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官子木 文/图凌晨3点多醒来我就不敢睡了,因为5点15就集合,然后乘车去机场赶飞机——从秘鲁的首都利马飞往智利的首都圣地亚哥。习惯晚睡晚起的我最怕早起,因为早起的代价往往是整整一天都困倦累乏,而这次起个大早却赶了个晚集,到机场后听到通知:飞机晚点2个小时起飞。我们即将乘坐的航班是智利航空公司的飞机,尽管智利的飞机不太靠谱,但秘鲁机场的服务还是挺人性化的,因飞机晚点而赠送每位旅客一顿免费早餐:烤面包、炒鸡蛋、咖啡、橙汁。这顿赠餐可谓色味香俱佳,尤其是烤面包,既脆又香。上了智利的飞机后我很庆幸有秘鲁机场的早餐垫底,因为智利飞机上的盒饭看了很反胃:意大利面上堆着粘呼呼的奶酪,我属于特别讨厌奶酪的人,于是毅然放弃了这顿飞机餐。到智利的首都圣地亚哥已是当地时间下午4点了,没想到智利比秘鲁还热,天气预报说是34度,感觉似乎不止,因为太阳暴晒到难耐的程度。我在巨热中从微信得知北京此时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巨冷寒冬,于是特别怕热的我立刻感到我在南美热得很珍贵乃至热得很幸福。智利的邻国很少,只有3个:北面是秘鲁和玻利维亚,东面是阿根廷。智利的整个西面都紧靠太平洋,南面则与南极洲隔海相望。智利是世界上地形最狭长的国家,南北向长4300多公里,而东西向只有200公里,所以智利的版图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超细长条,犹如一条细长的丝带,故有“丝带国”之称。智利的首都圣地亚哥位于这南北向细长条的中部,也就是说,圣地亚哥并不是智利最热的地方。智利的历史与秘鲁很相似,最初的居民也是印第安人,1540年沦为西班牙殖民地。与秘鲁不同的是,自1810年9月18日智利独立后一直是军人政府。此外,1814年10月——1817年1月,智利再度被西班牙占领,1817年智利又再次独立。之后多年,智利处于军人政府和文人政府的交替中。1970年,智利的左翼6个党组成人民团结阵线,支持社会党人阿连德当选总统,并在执政期间实行了一系列的经济和社会改革。在眼看着阿连德有望连任的情况下,1973年9月11日智利军人发动政变,用武力推翻了阿连德政府。阿连德在这场政变中的表现堪称英勇就义,因为当政变者提出,只要阿连德投降、辞职退位,他就可以飞往他想去的任一国家,而阿连德愤然拒绝,他的回应是:作为名正言顺的合法的智利总统,决不离开总统府一步。阿连德在政变者武力攻占总统府的枪林弹雨中始终没离开总统府,他的生命终止在办公桌旁的座椅上。尽管智利的这场军事政变已是40多年前的历史了,但我依然有很深的印象,当年我是通过家中订阅的《参考消息》获得的相关信息。还记得中国政府当时是声援阿连德,谴责政变者。智利在1973年的这场军事政变之后,陆军司令皮诺切特任“军人执政委员会”主席,并实施了了长达16年的军人独裁统治。1989年皮诺切特在国内外压力下宣布还政于民,智利举行差额选举的总统大选,从此以后智利结束了军人统治,开始了四年一届民选的总统制。如今在智利总统府北门外的宪法广场上,有一座阿连德的铜像,这充分说明了阿连德的血没有白流,他成为智利民众心中的英雄。今天的智利早已翻过了血雨腥风的历史一页,而展示最新故事的是现任女总统米歇尔·巴切莱特,早在2006年1月15日,时任国防部长的单亲妈妈巴切莱特在选举中获胜,当选为智利历史上第一位女总统。不仅如此,至2010年届满离任时,她依然拥有84%的支持率。奇迹再次发生,巴切莱特于2014年再度当选为智利总统。要知道,按照智利的习俗,妇女成年后都是做家庭主妇,不出去工作。此外,直到1990年,智利才允许女性参加竞选。我们亚洲也出过几个女国家元首,但几乎都是先总统的女儿,她们能上台是借了其父的余光,而巴切莱特没有这种家族政治背景,所以她的成功则显得格外了不起。巴切莱特生于1951年,父亲是空军少将,因在1973年的军事政变后拒绝与新政府合作而被捕并死在狱中。之后,巴切莱特和母亲逃亡国外多年,其间她利用自己的口才说服了一位商人资助她在柏林学医。1979年,巴切莱特和母亲回到了政局稳定的智利。巴切莱特的第一段婚姻育有两个孩子,她婚后坚持在医院继续当医生而不是回归家庭,这成为他们夫妻间的根本矛盾。第二段婚姻时间不长且又增添了一个孩子,但她始终没有放弃职业生涯。也就是说,远离传统妇女形象的巴切莱特最终成为3个孩子的单亲妈妈,同时还是一个繁忙的医生。一个女人独自养3个孩子还要满负荷地工作,这已经很令人佩服了,而巴切莱特居然还有余力学习医学专业以外的知识,包括政治、经济、历史等等。