好,就想酝酿写一个系列性的名人名家作品赏读。

鉴于历史上名流名家太多,灿若群星,掰起手指也数不过来,我便把选择范围限定为:

一是历史上有影响力的人物;

二是内容要有对联这种形式;

三是要有书法墨迹图像。

顺序安排,是想从民国开始写,由近及远,接下来北洋,再清朝, 再明朝,最后宋唐。

其中的民国部分,分为统派大佬书法对联赏读、民国政要书法对联赏读、民国名流书法对联赏读这三块,而由于考虑到大家喜爱的才女林徽因的内容比较多,我便把她从民国名流这一板块单独辟了出来,与她的父亲林长民、公公梁启超等人另外再出一篇专集。

今天赏读作品的民国名流有33人,先后顺序为:

1蔡元培 2胡适 3于右任 4谭延闿 5黄炎培

6李烈钧 7杨度 8袁克文9章太炎 10张謇

11黄宾虹 12傅斯年 13梅贻琦 14陈寅恪 15王国维

16钱玄同17辜鸿鸣 18吴宓 19黄侃、20赵元任

21刘半农 22梁实秋 23林语堂 24张伯驹 25马君武

26郁达夫 27叶圣陶 28张大千 29溥心畬 30吴湖帆

31梅兰芳 32朱自清 33陶行知

方法仍然是选录这些名流的 一副或几副对联,并在每一联的下面,做个简单的评述,自己也根据相近的题义,按相同的尾字,写了一副对联附上,作为自己的应对。我想,这样既能示尊重,同时也表示自己在用心参与,应该能为原句增色一些,而不会是蛇足。

文中观点,只是一个书法和对联爱好者的个人认知,也只是与同好者交流的心声,与所谓权威和定义无关。有意的朋友,可一起探讨。如获赞并转发,将深感荣幸。

(本篇内容含字帖56幅,文字15200字,请在时间宽裕时品读)

【1】

蔡元培

蔡元培(1868-1940),字孑民,浙江绍兴人,教育家、革命家、政治家,民主进步人士,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国民党四大元老之一。1917年起,做了十年北京大学校长,后又担任了十多年的民国中央研究院长。

山平水远苍茫外

地辟天开指顾中

这是蔡元培的一副题赠联,笔法张阔,姿态轻雅,运笔端庄而又灵动,颇有北宋时期他位那本家蔡京的形韵。

写这幅字的年份不详,应是他当年意气风发,在社会变革大潮中纵横搏击时的代表作。地辟天开视为指顾之间,水远而山平,这是何等的气概!

蔡元培执掌北大期间,主张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中西文化择善而从,对各类人才兼收并蓄,在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以尾字相同的一联,来歌颂这位开了民国自由风气之先的先生:

思维胆识惊天外

气度胸襟誉国中

瑞气回浮青玉案

清名合在紫薇天

这是蔡元培先生的一副酬酢联,字体细长,形状清秀,尾字特意加大力度,把那“案”字的一横,和“天”字的一捺拉得很长,看来先生当时的心情是比较愉悦的。

蔡元培先生虚怀若谷、温文尔雅,他的的人格魅力吸引了身边许多人,他作为同盟会元老,在国民政府担任要职,因为不愿同流合污,晚年被排挤,贫病终老于香港。我以两首词牌作为尾字来做对应,奉送先生:

正气常回青玉案

清名总在杏花天

艺花缀石鼓琴赋诗

品树赏画旷心怡情

这幅字的写法与上面两联区别起来,较为肥厚一些,行书的通常特征比较明显,用笔的开甩的特征不强,而兜回的手法明显,让人看了,更加滋润一些。这样的字体,便更接近蔡京了,当然,也有黄庭坚风格。

这是蔡元培先生悠闲时刻写就的对联 ,也是送人的赠品,但其中的闲情逸致清楚可见,我们在其字里行间不难看出蔡先生的雅趣。作为前清举人,其文学才华和品赏能力自然不在话下,吟风弄月则是小菜一碟啦。我想到先生开拓的北京大学和倡办的南京博物院,并以此给先生献上一联:

湖有未名乘扬快意

馆藏博物托寄高情

【2】

胡适

胡适(1891—1962),字适之,安徽绩溪人 ,出生于浦东川沙,现代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 曾任北大文学系教授,后来当过一年多的北大校长。出任过驻美大使,担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史委员,后任台湾中研院院长,病逝于台北。

听琴知道性

避酒怕狂名

胡适的字不是他的强项,但写的字当然不会差。这幅写给学生的对联,笔划坚硬,架构稳实,锋角钝锉,清晰明了,看上去很有个性,作为整日里忙于写作的西方回头学子,字写到这份上,的确不错。

胡适回国后由于名气渐大,交谊甚广,这一联可能是他与学生抑或是好友之间的谈心论道之作,其中似有酒场太多,有意收敛的意思吧。

胡适性格温和,虽享盛名,但仍然惧怕自己的小脚老婆。在动荡的历史关口,总是抱定温和的改良思想,最终没能回归大陆。我写的下面这一联,不知是否与胡适相符?

