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唐的啄木鸟。

 光宇阵 2023-03-22 发布于上海

杜甫出生于公元712年,刚好是唐玄宗即位那年,也可以说,他是盛唐的同龄人。

但是公元735年,李林甫为宰相后,朝政就很不正常,还制造了不少冤案(如杖杀李邕,逼死李适之)。

与此同时对外用兵,对内聚敛,民不聊生。

而唐玄宗自从将杨玉环纳为贵妃后,更是很少正常上班。

很多风险开始聚集,大唐开始风雨飘摇。

这一幕幕,全让杜甫看到了。

1

如果说李白的诗飘逸出尘、空明灵动,是自带滤镜的人间仙境;杜甫的诗则如泣如诉、如怒如恨,是饱含辛酸的乱世图景。

当高适、岑参等诗人还在慈恩寺塔上“盛世惭阮步”时,杜甫却逆向思维,写出了下面这首诗。

(卡片:

《同诸公登慈恩寺塔》

“高标跨苍天,烈风无时休。自非旷士怀,登兹翻百忧。
方知象教力,足可追冥搜。仰穿龙蛇窟,始出枝撑幽。
七星在北户,河汉声西流。羲和鞭白日,少昊行清秋。
秦山忽破碎,泾渭不可求。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
回首叫虞舜,苍梧云正愁。惜哉瑶池饮,日晏昆仑丘。
黄鹄去不息,哀鸣何所投。
君看随阳雁,各有稻粱谋。”

此诗作为公元752年,时年40岁的杜甫,很有先见之明。

他把自己当成了屈原。

“登兹翻百忧”,他说自己没有乐观人士的胸怀,登上慈恩寺塔,心头涌起百种忧虑。

秦山好像破碎了,泾水渭水也找不到了,俯看只有混沌一片。

这说明,中年杜甫敏锐地预感到,山河随时有破碎的危险。

3年后到来的安史之乱,证实了他的判断。

他曾写下那首著名的诗篇。

(卡片: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国都遭侵但山河依旧,长安城里的杂草和树木茂盛地疯长。
感于战败的时局,看到花开而潸然泪下,内心惆怅怨恨,听到鸟鸣而心惊胆战。
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一个春天,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子了。

此诗作于757年。

先一年六月,安史叛军攻进长安,“大索三日,民间财资尽掠之”,又纵火焚城,繁华壮丽的长安变成废墟。

杜甫北赴灵武途中被俘,押送到沦陷后的京城,至此已逾半载。

时值暮春,触景伤怀,他创作了这首历代传诵的五律。

国破是一朝一代的悲哀,而山河是永恒的存在。

破城遇到春天,草木照样生长,自然规律不会服从社会变迁。

将眼前的一切和永恒的时空相比,内心更加荒凉寂寞。

山河本无情,杜甫却给了他们感情。

全诗古朴天成,就好像是脱口而出,却有平仄工整,对仗严谨,看不出修饰的痕迹。

宋朝曾有人评价说,这是“第一等的好诗”,但想到写的是乱世,就不忍读下去 。

2

安史之乱导致盛唐落幕,百姓失去家园,流亡群众数不胜数。
杜甫,就在流亡的大军中。

而他是有心之人,手中又有笔。

他身上最可贵的品质,在于敢揭露彼时的社会黑暗,而且特别直接,毫不留情。

相比之下,李白、贺知章、孟浩然、王维等,很多时候只敢影射或“指桑骂槐”。

杜甫由此被称为“诗史”,因为只有他的作品,最有现场感,我们可以称他为“大唐首席时事评论员”。

……

常态化的暴力征兵,让人民苦不堪言。看到人民的凄苦,杜甫写出了第一首替人民说话的诗歌《兵车行》。

他的诗歌,从个人遭遇和自然界的美丽与雄壮,扩展为人民的喉舌,开始用满腔悲愤,讲述那些被奴役的人民的故事。

他最出名的揭露诗,当属“三吏”“三别”。还有《夏日叹》《夏夜叹》《兵车行》等,详细记录了流民、妇孺、兵吏等所有底层人民最真实的模样。

“三吏”即《 新安吏》《 石壕吏》《 潼关吏》,“三别”即《 新婚别》《 无家别》《 垂老别》。

我们先看其中最著名的一首。

(卡片: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 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 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 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 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 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 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 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 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 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 独与老翁别。”)