立志从政的巴切莱特于1996年辞去医院的工作开始竞选市议员,虽然竞选失败,但她的政治才干在竞选中已充分显示出来,由此受到当时新任总统的重用与提拔,并于2000年出任卫生部部长。从职业背景来看,巴切莱特当卫生部长真是太合适了。此后,巴切莱特的政治生涯开始走向巅峰,她从第一次出任部长到第一次出任总统,之间仅仅相隔6年。我们在智利的地接导游姓余,她开口的第一句话是:我刚刚休假回来。智利人只要工作满一年,就有20多天的带薪休假,而休假的时间被要求在每年的1~2月,大家轮流休假。所以,1~2月在智利被称作休假期。我们来智利的时间正好就是休假期,这个时期的交通状况比较好。余导是大连人,50岁的她移民智利刚6年。她6年前来智利旅游并看望在智利开餐馆的姐姐一家,在智利呆了6个月之后决定全家移民智利,她的儿子是在智利上的大学。余导对智利人的评价是:非常热情、善良且尊重中国人。从外表上看,智利人的长相和身高都与中国人很相近,所以中国人很容易融入智利社会。此外,在智利能天天吃到海鲜,这对海边长大的大连人很有吸引力。余导的主业是做生意,当导游是副业。后来我们很快就都看出来了,余导当导游的能力不如推销商品的能力。智利是这次南美四国游中逗留时间最短的国家,游览的内容主要包括:首都圣地亚哥市区、圣母山、智利最大的港口城市瓦尔帕莱索市(简称瓦市)、海滨旅游城市维那德玛。在圣地亚哥游览了总统府、阿玛斯广场、大教堂等。智利的广场跟秘鲁的广场从整体布局来看很相像,都是方方正正,都有教堂,都有政府机构,广场边也都有车辆穿行的热闹马路。圣地亚哥的阿玛斯广场(Plaza de las Armas)直译是“武器广场”,广场西侧是全智利规模最大的大教堂,还有艺术博物馆;,广场的北侧有国家邮政局、历史博物馆和圣地亚哥市政厅。由于广场四周汇聚着圣地亚哥最重要的宗教、政治和文化机构,从而使阿玛斯广场成为圣地亚哥的宗教、政治、文化中心。阿玛斯广场的大教堂建于1748年,并于1780年新添了圆拱等,建筑风格属于新古典风格和巴洛克风格。历史博物馆以前是皇家法院,而国家邮政局的前身更牛,在殖民地时期为历任总督的官邸,自1810年智利独立至1846年为总统官邸,难怪这座建筑那么堂皇,其建筑风格也属于新古典主义。总统府——莫内达宫位于宪法广场南侧,始建于1784年,于1805年竣工启用,是西班牙统治末期在其殖民地兴建的最大建筑,具有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这座建筑在1973年军事政变时曾遭严重破坏,后照原样修复。在宪法广场上有一座雕像,从上面刻的字得知这就是阿连德的铜像:阿连德1908——1973。我不由地生出感叹:阿连德的生命虽然停止在65岁,但这尊铜像却意味着他的影响延续至今。在智利的行程很轻松,不用早起,上午9点以后才出发,因为出来早了也没用,智利各个机构的营业时间都是上午9点到下午2点,公园则10点以后才开门。智利的圣母山是与巴西的耶稣山并称为南美的母子山,但智利的圣母山上游客非常稀少,远不如巴西的耶稣山那么有人气。此外,圣母像也远不如耶稣像那么高大。圣母山上,离圣母像不远处有几排供游人“寄托”信仰的铁栏杆,上面挂满了游客留下的纪念品,包括十字架、串珠、项链、帽子乃至鞋子,还有写满文字的信,以及很多不知是生者还是逝者的照片。据导游的介绍,智利人80%信仰天主教。在智利,如果你说没信仰,那会被人瞧不起。瓦尔帕莱索是智利的港口城市,也是一个古老的城市,建于1536年。瓦市离圣地亚哥130公里,只需1个多小时的车程。瓦市有80万人,是智利第二大城市,这里比圣地亚哥明显凉快一些,因为紧靠着海边。在瓦市除了游览港口,还观看国会大厦、海军英雄纪念碑等。19世纪后期南美太平洋战争爆发,智利凭借强大的海军打败了秘鲁和玻利维亚的联合军队。在瓦尔帕莱索的索托马约尔广场上,矗立着为纪念这场太平洋战争中的“海军第一英雄”阿图罗·普拉特而建成的纪念碑。1879年一次惨烈的海战中,普拉特率领木制军舰与秘鲁海军主力铁甲战舰殊死战斗,最终英勇献身。正对着海军英雄纪念碑的是海军总部大楼,门口站着两个高大的卫兵,吸引着游客们排队照合影。海军英雄纪念碑和海军总部大楼都位于索托马约尔广场,这个广场看上去乱糟糟的,因为各种车辆居然在广场中间穿行。一般国家的国会大厦都是在首都,而智利的国会大厦却是在非首都的港口城市瓦尔帕莱索境内,看起来有点奇怪,国会大厦作为一个国家最重要的政治中心,智利的历届国家领导都是在瓦尔帕莱索的这个国会大厦中就职上任而不是在首都圣地亚哥。 |
|
来自: 上官子木 > 《2016南美四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