无争为本性

有识著清名

宁鸣而死

不默而生

胡适的这幅手书,写得自然洒脱,随意率真,笔划舒张有度,布局上下得体,无论是从篇幅上,还是从字体上看,都很有美感,堪称佳作。

敢于发声,不要沉默,这是胡适的学术自由思想的正常表露,但肯定不是他对蒋家王朝的反抗声音,因为他在政治上是保守的,他写这幅字的时间已经不是1919年新文化运动那会了,所指何事,不得而知。但我仍为一介书生的这种心迹叫好,并送上一联:

书生不死

意气长生

【3】

于右任

于右任(1879—1964),别署“髯翁”,晚年自号“太平老人”,陕西三原人,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早年的同盟会成员,长年在国民政府担任高官。

心积和平气

手成天地功

于右任是一位名副其实的书法家,有《右任墨存》专著传世。

于右任的书法作品以草书居多,笔法落拓不羁,狂放恣意,看似任意挥洒,实质每个字都暗含功力,他的字,任你看多看久,总有百看不厌的感觉,而且每每都能品出味道来。我借用髯翁的词句,送上一联,赞美这位颇受欢迎的大书法家:

未费丹田气

已夺青眼功

明月一壶酒

清风万卷书

于右任的这幅草书联句,虽是信笔题就,却是气韵天成。从字迹,到词义,都是一流的高雅。看全篇,是美,看每个字,也美。光说其中的“壶”字,多么的灵动,把神态都写出来了,而他本人,可能根本就没有刻意为之。

于右任的文章和诗词都写的很好,著有《右任诗存》《右任文存》,我们单看对联的词句,就会感觉得到,联句中总是满含诗意。同时,他的音律也特别的好,大都是上仄下平,该粘则粘 ,该对仄对。可能正是由于他写的太好了,我才忍不住多选了几副,这里展示了他的4幅大作,而别的许多名流,我只选录一幅,实在是被这位大书法家兼诗人给迷住了。我附和一联,神话一下这位老先生:

毫挥能酿酒

髯动即成书

云山起纸墨

星斗焕云章

于右任的一手草书,可谓是炉火纯青,初看似稚拙,细看则老成;乍看像虚空,实质很朴实。有人写草书,潦草到无人能识,于先生的作品,本以为勾勒玄奇,没法看懂,其实每个字都在情理之中,却又很好辨认,这可能就是大家手笔,已经出神入化了吧。

我只能以十分钦佩的心情,称赞于右任先生:

大师多纸墨

高士富云章

养天地正气

法古今完人

这一联书法,写的人很多,谭延闿有写的,蒋介石也 拿他作保留节目。于右任的狂草,正好与老蒋的正楷相映成趣。于右任的简单几笔,拙朴简洁,但却藏灵性与笔尖,其中的“地”字和“气”字,笔划那么一抖动,看上去妙趣无穷。

于右任善书法,喜作诗,还是一位了不起的教育家,复旦大学、上海大学、西北农专都是他主持创办的,复旦大学、私立南通大学他是校董。

晚年的于右任,许多诗作中,有许多眷念大陆的内容,令人感慨。我以下面一联,来描写我们这些初识老先生的学人心境:

尝书中大气

赞学界高人

【4】

谭延闿

谭延闿(1880—1930),号组庵,湖南茶陵人,民国政治家、书法家、做过两广督军、湖南督军、陆军大元帅。曾任南京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长。

古人所重在大节

君子于学无常师

谭延闿是一位大书法家。当时全国最重要的场所有他写的字:南京总统府,还有中山陵墓穴石棺前的金色大字,那写都的是正楷,大气磅礴,美观典雅,的确不是常人能够写得出来的。

由于他是正儿八经的大书法家,本篇共选录了四幅字,这一联,倒是行书,写的很自如,因为内容是抒怀论道的,可能便是拿起笔来就写吧,从字形上看,是既轻松,又庄重。我们可以想见,在那个文风鼎盛的民国时期,他的字给了谁,都是中堂高悬哪。

谭延闿虽然早早的就是民国高官了,但他可能没有太多的权势欲望,后来的仕途并不顺畅,这应该是他个人的品行决定的,他自己就是一位重大节的君子。我借用原意,来敬他一联:

从今翰墨垂名节

不必文坛祭圣师

犹作江南未归客

仍呼我辈不羁人

谭延闿有“近代颜书大家”的称号,但这这幅字,大部分已经超脱了颜体的形态,只有“呼”字那一竖钩,颜体味道明显,其余已和通常的楷书融和了。其实,本人就喜欢这样的写法,因为字是自己写的,写出来的是自己的字,没必要非得要完全像哪个体,融会贯通,自成风格,有何不妥?再说,像谭延闿这样的大家,也是完全可以自成一体的嘛。

这一联的内容, 写的不是官场,而是游乐,虽未提到酒楼,但在江南福地,自称未归客,不羁人,他身为“民国四大公子”的一员,焉有不去餐聚之理?况且谭延闿本身就是一位有建树的美食家,与那百多年前的袁枚有得一比,他精于美食,是组庵湘菜的创始人呢。我用一联为此续貂:

莫认湘君门外客

当知公子道中人

守独悟同知微见显

辞高居下置易就难

谭延闿的这一联,颜体风格就更少了些,赵孟頫和褚遂良的味道却更浓了些。这样写, 没有去考虑颜体的瘦硬矜持,而像这样棱角收圆,手腕一带,很轻松的一个字就写出来了,看上去还是那么顺眼。不管别的朋友什么看法,我倒是很喜欢这样的字的 。

谭延闿遗墨甚多,著述有《组庵诗集》等,他在知识方面的博学,和性格上的旷达,才有了上面联中所说的,高下难易、独同微显的体悟 。我用一联高赞这位大家的学识和人品:

后独先同从微到显

登高伏下知易行难

书到右军真圣品

画如道子乃名家

谭延闿的这幅对联,算是行楷,应是他的一个用心之作。字形看上去很有美感,这是网上经常出现的一幅流传较广的美帖。

其中的词句,简直就是他自身的写照。他的字,不正像王羲之的圣品吗?他的影响力,不正将一国所震动吗?他五十岁便病逝了,民国政府为其举行国葬,他可是蒋送联姻的介绍人呢。我奉和一联,作为本篇对谭延闿先生的评述:

艺得高精方上品

人能显达即名家

【5】

黄炎培

黄炎培(1878-1965),上海川沙人,同盟会员,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民主建国会主任委员,曾任全国人大副主任和全国政协副主席。

纵将诗酒扶元气

掠取风云壮笔姿

黄炎培的这幅行书,写的比较随性,没有什么名家书法的范,他可能算不上是什么书法家,但他却是真正的社会名流,并且是教育界的风云人物。

这幅字是他的题赠联,是1947年写的,选自他本人的一首《赠友》七律,这是颔联的两句,最后两句是:晏殊已矣师曾死,一代雄才谁与期。所表示的是志士仁人的豪情壮志。黄培炎相貌魁伟,生性豁达,结交广泛,曾造访延安,与毛主席探讨周期律。我以一联奉和:

诗酒浓时壮豪气

风云聚处展雄姿

【6】

李烈钧

李烈钧(1882—1946),江西九江人,民主革命家、辛亥革命江西九江起义后任总参谋长后为江西都督。

勤能补拙

俭可养廉

这是李烈钧的赠友联,是一幅带有楷书笔法的隶书,笔划饱满,稳重厚实,字体的感染力和内容的亲和力,让人看了就忘不了,而作品醒目养眼,配上底部落款,更是多了一份美感。

李烈钧是老资格的民国元老,积极主张对日抗战,与我党关系较好,在重庆病逝时,周恩来、邓颖超和董必武曾亲临吊唁。我将其首字作尾字,附和一联:

仁人必俭

志士皆勤

【7】

杨度

杨度(1875-1931),湖南湘潭人,学者,谋士,人称民国奇才,清末民初几次大事件中的风云人物。

屋小难容膝

楼闲好著书

杨度是一位全才,书法自然不差。他这幅手书,应是他在晚年闲居时的作品。以秃笔法书写,苍劲有力,毫无雕琢之感,让人看了,很有穿透力。

杨度曾参与公车上书,后来又则反对共和,支持袁世凯称帝,洪宪王朝崩溃后,转而帮助孙中山,五四运动以后,他长期与李大钊等人接触,世界观也有了根本转变。在严重的白色恐怖的1929年,成为秘密党员,为党做了很多有益的工作。我以赞叹和惋惜的心情来送上一联:

云深难容膝

日下尚余书

【8】

袁克文

袁克文(1890—1931),河南项城人,昆曲名家、天津青帮帮主、袁世凯的次子。

琴书多古意

水石淡幽居

这是袁克文的一副酬友联,为行书,姿态俊逸,昂扬飘然,从字迹中可以看出,他的书法功力的深厚,也能从飞转的笔锋当中看到他愉悦的心情。

袁克文熟读四书五经,精通书法绘画,喜好诗词歌赋,还极喜收藏书画、古玩等。后因反对袁世凯称帝,生活放浪不羁,妻妾成群,被其父逐出,到上海,加入青帮,是民初有名的纨绔子弟。我用一联送给这位民初有四大公子之称的风流人物:

花丛多雅意

公子未闲居

【9】

章太炎

章太炎(1869—1936),浙江余杭人。民主革命家、思想家、著名学者、朴学大师。

春风大雅能容物

秋水文章不染尘

章太炎的书法作品流传甚广,且以古篆居多,本篇仅选其行书一幅,略作介绍。章大师的书法,用笔都比较纤细,字形清秀,有飘忽灵动,并且虚玄脱俗的感觉。

他的学识才华,在当时几乎无人能及,飞扬纵横,且个性与思想更是独树一帜,常常持论偏激,人称“章疯子”,曾与陈独秀有过论战;生活上又不拘小节,衣衫褴褛,邋遢异常。我跟和一联,恭维一下:

雅达大时方傲物

身于高处已脱尘

五车书 只留儿读

二顷田 应为鹤耕

章太炎的篆书很多,许多字不好辨认,这一联属于劝学联,姑且录来,与大家一品。由于篆字形体复杂,笔划多变,加之章太炎这样的高手在字形上又喜欢摆弄点玄虚,更难让人品赏。这一联,是相对规矩,比较工整的,看上去也令人舒服。

章太炎虽然很另类,但在大节上很是明白。他晚年非常愤恨日本侵华,积极赞助抗日救亡运动。在上海设坛讲学,朝野评价很高。我奉和一联,称赞章先生的学术:

数部书 侪辈啃读

多门类 后世躬耕

【10】

张謇

张謇(1853-1926),江苏南通人,光绪二十年状元,中国近代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金融家、慈善家。

割取晚烟来画本

收将明月到书堂

这是 张謇的赠友联,这幅行书看似平常,但细看起来,字体工架甚好,身骨颇为硬朗,他虽为实业家,不见得也是书法家,但晚清状元的身份,这文化功底可是不简单的,清帝的退位诏书就是张謇起草的呢。

张謇后任民国实业总长,又投资创办了南通剧场和通州师范学校,是实业建国的先驱。就此,我奉上一联:

实业兴华生国本

功名立世开学堂

【11】

黄宾虹

黄宾虹(1865—1955),浙江金华人,国画家,山水画一代宗师,也是书法家, 曾任中国艺术专科学校校长,解放后任第二届政协委员,美术家协会理事。

潜龙云起雷骤雨

栖鸟云深月在天

黄宾虹的书法墨迹,大都是篆字,且个性独特,作为专业的书画艺术家,好多写法自然是不同寻常的,这一幅字当中的“骤”字和“栖”字,如果不是作者标注,我们是不敢这么认的。