公元758年,杜甫46岁,当时为平息安史之乱,唐将郭子仪、 李光弼等,率兵20万围攻安庆绪(安禄山的儿子)所占的河南安阳。

眼看胜利在望,由于敌人援军赶到,政府军内部矛盾丛生,郭子仪的军队全线溃败。

为补充兵源,政府军在河南一带四处抓壮丁。

这一幕刚好被杜甫看到,当时他由左拾遗贬为华州司功参军,正从洛阳赶往华州。

一向嫉恶如仇的老杜在感情上受到强烈震憾,他拨出笔来,愤怒地写下《 石壕吏》。

诗中的石壕镇,位于河南三门峡东南。

此诗讲述的故事,真实可信,展示出杜甫强烈的同情心,以及乱世中的孤独与无力。

我们再看看《潼关吏》。

(卡片:

《潼关吏》

“士卒何草草,筑城潼关道。

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

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

要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

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

胡来但自守,岂复忧西都。

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

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

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

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

漫漫潼关道上,无数士卒在辛勤地修筑工事。

对自己的工事,潼关的守吏很骄傲很自豪,可是杜甫依稀记得三年前的往事。

当时安禄山派兵攻打潼关,守将哥舒翰本想坚守城池,但大权在握的杨国忠鼓动唐玄宗,命守军全线出战,几乎全军战亡。

它真实地描写了特定环境下县吏、关吏、老妇、老翁、新娘、征夫等人的思想、感情、行动、语言,生动展示给人们一幕幕凄惨的人生悲剧。

一方面,诗人对饱受苦难的人民寄予深深的同情,对官吏给于人民的奴役和迫害深恶痛绝;另一方面,他又拥护王朝的平乱战争,希望人民忍受苦难,与王朝合作平定叛乱。

杜甫身上这种情怀,虽然矛盾,却很珍贵。

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人,一定有颗悲天悯人的心。

著名小说家金庸也说过,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杜甫就是这样一位盖世文侠。

3

杜甫是个勇敢的人。

他敢直接写诗揭露皇家成员与宠臣的腐败和奢侈,很多诗人根本不敢触及。

(卡片:

《丽人行》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

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

头上何所有?翠微盍叶垂鬓唇。

背后何所见?珠压腰衱稳称身。

就中云幕椒房亲,赐名大国虢与秦。

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

犀箸厌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

黄门飞鞚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

箫鼓哀吟感鬼神,宾从杂遝实要津。

后来鞍马何逡巡,当轩下马入锦茵。

杨花雪落覆白苹,青鸟飞去衔红巾。

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

此诗为公元753年(天宝十二年)春所作,有人甚至考证是4月10日。

作品主要目的是讽刺杨国忠兄妹骄奢淫逸,刻画得入木三分。

中国历朝历代,都很忌讳外戚专权,但不同程度受到影响,比如汉代。

唐代自武后以来,外戚擅权又成问题,他们捆绑在一起,玩弄政治,剥削人民,这是后来安史之乱的主因。

此诗中,“态浓”写丽人的姿态服饰之美,“紫驼”写宴乐之奢侈,“后来”写杨国忠的气焰和无耻。

整首诗不空发议论,只是尽情揭露事实。

在杜甫的笔下,场面宏大, 又不乏细节,让读者品出其中的深意。

全诗的结尾,老杜显露出他诙谐的一面:劝告人们不要靠近杨姓一家,否则宰相一发怒,后果很严重。

在一本正经的咏叹中,杜甫完成了一篇唐代最有讽刺力量的诗作。

杜甫还写有《兵车行》,反映了统治者穷兵黩武连年征战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大家如果感兴趣可以找来体会一下。

4

746年,杜甫34岁,正是黄金年华。

他抱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崇高理想奔赴长安,结果碰到一鼻子灰。

首都的朱门高院,并不需要他这样认真的读书人。

除了仕途上屡遭挫折,杜家连最基本的生存都很艰难。

所以杜甫无奈地在《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写道,“朝叩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每天都要去找工作机会,每天都失望而归,这样的生活,何时是个头啊?”