黄宾虹的最深造诣是的的绘画,称为“国家优秀画家”,他的画作身价已非常人所能及。我奉上一联,不知能否否达到相关的意思:

彩虹美在初夏雨

佳境生于晓月天

【12】

傅斯年

傅斯年(1896—1950),山东聊城人,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专家、教育家。曾任中山大学、北京大学教授,北大文科研究所所长、代理校长和台湾大学校长。

风鸣声盖宵声缓

雨浥梨花雪色香

这时一幅傅斯年的自题联,是名副其实的行书,没有变体,没有杂糅,就是一幅正宗的行书。这幅字,通篇运笔流畅,转折光圆,标准的就是行书范。

这幅字没有写明赠予人的上款,可能是这位急公好义的侠士用来自己平复心绪的。因为傅斯年生性豪爽直率,疾恶如仇。在北大读书时,是学生领袖、五四游行总指挥。后来,成了学界名流,依然敢说敢为,人称“傅大炮”。宋子文和孔祥熙这两任行政院长就是被他的炮轰倒的。我就此对应一联:

风于过处书声缓

雨待停时草色香

水色山光皆画本

花香鸟语总诗情

这是傅斯年的一幅正楷对联,颜体为底,个性也有,字形丰满,结构紧凑,堪称楷书的一个标准范本。端详这些字,觉得每一个都耐看,都经得起挑剔,妥妥的大家手笔。

傅斯年在殷墟甲骨考古发掘,商代历史的研究方面成就巨大,还在明清史学研究上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而他的文人节操,书生意气,是一般读书人不可比的。我以一联敬奉傅先生:

傲然学霸平民本

文雅书生侠客情

【13】

梅贻琦

梅贻琦(1889-1962),天津人, 1931年至1948年,任清华大学校长。1955年,在台湾新竹创建清华原子科学研究所并任校长

图画中 花城柳郭

云溪上 竹坞松窗

梅贻琦的这幅题字,应是在台岛治学期间写的,是为某个图书馆题写,从书写格式上看,这位学者型的校长,好像对这个新书馆的建成格外郑重,上下款来龙去脉写的十分明晰,引用词句的出处也都标明清楚了,可见他的作风严谨。

主画面的隶书大字,具有一种古典的美,字形笔划,姿态架构,皆有一种成熟的韵味。小字楷书衬托这大字隶书,构成一幅完美的画面。

这位当年在重庆和云南主持西南联大的校长,把最穷的大学培养出了世界级的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百位人文大师,成为“中国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玛峰。我借此奉和一联,赞扬这位言语特别少但诚信特别高的清华老校长:

寡语间 清园朗郭

慎行处 亮镜明窗

事能知足心常泰

人到无贪品自高

这幅行书其实是清华校长梅贻琦的自身写照。

随着清华大学在国际社会上声名鹊起,他却带头勤俭节约,取消校长特权,不用学校配的车子,辞掉学校安排的家庭帮工,拒绝领取学校派发的米、面、煤等日常供应。在云南,大家闺秀的妻子在学校旁开了个糕点铺维持家用,梅贻琦得空也会帮忙看店;他后来在新竹做校长,但因为工资微薄,妻子只能在美国节俭度日,在衣帽间做工,在首饰店卖货。而很穷的他,随身携带的皮包里却装着大额的庚子赔款。据此,我献上一联,奉和梅校长:

梅于雪后花方泰

竹在春深节更高

【14】

陈寅恪

陈寅恪(1890—1969),江西修水人,现代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曾任教于清华大学、西南联大、香港大学、广西大学、燕京大学、中山大学等。后任科学院社会科学部委员、文史馆副馆长、全国政协常委等职。

斯文粹精 铭之金石

其人秀挺 发自湖山

这幅陈演恪的墨迹,似魏碑,也似隶书,但有的字却是行书,这样的写法,是不是高手故意为之,不得而知。

陈寅恪在书法上的高低我不明就里,但他在整个学术领域里,却是一个千古难觅的大才、高才、全才、奇才。他在欧美多所著名大学勤奋学习、掌握十几种语文,被称为教授中的教授。我用一联称赞这位大学问家:

勤勉学人 淘金搬石

高深文库 积玉成山

志于道 据于德

依于仁 游于艺

陈寅恪的这一幅行书,确实非常漂亮,我特地把它选录进来,不但词义好,字也好。像这样的题字,我把它看做是信手挥笔,一气呵成的杰作。字 的连贯性、协调性,确实非常的好,反正我是觉得看了舒服,像这样的大师,写得好的多了去了,但这一幅,我自己相对比较喜欢。

陈演恪是清华大学与叶企孙、潘光旦、梅贻琦一起被列为百年史上四大哲人。他晚年为柳如是写专著,很有意思。他的学术造诣,直到现在,仍被学界尊崇。我附上同样的十二个字,来写这位大师:

行在道 身在德

心在仁 学在艺

【15】

王国维

王国维(1877—1927),浙江海宁人,哲学、美学、史学、古文字学、考古学家,词曲戏剧也是成就卓越,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留下了丰硕的遗产。

茶收雨筥 待吟客

树下百签 咨胜流

这是王国维的一联行书,写的低调收敛,稳定持重,其功力,其美感,蕴含于内秀当中,像是大气之中的舒缓之作。

王国维把中华民族文化与西方哲学、美学思想结合,形成了独特的美学思想体系,许多学科都有他开创性的建树,他平生学无专师,自辟户牖,却能成就卓越,是一个极其少见的国学大师。我送上一联:

学自高深 稀雅客

师存旷古 罕名流

平生倚槛 欧阳子

明月吹箫 杜牧之

王国维的这一联正楷,字形端庄,内涵秀气,“吹”字那“人”的两笔短小,与“子、之”最后一笔的拉长,都被他写的别有韵味,近看美,远观也美,真是大家手笔,堪称百看不厌。

王国维在他那著名的《人间词话》中所说的三种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 ”,大家都是知道的,他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如此,我想他自己更是如此。我也用“子之”作对,恭维王国维:

传书已胜 淮南子

落笔何惭 王羲之

【16】

钱玄同

钱玄同(1887—1939),浙江湖州人,钱三强之父。早年留学日本,曾任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现代思想家、文字学家、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

文气苍深宗二汉

歌辞风致到初唐

这是钱玄同写的一副对联,大小字同样,都是隶书,字体方正,结构疏松,用笔娴熟,篇幅美观,可见这位专注于文字研究的学者,书法功底的深厚。

钱玄同在“五四”时期积极参加新文化运动,提倡文字改革,拟制国语罗马字拼音方案,用国际音标制定汉语拼音字母,自己起草了“第一批简体字表”,此外,还倡导使用新式标点符号、阿拉伯数字、公元纪年法、汉字横行书写等,并且在古韵古音方面有研究专著。可谓是真正的新文化运动的推动者。我用一联,赞誉钱玄同在文字改革上的贡献:

书文一简 惊秦汉

韵律重修 胜宋唐

【17】

辜鸿鸣

辜鸿铭(1857—1928), 祖籍福建,生于南洋,学博中西,八大教授,翻译家。号称“清末怪杰”。

礼居众后

责在任先

这是辜鸿鸣的一幅手书,应属行楷,从其中有的字看,写的并不算认真,可能这正是他的风格。作为一位学贯中西的大学者,随便写点什么手札,都不当个事的。

辜鸿鸣一人有13个博士学位,精通 9种语言,他把四书五经翻译成外文,是晚清精通西学兼及国学的第一人,是将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重量级人物。但他的成就也不光是天赋,也是勤奋的结果。我用一联赞叹这位高人:

成名在后

治学在先

俯引时务

仰挹元流

辜鸿鸣的这幅手书,有瘦金体风味,看着字的架势,像是年迈体衰是写的,但雄风尚在。

由于他在东西方文化交流当中起到的作用,在西方人曾有一说:到中国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鸿铭。这也就是名流吧。我的跟和对句是:

能担要务

要数名流

【18】

吴宓

吴宓(1894—1978), 陕西泾阳人,西洋文学家、国学大师、诗人。清华大学国学院创办人。曾任北京大学、燕京大学、北平师范大学、云南大学、四川大学、华中大学,重庆大学教授。

径引数杆苏子竹

漏开半壁米家山

吴宓的这幅行书,娟秀清雅,看上去颇有亲切感,像是拖笔写就,其实韵功非常,是一副很耐品爵的书法作品。吴宓算不算书法家,我不知道,但他的书法的确高超。

而吴宓本身就是一位顶级的国学大师,被称为中国比较文学之父。与陈寅恪、汤用彤并称“哈佛三杰,不然不可能让他去主办清华国学院。我也用一联,送给这位毕生致力于国学的大师:

雅士高吟 徽之竹

贤人笃信 巨源山

【19】

黄侃

黄侃(1886—1935),湖北蕲春人,语言文字学家、音韵训诂学家、国学大师。

幼舆 宜岩石置

司州 可林石游

黄侃的正楷字写的是非常好的,不管他别的什么大家头衔,我想,他应在书法家之列。我看他的笔划的特点,就是匀,横竖撇捺都很匀,让人看了感到清爽。

黄侃专研文学,擅长训诂,看似老学究,其实很风趣。这不仅是幽默性格,更是与他的才华分不开的。黄侃拿顾恺之画中的谢鲲来打趣,我也来凑趣一联:

恺之 将闲趣置

渊明 把醉魂游

霞蔚云蒸 共观祥符瑞彩

鸾翔凤翥 欣看寿世奎光

黄凯的这幅正楷,书写的非常用功,主句工整端正,一笔不苟,四行小字也是认认真真,是一个用心之作。这样的墨迹,不知市面上如何,但黄家后人,必然是会视为珍宝的 。

这幅上下联各十个字的对子,写的是喜庆内容,可能是用于贺寿的。我步其后,把一联送给才子黄侃:

八斗高才 无处不生异彩

五车古本 今天也发奇光

【20】

赵元任

赵元任(1892-1982),博士,北京大学荣誉教授,先后任教于美国康乃尔大学、哈佛大学、中国清华大学、中央研究院史语所、美国夏威夷大学、耶鲁大学、哈佛大学、密歇根大学。

雅度宏绰

博学甄微

赵元任这幅字,是应邀赠联,小字里面写有“权充补壁”的谦辞,看落款时间为1981年,那时他已经89岁了,这可是他去世一年前的遗作啊。看着笔力,还是蛮有劲的,那“绰”字的一竖,像根桩似的,已经扎到地面了。

赵元任是中国现代语言学先驱,《季姬击鸡记》就是他的大作,有人说,正是他把汉语的妙趣写了出来,才避免了民国初年的那场汉字危机。

他同时也是中国现代音乐学之先驱, 《厦门大学校歌》是他谱的曲;特别是那首流传广泛的《教我如何不想她》,是他与词作者刘半农的共同作品,回来成为学界佳话。我敬献一联给赵先生:

恢宏见绰

大雅知微

【21】

刘半农

刘半农(1891-1934),江苏江阴人,语言学家、文学家、教育家,也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起人之一。