这样的痛苦,一直过了十年,没有任何改观。

在反复煎熬中,他的立场和思想,逐步向下,走向尘埃,开始记录黎民的苦难。

这是一个质的转变。

尤其是755年11月,杜甫赴奉先县看望寄居在那里的妻子,写出一篇划时代的杰作。

由于这首诗很长,这里分成三个部分来解析。

(卡片: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

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

居然成瓠落,白首甘契阔。

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取笑同学瓮,浩歌弥激烈。

非无江海志,潇洒送日月;

生逢尧舜君,不忍便永诀。

当今廊庙具,构厦岂云缺?

葵藿倾太阳,物性固难夺。

顾惟蝼蚁辈,但自求其穴;

胡为慕大鲸,辄拟偃溟渤?

以兹误生理,独耻事干谒。

兀兀遂至今,忍为尘埃没?

终愧巢与由,未能易其节。

沉饮聊自适,放歌破愁绝。”

杜甫感叹自己一大把年纪,总是不开窍,一点也不世故。

他紧扣题中的“京”字,“咏”赴奉先县之前,多年来“许身稷契”“致君尧舜”的”壮怀”。

岁暮百草零,疾风高冈裂。

天衢阴峥嵘,客子中夜发。

霜严衣带断,指直不能结。

凌晨过骊山,御榻在嵽嵲。

蚩尤塞寒空,蹴蹋崖谷滑。

瑶池气郁律,羽林相摩戛。

君臣留欢娱,乐动殷胶葛。

赐浴皆长缨,与宴非短褐。

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

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

圣人筐篚恩,实欲邦国活。

臣如忽至理,君岂弃此物?

多士盈朝廷,仁者宜战栗!

况闻内金盘,尽在卫霍室。

中堂舞神仙,烟雾蒙玉质。

暖客貂鼠裘,悲管逐清瑟。

劝客驼蹄羹,霜橙压香桔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

从“岁暮百草零”到“惆怅难再述”,叙“赴奉先县”的经历,“咏”旅途中的“感怀”。

很自然地,将个人的不幸、人民的苦难和统治者的腐朽和危机联系起来。

其中“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用强烈的对比来揭露社会阶层的巨大悬殊生活,是千古名句。

杜甫接着写道——

“北辕就泾渭,官渡又改辙。

群水从西下,极目高突兀。

疑是崆峒来,恐触天柱折。

河梁幸未坼,枝撑声悉索。

行旅相攀援,川广不可越。

老妻既异县,十口隔风雪。

谁能久不顾?庶往共饥渴。

入门闻号啕,幼子饥已卒!

吾宁舍一哀,里巷亦呜咽。

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

岂知秋禾登,贫穷有仓卒。

生当免租税,名不隶征伐。

抚迹犹酸辛,平人固骚屑。

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

忧端齐终南,鸿洞不可掇。”

“北辕就泾渭”至结尾,写到家以后的感受,“咏”对国家前途、人民命运的”忧怀”。

尤其是他的小儿子在缺衣少粮的生活中,活活饿死,也为当时贫困百姓的生活提供了一个鲜活的个案。

这首诗让人看了,禁不住潸然泪下。

依稀可见一个中年男人的无奈与挣扎,可谓字字泣血。

扎心了,老铁!

写完此诗(公元759年后),老杜日益将志向投向诗歌,让写作成为“意识、思维和对世界的感受的巨大加速器”。

5

有时候,杜甫也一语双关,妙用典故,对现实进行针贬和揭露。

(卡片:

《赠花卿》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这首诗的意思是,美妙悠扬的乐曲,整日地飘散在锦城上空,轻轻地荡漾在锦江波上,悠悠地升腾进白云之间。如此美妙音乐,只应神仙享用,世间的平民百姓,一生能听几回?