心气平和 事理通达

德性坚定 品节祥明

刘半农聪慧过人,刘半农6岁便能吟诗、作对联。这幅字好像是与日本友人的题赠联。笔法恰巧与内容相符,一幅楷书,很是平和,笔划规整,间隔明朗,是一件比较用心的作品。

刘半农曾参加辛亥革命,后为了生计给上海鸳鸯蝴蝶派报刊投稿,陈独秀和蔡元培聘到北京大学任法科预科教授,并参与《新青年》杂志的编辑工作,正如我们在《觉醒年代》中看到的那样。

刘半农积极投身文学革命,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 主要作品有诗集《扬鞭集》《瓦釜集》和《半农杂文》。我献上一联,怀念这位英年早逝的才子:

鸳鸯蝴蝶 人情可达

革命改良 大义皆明

【22】

梁实秋

梁实秋(1903—1987) ,浙江杭州人,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 青岛大学外文系主任,去台后任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

一年好景君须记

沙边雁带碧烟横

梁实秋这幅赠友联,老成持重,不惊不宠,用笔轻松,应是朋友之间闲暇酬酌,自然随手便写的了。也没有自题联句,而是引用了苏轼和陆游的诗词摘句。

梁实秋是文坛大作家,书法不算强项,他留下了两千多万字的著作,又是翻译《莎士比亚全集》第一人 ,终老于台北,我用一联应对:

平生光彩 同仁记

世纪风云 笔底横

【23】

林语堂

林语堂(1895~1976) ,福建漳州人,作家、学者、翻译家、语言学家。 回国后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厦门大学任教。

秋圃黄花 韩相国

春风红杏 宋尚书

林语堂的这福行书,很有古朴风格,看起来,应是晚年所作,字迹虽无出奇之处,但其功夫是看得出来的。

林语堂曾两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作品有《京华烟云》《啼笑皆非》,散文杂文有《人生的盛宴》《生活的艺术》等,译著《东坡诗文选》《浮生六记》等,他先前主办新加坡南洋大学不顺畅,便又回国任教,但为中西文化交流是做过贡献的。我也写一联凑个趣:

中土南洋华语国

西文古本纸头书

聪明惊绝顶

淑慧独藏锋

林语堂的这幅行楷,写的很是潇洒,几个字都好像有挥手抬脚的灵动之感,写出了味道,写出了精神,这是我看到的好几幅当中较为感兴趣的一幅。

林语堂的学术与人品并非相得益彰,或许是大文豪也有小缺点吧。我附上一联:

心傲焉攀顶

劲遒也避锋

【24】

张伯驹

张伯驹(1898—1982),河南项城人,爱国民主人士,收藏鉴赏家、书画家、诗词学家、京剧艺术研故宫博物院专门委员、国家文物局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央文史馆馆员,曾任燕京大学国文系中国艺术史名誉导师,北京中国画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理事等。

上容春意朝酣酒

到耳秋声夜读书

张伯驹的字非常独特,笔划纤细,姿态灵动,让人看了,总有一种飘然欲飞的感觉,我把它称为飞鸟体。

张伯驹 是一位非常杰出的人物,周汝昌说他:文化高人很多,这样人也少少的;史树青说他:我们近代没出过这样有学问、有涵养的人;启功说他: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章伯钧说他:不论中国文学如何发展,都不会再有张伯驹!这样的崇高评价,我自己还真的未见过。

有一位网友评价:“他是当代文化高原上的一座峻峰。从他那广袤的心胸涌出四条河流,那便是书画鉴藏、诗词、戏曲和书法。四种姊妹艺术互相沟通,又各具性格,堪称京华老名士,艺苑真学人。”在这样的大家面前,我用一联说说我这些普通人的惶惑心情:

太白诗前遑论酒

孔丘门下羞读书

牧野鹰扬 好地濶

石头虎踞 望天低

张伯驹的字非常独特,笔划纤细,姿态灵动,让人看了,总有一种飘然欲飞的感觉,看他的字,就是品其中的趣味。

张伯驹 是一位了不起的爱国者,不惜倾家荡产,用良知捍卫和保护了我国的文化遗产;“西安事变”期间,他敦促张学良将军逼蒋联共抗日;解放前夕,张伯驹积极协助地下党进行和平解放北平谈判。解放后,张伯驹没有将118件国宝留给子女,而是无偿捐献给了国家。我以自惭心态写上一联

高士情高 天地阔

晚生识晚 鹜虫低

【25】

马君武

马君武(1881-1940 ), 广西桂林, 中国近代获得德国工学博士第一人,政治活动家、教育家。大夏大学(今华东师范大学)、广西大学的创建人和首任校长。 曾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实业部次长,后又担任孙中山革命政府秘书长、广西省省长,北洋政府司法总长、教育总长。是中国国民党元老级人物。

抗怀想古昔

结年在云霄

马君武是为民国老人,书法拙朴浑重,古韵浓厚,笔法似为秃笔发,显得很有张力,这种笔法现在的人们好像并不常用。

马君武是同盟会章程八位起草人之一,《民报》的主要撰稿人。 参与起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及《临时政府组织大纲》,他的文化底蕴自不用说,我选其两联观赏,只是想借此对这位学者高人的缅怀之情:

民国虽往昔

古韵在云霄

不为圣贤便为禽兽

勿问收获只问耕耘

马君武的这幅字,写的很美,其实恢弘,很有动感,其中有几个字,如“收、获、贤”字,似有跳跃之状,也须是他后来淡出政坛,投入教育事业,心情顺畅时的作品吧。

马君武曾先后担任大夏大学(今华东师范大学)、国立北京工业大学、中国公学、国立广西大学校长。与主张“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蔡元培同享盛名,有“北蔡南马”之誉,我敬上一联,谈治学与成就:

秋时三日 方才收获

春夏两季 乃是耕耘

【26】

郁达夫

郁达夫(1896-1945),浙江富阳人,作家、革命烈士,是一位抗日救国而殉难的爱国主义作家。

一年好景君须记

三月春愁水不如

这是郁达夫的赠友联,内容里面集了苏轼和程嘉燧两人的诗句,是表达友情的题赠。郁达夫的书法个性独特,算不算是书法家,不好说。但作为当红的大作家,是写拙还是丑书,这幅字都是会受到尊崇并留存的。

郁达夫在日本留学多年,他痛恨侵华战争,在上海、武汉、福州等地从事抗日救国宣传活动,从这幅对联看,是他以前在上海时送给日本友人的,但他却在日本投降的一个月后,被日军杀害于苏门答腊岛丛林,后被国家追认为革命烈士。我附上一联,表达我的惋惜之情。

英年遇害吾当记

倭寇劣行兽不如

岂有文章传海内

欲将沉醉换悲凉

这是郁达夫的一副自度曲,是集的杜甫和晏几道的诗句,我查了一下时间,辛未冬日,就是1931年的冬天,可能是日寇侵占东三省后写的,因为在他的摘句里,写满了苦闷和悲凉,或许正是由于这样的情感,才是他以一个日本通的学者,坚定地走向抗日道路,而最后又以悲凉的结局,死于那些卑鄙的日本军人手里。

郁达夫的文学代表作有《沉沦》《故都的秋》《春风沉醉的晚上》《过去》《迟桂花》《怀鲁迅》等,他与鲁迅的感情非常深厚。我将此联字改几个字,敬奉给郁达夫烈士:

自有文章传海内

已将英烈送悲凉

【27】

叶圣陶

叶圣陶(1894—1988),江苏苏州人,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 建国后,曾在教育部、人民教育出版、文史研究馆、全国政协任职。

得失塞翁马

襟怀孺子牛

叶圣陶这幅赠友联,写于1977年,主题为篆字,落款为正楷,篆字构图很美,正楷小字也很漂亮,是一副很耐观瞻的书法作品。

叶圣陶有着“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雅称,一生对于中国的教育和文学领域贡献巨大。他是苏州人,这是一个文人墨客聚集的地方,我以一联敬奉老先生:

传教千里马

授业老黄牛

【28】

张大千

张大千(1899—1983),四川内江人,国画家,代表作品《荷花图》《爱痕湖》《长江万里图》《秋曦图》等

自知性僻 难谐俗

且喜身闲 不属人

大家都知道张大千是近现代最为出名的国画家,但这次我看了他的几幅字以后,觉得他的书法水平也应堪称大家。单说这幅字,它的功力,它的妙趣,已经自成一家。

有人笑称张大千的书法为“风幡体”,很是生动形象。有人说他是效法曾农髯的书意,翩翩欲飞仪态万方。仔细品看,他的书法在字形上却有一种充满动感的似乎右肩耸起的灵活跃动之美,又有一种错落参差形成的矩形方阵排列布局之美。很独特,很有个性,这正是艺术家以平求奇别具一格的匠心,也是艺术家书画同源画好字也好的必然表现。

此联写于戊子年,为1948年,那时的他已经出名了,去台后,尤其是晚年,名声鹊起,一发而不可收拾。联中所言,性僻难谐俗,这正是张大千不俗的自我表白。我以一联奉和:

技艺天成 谁脱俗

先生本命 是高人

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击一声钵 成一首诗

张大千的这幅字更有妙趣,有行书,有草书,而“行”字又似隶篆,但这上下联十六个字凡在一起,却还是那么的协调,夹杂题跋,也毫无违和感。可能是高手写字,炉火纯青,驾轻就熟,任意挥洒,把集中笔法糅合到一块,便格外添趣了。

张大千被誉为“当今最负盛名之国画大师”,迁居美国的10年,是张大千创作的鼎盛期。他联中的小字有“欧美之行”几个字,应是他出去举办了画展后的自题,他创作《荷花图》,现藏于中南海毛泽东故居。

绘传世画 铺出彩路

写神奇字 吟绮丽诗

【29】

溥心畬

溥心畬(1896—1963),原名爱新觉罗·溥儒,恭亲王奕訢之孙。满族,北京人,著名书画家、收藏家。

春风醉客 非关酒

秋菊宜人 不再香

溥心畬是一位比较高端的书画家,特擅诗文、书画也有成就。画工山水、兼擅人物、花卉及书法,与张大千有“南张北溥”之誉,又与吴湖帆并称“南吴北溥”。他的字品味也是极高的,想这幅楷书,笔划如同刀切,工整有如字帖,其格调,其架势,其形状,其布局,都堪称绝美。

溥心畬曾留学德国,他自许热衷于治理经学,读书想从理学入手,涉及诸子百家以至诗文辞赋,专研都比较深,而书画并非私他最看重的。尽管如此,他的书画作品仍然是水平极高的。我跟和一联凑个趣:

书丛陶醉 何须酒

雪地闻梅 总是香

寒條才复沼

孤嶂始凌霞

溥心畬这幅字是题赠联,但同时也是自己的一种自白。这幅字也是正楷,笔锋明锐,姿态高扬,很爽,很抒阔,让人看会产生一种昂扬向上的感觉。

溥心畬天资颖悟,用功又勤,因此虽然在比常人更多不利因素的压力下,他仍有极高的文采与艺术成就展现。他虽然生活在正常的世界当中,但从他的作品中总是透出一种超脱的气概。我用一联作赞:

残灰沉泥沼

轻雾上云霞

【30】

吴湖帆

吴湖帆(1894—1968),江苏苏州人,清代著名书画家吴大澄之孙。现代绘画大师,书画鉴定家。

渔樵问对深谈道

河岳英灵妙选诗

吴湖帆是近期较为受捧的一位书法家, 经常在媒体中看到他的字画。可能是他的字写的特别好吧,几种字体都有,如论排名,应该是在众多书法家之上的了。

吴湖帆的字,涉及的字体很多,从他的笔墨中,可以窥见许多古代名家的影子。以宋徽宗瘦金为骨,以褚遂良楷书为肉,以米芾草书为韵,精彩纷呈,让人叹服,分明为大家之气象,难怪受到推崇。

他的字画,兼取雅逸俊朗神韵,不入俗流。在现代画家书法群中,应是写帖较好之人。我应对一联如下:

山深莫问林间道

水远先吟笔底诗

呼龙耕烟种瑶竹

招鹤下云瞑古松

这幅篆书,也是吴湖帆的一幅名作。总体比较平和,没有太多的雕琢,基本上能一目了然。看上去,用笔中和,力道尚欠,某些字或有稚拙之处,因为他的强项远不是篆书,楷书,隶书,而数行书最多。

作为治学严谨的书画家,他的佳作甚多。我看过他好几十幅作品,这里选上两幅,与大家共赏一下便了。后面再附上一联作为应对:

君子茗茶偏爱竹

英雄论酒齐赞松

【31】

梅兰芳

梅兰芳(1894-1961),出生于北京,祖籍江苏泰州。中国京剧演员,曾任中国京剧院院长、戏曲研究院院长,戏剧家协会副主席。

雅言诗书执礼

益友直谅多闻

梅兰芳的这幅字也是赠友联,通篇行楷,典雅大方,书卷气十足。马兰芳的画清丽秀雅、神形兼备,有高深的艺术修养。 书法虽没有他的画出名,但其书法功底是很深厚的。以行楷书为主,也兼小楷。

这是梅兰芳写给他的好友,也是京剧票友袁克文的,那位民初风流公子特别喜欢京剧,自然免不了与梅兰芳这样的当红名家互动。梅兰芳50余年的舞台生涯,形成了独特风格的艺术流派,世称“梅派”。其代表作有《贵妃醉酒》《天女散花》《宇宙锋》《打渔杀家》等,风靡一时。现在我们虽然仰慕那时的艺术高度,但平时已经不怎么看到这样的演出了。我应对一联:

倾城花旦争睹

举国梅腔鲜闻

诙谐逼迫东方朔

演唱功深柳敬亭

这是梅兰芳等几位好友祝贺某茶社开业的题赠联。这幅字也是用的行楷,运笔柔和,笔划肥厚,是为显示包含深情吧?

梅兰芳的书法,与他唱戏一样,都是十分的认真,运笔挥毫、笔画之间,都是功夫,都是艺术。正是由于他这样的一丝不苟的精神,炉火纯青,方才成为大家。我以一联敬梅兰芳先生:

梅卿未折 桃花扇

众生已醉 牡丹亭

【32】

朱自清

朱自清(1898—1948)江苏东海人,后随父定居扬州。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曾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

晚英值穷节

绿润含朱光

朱自清的这幅正楷,清朗明丽,大气敦和,笔划粗细有序,笔力饱满浑厚,是一个大学问家的顺手佳作。

朱自清在文学上造诣非凡,他曾与叶圣陶创办 《诗》刊,倡导新诗。他自己的诗作有《毁灭》、《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等,散文集有《背影》。如不是去世早,佳作将会更多。他是当代文学中必然出现的重要人物。我以一联相敬:

他年几行字

当今万缕光

【33】

陶行知

陶行知(1891-1946),安徽省歙县人,人民教育家、思想家,民主主义战士,民盟主要领导人

捧着一颗心来

不带半根草去

陶行知的这幅字,是作为题字勉励同学们的。他是久负盛名的大教育家,书法自然不错,我看颇有赵孟頫的风格,字形稍扁,体态舒张,温和本分,字里行间,肯定有他自身的心志情怀在。

陶行知抱着知识分子教育救国的的梦想,以赤子之忱,践行平民教育,为中国教育探寻新路。他又以“甘当骆驼”的精神努力,几十年奔走呼号,在当时和后世,都备受景仰。我等晚生,献上一联:

仰首先生虽去

回眸学子方来

行 是知之始

知 是行之成

陶行知的这一个题字,其行楷应为颜体,竖排两个字,下面又署落款,以横幅形式排列书写,很有档次,因为里面镶嵌着他的名字,这应是他自己的得意之作,也是他自身的心境写照。

我把这幅字放在最后面,一首因为是横版排列,有划一道横线,可以结束了的意思;又因为他“行”与“知”的含义,与我们千千万万个正在不断学习的路上行进的同学们,有太多的切合之处,我们在品赏辉煌文化的同时,正需要先人们的指引。我现在也应对一联,但想避开“行知”先生的讳,勉借其义,附和于下:

志 乃路之始

勤 乃业之成

本篇写到这里,已经和大家一起,在33位学者名流的翰墨颖毫下面受教了,这些出生于清末,作为于民初的书法大家,其字,其人,已在我们面前想像走马灯一样,经过了一场,愿我们记住他们的大作,继续他们辉煌吧。

由于爱好这一口,自己趴在桌上啃了好几天,今天才发出来,与大家分享。

朋友们看了,对口味么?如有好感,请留言讨论。

江东艾草

癸卯年 甲寅月 戊申日 亥时

写于南京清凉山下

下一篇:
气质冠群 风华绝代 林徽因书法对联赏读 (暨家族亲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