表面看,这是一首说音乐的诗,如果对历史没有一定了解,很难听到诗中的弦外之音。

花卿指的是一个叫花敬定的将军,曾在公元761年平定梓州段子璋的叛乱。

但花敬定居功自傲,骄傲妄为,不遵从法令,放纵士卒大掠东蜀,他的士兵甚至砍下妇女的手臂以便捋下手镯;他还目无朝廷,僭用天子音乐。

诗中的“天上”,指天子所居皇宫;“人间”,指皇宫之外。

杜甫与花敬定,算有过交往,某天在花卿的府上听到悠扬动听的乐曲,杜甫出于善意,写下此诗委婉地劝谏。

大家知道,中国封建社会的礼仪制度极为严格,即使音乐,亦有异常分明的等级界限。

《旧唐书》中说,唐朝建立后,高祖李渊即命太常少卿祖孝孙考订大唐雅乐,“皇帝临轩,奏太和;王公出入,奏舒和;皇太子轩悬出入,奏承和;……”

这些乐制都是当朝的成规定法,稍有违背,即是紊乱纲常,大逆不道。

虽然如此,在此诗中从始至终,杜甫没有对花卿作任何明言的指责,却是绵里藏针,柔中有刚,婉转含蓄,颇有味道。

……

作为一代诗圣,杜甫饱尝人间世态炎凉和辛酸苦辣,他的作品很多时候揭露的都是人性中最真实的一面。

(卡片:

《贫交行》

“翻手作云覆手雨,纷纷轻薄何须数。

君不见管鲍贫时交,此道今人弃如土。”)

短短四句,却将世态炎凉、人情淡薄、人性丑恶,描写得淋漓尽致,正如王嗣奭《杜臆》所言,“语短而恨长,亦唐人所绝少者。”

杜甫对很多人过快的变脸表示遗憾。

他认为,有些人交友,一会像乌云的趋合,一会又像雨水一样纷纷散去,真是变化多端。

看似亲密无间无话不谈的好友,但一遇到点利益纷争,内心里却又相互充满了敌意。

人心不古,杜甫不由得对友情的模范人物管仲、鲍叔牙充满了怀念。

但那都 是千年以前的人物了。

大唐满地都是诗人,但除了杜甫,似乎没有其他人以诗为枪,经独到的观察、高超的文字,扒开盛唐的画皮。

6

之所以揭露上层社会的腐败和奢侈,是因为杜甫内心,满是对百姓的爱。

在他的诗句里,这种爱随处可见。

在《彭衙行》里,他写兵荒马乱之际,全家逃难,幼女饿得咬人,又怕她哭声惊动虎豹豺狼,自己必须掩住她的嘴巴;
在《羌村三首》里,写自己千里归来,与家人哭泣团聚,而邻居爬满墙头,陪着他们一起叹息……

他写“指落曾冰间”,记下了士兵被冻坏的手指掉落的位置;

他为因战乱无人可嫁,只能自己砍柴谋生的女人写诗。

(卡片:

《负薪行》

“夔州处女发半华,四十五十无夫家。
更遭丧乱嫁不售,一生抱恨长咨嗟。

土风坐男使女立,应当门户女出入。
十犹八九负薪归,卖薪得钱应供给。
至老双鬟只垂颈,野花山叶银钗并。
筋力登危集市门,死生射利兼盐井。
面妆首饰杂啼痕,地褊衣寒困石根。
若道巫山女粗丑,何得此有昭君村?”)

他同情织造绸帛的贫寒妇女——“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

他心疼天寒织网的渔夫——“渔父天寒网罟冻”;

他为底层人民鸣不平——“去年米贵阙军食,今年米贱大伤农”。

面对人生最困顿的境遇,他不逃避,也不消极,反而由一己之痛念及众人,内心变得更加慈悲与柔软。

杜甫对世间万物都怀着一颗慈爱之心,对所有生命怀着怜悯与敬畏。

可以说哪里有穷人,哪里就有他。

杜甫住的草堂门口有颗枣树,有个可怜的独居妇女经常来打枣。
后来杜甫离开,亲戚住了进来,直接在枣树边围上了栅栏。

杜甫知道后说,她不穷困,怎么会来打枣呢?你们别吓唬她,要善良一点。

他还能看到大众的哭,以及大自然的痛。

——“老弱哭道路,愿闻甲兵休”(战乱时的百姓哭)。
——“战场冤魂每夜哭,空令野营猛士悲”(战场上的士兵哭)。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自然界的万物哭)。

杜甫是一个揭露者,也是一个治愈系大师。

他亲自示范,在战争、腐败、疾病、丧子诸多至痛中,还坚韧地活着。

因为活着,别无选择。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